認識植物輕鬆走(二)講義
有趣的植物(植物生態解說2)講義
第201單元 植物園的趣事 20222/3/14
◎台北植物園的歷史背景及有趣的傳說
◎台北植物園的地理位置:位於台北市西南側,在博愛路南端,南海路以西,和平西路以北,延平南路以東,重慶南路以南之範圍內,佔地8.2公頃。
◎台北植物園的正門:『台北植物園』之正門應為博愛路之出口,但現在大部份以和平西路為主要出入口。
◎林業試驗所管理台北植物園:現在台北植物園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生物組所管轄植物園之一。
◎歷史地理環境:
○郭錫鎦先生引新店溪灌溉,故曰鎦公圳。
○廈門街旁螢火蟲多故稱螢橋(現為螢圃里.螢雪里) 。
○古亭舊街以周姓為主,長慶廟位址原有鼓亭。
○自來水博物館,原為水源地(永福橋) 。
○台大原為古亭區,現為大安區,青年公園也改為萬華區。
○南門晚上關閉,外地人無法進城,生意人聚集成南門市場。
○日人撤退,官舍舊書聚成牯嶺街舊書攤。
○中正紀念堂以前是聯勤總部,日據時代為第三司令部。
○台北平原本來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活動的區域。
○1624年荷東印度公司,佔領台南一小地方。
○1628年西(班牙)荷(蘭)時期亦商亦盜。
○1626年鄭成功先佔領澎湖,後來施琅滅鄭。清廷限制家屬來台,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1709年(清康熙48年),陳賴章獲准開墾大加臘堡地區。
○1723年在竹塹設淡水廳。 ○1875年沈葆楨建議設台北府。
○1878年首任台北知府林達泉就任。 ○1879年陳星聚開府台北。
○1884台北城完工,周徑1506丈,面積4.6平方公里。
○1885年劉銘傳就任台灣巡撫。
○1895.4.17(光緒 21年3月23日)與日簽訂「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日本。
○1895.5.25 唐景菘成立台灣民主國,6.17日人進城。
○1895日本領台6月17日在台北舉行始政儀式。
○1896年建立台北觀測所,即今中央氣象局。
○1896年1.6設立台北苗圃,即台北植物園前身。
○1899年台北公園成立,俗稱新公園,佔地23644坪(7.8公頃) 。
○1900年拆除台北城牆。 ○1913年專賣局落成啟用。
○1915年兒玉.後藤紀念館落成啟用,即今台灣博物館。
○1919年台灣總督府落成啟用。 ○1921年台北苗圃改為台北植物園。
○1930年台北郵局落成啟用。 ○1934年司法大廈落成啟用。
○1936年台北公會堂落成啟用,即今中山堂。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10月25日在台北公會堂舉行受降典禮。
○1946年台北分為延平.城中.古亭.雙園.大同.大安.龍山.松山.中山.建成十區。
○1947發生228事件。 ○1949年台幣4萬元換新台幣1元。
○1950年台北市為省轄市。 ○1955年歷史博物館成立。
○1965年拆除萬新鐵路,改建為汀州路。 ○1966年台北市升格為院轄市。
○1973年牯嶺街舊書攤遷至光華商場。 ○1976年中正紀念堂落成啟用。
○1982年南門市場改建為古亭區行政中心。
○1985年台灣布政史司衙門列為第二級古蹟,黃氏節孝坊.急公好義坊列為第三級古蹟。
○1987年解嚴。 ○1989年台北鐵路地下化新站啟用。
○1990年台北區域重劃,設中正區,古亭區行政中心改名為中正區行政中心。
○1996年介壽路改名凱達格蘭大道。 ○1997年台北公園改名228和平公園。
○1998年五城門列為第一級古蹟,公賣局.總統府.監察院.行政院.台北賓館.司法大廈列為國定古蹟,其他北一女.建中紅樓.台灣銀行.婦聯總會.台大法商學院.交通部.台大醫院舊館.…等列為市定古蹟。中正區共有28處古蹟。
○2001年嚴家淦故居列為國定古蹟。
◎設立台北苗圃:光緒21年(日明治28年,西元1895),日本據台之初,即由總督府殖產部研議成立苗圃,並於次年1月6日在台北小南門外官有地,南門町選地8,750坪設立苗圃, 光緒25年(1899)間曾因興建陸軍衛戌醫院而將苗圃遷設於大龍峒及圓山;翌年(1900)10月再於今日台北植物園現址購地闢建,稱之為「台北苗圃」,除從事育苗外並進行苗木栽培試驗。至今久居附近者,尚以『苗圃』稱呼台北植物園。明治四十一年(西元1908)林友會成立,地點就在台北苗圃中。
◎開設母樹園.果樹園及花壇:1900年10月再就現址購地13,000坪,開設母樹園.果樹園及花壇(即今之溫室花壇)。宣統3年(明治44年,1911),台北苗圃之基地創立為「林業試驗場」,隸屬於台灣總督府殖產局,負責台灣林業經營及森林資源之調查研究工作;面積初不及3公頃,而後迭經購地擴建,一度達18.7公頃之多,除一部分供育苗外,餘均劃分區域,闢為母樹園,低窪處則挖掘為池沼,分別自本省或日本採運母樹植於園內,並插名牌,以資普及植物教育。
◎台北植物園成立:民國10年(大正10年,1921),日人統合全台試驗機構成立「中央研究所」,林業試驗場改隸而稱「中央研究所林業部」;林業試驗場所在地之原台北苗圃,於1月22日,正式發佈林業試驗場本場基地,則設置為「台北植物園」;8月中央研究所成立,接管原殖產局林業試驗場,另設林業部,植物園仍歸林業部管轄,除繼續原有工作外,植物園亦派員前往歐、美、澳、非洲及東南亞一帶,多方收集樹種,運回培育。
◎日本林業試驗所:到西元1930年左右,園內已栽種1,120種植物,其中泰半為國外引進者,對於學術及自然科學之教育貢獻殊巨。民國28年(昭和14年, 1939)中央研究所改組,林業部獨立為「林業試驗所」。不幸,二次大戰期間,園區建設中輟,樹木枯損殆盡。
◎台灣省林業試驗所:民國34年(1945)台灣光復,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11月1日正式接管,改稱為「台灣省林業試驗所」;民國38年(1949)9月由直隸省政府改隸農林廳。接收之初,設有森林生物.殖育.施業.利用.化學.木酥六科,蓮華池.中埔.恆春.太麻里四分所與八仙山松脂試驗地,之後在組織調整及業務遞嬗下,至今已發展為森林生物.育林.林業經濟.森林經營.集水區經營.森林保護.森林利用.森林化學.木材纖維.林業推廣等十組,會計.人事.政風三室,福山.蓮華池.中埔.六龜.太麻里.恆春等六研究中心,總共設置了27個研究室。
◎台灣省林業試驗所銳意經營:光復後,在林業試驗所銳意經營下,竭人力財力,將園區重行整理,同時積極引種栽植,園區內之建築與植物種類已遠超過以往盛況,搜羅之植物多達千餘種。近幾年更在生物組潘富俊組長帶領下,銳意經營,將植物與民俗.民生.今古文學.宗教等結合,使本來已是多功能的研究.教學.遊憩場所,更擴大其成為全方位的植物園。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民國88年(1999)政府組織再造,林業試驗所由隸屬於台灣省政府改隸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面積由當初2公頃多,闊展到最多18.7公頃,現在有8.02公頃。南海學園內之歷史博物館.科學教育館.教育廣播電台….等皆為其地,暫借教育部使用管轄,而台北植物園目前南海學園佔用2.06公頃,佔全植物園面積的五分之一。
◎國立歷史博物館:1955年創立,以收藏中原文物為主,大部份文物係1956~57接收原河南博物館遷台及戰後日本歸還古物為主。第一任館長包遵彭,其後為王宇清.何浩天.李鼎元.陳癸淼.陳康順.黃光男.曾德錦等。現任館長黃永川。現今揉合明清風格的古典六層建築係1970年完成。1~4樓為展示空間,2~4樓大廳闢有國家畫廊。館藏文物精華有:銅器.玉器陶器.瓷器.書畫.中國文獻史料.工藝.錢幣.宗教文物.民俗文物等。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2004年已遷移至基隆廢河道之新生地)』為1956年11月19日,於台北市南海路41號成立之天壇式9層樓建築(目前空置)。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57年成立『國立台灣藝術館』,1984更名為『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現任館長『吳祖勝』。地址為中正區南海路47號。以藝文.表演教育.研習等為主要服務項目。設有本部藝廊,戶外藝文場地,演藝廳及藝術推廣研習班,在中正紀念堂另設有中正藝廊。
◎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館(已搬遷至和平東路),前身為中央圖書館,日治時代為建功神社,目前改為國立教育資料館南海書院。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1960.3.29成立開播,現任台長陳克允。總台在南海路41號,另有彰化.高雄.花蓮.台東四分台,發射台有七星山.壽山.卑南三處,還有基隆.宜蘭.苗栗.南投.枕頭山.玉里等六個轉播站。
◎布政史司古跡:1885年劉銘傳就任台灣巡撫,下有:布政史,按察史,都指輝史,1888年在西門街北側,建布政使司衙門,唐景崧巡撫在其西畔設籌防局。1892年以台北為政治中心,布政史司衙門有七開間。1931年日人擇此地改建為公會堂,將籌防局門廳.布政史司大堂與部份廂房,遷於現址(以前由台北市政府管理的,聽說已交還給林業試驗所)。後花園之部分也依照其原樣,佈置在現在的多肉植物區,小橋.池塘,還包含有一間三層樓的珊瑚石房子,可惜因年久失修拆除了,但是還可以看到它的地下室部份。
◎布政史司文物館:光復初期當員工宿舍使用,後來改為林業陳列館,再改為布政史司文物館,目前休館整修中。
◎植物園內的墳墓:.園中唯一有一小塊私地是『何炳南』之墓地,聽說他是日據時代出名文流氓『何賜卿』之叔,(武流氓為高老榮)。
◎.另有林火塗紀念石碑 (不是墓),用以表彰其捐地貢獻。
◎以前園內共分17區,以進化之先後,依序由博愛路進入之1.2區裸子植物到和平西路出口之16.17區單子葉植物,共約1,500種高等植物。不過現已大幅更改為各個分類區,植物種類也大量增加,已逾2000種。荷花池夏天滿池的荷花,吸引攝影.寫生的人潮,是台北植物園的地標,也是南海學園,甚至也成為中正區的地標。
◎林業試驗所的工作是以研究為主,但台北植物園是多功能的,解說教育更是重點之一。台北植物園志工團的工作內容,更是以導覽解說為主,星期日的定時(9:00及14:00)導覽解說,非假日的預約解說,每年吸引數萬遊客。林試所更給予志工們交通.誤餐費等補貼,贈送書籍,設專用志工室,安排遠程的野外研習,每月二次的定期週六志工培訓,每週一.三晚上,專業班的種子教師訓練...等等多項福利。志工團也把每月解說主題相關題材.資料,影印及e-mail給志工們。所有措施秉持著人性管理.志工需求.遊客導向等前題,運作志工團。
◎林業試驗所的研究中心
1.六龜研究中心-扇平工作站 2.蓮華池研究中心 3.中埔研究中心-四湖工作站
4.恆春研究中心-港口工作站 5.太麻里研究中心
6.福山研究中心-哈盆自然保留區
◎林業試驗所歷任所長
○第1任民國34-54年所長林渭訪。 ○第2任民國54-57年所長阮履泰。
○第3任民國57-79年所長劉宣誠。 ○第4任民國79-92年所長楊政川。
○第5任民國92-96年所長金恆鑣。 ○第6任民國97-106年所長黃裕星。
○第7任民國107-110年所長張彬。 ○第8任民國110年2月起所長曾彥學。
◎2001/3/12舉行植樹典禮,陳水扁總統親植牛樟,行政院張俊雄院長種台灣櫸,監察院錢復院長種青剛櫟,農委會陳希煌主任委員種土肉桂,呂秀蓮副總統(台灣肖楠),王金平立法院長(香楠),司法院長翁岳生(茄冬)及考試院長許水德等四名缺席。志工14人來園服務。
◎牛樟大量育苗:近年來台灣山坡地的過度開發,造成嚴重土石流現象,農政單位鼓勵農民將檳榔園改植其他作物,許多農民願意改植牛樟,因此林試所大量培育牛樟苗木供應。林試所研究團隊以人工育苗方式來繁殖牛樟,因其天然採種不易,無性繁殖屬發根困難樹種,一度遇到瓶頸,經數年來努力,終於獲得兩方面突破,一是成功從百年老樹取芽進行細胞無性繁殖,一是取樹齡較年輕牛樟近根部取芽扦插,透過這兩種方式克服影響牛樟無性繁殖發根因素,並建立採穗園,進行人工育苗。
◎植物園中之蠟葉標本館:建立於西元1904年,佔地145.69平方公尺,2008年11月4日通過文化局所提,指定「植物園蠟葉館」為市定古蹟。光復前,館中積藏的標本近達3萬份。二次大戰期間,所藏標本因保管失常而多告霉爛毀損蔽失。光復初,經兩年之檢查.修理.添製,始恢復舊觀。標本之編排,裸子植物採恩格勒系統.被子植物採赫欽森系統。歷年來,經許多專家學者之採集,內藏標本已達20萬。目前蠟葉標本館已遷移至森林保育大樓,而原址樓上改為志工室,樓下為植物園管理室。
◎植物園椰林大道今昔:台北植物園的椰林大道,大王椰子和蒲葵排列兩旁,而大王椰子滿身孔洞,見證了二次大戰的激烈。
◎植物園中落羽松水道:該水道目前為台灣原產水生植物區。
◎菲律賓紫檀的成長:菲律賓紫檀由小苗長成大樹,寫下了日本人的過去。
◎荷花池是台北植物園的地標:台北八景之一,台北植物園的地標,南海學園的地標,也是中正區的地標,池內有吳郭魚.琵琶魚.巴西烏龜.福壽螺等多種放生動物,影響水池生態平衡,並影響荷花之生育,每年冬天為了除去枯葉.吳郭魚及螯蝦,工作人員煞費苦心。常有小孩子落水,也有兒童把浮萍看成草地,走入水中。
◎台北植物園之遊客量調查 ◎大鄧伯花涼亭已成歷史
◎胚珠的模型:種子由胚珠 (ovule) 經過受精作用發育而成。胚珠由珠心 (nucellus).合點 (chalaza).珠被 (integuments).珠柄 (funicule) 所組成。
◎童年的記憶:第一次吃蘋果在台北植物園。從小門進出台北植物園。初中暑假在台北植物園渡過。蜣螂是獨角仙。垃圾堆抓金蚤(花金龜)。台灣海棗花序上的花金龜。
◎煙花原來是曼陀羅。龍眼乾有用月桃花瓣加工的。捻花惹草的機緣。空罐當花盆。薛聰賢的家庭園藝連載。送種子到買種子。陽台的花花草草。購買頂樓,屋頂遮蔭,靠植物。與植物園的緣份及個人成長。到植物園找構樹,加入志工團,利用電腦整理資料,收集種子。台北植物園是我的後花園也是個人工作室。
◎解說服務→資料整理→經驗分享→充實知識→課堂教學。
◎植物園生態巡禮1~6 本課程97年榮獲非正規教育課程學分認證
本課程94/6/18榮獲臺北市社區大學94年度優良課程
○第一期 植物園探索:介紹台北植物園與志工團、民俗、文學、分類園、椰子、竹、豆科等相關分區植物。
○第二期 有趣的植物園:以植物園的趣事為主。介紹植物園有趣的歷史背景及傳說、裸子、蕨類、水生、多肉、有害植物、植物之奇,之最,之趣等與眾不同的植物及植物的特性、如何營生、共生、自衛、傳宗接代、植物園的動物等。
○第三期 認識植物速成:如何利用植物園來快速的認識植物,介紹快速認識植物的12妙計:如何學習、思考分析、有效記憶、進度控制、縮短時間、省力做事、快速成功、資料彙整、找出重點、改變個性、衝破瓶頸、起始回生。
○第四期 家庭園藝:課程內容為將植物園植物溶入家庭園藝,介紹養蘭、造園、種植、花材、花器、肥料、病蟲害防治、換盆、播種、扦插、分株、嫁接、壓條、澆水、施肥、移植、修剪。
○第五期 植物分類:以台北植物園來談植物分類,介紹植物組織構造之異同為主,植物分類22階:界.門.綱.目.科.屬.種,蕨類植物門、裸子植物門、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單子葉植物。
○第六期 與植物為鄰:介紹周遭常見植物(以民生、民俗、故事、典故為重點)介紹居家、外出、市集、野外常見植物。
有趣的植物(植物生態解說2)講義
第202單元 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的分類
○蘇鐵綱→蘇鐵部→蘇鐵科
→銀杏部→銀杏科
○松柏綱→松柏部→松科,杉科,柏科,羅漢松科,穗花杉科,粗榧科,南洋杉科
○紅豆杉綱→紅豆杉部→紅豆杉科
○麻黃綱→麻黃部→麻黃科,買麻藤科,百歲蘭科
☆裸子植物就是針葉樹? 裸子植物不只是松.杉.柏,還有蘇鐵和銀杏
☆沒有子宮的植物: 胎兒受子宮保護, 植物胚胎不受保護者有那些?
◎台北植物園的裸子植物區:蘇鐵科,銀杏科,松科,杉科,柏科,羅漢松科,南洋杉科
◎裸子植物,皆為多年生木本,主要產於溫帶,常成大片純林,古生代(約三億年前)即演化出來。其最大特徵是種子裸露在外,沒有果皮保護(胚珠沒有子房包裹),大家所熟知之松、杉、柏等針葉樹及羅漢松和蘇鐵等都屬之。全世界現存的維管束植物約有25萬種,其中裸子植物有600多種,且有不少具滅絕危機的種類。
◎裸子植物沒有色彩豔麗的花朵,花無花瓣、花萼,多單性,聚集成毬狀,稱為毬花(Strobilus),靠風媒傳粉。除松、杉、柏科(部分屬除外)及南洋杉科之種子與大孢子葉聚集排列成毯果(Cone)外,其餘各科之種子呈核果狀。
◎裸子植物Q&A
○裸子植物無花被(珠被),所以不是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只是比蕨類植物稍晚出現的維管束植物。
○裸子植物是最早出現的種子植物。
○裸子植物較原始,大都靠風媒傳播,因此有大量花粉。
○台灣之原始針葉林,緯度最低,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
○裸子植物葉子較小.較黑,形成之針葉林群落稱『黑森林』。
◎裸子植物的來源:裸子植物發源於古生代之上層泥盆紀,(約2億6500萬至3億2000萬年前),而以石炭紀(約2億1500萬年前)最為盛。經過冰河時期,地殼變動及被子植物之生存競爭等因素,目前留存種類特少,因此有些種類被冠以“孑遺植物”之稱呼。
◎裸子植物的主要用途:裸子植物在南北兩半球的溫帶中,常形成廣漠之天然林,主幹直聳,為樑.柱等建築上之最佳用材.
◎裸子植物的名辭:裸子植物組織構造與被子植物不同,習慣上稱呼有些差異.
○導管(維管束)=管胞(假導管tracheid)。
○雄花=小胞子囊穗,小胞子囊序,小胞子葉序
○雄蕊=小胞子葉 ○花粉=小胞子 ○花粉囊或藥囊=小胞子囊
○雌花=大胞子囊穗,大胞子囊序,大胞子葉序
○心皮=大胞子葉 ○胚囊=大胞子 ○珠心=大胞子囊
○珠被或珠皮=胞膜 ○Scale=珠鱗或鱗片→種鱗 ○Bract=苞或苞片→苞鱗
◎裸子植物的重要特點
1.植物種類少。 2.分佈溫帶,常呈廣漠之天然林。 3.胚珠裸露,僅一屬有珠被保護。
4.花粉管到達藏卵器需0.5-1年時間,即授粉與受精之間 為時長久。
5.子葉→多數 6.木材無導管,僅有管胞(假導管tracheid)。
7.多為木本植物。 8.大多為經濟樹種。
◎裸子植物的形態特徵:裸子植物既是藏卵植物,又是種子植物,是介於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之間的一群維管植物。配子體寄生在孢子體上,絕大多數有藏卵器;小孢子萌發形成花粉管;同時由胚.胚乳和珠被等形成種子;但並不形成子房和果實,胚珠和種子是裸露的,因此,稱為裸子植物。花粉管和種子的形成,在植物系統發育史上是一個巨大的轉折。花粉管的形成,使植物的受精作用可以不再藉水為媒介,從而擺脫了對水的依賴,對適應陸生環境具有重大意義。種子的形成,則為植物的繁殖和分佈,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
◎裸子植物的孢子體特別發達,多年生木本植物,大多數為單軸分枝的高大喬木。分枝常有長枝與短枝之分,長枝細長,無限生長,葉子在枝上螺旋狀排列;短枝粗短,生長緩慢,葉簇生枝頂。網狀中柱,並生型維管束,具有形成層和次生生長。木質部大多數具有管胞,極少數具有導管;韌皮部具有篩細胞而無伴細胞。大型葉,多為針形.條形或鱗片形,極少數為扁平的闊葉。條形葉面的氣孔縱向單列成氣孔線,葉背的氣孔線常多條緊密排列成淺色的氣孔帶,氣孔帶之間凸起的綠色中脈區為中脈帶,氣孔帶與葉緣之間的綠色區為邊帶,表面常被有蠟質或角質,藉以減少水分蒸發,故有乾生植物之稱。孢子葉大多數聚生成毬果狀,稱孢子葉球。孢子葉球單生或多個聚生成反式球序,通常都是單性同株或異株。小孢子葉(雄蕊)聚生成小孢子葉球(雄球花),每個小孢子葉下面生有貯滿小孢子(花粉)的小孢子囊(花粉囊)。大孢子葉(心皮)叢生或聚生成大孢子葉毬(雌毬花),某些種類的大孢子葉常變態為珠鱗、苞鱗、珠托或套被。每個大孢子葉上或邊緣有裸露的胚珠。胚珠是由胚囊(雌配子體)、珠心(大孢子囊)和珠被(大孢子囊外側附屬物)組成,頂端開孔,為珠孔。珠孔的頂部常有貯水的花粉室,或珠孔附近的珠被伸長而形成珠孔管。
◎裸子植物的配子體非常微小,構造簡單,完全寄生在孢子體上。雌配子體由大孢子發育而成,下端原葉體部分就是胚乳,充滿豐富的營養物質;頂端則生有2或多個藏卵器,或極少數不生藏卵器。雄配子體是由小孢子囊中萌發形成的花管,內有兩個游動或不游動的精子。小孢子在小孢子囊中萌發;通常在4細胞時主要由風力傳播。除極少數受精卵可直接形成胚外,大多數均由4個或多個細胞或游離核狀態先形成原胚。原胚某些細胞發育成很長的胚柄,胚柄末端的胚原基細胞繼續分裂才形成胚。因此,裸子植物的胚能深深地插入胚乳中。大多數裸子植物都具有多胚現象,這是由於一個雌配子體上的幾個或多個卵細胞同時受精而成。或者由於一個受精卵在發育過程,胚原組織分裂為幾個胚,這是裂生性多胚現象。胚來源於受精卵,是新的一代孢子體;胚乳來源於雌配子體;種皮來源於珠被,是老一代的孢子體。因此,裸子植物的種子包含有三個不同的世代;胚乳在來源上又完全不同於被子植物。同時某些類群的種子,成熟時,由珠被變態為種皮外,還具有大孢子葉變態的假種皮包圍著種子,或種鱗(果鱗)護著種子。某些類群的大孢子葉毬則變態為果毬。
◎裸子植物生活史
◎裸子植物具有異形孢子:異形孢子即小孢子和大孢子。大孢子包含在大孢子囊內,發芽後生長成為雌性配子體,大孢子囊和其包含在內部的雌性配子體為珠被所包被,這整個稱為胚珠。受精後即形成胚,而珠被成熟為種皮。因為種子是在休眠狀態,所以必須要等待至發芽時才能重新開始繼續生長。雌性配子體和胚是由母植物體供給養料。
◎裸子植物的小孢子囊內形成有小孢子(花粉粒)。花粉粒由風散布而直接與胚珠接觸或附者於胚珠的邊緣附近處。現生的裸子植物產生有花粉管,但這個構造在絕滅的各分類群不曾被發見過。裸子植物的顯著特性之一是所有的化石植物各分類群和現生的2個目(蘇鐵目Cycadales和銀杏目Ginkgoales)保持有其水生祖先能游動的精子。除了有些例外,裸子植物的生殖器官構造是通常形成為球果狀的孢子囊穗。
◎裸子植物之授粉與授精之間為時甚久,如松屬,在日本東京,5月授粉,胚珠尚未發生大胞子,翌春始發生原葉體,生成藏卵器,6月間才授精,需時一年。銀杏需時4~5個月,蘇鐵需時3~4個月。
◎胚與儲藏組織的發育:裸子植物在雌配子體內的卵核與花粉管所釋出的精核結合後,經過一段潛伏期,結合子才開始分裂;分裂初期進行核分裂,在胚囊內形成一些游離核,是所謂的游離核時期(free nuclei stage);游離核的數目因物種而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在松柏等針葉木約 4~ 64個,銀杏約256個,蘇鐵約 500~ 100個左右。此時期過後才在各核外圍形成細胞壁圍起而產生原胚(proembryo)。原胚繼續進行細胞分裂而且分化成胚體與支持體(suspensor)。支持體吸收養份供給胚的發育,因此起初支持體較為發達,但是充實後期就萎縮不見。胚體為一個到數個的多胚,但是其中緊有一個倖存發育成胚。由於裸子植物不具雙重受精,因此單倍體的雌配子體在中央行成空腔,容納越來越大的胚,配子體的外圍就累積養份,供將來發芽所需。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區分
○裸子植物:1.喬木.灌木。 2.木質多年生。 3.花較原始,不具花被。 4.單性花多。 5.風媒花。 6.胚珠裸露。 7.毬果,稀漿果或核果狀。 8.子葉2~13。 9.具假導管。
○被子植物: 1.喬木.灌木.藤本或草本。 2.木質多年生或草本一.二年生。
3.一般萼瓣分別清楚。 4.兩性花→單性花。
5.蟲媒.風媒(種授精過程繁複,有雙重授精現象)。 6.胚珠為子房所包被。
7.具備所有果實種類。 8.子葉1~2。 9.除少數原始之科外,皆為導管。
◎裸子植物的種類:裸子植物依照恩格勒分類,全世界共有5部,12科,63屬,675種。
○而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記載:台灣產裸子植物共有3部,8科,17屬,26種,1變種。
◎裸子植物各綱差異
1.花具2~4花被,具導管………………………………….麻黃綱
2.花無花被,木質部具假導管
21.葉大型,雄配子有纖毛.………………………………蘇鐵綱
22.葉小型,雄配子無纖毛
221.具樹脂管,心皮多數,種子無假種皮………………..松柏綱
222.無樹脂管,心皮單一,種子具假種皮……………..紅豆杉綱
◎松柏綱各科差異
○分布:松科:北半球,寒帶,高海拔。杉科:北半球,溫帶。柏科:北半球,寒帶,高海拔。 南洋杉科:南半球。 羅漢松科:南半球。 粗榧科:北半球,但分散且量少
○枝葉:松科:葉螺旋狀著生或叢生。 杉科:葉螺旋狀或排成兩列著生。 柏科:
南洋杉科:枝條輪生。 羅漢松科: 粗榧科:枝條對生,葉螺旋狀或排成兩列著生
○葉形:松科:針形,線形。杉科:線形,扁平,鑿形。柏科:鱗片狀(正面葉及側面葉),短針形。
南洋杉科:鑿形,披針形。 羅漢松科:線形,橢圓形,披針形,針形。 粗榧科:線形。
○大胞子葉:松科:珠鱗與苞片完全分離。 杉科:珠鱗與苞片部分連生。
柏科:珠鱗與苞片合生為一。 南洋杉科:珠鱗與苞片完全癒合,僅一端分離。
羅漢松科。 粗榧科:
○果:松科:毬果。 杉科:毬果。 柏科:毬果或漿果狀。 南洋杉科:毬果。
羅漢松科:核果狀。 粗榧科:核果狀,具肉質假種皮。
○胚珠:松科:2個。 杉科:2~9個。 柏科:1~12個。 南洋杉科:1個。
羅漢松科:每一心皮一胚珠,但僅一個發育成種子。
粗榧科:每一心皮二胚珠,但僅1~2個發育成種子
◎台灣裸子植物之海拔分布
○玉山圓柏(香青)3860~2800m ○臺灣冷杉3730~2500m ○臺灣鐵杉3375~1300m
○刺柏 3300~2300m ○臺灣華山松3200~2100m ○臺灣二葉松3200~1200m
○臺灣扁柏2900~1300m
○臺灣雲杉2800~1900m
○臺灣杉2800~1100m
○巒大杉(香杉) 2700~1300m ○紅檜2600~800m ○臺灣黃杉(威氏帝杉)2600~700m
○叢花百日青2500~1500m ○臺灣粗榧2400~1400m
○臺灣紅豆杉2300~2000m
○清水圓柏2200~200m ○綠刺柏2000~500m ○臺灣五葉松1900~300m
○臺灣肖楠1800~300m ○臺灣穗花杉1500~900m
○小葉羅漢松1200~500m
○臺東蘇鐵1100~200m ○馬尾松1100~100m ○大葉羅漢松900~300m
○臺灣油杉900~300m ○竹柏900~0m ○百日青800~300m
○長葉竹柏(山杉) 500~0m ○蘭嶼羅漢松300~0m
◎G1蘇鐵科:台灣原產一種:台東蘇鐵,產台東清水及海岸山脈東側近泰源之山地,於排水良好之石塊地上及溪流兩岸。
◎台東蘇鐵Cycas taitungensis Shen:別名台灣蘇鐵.紅葉蘇鐵, Taitung cycad, Hill, Tsou & Chen。原產台灣台東紅葉溪上游谷地與東海岸山脈成功一帶,性不耐陰,好生長於400-1200m向陽河谷兩側,排水良好之石質地或岩壁上。蘇鐵植物,在台灣原認為並無原生種存在,因株形美麗,價值頗高,當初發現轟動一時,短時間內,被採擷一空,現已正式列入被保護之稀有珍貴樹種,分布範圍極為狹隘,在台灣僅長於台東紅葉溪上游及台東海岸山脈。具有抗火燒,喜溫暖,忌冷濕及遮陰等特性,多僅生長於向陽河谷兩側,排水良好之石質地或岩壁上。台東蘇鐵與一般蘇鐵之間的差異在於其植株較大,葉較長,約1.5m,且葉邊緣無強烈反捲,其他性狀皆與蘇鐵類似。由於蘇鐵之外觀美麗,常栽培為觀賞植物,具經濟價值,故台東蘇鐵極待加以保護其野生族群。台東蘇鐵為常綠棕櫚狀喬木,雌雄異株,葉叢生莖頂,羽狀,小葉線形,硬而直,邊緣扁平或微反捲。雄毬花柱狀,長約50cm,雌毬花廣卵形,長約25cm,毬鱗葉片狀具長柄,胚珠著生柄上,每片2-4枚。種子扁球形,每年5-6月間開花,11月間結實。
◎從台灣蘇鐵更名為台東蘇鐵,一段有趣的故事:台東蘇鐵在1988年時被政府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明定公告為珍貴稀有的植物而加以保護,當時台東蘇鐵叫台灣蘇鐵(Cycas taiwaniana),這個名字的改變其實是一段有趣的植物分類研究史。故事要從一百多年前Swinhoe 這個人來台灣採集開始談起,Swinhoe後來在1867年將部分採集的標本送給了Dr. Hance標本館,1893年英國人William Carruthers 再根據其中一張只有少數葉子及三片苞子葉的標本發表了台灣蘇鐵這種新植物,目前這份標本存放於大英博物館。從此以後採自台灣的蘇鐵標本全部被鑑定為台灣蘇鐵,而且認為台灣蘇鐵同時也分布於中國大陸廣東.福建一帶,這個看法被接受了將近一百年,直到1994年當時任職於台大森林系的沈中稃先生與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的鄒稚華女士,及澳洲新南威爾斯國家標本館的Hill先生與大陸中國科學院的陳家瑞先生共同發現,產於台灣台東的蘇鐵與產於大陸廣東的蘇鐵在形態上其實有很大的差異,這個時候他們有了共同的疑問-台灣蘇鐵這個名字指的是哪一種植物?因此他們重回大英博物館去看看當年William Carruthers據以發表台灣蘇鐵這個新名字的那一份標本(在學術上稱這一份標本為模式標本),結果發現這一份標本應屬產於廣東的蘇鐵,那台灣的蘇鐵呢?所以他們就為出產於台灣台東的蘇鐵取了台東蘇鐵這個新名字。發生這個錯誤最主要原因係出在Swinhoe送給Hance那一份蘇鐵標本上的標籤記載,根據沈中稃等人的考證,該標本標籤上記載著Swinhoe採自台灣等字跡並非Swinhoe親筆所寫,而是出自Hance之手,顯然是標本送給了Hance之後他自己所加,也因為Hance當年的誤植讓兩種不同的植物共用一個名字長達一百年。
◎台灣蘇鐵Cycas taiwaniana Carr. G1蘇鐵科 別名廣東蘇鐵
◎蘇鐵Cycas revoluta Thunb. G1蘇鐵科 別名鳳尾蕉.鐵樹.金果樹.鳳凰蛋,鳳尾松,鳳尾棕,鐵甲松,鐵蕉。蘇鐵是日名,原中名為鳳尾蕉。植物名實圖考記載:鳳尾蕉南方有之,安南尤多,樹如鱗甲,葉如棕櫚,堅硬光滑,經冬不凋] 。蘇鐵是熱帶木本裸子植物。是一種最原始的開花植物,生長十分緩慢小苗一年最多生長一片葉子。原產於琉球,台灣約於明末移民時引進於台灣,目前全島均廣泛栽植。[蘇鐵開花六十年]鐵樹開花,很多人比喻為做不可能的事或是極難得的事,這是因大陸北方氣溫低,成長不易,開花更是難得,其實在台灣,日照充分,因此只要照顧周全,幾乎能年年開花。曾於一億五千萬年前,侏儸紀時代廣布於世界各地,亦是孑遺植物。蘇鐵類似棕櫚,是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樹幹圓柱形,單生或叢生,高可達2-6m,樹幹上常殘存有龜甲狀的葉柄痕。是美化庭園獨立樹的好材料,樹幹中心可取多量澱粉供食用,為西米的原料樹種之一。盆景觀賞價值高,尤其以樹幹奇形而蒼古者為上品,產地每盆均上萬元。葉為一回羽狀複葉,生長於樹幹頂部先端,從一個形狀奇特的基部圓頂上生長出來,長得非常堅挺結實,排列成疏鬆的蓮座狀,每一葉片四方開展,長約90cm,大多數向外彎,呈拱形。羽毛般的葉子,可當插花材料,極為耐久。蘇鐵的花雌雄異株,每年夏季開花,長於樹幹先端。雄毬果長圓柱形,長30-70cm,直徑8-15cm,有多數鱗片,呈螺旋狀排列。雌花頭狀花序,為半球狀廣卵形頭狀體,長約25cm,心皮作羽毛狀,密被褐色毛茸。毬鱗葉片狀具長柄,於下端兩側凹處,各生胚珠2-5枚,傳粉受精後,秋冬結實,形成扁卵圓形的種子,熟時外種皮橙紅色,內有白色種仁,果實有毒稱無漏子.千年棗,可供藥用。
◎光果蘇鐵Cycas thouarsii R. Brown.
G1蘇鐵科 別名光果鳳尾蕉.托亞蘇鐵.托氏蘇鐵,原產麻六甲.非洲東部與馬達加斯加島,
1898年引進。常綠木本,壯觀,葉寬大,弓狀,中肋有淺溝,小葉扁平,大孢子葉長條形,先端具棘齒狀突起,不成掌狀,種實球狀,綠色光滑。
◎美葉鳳尾蕉Zamia furfuracea Ait. G1蘇鐵科 別名美葉蘇鐵.闊葉蘇鐵.美葉鐵樹。原產墨西哥及哥倫比亞。常綠性小灌木,植株不高,羽狀葉多而向四周伸長,具刺柄。雄花毬呈圓錐形,小孢子囊穗群聚生於其上,雌花毬呈卵圓形。果實朱紅色。
◎銀杏Ginkgo biloba L. G2銀杏科 銀杏別名公孫樹.史前樹.白果.鴨腳子.仁杏.玉果。落葉喬木。原產我國大陸。是地球上珍貴的活化石,1.25億年前恐龍盤踞的侏羅紀就有它的芳蹤,1771年林奈氏才正式命名。從栽培至開花結果要90年,需時漫長故名『公孫樹』。種子白色,是治咳聖藥的『白果』,葉子是通血路的健康食品,可壯陽.降血壓,德國已提取其主要成份,濃縮50倍,製成壯陽藥。銀杏生命力最強,日本廣島受原子彈轟炸後,第一棵發出新芽之植物即銀杏。銀杏也是裸子植物,但不像一般裸子植物的針葉狀,葉子扇形像鴨腳蹼形,先端中心二淺裂,有長柄,常3-5枚叢生枝端。株高可達20m,雌雄異株。5-6月間開花,雌雄異株,雄花穗狀,雌花具長梗。適高冷地栽培。春.秋播種1-2個月可發芽,生長緩慢,勿過量施肥,也不可以過量修剪。
蘇鐵和銀杏是種子植物裡最原始的兩種,它們有像蕨類一樣,有絨毛.能泳動的精子,花粉碰到胚珠時,要靠精子游動鑽入受精;而其他種子植物,則柱頭在授粉之後,花粉粒會長出像根般的花粉管,透過細胞間隙進入子房,直達胚珠,完成受精過程。蘇鐵之精子在1896年,由日人池野氏所發表,銀杏之精子是在1896年由平瀨氏所發現。
◎G7松科台灣原生有6屬8種
○冷杉屬:台灣冷杉:球果成熟暗紫色
○油杉屬:台灣油杉:產台北坪林,台東大武山區
○雲杉屬:台灣雲杉:棍狀線形葉,長1-1.5cm
○松屬:馬尾松:針葉2根一束,球果長4-7cm
台灣果松:針葉5根一束,球果長10-15cm,種子無翅
台灣五葉松:針葉5根一束,球果長7-10cm
台灣二葉松:針葉2根一束
○黃杉屬:台灣黃杉:葉扁線形,長1.5-3cm,扭成二列
○鐵杉屬:台灣鐵杉:線形葉,長0.4-1.5cm
◎松為百木之長:松字從『木、公』而來,是『百木之長』。
◎松樹種子要全日照才能發芽,而松脂很容易起火燃燒,它的生存競爭方式就是引起森林火災,沒有樹蔭,種子才好發芽,松樹原始林裡,大都是一大片的同樣年歲。
◎松材線蟲為害針葉林,是由天牛傳播。
◎台灣冷杉Abies kawakamii (Hayata)
Ito. G7松科 別名玉山冷杉.川上氏冷杉.白松柏,英名Taiwan fir,常綠大喬木,幹通直,樹皮灰褐色。葉互生,常扭曲呈數列,闊線形扁平,先端鈍而略凹裂,表面深綠色,中肋隆起,背面具有白色氣孔帶2條。雌雄同株;雄花序腋生,圓柱狀,下垂;雌花序頂生,長橢圓形,幼時紅色。毬果直立,長橢圓形,長約7cm,徑約4cm,熟時暗紫色,種鱗闊扇形,帶有白蠟狀物質,外方有不規則鋸齒,成熟後脫落。特產台灣海拔2,800~3,500m的高山地區,北從南湖大山南迄關山均有分布。常形成「白木林」特有景觀。
◎台灣油杉Keteleeria formosana
Hayata G7松科 台灣油杉是松科的常綠喬木,為台灣地區的特有樹種,也是冰河孑遺植物,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及基因保存上的價值。但其族群數量極少,且不連續地分布於本島南北兩端,南在大武一帶,北則於坪林附近。總統府庭園中的二株油杉,則是由台灣省林業試驗所指導栽植,經府內同仁細心照料,目前生長情況良好,樹形優美,是總統府珍貴的自然資產之一。
◎台灣雲杉Picea morrisonicola Hay.
G7松科 又名白松柏.松蘿杜。特產台灣中央山脈海拔2300-3000m間之高地,形成純林或與台灣鐵杉.台灣冷杉.台灣華山松.紅檜及台灣二葉松等混交,在海拔較低處則與闊葉樹林混生。在大雪山.畢祿溪.關原.沙里仙溪.陳有蘭溪及瑞岩溪等地可見。常綠大喬木;幹皮灰褐色,不規則龜裂,鱗片狀剝落。葉針狀而略成四稜,亦有三或五稜者,長9~15mm。雌雄同株。毬果垂懸,柱狀長橢圓形,長約7cm,熟時呈暗褐色,果鱗排列緊密,倒卵形;種子長約1cm,有長翅。
◎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Lamb. G7松科 別名山松.赤松,頂芽赤褐色,葉二形;針葉由短枝長出,簇生,通常2針或罕3針為一束,長14-20㎝,細長而柔,微扭曲,葉鞘皺褶多,樹脂溝5-9個,外生;鱗片葉生於長枝上,長三角形。雌雄同株。雄球花排成穗狀,生於幼枝基部,具許多螺旋著生之小孢子葉,每一小孢子葉有2花粉囊。雌球花少數簇生近頂生,具許多螺旋著生之大孢子葉,胚珠2個,生於大孢子葉上表面近基部。幼果基部之鱗背不具刺尖,上部之鱗背具刺尖;種子成熟時,大孢子葉增大且木質化,形成球果;球果長4-7㎝;果鱗橢圓狀矩形,中部膨大;種鱗之鱗盾徵隆起或平,橫脊稍徵隆起,鱗臍凹,其橫脊不明顯或無;種鱗腋處具種子2粒,種子有翅。
◎台灣二葉松Pinus taiwanensis Hay. G7松科 又名黃山松.松柏。廣泛分布於本島中央山脈海拔700~3,500m山區,適應範圍廣,為陽性植物,從平地到高山均可生長,常在乾旱向陽坡形成純林。松葉乾燥時極易引燃,在松林中活動應留意火種,以避免引起森林火災。常綠大喬木,幹皮灰褐色,縱向深溝裂,雲片狀剝落。葉針狀,長8~11cm,二針一束,較硬直,葉鞘僅二三皺褶,脂溝4~7,外生及中生。毬果長5~8cm,果鱗長橢圓狀矩形,鱗背肥厚,基部果鱗之臍無刺。
◎台灣鐵杉Tsuga chinensis var. formosana Li & Keng. G7松科 常綠性針葉高大喬木,植枝高可達50m,枝椏呈水平向外伸展,葉片集中於樹冠與枝椏末端,遠望猶如一把綠色大傘,葉片為扁平線形螺旋狀排列,葉先端為鈍圓或微凹。樹幹挺拔,樹形優美,樹皮灰褐呈片狀剝落。花朵為雌雄異花同株,雌花暗紅圓柱形,雄花為深黃色球形穗狀花,腋生於枝條,果實為褐色卵圓或橢圓形毬果,成熟種子具有翅膀,可隨風飛散,毬果則殘存枝條。當雲霧裊裊時反能清晰見鐵杉林優雅的丰姿剪影,因濃蔭無法透射陽光,使幼株較難生長。棲地分布臺灣鐵杉純林分布在中南部山區,海拔1800m至2900m的山區。因為商業價值低於紅檜.扁柏等,且林下叢生箭竹林,難以行走其間,倖免於人為盜伐,所以能保存優雅茂密的森林林相。
◎台灣黃杉Pseudotsuga wilsoniana
Hayata G7松科 又名威氏帝杉,為本省特有種植物,主要產於台灣桃園縣大漢溪上流及台中縣大甲溪上流,由台中至新竹一帶海拔1,000~2,700m山區。在畢祿林道.武陵及馬海僕溪等地區可見。喬木,幹皮黑褐色,縱向不規則龜裂。葉略扭生成二列,扁平,先端凹裂,有短柄,長約2cm。毬果卵圓形,長5~6cm,苞鱗露出部分向外反伸,果鱗菱形。種子與種翅等長,約1.8cm。
◎台灣華山松 Pinus armandii Franchet
var. mastersiana Hayata G7松科 一般的松樹種子一端具翅,靠風力傳播後代,而華山松種子較大,四周無翅,是形態上較特殊的種類。「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必然是種子無翅的華山松。台灣華山松又名台灣果松,普遍分布於台灣海拔2200~3000m中.高海拔山區,是大喬木,高可達50m,側枝短而平展,樹形成直筒狀,枝葉濃密,遠觀綠色中帶有粉白;直徑25cm以下青壯年樹木的樹皮常無分裂的栓皮層,稍光滑的灰褐色表皮中常透出內層的綠色;大樹樹幹栓皮層細裂成網狀,黑褐色;小枝光滑油亮,由剛長出時的綠色逐漸變成灰褐色,再轉變為深咖啡色。剛萌芽的松樹小苗,莖上長的是螺旋狀排列.長條狀.扁形的「單葉」,「成束的針葉」是由單葉的葉腋長出。每年枝條只生長一段,枝條於春天來後抽出,但此時枝條上只覆蓋稀疏.褐色.半透明的「鱗片」葉,之後再由「鱗片」的葉腋長出「成束的針葉」,幼苗的單葉長大後變成鱗片葉。針葉5 針一束,一般長8-12cm,纖細,基部包著半透明薄膜狀的葉鞘,各個針葉的橫切面成三角形,五片針葉聚集成圓,針葉兩兩相靠的兩邊具白色粉末狀氣孔帶,遠觀綠色中帶粉白的顏色由此形成;雄毬穗生長於當年生枝條的基部,黃色系,常多數聚集成叢生狀,雌毬穗生長當年生枝條的頂端。毬果長度一般在10-15cm,錐狀圓筒形,約大人拳頭大小,是台灣最大型的毬果;毬果剛成熟時咖啡色,後轉為灰褐色,可掛在樹上8.9 年不脫落,如果每年都結果,則形成每段枝條都連續的掛有毬果的壯觀場面;毬果成熟乾燥後,覆瓦狀排列.堆疊的果鱗只稍為分開.平展,不形成反捲的張裂狀,也就是毬果成熟果鱗張開前後,型態並無多大改變;果鱗成短菱形,質厚,分成幾乎相等的上下兩段,上段不為下方果鱗覆蓋的部份扁平狀,不形成盾狀(鱗盾),鱗脊位於前端成小尖突,果鱗基部的內面因長有兩個種子而有兩個深凹洞;種子橢圓狀卵形,長約1cm左右,並無附屬的種翅,主要是由星鴉這種鳥類啄食後,於空(草)地上儲藏(種植)而散播發芽。
◎台灣五葉松Pinus morrisonicola
Hayata. G7松科 別名山松柏.五葉松.玉山松.短毛松,生長於中.低海拔300-2,300m之山區,亦分布於海南島。喬木,幹皮灰褐至黑褐色,淺龜甲狀分裂或不規則淺溝裂,裂口參差不齊,薄片狀剝落;有長枝與短枝,長枝為一般之枝條,短枝長約2㎜,生長於長枝上;芽鱗先端漸尖形。葉二形;針葉由短枝長出,5根一束,長6-8cm,橫斷面三角形,脂溝2;鱗片葉生於長枝上,長三角形。雌雄同株。雄球花排成穗狀,於幼枝基部;具許多螺旋著生之小孢子葉,每一小孢子葉有2花粉囊。雌球花單一或簇生,側生於幼枝,具許多螺旋著生之大孢子葉;胚珠2枚,生於大孢子葉上表皮近基部,苞鱗長於大孢子葉下方。種子成熟時,大孢子葉增大且木質化,形成球果;毬果卵狀橢圓形,長7-10㎝,徑約4㎝;果鱗先端反捲;種鱗之鱗盾成菱形,腋處具種子2枚,種子尾端具長翅。用途:建築台車等用材,樹脂較台灣二葉松少。
◎濕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 G7松科
濕地松又名愛氏松,原產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生長在低海拔石灰岩表層濕潤的土壤。葉長較軟,不刺手,2或3針一束;毬果如拳頭般大(長約10cm),種鱗鱗盾上有銳刺。多供採脂.造紙及建材。
◎琉球松Pinus Luchuensis Wayr. G7松科 原產奄美大島,琉球諸島。1903年由琉球引入。邊材淡黃色而心材為黃褐色,年輪明顯,春秋材移行漸進,光澤良好。木材堅重,耐摩擦衝擊。
◎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 G7松科 別名日本黑松,是日本庭園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台灣是引進種,平地因天候太熱,栽植情況不佳。用途:防風.觀賞。常綠大喬木,株高可達30m。樹冠幼時呈圓錐形,老時為扁平傘狀,樹皮黑色,因而得名。葉為兩針一束,在冬季時冒出銀白色的芽,遠看像是掛了一個個銀白的小燈泡。松的樹姿蒼勁樸拙,那枯乾虯結的枝幹承風迎露,支持那青翠的枝葉,無怪古人欣賞松,而要學習松的精神了。
◎G8杉科(Taxodiaceae)台灣原生有2屬2種
○杉木屬:香杉:葉線狀披針形,常彎曲成鐮刀狀別名巒大杉
○台灣杉屬:台灣杉:葉兩形,鑿形葉長2.2cm,鱗片狀鑿形葉長 0.4cm, 是唯一以台灣為屬名(Taiwania cryptomerioides)者。柳杉與它極為類似.
◎香杉Cunninghamia konishii
Hayata G8杉科 別名巒大杉,台灣針葉五木之(另包括台灣杉.台灣肖楠.紅檜.台灣扁柏),為國內貴重建材及重要造林樹種之一。該樹種於西元1907年(明治40年)2月,由小西成章於臺中州巒大山(今南投縣,海拔1800m)初次發現。木材香氣濃郁,故名。木材可供建築之用。
◎台灣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Hay. G8杉科 又名「亞杉」。係全球唯一以「台灣」當作「屬名」的 裸子植物,其屬世界級珍稀活化石,與中國之水杉.銀杏,美洲之世界爺等古生物並列為全球最具代表性活化石,源自地質時代第三世紀所孑遺(第三紀年代為8千萬年前至2百萬年,故有部份專家,謂台灣杉最好改稱「台灣爺」,以示尊重。在分類地位上,目前這一屬之植物僅剩下台灣杉一種,分布於本省以及大陸雲南.貴州和緬甸北部,成為不連續之雙中心分布,似乎是屬於分化性弱,分地區逐漸退縮之種類,極待珍惜與保護。台灣杉在本省之自然分布區域為海拔1500~2600m之間,但人工栽培則低至800m仍可生長良好。常綠喬木,樹皮灰褐色,有極長縱溝,葉有兩形,生長於老枝上呈鱗狀,生長於幼枝上呈短針狀,先端尖基部闊對生排成四列,色綠幼時枝椏細長下垂,材質輕軟,邊材淡黃色,心材帶紫暗褐色,紋理通直加工容易,為極佳之建築及傢俱材料。是本省重要經濟樹種之一,造林面積有7000餘公頃,與紅檜.台灣肖楠.台灣扁柏.香杉等齊名,合稱省產針葉樹五木(意即是最好之五種)。
◎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L.f.)D.Don G8杉科
俗稱日本杉.吉野杉。原產中國大陸江南及日本,台灣係從日本引進,普遍栽植於海拔800~2000m地區。在日本稱為「國樹」,日語讀音類似「蘇基」意即「杉木」,為該國最重要的原生樹種及造林樹種。台灣亦引進大面積植造,因最初乃自日本吉野地區引進,故民間多稱之為吉野杉,在台灣早期都以柳杉筆直的樹幹加以防腐處理後,作為電線桿之用。日後才逐漸被水泥柱取代。常綠喬木,樹幹通直,葉質堅韌,鑿形,黃綠至綠色,長1~2cm,扁平而先端銳尖稍彎,密集螺旋著生,扭轉為五列針葉,叢生小枝。毬果綠色,成熟轉褐開裂,徑3cm。柳杉栽種廿年後,樹高可達14m,胸徑22cm,為速生樹種之一。木材紋理直,材質輕軟,結構粗,主供建築.製板之用。也是園林綠化樹種,常植於庭院.公園或作行道樹。用途:建築.器具.電桿.裝潢。
◎落羽松 Taxodium distichum (L.)
A.Rich. G8杉科 別名美國水松.落羽杉。英名Bald
cypress .Gulf cypress. Southern cypress .Black cypress。北美原產,多分佈於東南部。落葉大喬木,老樹根部常向四周隆起,形成板根,其生長溼地或水中,者另從根部生出屈曲膝根,樹幹周圍有瘤狀或膝蓋狀的呼吸根。枝幹挺直,側枝與細枝多,幼株樹冠為圓錐形,成株後逐漸長成闊圓形。葉為狹線形,螺旋狀排列,扭成兩列,狀似羽毛,葉尖銳,其在花枝者較短,呈鱗片形,淡黃綠色,冬季將落的葉片會轉成橙褐色。單花性,雌雄同株,雄花卵形,多數為下垂之圓錐花序,著生於枝梢,每一朵花是由6至8枚雄蕊構成,每一雄蕊花藥四枚,雌蕊著生於枝頂,單生或雙生,每花由多數成覆瓦狀排列和心皮構成,每心皮有胚珠2枚,花期3至4月。毬果,近球形,鱗片為盾形,有皺紋。種子兩枚,有翅。以種子繁殖。用途:木材供建築.枕木,觀賞用。
◎墨西哥落羽松Taxodium mucronatum Tenore. G8杉科 別名墨西哥落羽杉,常綠或半落葉性喬木,生育適溫 23~32℃。樹形優美,宜庭園及木材用。以播種.扦插繁殖。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Hu & Cheng G8杉科
水杉是杉科水杉屬植物,於1943年由王戰教授首先發現於大陸四川萬縣,當時以為是「水松」。而在1946年時由鄭.胡二位教授證實,係與日本已發表之化石植物「水杉」屬同類,而命名為水杉,這一發現過程引起全世界植物學界的轟動,水杉從此被稱為“活化石”植物。水杉集中分布於我國四川省萬縣南岸磨刀溪及湖北省利川陽和鄉水杉壩,這兩處600平方公里範圍內。為中生代東亞化石植物,也就是在第四紀冰河時期之後。水杉屬原有約10個樹種,目前僅存此一孑遺種。而在民國71年左右,台大植物系客座教授肯萊博士,曾於石碇台陽礦區之中央坑拾到水杉著葉枝條雌果的印模化石標本,證實了水杉約在500萬年前之中新世時,已在台灣北部出現。水杉是落葉喬木,可高達35m,葉扁平,對生成羽狀,雌雄同株,總狀或複總狀花序,毬果下垂,10月左右成熟。水杉遠在中生代白堊紀,地球上已出現水杉類植物,並廣泛分佈於北半球。冰期以後,這類植物幾乎全部絕跡。在歐洲.北美和東亞,從晚白堊至上新世的地層中均發現過水杉的化石。
◎長葉世界爺 Sequoia sempervirens
(D.Don) Engl. G8杉科 長葉世界爺又稱為紅杉,屬於裸子植物杉科長葉世界爺屬,主要分布於北美洲,在1769 年西班牙的修士克力斯比(Juan
Crespi) 首先把這種樹木稱為palo colorado (西班牙語的
紅色樹),故被定名為Redwood,直譯為紅木。從前的科學家認為在沒有外力介入或機械性傷害下,樹木最高應該可以長到120m左右。不過,現今科學家再次檢視此一問題時,他/她們將焦點放在樹木生長的高度與其水分運送.光合作用執行的相關性上。因為科學家們認為樹木生長的越高,水運的輸送將更為困難,而末梢樹葉的光合作用也會受到阻礙,在這種情況下,樹木將無法繼續長高。為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美國科學家George Koch 與其研究團隊曾經前往加州北部的紅杉(redwoods, Sequoia sempervirens )森林區,並且爬上當今世界上最高的五棵樹,包含目前地球上已知最高的一棵樹木(112.7m),以便觀察這些樹木的生理機能,George Koch教授與其研究團隊在檢視這些樹木的葉片組織結構.光合作用能力.與二氧化碳濃度後發現:在樹木頂端的葉片反應著嚴重的缺水徵狀,就如同這些樹木是生長在沙漠一般。畢竟,樹木將水份從根部.經木質部(xylem)再運送至葉子時,必須克服重力與導管內摩擦力障礙,所以要將水分從土壤中攜帶到一百多m高的樹葉,確實相當艱辛,而水分的輸送不易也最直接地影響樹木的生長。因此,George Koch教授認為:這些近兩千歲高齡的樹木雖然目前仍維持著每年0.25m的生長速度,但它們想多長高15m,還是相當困難。
◎台灣一級針葉五木: G8杉科:香杉.台灣杉 G9柏科:扁柏.紅檜.台灣肖楠.
◎台灣一級闊葉五木: 068榆科:台灣櫸 015樟科:樟樹,台灣檫樹,牛樟
001木蘭科:烏心石 或206柿樹科:毛柿 218漆樹科:黃連木
◎G9柏科 台灣原產3屬6種
○肖楠屬—小枝扁平,球花單生於枝頂,種鱗兩對
台灣肖楠:球果長橢圓形1~1.5cm,
○扁柏屬—種子兩側有翅
紅檜:樹皮較薄,球果果鱗10~13片
扁柏:樹皮粗厚,球果果鱗8~10片
○刺柏屬—刺形葉,種鱗肉質
清水圓柏:葉兩形(也有鱗片葉)
刺柏:葉長10~20mm,球果橘黃色,種子3
香清:葉長5~10mm,球果黑色,種子1
◎肖楠Calocedrus formosana
(Florin)Florin. G9柏科 別名黃肉樹.肖楠木.肖楠柏.台灣肖楠。屬柏科常綠喬木,是台灣特有樹種,也是台灣針葉五木之一。主要分布台灣北部及中部海拔500-1900m的山地,在海拔1000m左右最多。喜生於向陽山坡,是台灣暖帶主要針葉樹造林樹種之一。長圓錐狀樹形,直幹,樹皮紅褐色。小枝非常扁平,節間較長。鱗狀葉十字對生,很小,但比扁柏細長,鈍形,有下延狀基部,各葉連接處有白色氣孔。毬果是圓錐狀的長橢圓形,果鱗4枚,種子有二翅,一大一小。木材色澤偏黃,材質細密,抗白蟻蠹食,可供建築.家具.彫刻.棺木;木屑俗稱淨香,氣味芬芳,可製線香。
◎紅檜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
Matsum G9柏科 別名松梧.薄皮.松蘿.水古杉,日名ひのき(Hinoki)。在台灣柏科植物裡,最出名的當屬紅檜,阿里山的神木雖然死了,但更多的巨木群等待開發,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紅檜。會:表示會合,多草會合為薈,多食會合為燴,檜即多木會合,很奇怪? 古人造字和台灣的巨木群能不謀而合! 它樹皮灰紅色(較扁柏紅),樹皮的剝片很薄,淺淺的裂溝,稱『薄皮』。它樹幹中心的木質部容易腐爛,成蓮藕狀之空洞,俗稱蓮根材,很多千年老樹可能因此而免除被砍伐的命運。常綠大喬木,特產於台灣高山地區,主要分布在海拔 1500-2150m間,是高山主要造林樹種。樹皮灰紅色(較扁柏紅),樹皮的剝片很薄,淺淺的裂溝,稱『薄皮』。葉細小鱗片狀,緊貼在扁平的枝上,兩兩相對。毬果橢圓形。老樹巨大高聳,樹幹基座粗大,往上漸小成尖塔形。
◎扁柏Chamaecyparis obtusa
(Sieb. et Zucc.)Endl.var.formosana(Hay.)Rehder
G9柏科 別名台灣扁柏.臺灣扁柏.黃檜.厚殼.松梧.Taiwan Yellow
Cypress.Taiwan Hinoki Falsecypress。常綠大喬木,樹幹通直,其徑可達3m,樹高可達35~40m。木材有辣味,耐朽.抗蟲,具芳香,是最優良家具及建築用材,用途廣泛,如建築物結構用材.船艦.橋樑.車輛.器具.農具.雕刻.棺木.枕木.橫擔木.單板及合板,甚至連製材廢料亦可供製鉛筆桿及火柴桿。扁柏的側葉比較鈍,如果紅檜的話,側葉會比較尖,所以摸起來的話扁柏比較軟,紅檜摸起來會粗粗的。檜木的小苗剛長出來的時候會有針狀葉。紅檜跟扁柏,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紅檜的針狀葉會長很久,長到一年兩年之後,都還一直是針狀葉;扁柏的針狀葉大概長一小段,後面就變成所謂的麟狀葉。我們常說的檜木,在分類上屬於裸子植物,柏科裡面的檜木屬。全世界大約只有六種,台灣就有紅檜和台灣扁柏兩種,其中紅檜更是台灣才有的特有種。此外日本.加拿大.美國也有。紅檜長成直徑50cm約須120-130年,台灣扁柏長成直徑50cm約須350-400 年。台灣扁柏之枝.葉及木材,均含有精油,其主要成份扁柏酚及洛定酸,均為強力殺菌劑。與紅檜.日本扁柏,共稱檜木。日本人最喜歡檜木,砍伐去當鳥居(像中國牌樓),有些還標示由台灣某地運過去,檜木屑還裝在盒子裡賣。台灣的廟宇或大戶人家殿堂之樑柱,都以檜木為最高貴建材,有些人為表示對先人的孝心,都爭相以最貴的台灣扁柏為棺木,真可惜!
◎明治神宮入口的巨大鳥居:南北參道相匯之處聳立著大鳥居。高12米,寬17米,支柱直徑1~2米,重達13噸,是日本最大的木製明神鳥居。可這並不是竣工時的原物。第一代鳥居在昭和41年被雷電擊中受損,可當時在日本卻找不到同樣的良材以重建。身為木材商的慈善家聞訊而起,赴臺灣尋找建材用的巨大檜樹。終於在海拔3300米的密林深處找到了樹齡1500年的大樹 (台灣扁柏 )。此樹被運往日本,於昭和50年12月23日順利完成了日本最大的鳥居。
◎清水圓柏 柏科Juniperus chinensis L.var.tsukusiensis Masamune 別名清水山檜.偃柏.海瑞,原產台灣.日本,分佈:花蓮清水山及嵐山。以觀賞為主,屬於觀賞植物。常綠匍匐性或直立灌木。枝條紅褐色,顯著斜生彎曲爬地。葉兩型:幼葉線形,對生或三葉輪生,銳頭,表面凹,下面有稜;普通葉鱗狀,交叉對生。花雌雄同株或異株;雄花單生,雄蕊多數,三枚輪生,花粉囊2~6個;雌花單生,心皮對生或三片輪生而排為1~3胚珠。果實於開花時心皮已大部份癒合,後則成為肉質球形之漿果狀毬果,毬果球狀,概由6果鱗形成。
◎刺柏Juniperus formosana Hayata
柏科 別名臺灣刺柏.刺松.台灣檜,分布中國大陸與臺灣;在臺灣主要分布於2300~3800m之間。先端刺尖,登山者往往受其針葉,刺穿衣褲,皮膚留下斑斑紅點。常綠灌木至小喬木。葉刺形,三枚輪生。五月雌毬花開,綠色;六月雄毬花開,黃色;毬果球形,初為綠色,但須至隔年秋季始成熟,因而全年可見其毬果,果鱗3枚癒合,成熟時,黃綠轉紅褐色,漿果狀,內含種子3粒。與玉山圓柏的灌木型在外觀形態上頗為類似,最簡單的辦別方式是玉山圓柏葉長1cm以下,較不刺人,而本種葉長1cm以上,輕觸即有刺痛感(可能因此名為刺柏)。
◎玉山圓柏Juniperus squamata Lamb.
var. morrisonicola (Hayata) Li &
Keng. G9柏科 又名香清.山柏.香杉.柏槙(音顛).高山柏。生長緩慢,胸徑1m的圓柏,約已生長2000年,分佈於海拔3400~3700m,在合歡山群峰頂,迎風地為低矮灌木,枝幹盤亂區張;在背風地則為高大喬木。形似刺柏,但葉甚短,密生,略柔軟。樹皮光滑呈紅褐色,葉為披針形但在幼枝者為線狀,呈三枚輪生,嫩葉內側稍粉白,花色為淡黃色系,花期在4-6月。毬果紫黑色,呈球形或橢圓形,長約0.6cm,內含種子1粒。
◎圓柏Juniperus chinensis Linn.
G9柏科 別稱檜柏.白柏.檜柏.紅心柏,古稱檜,原生中國。是龍柏的原種,屬於名貴的觀賞樹。常綠喬木,外形渾圓,葉色終年青翠。樹皮赤褐色常呈片狀剝落,葉有二種形態,一為鱗片狀,交互對生葉,背有不明顯之腺點,多生於幼葉或正常枝條;另一為針葉三枚輪生或交互對生,先端銳尖,表面主脈有2條白色氣孔帶,雌雄異株,毬果球形,紫褐色,被有蠟粉,漿果狀。
◎龍柏Juniperus chinensis Linn .
var. kaizuka Hort G9柏科 別名:縲絲柏,繞龍柏,日本柏,依吹。英名:Dragon Chinese Juniper ,為圓柏之變種。原產大陸.日本。全島各地普遍栽植。常綠喬木,株高5至10m,主幹呈直立生長,樹形為頂部尖之圓錐形,枝葉青翠,側枝於長大時形成螺旋狀伸展。葉幼時為針狀,三葉輪生,成熟時轉為鱗狀葉,濃綠色,排列緊密並成十字對生,先端鈍或尖。花期:4月,雌雄異株,有時同株,雄花頂生於小枝,淡白綠色。毬果肉質,略帶臘質,粉白略碧藍色,成熟後轉為褐色,內藏2-3粒種子。花及果實無觀賞價值。性喜充足陽光。可供盆景觀賞.行道樹或作綠籬樹種,是優美園藝.庭園樹種。
◎側柏Thuja orientalis L. G9柏科
別名柏樹.扁柏.柏子樹.黃心柏,原產中國西北部及華北,台灣有引進栽培。這一屬全世界有6種,分布於美國.日本.韓國與中國。和松一樣「不凋於歲寒」,是文學作品中所指的「柏」之一。柏自古就視為忠貞的象徵,常栽植在忠臣墓前以為表徵,孔明墓前的古柏即為明證。古時稱為「柏」的植物,除側柏外,還有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圓柏(Juniperus chinensis Linn. )等。常綠大喬木,高6~12m, 樹皮縱裂成條片狀脫落,鱗片狀小枝扁平,且互相排列在近同一平面上;葉鱗片狀,緊貼小枝,對生,正面葉菱狀卵形。花綠色,單性,雌雄同株,毬花單生枝頂,毬果卵圓形,徑1~5㎝,被白粉,未熟時肉質性,成熟後木質化,會開裂,種鱗四對,鱗被先端具反曲鉤狀物;花期3~4月,果期9~10月。木材緻密,質重有芳香,保存期長,為良好建材,亦適合製舟。枝.葉有小毒,全株含精油,具有芬芳香味,主要成份為扁柏酚及洛定酸,均為強力之殺菌劑,供沐浴.清潔.殺菌之用。柏樹大多長壽,古人相信吃柏葉可以長生。
◎黃金側柏Thuja orientalis L. cv.
Aurea Nana G9柏科
◎G4羅漢松科(Podocarpaceae)羅漢松科植物為常綠灌木或喬木,多為雌雄異株;葉互生或對生,毬果狀雄花穗腋生,具有許多小孢子鱗片,每一鱗片各有2個花粉囊,花粉多具有2個氣袋;雌(能長胚珠的)毬果頂生或腋生,通常1胚珠;種子球形,外覆肉質假種皮,下有肉質(可吸引鳥類食用以散佈種子)或非肉質種托。本科有17屬以上,約125種。 主要生長在南半球的熱帶-亞熱帶山區。花市有販售竹柏種子,易播種發芽以觀賞小苗。台灣原產2屬5種1變種:
○竹柏屬---竹柏:葉對生,種子核果狀
○羅漢松屬---種子下方有一肥厚的肉質種托
※蘭嶼羅漢松:葉線狀,先端圓,雄球花單生
※叢花百日青:葉革質,雄球花3~6個簇生
※桃實百日青:種子呈桃形,前端之突起歪斜葉紙質,波浪緣,雄球花1~3個簇生
※大葉羅漢松:葉直線形,寬7-10mm
※小葉羅漢松(變種):葉寬3-7mm
◎羅漢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
(Thunb.) D. Don G4羅漢松科 別名羅漢杉.土杉,產中國西南部.日本.琉球,用途:木材.觀賞植物.種托可食用。常綠中喬木。單葉,螺旋排列,葉形為線形或狹披針形,葉基銳形,葉端漸尖形,葉緣全緣,邊緣略反捲,主脈明顯,葉上下表面光滑,革質。雌雄異株,雄花圓柱形3至5朵簇生,腋生,花藥2室;雌花單生,腋出,花小不明顯,黃綠色,花期3月至4月。核果,被有白粉,核果下有一肉質紅色肥大的果托,橢圓形,大於種子,種子成熟時種托呈紅色,看似羅漢;種子球形,綠色。
◎蘭嶼羅漢松Podocarpus costalis Presl
G4羅漢松科 英名Buddhist pine, Lanyu maki。原產蘭嶼(因觀賞價值,野生族群幾乎已被採伐殆盡)及菲律賓中國南方,人工繁殖栽培甚多。常綠小喬木,株高很少超過五m。單葉互生,全緣,闊線形,先端圓鈍,葉基漸狹,葉緣略微反捲,正背面皆平滑,中肋明顯,葉綠色,無葉柄。夏天(:3~5月)開黃綠色小花,不明顯,雌雄異株,花腋生;雄花集合多朵成圓柱形,無柄;雌花單生,沒有花瓣及花萼,種托肉質,外形如披迦納的羅漢,熟紅色。核果狀種子,橢圓形,具硬殼,熟深藍色, 結果期:6~8月。應用:海岸防風林帶.綠籬.庭園美化.盆栽。以種子直播或扦插繁殖。性喜高溫.濕潤和陽光充足的環境。其耐鹽性佳.抗強風,但耐旱性差,耐寒性及耐陰性均不佳。 樹性強健,栽培土質以適潤之壤土或砂質壤土為佳。排水.日照需良好,生育期每2-3個月施肥一次,氮.鉀比例增加,使枝葉濃綠有光澤。生育適溫在15-28℃。
◎大葉羅漢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
(Thunb.) Sweet var. macropkyllus G4羅漢松科
別名羅漢松.土杉。分布中國大陸(Mainland
China)、日本(Japan)。臺灣產蘭嶼(Lanyu Is.)及臺灣南端(Southern
Taiwan),南仁山(Nanjenshan)及欖仁溪(Nanjenchi)一帶山區。常綠喬木,樹皮灰白色,老樹皮縱裂;葉螺旋狀著生,線形,寬0.7至1cm,端尖,到葉片基部又漸漸收尖,主脈明顯,全緣;雌雄異株;雄花穗狀花序, 3至5個雄球花簇生;雌花單花;種子球形綠色,其下有肥大的紅色種托。
◎小葉羅漢松 G4羅漢松科 Podocarpus macrophyllus
var. maki Sieb. & Zucc.葉與大葉羅漢松者相似,但葉寬3-7mm,先端銳尖至漸尖,可與之區別。原產中國大陸.日本,台灣分布海岸山脈及花蓮近海之山區,與闊葉樹混生。用於庭園樹.盆景。常綠小喬木。葉線形,雌雄異株,種子球形,通常種托小於種子,成熟由紅轉成紫黑色。用播種.扦插或高壓法繁殖,栽培於砂壤中,日照需良好,喜溫暖到高溫,水分要充足。生長緩慢,常見煤病,應注意蚜蟲或介殼蟲的侵害。
◎桃實百日青 Podocarpus nakaii Hay. G4羅漢松科
分布南投日月潭.北山坑.蓮華池一帶低海拔的闊葉樹林中,是台灣特有種,瀕臨絕滅。葉線形至線狀披針形,紙質,先端銳尖至略鈍,邊緣略呈波浪形,新葉多略帶淡紅色。雄球花 1
至 3 個簇生,無柄。種子成桃形,頂端歪。別名桃米里樹,綠色的種子和紅色的種托有如「八」字,當地人俗稱它為「八字青」。八月,紅綠相間的種托和種實,令人垂涎 。
◎叢花百日青Podocarpus fasciculus de
Laubenfels G4羅漢松科 台灣特有種。分布中央山脈中海拔森林中。葉線狀橢圓形或線狀披針形,兩端漸尖,前端之端點尖銳。雄球花有柄。蘭嶼羅漢松的雄毬花單生,葉尖圓鈍;桃實百日青為1-3個雄毬花簇生,種實球形,先端尖如桃;叢花百日青與大葉羅漢松果的雄毬花同是4-6個簇生,但前者有花梗,葉先端長尖,後者無花梗,葉先端較短銳。
◎竹柏Nageia nagi (Thunb.) O.
Ktze G4羅漢松科 常綠喬木,單葉對生,全緣,橢圓至卵圓披針形,無主脈,平行脈不明顯,表面光滑,質厚,兩頭尖,似竹葉,揉搓有巴樂香味。雌雄異株,果實球形,種子徑約1cm,粉藍綠色,表皮有白粉末,不具種實托。木材具彈性,過去常為扁擔用材。本屬植物約5種,分布於印度馬列西亞地理區。台灣固有種的竹柏屬植物只有這一種,至於山杉(或叫作南港竹柏.南攻竹柏)則分佈在中國南部.日本.琉球及本省的北部文山區.南部恆春的大武山區。
◎南港竹柏Podocarpus nonkoensis
Hayata G4羅漢松科 別名山杉.南攻竹柏.南功竹柏.百日青.長葉竹柏,分佈在中國南部.日本.琉球及本省的北部文山區.南部恆春的大武山區。常綠中喬木,單葉對生,長6~10cm,披針狀橢圓形,先端漸尖,葉基漸狹小狀似葉柄,形狀比竹柏大。雌雄異株,雄花是毬狀花序,雄蕊螺旋狀著生;雌花單出腋生,果實球形,未熟時綠色,成熟時藍綠色或藍紫色表面有白粉。竹柏木材供建築及做傢俱等,根及樹皮可治風濕,葉搗爛外敷於骨折處可消腫,對外傷出血也有效。
○竹柏是羅漢松科,也稱台灣竹柏,單葉十字對生,長2.5~3.5cm,葉基漸狹小狀似葉柄,形狀比山杉狹窄。
○山杉也是羅漢松科,單葉對生,長6~10cm,葉基漸狹小狀似葉柄,形狀比竹柏大,別名長葉竹柏,以南港為種名,故又名南港竹柏有人反而又音譯為南攻竹柏。
○貝殼杉是南洋杉科單葉對生或接近對生,長7~9cm,葉基漸狹小,狀似葉柄,形狀與山杉相近。
◎台灣穗花杉Amentotaxus formosana Li
G3a穗花杉科 穗花杉科台灣原產僅有1屬1種:台灣穗花杉:特有種,產台東大漢山,新化農場至屏東茶茶牙賴一帶山區闊葉林中。常綠小喬木。葉對生,線狀橢圓形或披針形,常微彎成鐮刀狀,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面中脈兩側各有1白色氣孔帶,寬約為綠色部分者之2倍。雌雄異株;雄球花數個排成穗狀,數個穗狀花序簇生於枝頂,小孢子葉盾狀,有4-5個花葯。雌球花單生,有一彎曲之柄;胚珠單生於球花頂之中央,下方有6-10對苞片。種子核果狀,長橢圓形,由紅色假種皮包圍。
◎台灣粗榧Cephalotaxus wilsoniana
Hayata G6三尖杉(粗榧)科 三尖杉科台灣原產僅有1屬1種:台灣粗榧:又名台灣三尖杉.威氏粗榧,常綠中喬木,產中央山脈海拔1400-2700m,多與闊葉樹混生。線狀葉極像紅豆杉,因此常誤認而被盜伐。常綠喬木或灌木。頂芽三枚並列。葉線狀披針形,對生或近對生,微彎曲成鐮刀形,長3-4cm,寬2.5-3mm,下表面中脈兩側各有1白色氣孔帶。雌雄異株或同株;雄球花6-11個聚生成頭狀,腋生;雌球花成頭狀,大孢子葉對生,頂端之數片各腋生2胚珠。種子1,由肉質假種皮包圍。種子卵形至倒卵形,成熟時暗紫色。
◎G5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
台灣未產,常見者:肯氏南洋杉,小葉南洋杉,亮葉南洋杉,貝殼杉
(1)大喬木,枝條輪生,多樹脂道。 (2)葉鑿形或卵狀披針形,互生。 (3)雌雄異株。
(4)雄花毬果狀至葇荑花序狀;花絲上部膨大,花藥線形,2~15個。
(5)雌花毬果狀,每一心皮一胚珠;苞片與種鱗完全瘉合,僅一端分離。
(6)毬果成熟時,果鱗脫落,種子全為果鱗所包被或種子露於果鱗之外。
(7)種子具翅或不具翅。 (8)主分佈於南半球。
*****屬之檢索表*****
○A1 種子與果鱗分離;果鱗無尖銳附屬物;葉卵狀橢圓形.............. 貝殼杉屬
○A2 種子為果鱗所包;果鱗先端具尖銳附屬物;葉鑿形,線形.......... 南洋杉屬
◎肯氏南洋杉Araucaria cunninghamii
Sweet G5南洋杉科 又名花旗杉,原產澳洲,為澳洲唯一的原生針葉樹木,生長適溫在18-28度C之間,是偏熱帶的針葉樹種。台灣1901年最初首先由日本引進,後來於1909.
1923.1971年分別由澳洲引進,台灣各地的庭園.公園.學校都有廣泛的栽植。側枝像雞毛撢子,輪生狀,上部的枝條向上舉,下部的枝條水平伸展,新樹皮是有金屬光澤的古銅褐色,長圓形的毬果,由多數成螺旋狀排列之木質果鱗合成,每一果鱗中有種子一枚,具膜狀翅。
◎小葉南洋杉Araucaria heterophylla
(Salisb.) Franco G5南洋杉科 原產澳洲諾福克群島,側枝輪生,主側枝的小葉及枝條都在同一平面上,樹型優美,是世界五大庭園樹之一,另四種為:大陸的金錢松,日本的金松,美國的世界爺,喜馬拉雅山的雪松。
◎亮葉南洋杉Araucaria hunsteinii
SchumG5南洋杉科,分佈:新幾內亞,用途:園景樹.建築。
◎貝殼杉Agathis dammara (Lamb.) L.
C. Richard G5南洋杉科 又名菲律賓貝殼杉,葉似竹柏,但它是南洋杉科,一m以上側枝輪生是其特徵樹幹似貝殼市售南洋檜木,實為此樹。常綠大喬木,樹幹筆直,單葉對生或接近對生,長7~9cm,葉基漸狹小狀似葉柄,形狀與山杉相近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葇荑花序狀長約2.5cm,花期3~5月毬果,直徑7~10cm,闊卵圓形,由多數果鱗過構成。用途:觀賞樹.樂器.用材。
◎南洋紅豆杉Taxus mairei (Lemee &
Levl.) Hu ex Liu. G3紅豆杉科 紅豆杉科台灣原產一種:南洋紅豆杉,散生於中海拔山區之針或闊葉中,種子包於杯狀之紅色肉質假種皮內。紅豆杉味濇,性平,可收歛,利尿,通經,治糖尿病,在古時候即被認為有毒,根據記載,古羅馬時代,有一位軍官吃紅豆杉自殺。在歐美也常有牛.羊.馬等吃了紅豆杉的中毒事件。原名台灣紅豆杉,台灣植物誌改名南洋紅豆杉,別名南方紅豆杉.台灣紫杉.紅杉.糖尿杉。屬名『Taxus』意思是『紅豆杉屬』,由希臘文的taxon轉化而來,原意為『弓箭』,意思是說它的木材質地可以製作弓,可見其堅韌及彈性。常綠大喬木,產北部和中部中央山脈海拔1500-2800山區。樹皮紅褐色,樹幹通直而多分枝,有縱向細裂縫,會呈不規則的片狀剝落,所以樹幹上會留下雲形剝落痕,痕上還有指紋狀的環紋。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2~2.7cm,寬2~2.5mm,先端尖銳。雌雄異株,11月間種實成熟,種子橢圓形,略扁,略呈鈴鐺形,外面包覆一層紅色的肉質假種皮,成熟時紅色,十分可愛,故名。紅豆杉科其所含紫杉醇,有治癌效果,名噪一時,更成為山老鼠覬覦的目標。台灣樹木誌如此形容:『一種直徑可以到達100cm,但生長極為緩慢的樹』,林務局有人曾計數過被盜伐的紅豆杉年輪,直徑7cm的側枝,就將近有170歲。
◎麻黃綱Gnetopsida麻黃部Gnetales 台灣沒有原生麻黃綱→麻黃部植物,此部之三科,木質部皆有導管。G10麻黃科. G12買麻藤科. G11百歲蘭科
○麻黃部次生木質部有導管,無樹脂構。葉對生,鱗片狀或闊葉型。孢子葉球序二叉分枝,孢子葉球有類似於花被的蓋被,或有兩性花的痕跡。胚珠具1~2層珠被,具珠孔管。精子無鞭毛,藏卵器極其退化或無。胚具2子葉。
◎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 G10麻黃科 別名7月麻黃.草麻黃.麻黃草.龍沙.卑相.卑鹽.狗骨.色道麻.潔力根.哲里根.川麻黃。屬於矮小灌木,高25~60cm,無明顯木質莖,由根莖上生出枝條,小枝綠色,對生或輪生。葉常退化成膜質或鱗片狀。雄花序毬狀,對生於小枝上,每花二苞片二鱗片,淡黃色。雌花序單生於枝頂 綠色,每2個形成一花毬,其餘退化,花被4。成熟時苞片肉質,紅色,長卵圓形或近球形,種子2粒,具膜或薄翅。花期5月,果期7月。可供藥材。此屬植物40種,產亞洲內陸至地中海,適於乾燥氣候。
◎買麻藤Gnetum montanum Metcalf
G12買麻藤科 又名羅浮買麻藤,英名Luofushan
Jointfir, 另一學名Gnetum lofuense 。產熱帶雨林。以吸粉滴吸入花粉,無真正花粉管構造,故仍為裸子植物。大木質藤本,常綠,莖粗大,常纏於大樹,具明顯皮孔。葉橢圓形,革質,葉面有光澤,具網狀脈,對生,極似雙子葉植物。雌雄異株,花序輪生或穗狀,授粉期為5至7月,果成串有點像葡萄,外具銀色鱗片,種子成熟期為8至10月。果肉質,核硬。
◎小葉買麻藤 Gnetum parvifolium (Warb.)
C. Y. Cheng G12買麻藤科 分布於我國華南地區。莖皮纖維豐富,為繩索.漁網等紡織物原料。種子含澱粉與蛋白質,可食用。亦可榨取滑潤油。大型木質藤本,長12m以上,單葉對生,橢圓形,革質,長4-10釐米,寬2.8-3.5釐米。雄花序生枝頂或葉腋,具柄,雄花穗長12-20mm,徑2-3.5mm,具環狀總苞9-13輪,每輪40-70朵,雌花序生老枝,分枝,每輪總苞生3-5朵雌花。種子長橢圓形,長15-20mm,徑11毫米,成熟時肉質假種皮呈黑棕色。
◎百歲蘭 Welwitschia mirabilis Hook.
f. G11百歲蘭科 台灣並無此科植物,百歲蘭是此科唯一的一種植物。
1859年Welwisch氏發現。產於西南非之沙漠地帶,典型的耐旱植物,可生存百年以上,終生僅有一對大型帶狀葉片,故又名二葉蘭.二葉樹。葉長可達3米。是世界級文化資產,列入重要保護對象。外形奇特,木質塊狀植物,莖大部埋藏於土中,又短又粗,高只有10~20cm,可是莖幹周長卻達4m,與平放著的大卡車輪胎相仿。葉僅二片,對生,革質,寬30cm,長2~3m,帶狀,偃臥地上,可達百年以上。葉子初生時,質地柔軟,適應乾旱的沙漠環境,逐漸變成皮革那樣,經歲月催殘,老葉先端裂成絲狀纖維,是世界上最長壽的葉子。雌雄同株,花長於莖端。
有趣的植物(植物生態解說2)講義
第203單元 蕨類植物
◎蕨類植物不開花,但有會游動的精子。 蕨類的有趣生活史--世代交替
◎台北植物園的蕨類植物區(1999.9.12
開幕)
◎雖說蕨類植物也是維管束植物的一支,同樣有根.莖.葉等構造的分化,但形態卻和種子植物明顯不同,蕨類植物的莖大多不甚明顯,通常位於地表埋於土攘中,成為直立型或橫走型,在莖上生有葉片及不定根。葉片是蕨類最明顯而容易觀察的器官,大多數蕨類的幼類都成捲旋狀,看起來像一個「?」的形狀。各種蕨類展開後的葉片結構差異頗大,從單葉到非常複雜的多回羽狀複葉均有。由於部分蕨類葉片的葉緣常細裂如羊齒,古人和現代日本人稱蕨類為「羊齒植物」。平常我們看到蕨類具有根.莖.葉分化的植物體,是蕨類的孢子體。孢子體能夠產生孢子,而孢子萌芽後長成配子體。配子體上有藏精器和藏卵器,當藏精器的精子進入藏卵器和卵結合後,受精卵便在藏卵器內發育成胚,胚再繼續發育成幼孢子體,完成了蕨類植物的生活史。蕨類與一般種子植物的生活史有相當大的區別,種子植物的生活史中,大部分的時間是屬於孢子體時期,配子體僅寄生於孢子體上,配子體授精後發育為胚。胚從種子發芽直接成為孢子體(植物體);而蕨類植物的孢子體和配子體皆可獨立生活,且孢子體佔了生活史中大部分的時期。
◎何謂蕨類植物:農委會簡誌稱植物不產生種子,無毬花或花之生殖器官謂之蕨類植物。蕨類植物早期稱羊齒植物,是界乎苔蘚植物與種子植物(即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之間的一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最古老的維管植物。說仔細點:一群具有維管束構造的陸生綠色植物,主要利用孢子(孢子原為胞子)繁衍後代,在世代交替(指配子體世代與孢子體世代交互輪替的過程)中,成熟的孢子體和配子體完全獨立生活,彼此不互相依存,但通常配子體有退化的現象,在演化程度上,位於苔蘚和種子植物之間,比苔蘚植物高等,但比種子植物略低,常有人稱它為最高等的孢子植物或最低等的維管束植物,即指此意。
◎蕨類植物細說:蕨類植物的孢子體遠較配子體顯著,一般所見的為孢子體。孢子體具有根.莖.葉。莖多橫生在泥土裏(根狀莖),少數為直立。莖有維管束組織,負責輸送水及養份,所以比苔蘚植物較能適應陸地環境。孢子體的葉底產生孢子囊,囊裏產有許多孢子,孢子成熟後,囊壁破裂,將孢子釋出。在陰濕環境下,孢子會萌發,生長成配子體。配子體的形狀細小(如綠豆般),綠色,呈心形,稱為原葉體,不具維管組織,平貼地面,利用假根鞏固生長。 配子體具有雌雄性器官,即藏精器和藏卵器。受精作用要有水作為媒介才可進行,精子能游至藏卵器與卵子結合,受精卵在配子體上發育成長為獨立生活的孢子體,與此同時,配子體則萎縮死亡。
◎解釋名詞:根,莖,葉,附屬物,孢子囊和孢子囊群:蕨類植物的主體構造是孢子體,其中又以葉子為最主要部份,其它構造有的是太小,有的是在地下,因此並不顯眼。因此,蕨類植物的辨識及分類,需依賴葉子上的特徵。蕨類植物的構造和種子植物有些不同,源也不盡相同,因此有些名詞和種子植物有些出入,且部份相同稱呼所指未盡相同,因此特地將一些在觀察蕨類植物時,遭遇到的名詞略加說明。(以農委會簡誌所記為主)
◎蕨類植物的根:蕨類植物中很少有對於根的描述,因為大部份的種類都為細絲狀的根,祇有少數種類的根較粗大,如觀音座蓮舅科.瓶爾小草科.鹵蕨,臺灣只有這三群蕨類植物具有較肥厚的根。觀音座蓮舅科的根比較粗且硬,所以是用thick.succulent (厚.肉質)形容,瓶爾小草科較軟是succulent,而鹵蕨的根最硬,因此多以thick形容。此外,還有桫欏科的氣生根,卷柏類的根支體(rhizophore,或稱「根托」),以及松葉蕨由莖變態形成的假根,和槐葉蘋由葉變態的鬚狀假根。
◎蕨類植物的莖:蕨類植物的莖多在地表上下,或是在岩石.樹幹表面,僅少數具直立的莖。依其生長形式可分為直立莖.短直立莖.亞直立莖及匍匐莖。
○1.直立莖(erect)此類莖為直立向上生長,像種子植物一樣,但是並無分枝。具此類莖之類群被統稱為樹蕨,包括桫欏科之一部份.假桫欏.過溝菜蕨.金狗毛蕨及蘇鐵蕨。
○2.短直立莖(short
erect)植株莖短而直立,如野小毛蕨等,很多叢生的植株都屬於此類。
○3.亞直立莖(suberect)莖為節間極短的匍匐性,會斜向上生長,葉由莖的一端長出,植株多少叢生,如:鱗毛蕨.三叉蕨,蹄蓋蕨等。
○4.橫走莖(creeping)橫走莖,大部份蕨類都是此形。
※腎蕨是較特殊的一種,它同時具有三種形式的莖:直立的.長而匍匐的.塊莖。
◎蕨類植物的葉子:
蕨類植物的葉子和種子植物差異極大,葉身單脈不具葉隙的小葉都是擬蕨類的成員。
(一)葉的分裂 ○單葉:植株葉片單一,不具任何裂片。
○一回羽狀裂葉:葉身具明顯一回之裂片,但羽片並未裂至葉軸。
○一回羽狀複葉:葉身明顯一回,且羽片獨立。
○二回羽狀裂葉:一回羽狀複葉之羽片具裂片,但裂片未裂至羽軸。
○二回羽狀複葉;三回羽狀裂葉;多回羽狀深裂或複葉
羽狀深裂:通常指裂縫深度超過1/2的。
羽狀淺裂:通常指裂縫深度未超過1/2的。
最末裂片(或最末小羽片):指複葉最末一回的羽片或裂片。
(二)蕨類植物葉的分枝、排列
○二叉式分枝:指分叉點的兩分枝是一樣的,例如雙扇蕨。
○相對此一名詞的是「主軸式分枝」,及具有較粗的主幹和相對較細的分枝,此在被子植物普遍存在。
○假二叉分枝:指分叉點有多個分支,但因中央的分枝為休眠芽,因此乍看之下像是兩叉。這是裏白科植物的主要特徵。
○副枝 :裏白科植物中,有些種類在最末分叉處會有向下的分枝,此對分枝較朝頂端的分枝短小。
○上先型:指羽片基部的第一片小羽片,是在靠葉頂側者,此為區分鱗毛蕨科複葉耳蕨屬(上先型)與鱗毛蕨屬(下先型)之重要特徵。
○下先型:指羽片基部的第一片小羽片,是在靠葉基部者。
○下羽片延長:最下面的羽片,其基部朝下的小羽片較長,此在鱗毛蕨族.三叉蕨族可見。
◎蕨類植物葉的脈
○網狀脈:葉脈形成網狀。 ○網眼:指網狀脈的網目。
○游離小脈:有些網狀脈的網眼內,會有小脈出現,例如水龍骨科.三叉蕨科等。
○小毛蕨脈型:最末裂片的側脈會和相鄰裂片的側脈連結,形成方格狀網眼,此在金星蕨科的小毛蕨.稀毛蕨.圓線蕨.毛蕨等可見。
○窗格狀脈:葉脈網眼呈方格狀,此為新月蕨類的特徵,是由小毛蕨脈型演變而來。
○假脈:非由維管束所組成之束狀厚壁組織,狀似葉脈,但不為輸導組織。
◎蕨類植物的特殊構造
○腐植質收集器:植物特化之葉片或羽片,用來承接自上方落下之有機物及水份,此為著生植物獲取養份的生存機制,例如槲蕨(葉片).崖薑蕨(羽片).連珠蕨(羽片)。
○氣孔帶:氣孔帶是植物體表面一群氣孔聚集的構造,為突起或平面的組織。出現氣孔帶的種類並不多,像筆筒樹,其葉柄的側面的突起即為氣孔帶,觀音座蓮葉柄白色線條.瘤足蕨在柄基下表面突出物.鉤毛蕨羽片基部下面的鉤都是。
○葉舌:位於小葉基部的鱗片狀構造,僅出現在擬蕨類的卷柏.水韭。
◎蕨類植物的關節:全部水龍骨科及骨碎補科成員在根莖和葉柄間具有關節,此可能是適應乾旱的機制,缺水時拋棄葉片以減少水份耗損,養份貯存在莖上,莖上覆鱗片。具此構造的多為著生植物。岩蕨亦具有關節,但是它的關節在葉柄上,切口為斜面,全世界祇有岩蕨屬植物有此現象。另一具有關節的類群是腎蕨,其關節在羽片和葉軸之間,故乾旱時祇見葉軸。
◎蕨類植物的托葉:托葉在蕨類中很少見,祇出現在厚囊蕨類,即瓶爾小草和觀音座蓮舅二科。觀音座蓮舅科的成員其葉柄基部有兩片較硬的構造,即為托葉,在成熟的過程中會逐漸硬化,葉子老化掉落之後仍然宿存。瓶爾小草科的托葉是膜質鞘狀的(stipule sheath),在葉柄基部,由起源確定是托葉無誤。厚囊蕨保留演化早期的特徵,有可能是介於種子植物和蕨間的物種。
◎蕨類植物的不定芽:蕨類植物也會產生不定芽進行營養繁殖,例如長在葉身頂端的長生鐵角蕨.長在頂羽片近軸面的實蕨.長在葉軸近軸面的稀子蕨.長在葉片近軸面的東方狗脊蕨,以及葉軸會長出另一片新羽片的星毛蕨等。
◎蕨類植物的羽軸溝:有些蕨類的葉軸.羽軸或小羽軸上會有溝,這些溝的存在與否,以及是否相通,是部份類群的分類依據,但是這些特徵容易在乾燥之後引起誤判。羽軸和小羽軸的溝相通的是鱗毛蕨科(除貫眾蕨類.網脈耳蕨) 及蹄蓋蕨科(除假蹄蓋蕨.假鱗毛蕨)的成員,而不通或不具溝的包括金星蕨科.三叉蕨科.和假蹄蓋蕨.假鱗毛蕨.貫眾蕨.網脈耳蕨。
◎蕨類植物的附屬物:附屬物包括毛(hair)和鱗片(scale),其生長位置可能在植株的任何部份,但形態變異極大,祇有長在莖頂端或葉柄基部的附屬物較為穩定,因此特徵描述多以葉柄基部者為準,因其他地方不易找到或是變異太大。
(一)鱗片(scale):多列細胞之附屬物
○窗格狀鱗片(clathrate scale):鱗片細胞間相鄰細胞壁不透明,形成網格狀花紋。
○透明鱗片(opaque scale):鱗片細胞之各面細胞壁皆透明,不會有網格花紋。
(二)毛(hair):單列細胞之附屬物
○針狀毛(acicular hair):單細胞毛的一種,主要出現在金星蕨科的種類。
○肋毛(ctenitis hair):多細胞毛的一種,會有部份細胞皺縮的現象。
○星狀毛(stellate hairs):多細胞毛,細胞呈放射壯狀排列在單一柄上。
○腺毛(gland hairs):具有腺體的毛。
○多細胞毛:構成毛的細胞多個,排成一列。
○單細胞毛:僅具單一細胞之毛。
◎孢子囊和孢子囊群
○孢膜:孢子囊群外側之保護構造,其外形及著生方式隨著類群不同而有差異。
○厚囊:孢子囊壁細胞多層,囊內孢子數量極多。
○薄囊:孢子囊壁細胞一層,囊內孢子數量通長為64枚。
○側絲:孢子囊間的不孕性構造,用以保護孢子囊。
○假孢膜:由葉緣反捲所形成之孢子囊群外側保護構造。
○孢子囊穗:擬蕨類植物中,孢子葉集生於枝條末端,所形成之緊縮構造。
○孢子囊托:孢子囊群著生之基座,通常突出於葉遠軸面。
○合生孢子囊:孢子囊數枚癒生,形成一癒合孢子囊。
○孢囊果:祇在水生異型孢子的蕨類。
◎孢子囊群的外形及排列方式:孢子囊群,是指一群孢子囊(sporangium),有的孢子囊群有孢膜(indusium)保護,像是貫眾蕨(圓型.盾狀著生).鱗蓋蕨(口袋型).腎蕨(腎型).鱗毛蕨.耳蕨(圓腎型).柄囊蕨(球型).蹄蓋蕨(J型.馬蹄型).鐵角蕨(線型)等;有的則不具膜,像是鳳丫蕨.車前蕨及水龍骨科的成員;另有一些是具葉緣反捲的假孢膜,像是鐵線蕨.蕨。
※根據孢子囊群的排列方式和孢膜的有無,可以將蕨類分成幾個類群:……
****孢子囊群的排列方式
(1)孢子囊呈散沙狀(arcostichoid),無孢子囊群及孢膜。孢子囊全面著生,由於鹵蕨(Arcostichum) 的孢子囊全面散生,因此將全面散生的孢子叫做arcostichoid,其他尚有燕尾蕨科.鹵蕨屬.羅蔓藤蕨科.沙皮蕨.地耳蕨.萊蕨屬。
(2)孢子囊沿葉緣生長,或近葉緣形成與葉身平行之長條狀,或沿中脈生長,形成長條狀或斷線狀。葉通常單葉全緣,其包括書帶蕨屬.一條線蕨屬.二條線蕨屬。
(3)孢子囊沿脈生長,不形成固定之孢子囊群,且孢子囊群多少沿脈生長,交織成網紋,包括車前蕨屬.金毛裸蕨.澤瀉蕨.鳳ㄚ蕨.粉葉蕨.翠蕨.聖蕨屬.溪邊蕨.蘇鐵蕨屬。
(4)孢子囊群圓形或長形,絕無分叉,具有固定形狀,但無孢膜者:雙扇蕨科.水龍骨科.禾葉蕨科.茯蕨.星毛蕨.鉤毛蕨.紫柄蕨屬.三葉新月蕨.長柄卵果蕨.貞蕨屬.羽節蕨屬.細葉姬蕨.史氏鱗毛蕨.黃腺羽蕨。
(5)孢子囊群具有孢膜,靠近羽片邊緣或位於小脈頂端。孢子囊邊緣著生且開口朝外 。
(a)孢子囊群下僅與一條脈相連:骨碎補科.腎蕨科.碗蕨科.達邊蕨屬。
(b)孢子囊群下至少兩條脈以上:鱗始蕨亞科。
(c)葉緣反捲,形成假孢膜,包括鐵線蕨亞科.鳳尾蕨屬.珠蕨屬.黑心蕨.擬旱蕨.碎米蕨.水蕨.球子蕨屬.蕨屬.栗蕨.捲葉蕨。
(6)孢子囊群具孢膜(indusiate),生於脈上,而不長在葉脈頂端(含靠近邊緣,但不生於脈頂)。
(a)孢子囊群長形:烏毛蕨科.鐵角蕨科.蹄蓋蕨族
(b)孢子囊群圓形:蓧蕨科.鱗毛蕨族.三叉蕨族.小毛蕨類.金星蕨屬.方桿蕨.圓線蕨.稀毛蕨.假毛蕨.短柄卵果蕨.腫足蕨.蹄蓋蕨亞科。
◎蕨類植物的利用
○食用:山蘇花.過溝菜蕨.紫萁.蕨.筆筒樹.水蕨.觀音座蓮蕨.稀子蕨.
○藥用:烏蕨.石葦.鳳尾蕨.腎蕨.金粉蕨.碎米蕨.骨碎補.崖薑蕨.石松.萬年松.卷柏.海金沙.
○綠肥:滿江紅. ○摩擦:木賊.
○工藝:粗毛鱗蓋蕨.金狗毛蕨.芒萁.筆筒樹.海金沙.石松.
○插花:過山龍.麗沙蕨.雙扇蕨.全緣貫眾蕨.田字草.
○支柱:台灣桫欏.筆筒樹. ○盆栽:麋角蕨.鐵線蕨.山蘇花.金狗毛蕨.卷柏.筆筒樹.
○水草:田字草.槐葉蘋.滿江紅.水蕨.星蕨.
※麗沙蕨(Rumohra adiautiformis)是以生產切葉為主的蕨類植物。俗稱革葉蕨或鐵羊齒
◎蕨類植物的世代交替 ◎台灣蕨類植物各科之親緣關係
◎蕨類植物門秦仁昌分類系統(1978)
○裸蕨亞門 Psilophytina *裸蕨綱 (松葉蕨綱)
Psilopsida 松葉蕨目
Psilotales
○石松亞門 Lycophytina *石松綱
Lycopsida
石松目 Lycopodiales 卷柏目
Selaginellales 鱗木目 Lepidodendrales
○水韭亞門 Isoephytina 水韭綱
Isoetopsida 水韭目 Isoetales
○楔(音謝)葉蕨亞門 Sphenophytina *楔葉蕨綱
Sphenopsida
楔葉目 Sphenophyllales 木賊目
Equisetales
○真蕨亞門 Filicophytina *厚囊蕨綱
Eusporangiopsida
箭蕨目 Ophioglossales 蓮座蕨目 Marattiales
*原始薄囊蕨綱 (紫萁蕨綱)Protoleptosporangiopsida 紫萁蕨目 Osmundales
*薄囊蕨綱 (真蕨綱)
◎蕨類植物的分類(農委會簡誌)
○小葉類:葉小型,僅具一條中脈或完全不具葉脈。全世界現在小葉類僅有5科。
○水生蕨類:浸水.漂浮.浮葉,或為濕生性,此一類群包括許多親源關係頗疏遠的種類。
○厚囊蕨:植株具托葉(蕨類植物中,僅厚囊蕨類具托葉)。
○薄囊蕨類:不具托葉,葉軸與根不呈鬆軟的肉質狀,孢子囊小型。
【1】較原始的薄囊蕨。
【2】植物體不具毛及鱗片。
【3】植物體僅具毛而無鱗片。
【4】孢子囊呈散沙狀,無孢子囊群及孢膜。
【5】單葉,孢子囊群與葉軸平行,位於葉遠軸面葉緣處或葉側緣,
或是沿中脈生長,形成長條狀或斷線狀。
【6】孢子囊沿脈生長,不形成固定形狀之孢子囊群,亦不具孢膜。
【7】孢子囊群圓形.長條形等,具有固定形狀,但絕不具孢膜。
【8】具孢膜,孢子囊群靠近邊緣或位於小脈頂端。
【9】孢子囊群具孢膜,生於脈上,而不長在葉脈頂端(含靠近邊緣,但不生於脈頂)。
◎蕨類植物的 ○小葉類:葉小型,僅具一條中脈或完全不具葉脈,植物體通常具有地上部份的莖,無孢子囊群及孢膜,孢子囊長在葉腋,或集生於枝條頂端,形成球形或柱狀的孢子囊穗。全世界現在小葉類僅有5科。
1石松科, 2卷柏科, 3水韭科, 4木賊科, 5松葉蕨科
◎1石松科(Lycopdiaceae)
●小葉螺旋狀排列或排成三行。
●孢子葉集生於枝條頂端,或散生於莖上,不一定形成孢子囊穗。
◎過山龍Lycopodium cernuum L. 1石松科 聽到「過山」兩字,想必他也有過人的能力,過山龍為了擴展更大的地盤與生存空間,以匍匐生長的方式,開拓他的視野。此外,過山龍也是一種古老的蕨類植物,他的孢子囊並非長在葉子的下表面,而是如同稻穗一般集生在葉軸的頂端。小葉螺旋排列,又名筋骨草.鐵毛草.鹿茸草.貓公刺.貓骨.毛毛.羊角草.石松.舒筋草.水杉.狗仔草等,日人採石松類孢子粉當乾燥劑,包藥丸或汗疹擦傷敷用,治療酒精中毒患者,也用來當精密機器之研磨粉。中藥應用上可清熱利濕.舒筋活絡.止血生肌,治風濕筋骨痛.肝炎.吐血.痢疾.腫毒.燙傷.癰疹等。新娘捧花常用,小孩子常稱為捉迷藏草。
◎2卷柏科 和 1石松科 之區分
○石松科:1.小葉螺旋狀排列於莖上。 2.在莖頂端形成孢子囊穗。
○卷柏科:1.由上往下看,葉子排成四排。 2.孢子囊長在葉腋。
◎2卷柏科(Selaginellaceae)
●小葉在近軸面排成四排。●具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
●具有葉舌。
●孢子葉集生於枝條頂端,形成孢子囊穗。
◎萬年松Selaginella tamariscina
(Beauv.) Spring 2卷柏科 又名卷柏.還魂草.萬歲.長生不死草.長生草.岩松.岩苔,為卷柏科卷柏屬蕨類植物,喜生巖壁上,每遇乾旱時,枯萎似乾死狀,水份充足又恢復原狀,故稱不死草.九死還魂草。中藥應用上,可涼血.止血,治子宮出血.經閉.脫肛,成藥消痔靈即以此為原料。
◎翠雲草Selaginella uncinata
(Desv.) Spring 2卷柏科 在蔭處葉上帶碧藍色,故也稱藍地柏.綠絨草.翠羽草.翠翎草,又名龍鱗草.伸腳草.劍柏.金雞獨立草.矮腳風毛.孔雀花.神錦花.鶴翎草.鳳尾草.開屏鳳毛.龍鬚.岩萍.地柏葉.百腳草.假岩柏.藤扁柏.白雞毛.水松.攔路枝.止血草.白雞爪.金扁柏.龍柏草.細風藤.金貓草.生扯攏.蝨子草.蜂藥。中藥應用上可清熱利濕.止血消瘀.解毒止咳,治黃膽.痢疾.水腫.吐血.咳嗽等。
◎3水韭科(Isoetaceae)
●小葉類的葉通常小型,但水韭例外,其葉叢生似禾草。 ●唯一水生小葉類。
●孢子囊著生於與球莖交界處之葉腋。
●沉水型小葉類蕨類,枯水期會露出水面。
●葉叢生,似禾草,葉內具空腔。 ●孢子囊著生於與球莖交接處之葉腋。
※全世界僅有1屬,台灣有1種。
◎台灣水韭Isoetes taiwanwnsis De
Vol 3水韭科
瀕臨絕種之稀有植物,水生至濕生,根莖塊狀,小葉細長,叢生,肉質,具空腔,僅具單脈。葉沉水,叢生,似禾草。
◎4木賊科(Equisetaceae) ●側枝及小葉輪生,小葉基部癒合成鞘狀。
●植物體表面具縱溝。
●孢子囊穗位於枝條頂端,表面具有六角形花紋。
◎木賊 Equisetum hiemale L. 4木賊科
又名節節草.接骨草.筆頭菜.木賊草.剝節草.節骨草.銼草,葉退化成鞘狀,莖有多數縱稜,孢子囊穗生於枝頂。常蔓生大片,無法根除,在日本冬天氣候乾燥,木賊莖粗糙,易磨擦引起山林火災,因此入秋即剷除殆盡,收取當磨刷器物用。中藥應用上可清熱利尿.清肝明目,治結膜炎.腸炎.肝炎等。
◎5-1松葉蕨科(Psilotaceae)松葉蕨屬
: ●葉不顯著,呈鱗片狀。●孢子囊著生於葉腋,表面具三突起。●莖二叉分枝。
◎松葉蕨 Psilotum nudum (L.)
Beauv 別名 松葉蘭.鐵掃把,台灣原生。只有假根沒有真正的根,植株重複作二叉生長,長約10~50cm,葉子鱗片狀很小,0.1cm左右,孢子囊三裂,成熟時是黃色。松葉蕨的孢子囊因為沒有保護構造,所以歸屬於裸蕨類植物。
◎水生蕨類:水生蕨類植物有大小二種孢子,生在雌雄不同的二種孢子囊內。配子體不發達,不顯著,退化,存孢子囊內成寄生狀態。浸水.漂浮.浮葉,或為濕生性,此一類群包括許多親源關係頗疏遠的種類。
○(3水韭科), ○分株假紫萁(8-1紫萁科.紫萁屬), ○(15田字草科),
○水蕨(16-1-1鳳尾蕨科.水蕨亞科.水蕨屬), ○毛蕨(24-5金星蕨科.毛蕨屬),
○(32槐葉蘋科), ○(33滿江紅科)
◎分株假紫萁Osmunda cinnamomea L. (8-1紫萁科.紫萁屬)
●孢子囊繞著小脈生長,孢子囊著生處無葉肉。
●直立莖於地下部份二叉。 ●生活在山地池沼。
兩形葉,二回羽狀深裂,小羽片全緣,因地下部份二叉,地上部份看似兩株並生,故名。落葉性,羽片和主軸之間具有關節,葉倒披針形。是沼澤至濕地植物。分佈韓國.日本.中國大陸,目前臺灣僅見於宜蘭草埤。
◎15田字草科(Marsileaceae)
著土型,根莖在泥中,葉浮水面,像酢漿草但小葉4片,常被誤為幸運草。具長匍匐狀且二叉之根莖,可不斷延伸,常成片蔓生。葉絲狀或十字裂成四片,呈「田」字型。幼葉捲旋,小葉全緣或多裂,葉片晚上會褶疊.下垂。臺灣僅1屬1種。
●具橫走之著地下莖。
●葉漂浮於水面或挺出水面。 ●葉呈田字型十字分裂。
●孢子囊果硬皮,著生於葉柄基部。 ●枯水時期始產生孢子囊果。
●孢子囊果同時具有雌、雄胞子囊。
◎田字草 Marsilea minuta L. (15-1田字草科.田字草屬) 別名四賢葉.四葉菜.南國田字草,葉田字裂,孢子果在葉柄基部或近基部著生,部份植株小葉撕裂。分佈馬來亞.日本.菲律賓.香港及臺灣,過去在全省低海拔水田中常見,今已逐漸稀少。
◎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L.) Brongn. (16-1-1鳳尾蕨科.水蕨亞科.水蕨屬) 廣泛分佈於熱帶地區,臺灣僅1種。水生至濕生,著土型,葉挺出水面,水深時沉水,兩型葉,葉肉質,中空,有氣室,二至三回羽狀複葉,營養葉較孢子葉寬,具葉緣反捲之假孢膜,營養葉在裂片凹入處有芽體。
●葉沉水或挺出水面,多回羽狀分裂。 ●孢子葉葉緣反捲形成假孢膜。
●營養葉缺刻處具白點狀之不定芽。
◎毛蕨 Cyclosorus interruptus
(Willd.) H. Ito (24-5金星蕨科.毛蕨屬) 長走莖,葉柄基部深色,頂羽片和側羽片相似,具小毛蕨脈形, 孢子囊群沿著羽片鋸齒狀邊緣生長。
●沼澤溼地挺水型植物。
●根莖長,葉距遠(葉遠生)。 ●具獨立頂羽片。
●葉遠軸面具圓型腺體。
●具小毛蕨脈型。
◎槐葉蘋Salvinia natans (L.) All.
(32-1槐葉蘋科.槐葉蘋屬) 浮水型蕨類,根莖細長,無根。根莖每個節長出三片葉子,二枚浮水,沈水葉鬚根狀。浮水葉表面具突起,其上有毛,毛的形態是分類的特徵。孢子囊果單性,群生於沈水葉之基部。全世界僅1屬,臺灣僅此1種,分佈於歐.亞.非洲及北美。過去在全臺灣低海拔水域偶而可見,目前水域環境多遭污染或開發利用,已成為稀有植物。槐葉蘋浮水葉表面每一突起具四枚離生毛。
●三片葉輪生於節上(二片浮於水面,一片成根狀下垂於水中)。
●孢子囊果軟皮,著生於根狀葉基部。
◎滿江紅Azolla pinnata R. Brown
(33-1滿江紅科.滿江紅屬) 別名:蒲橋.大殼萍.臭萍,廣泛分佈於舊世界各地,全臺灣中.低海拔地區水域偶可見之,生態幅度較槐葉蘋大。漂浮性;植株呈三角形,不超過1cm寬;葉至多0.1cm長;葉二列互生,葉片裂成上下二瓣,上裂片浮水,可行光合作用,內有空腔,與藍綠藻與其共生;下裂片膜質,沈水。葉片含多種色素,秋冬之際溫度降低,葉綠素被破壞,植株呈紅色。植物體具根。具軟皮之孢子囊果,單性,成對生長,孢子囊會游動。
◎厚囊蕨:
◎6瓶爾小草科(Ophioglossaceae)
●孢子囊枝由葉柄或葉軸基部分出,與葉面垂直或斜交。 ●幼葉不捲旋。
1.Ophioglossum瓶爾小草屬 2.Botrychium陰地蕨屬 3.Helminthostachys七指蕨屬
◎7觀音座蓮舅科(Marattiaceae) ●葉柄基部具革質托葉。
●葉柄基部與羽片基部具膨大葉枕。
●幼株所長出之葉一回,葉柄中間具膨大葉枕。
1. Angiopteris 觀音座蓮屬 2. Marattia
觀音座蓮舅屬
◎狹葉瓶爾小草 Ophioglossum petiolatum
Hook. (6-1瓶爾小草科.瓶爾小草屬) 又名一枝箭.一葉草.一枝槍.一矛一盾.矛盾草等,分佈熱帶及溫帶地區,臺灣低海拔短草地常見,但因採摘過度,植株都很小。地生,具短走莖;莖短,肉質,祇有一片葉子,披針形至卵圓形,網眼長有游離小脈,基部有鞘托葉,幼葉不捲旋,孢子囊枝和營養葉具共同的柄;營養葉生總柄中部,孢子囊穗條形,生總柄頂端,似小箭,非常特別,看一眼會終生難忘。中藥應用上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蛇傷.腫毒.胃痛.小兒疳積.乳腺炎.結膜炎等。
※瓶爾小草科臺灣有3屬9種。(另有鈍頭.帶狀.網脈等三種瓶爾小草 )
◎薄葉大陰地蕨 Botrychium formosanum
Tagawa (6-2瓶爾小草科.陰地蕨屬) 地生,葉柄長12~18cm,葉三回分裂,羽片邊鋸齒。孢子囊穗分叉。另一異名:Botrychium daucifolium
Wall. ex Hook. et Grev.本種過去一直被誤認為B. japonicum,所以臺灣過去以B. japonicum為名的應為本種。分佈錫蘭.印度.菲律賓.中國南方,臺灣見於高海拔地區。此屬臺灣有4種。(另有扇羽陰地蕨.大羽陰地蕨.阿里山蕨萁等三種)
◎觀音座蓮舅 Marattia pellucida Presl
(7-2觀音座蓮舅科.觀音座蓮舅屬) 此屬臺灣僅1種,分佈菲律賓,在臺灣僅見於蘭嶼紅頭山山頂。根粗,莖短,肥大,葉柄基部具革質宿存之托葉;植株2m長,最末裂片6~10cm長,1~1.5cm寬,三回羽狀複葉,側脈明顯,單一不分叉,羽片邊緣鋸齒,且每一脈對應一齒;回脈長,幾乎接近中肋。幼葉捲旋,葉大,可達數m,葉片及小羽片基部膨大,形成葉枕(pulvinus)。孢子囊成群集生,孢子囊群外有保護構造,形成孢子囊果,其孢子囊側壁合生,每個孢子囊含1000-2000個孢子。
※觀音座蓮舅科臺灣有2屬5種。
○觀音座蓮屬:一回至二回羽狀複葉;具長條線形孢子囊群
○觀音座蓮舅屬:三回羽狀複葉;具腸狀癒合孢子囊群(狀似蟑螂的卵莢)
◎觀音座蓮 Angiopteris lygodiigolia
Rosenst. (7-1觀音座蓮舅科.觀音座蓮屬) 葉柄基部具革質托葉,似觀音座,故名。幼葉一回羽狀複葉,柄上有關節,成熟葉二回,長2~3m,小羽片寬1~2cm,葉緣鋸齒,且每一脈對應一齒,回脈短,祇見於孢子囊側,孢子囊並排於葉脈兩側。分佈日本.琉球,在臺灣低海拔山區常見。
※觀音座蓮屬臺灣有4種。另有:
○1.Angiopteris itoi (Shieh) Kuo 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葉1.5m長,柄長60~100cm,具關節,基部具鱗片。羽片7~9對,葉緣不平整,不為鋸齒緣,有回脈。臺灣特有種,在臺北烏來及南投蓮花池有之。
○3.Angiopteris palmiformis (Cav.) C. Chr. 蘭嶼觀音座蓮:幼葉一回,柄上有關節,成熟葉二回,長2m,小羽片寬1cm,葉緣鋸齒,且每一脈對應一齒,回脈長,幾乎接近中肋。分佈菲律賓.泰國,臺灣在蘭嶼普遍可見,恆春半島則有零星分佈。
○4.Angiopteris
somai (Hayata) Kuo 臺灣原始觀音座蓮:葉50~85cm長,柄長20~60cm,具關節,基部具鱗片。葉緣不平整,不為鋸齒緣,不具回脈。臺灣特有種,產於臺北烏來及南投蓮花池。
◎【1】原始的薄囊蕨:孢子囊通常無柄或具短柄,環帶僅具數個細胞或呈斜生之帶狀,稀為具長柄及斜生的完全環帶。咸信系近代蕨類在演化過程的早期產物。
全為游離脈,不具網眼。
○8紫萁科(薇科) ○9-1海金沙屬(莎草蕨科) ○9-2莎草蕨屬(莎草蕨科)
○10裏白科 ○11膜蕨科 ○12蚌殼蕨科 ○13桫欏科 ○14瘤足蕨科
◎8紫萁科(薇科)
(Osmundaceae) 地生性,不具鱗片,游離脈。孢子囊位在脈的四周,絕不在葉面上,孢子葉不具葉肉,羽片和主軸之間具有關節,臺灣計有1屬4種。
●孢子囊繞著小脈生長,孢子囊著生處無葉肉。 ●葉革質。
◎紫萁Osmunda japonica Thunb.
(8-1紫萁科. 紫萁屬) 原名薇,又名紫萁貫眾.高腳貫眾.老虎台.腳萁等,分佈日本.韓國.琉球.中國大陸,散見於全省中低海拔開闊山坡地。落葉性,羽片和主軸之間具有關節,葉三角形,二回羽狀複葉,小羽片全緣,兩形葉,營養葉矩圓狀披針形;孢子葉羽片皆著生孢子囊,孢子囊群綠色。嫩葉渦捲狀,可食,包被嫩葉之軟毛可供織料及創傷止血。根狀莖有小毒,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中藥應用上能清熱解毒.止血.殺蟲,治白帶.痢疾.神經痛.鉤蟲.蟯蟲等。
◎粗齒革葉紫萁Osmunda banksiaefolia
(Presl) Kuhn. (8-1紫萁科.紫萁屬) 分佈菲律賓.中國大陸.日本.琉球,在臺灣低海溪澗旁常見。常綠性,直立莖,一回羽狀複葉,革質,葉緣鋸齒,羽軸側脈多次分支。羽片和主軸之間具有關節,並有明顯的界線,但不具功能。孢子葉只在下段皺縮之數對羽片長孢子,上段不具孢子囊之羽片,其外觀和營養葉的羽片同。
◎9-1莎草蕨科Schizaeaceae.海金沙屬Lygodium 莎草蕨科植物外形差異極大,主要的共同特徵是具有卵形.幾近無柄.環帶頂生的孢子囊。臺灣有2屬4種。(1.海金沙屬 2. 莎草蕨屬)
○海金沙屬:藤本,葉軸無限生長,休眠芽在羽軸頂端,絕不在葉軸上,小羽片長形,基部無關節;長孢子囊之部位,羽片有窄化的現象。孢子囊兩列併排於小羽片上,具孢膜,每一孢膜內祇有一個孢子囊。臺灣有2種。
●羽軸頂端有休眠芽。
●側軸具有假二叉分支的現象。 ●葉軸無限生長。
◎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 (9-1莎草蕨科.海金沙屬) 又名鐵線藤.羅網藤.吐絲草.鳳尾草。分佈印度.澳洲.菲律賓.中國.日本.韓國,在臺灣低海拔地區常見。兩形葉,均為二回羽狀複葉,葉軸可不斷延伸,具休眠芽,游離脈,羽軸和脈上有毛,小羽片長,羽片基部無關節。梗細硬似鐵線,恆春原住民將其老枝條,切60cm長,15-20根綁成一束,用於刷洗鍋具。中藥應用上可通淋利尿,治淋病.閃腰,纏身蛇.肝炎.腸炎等。
◎9-2莎草蕨科Schizaeaceae.莎草蕨屬Schizaea 地生性,禾草狀,孢子囊群位在分叉的囊群托上,集生於葉片末端,不具孢膜。臺灣有2種。
●葉禾草狀。 ●孢子囊長在叢生於葉頂的指狀裂片上。
◎10裏白科(Gleicheniaceae)蔓性藤本,假二叉分枝,中央分枝休眠。休眠芽在主軸頂端。具分支的毛或指狀鱗片,羽片邊緣略捲。游離脈,多少分叉,不具孢膜。臺灣有2屬8種.
●葉軸頂端有休眠芽。 ●葉軸具有假二叉分支的現象。
○1.芒萁屬:休眠芽出現在主軸及側軸頂端,末羽片一回羽狀裂葉,脈多少分叉。臺灣有4種。(1芒萁,2台灣芒萁,3蔓芒萁,4賽芒萁 )
○2.裏白屬:休眠芽祇在主軸頂端,最末分枝為二回羽狀複葉。脈通常僅一叉,休眠芽上覆有鱗片和一對托葉狀苞片。臺灣有4種。(1逆羽裏白,2中華裏白,3裏白,4鱗芽裏白)
◎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
(Burm. f.) Underw. (10-1裏白科.芒萁屬) 最末分叉基部.葉軸.羽軸.小羽軸上有紅褐色毛,分支等長,不具副枝(反折的分枝 reflexed accessory branches),托葉狀苞片1cm長,基部分裂。分佈在亞熱帶地區,熱帶非洲.亞洲.澳洲和印尼,臺灣低海拔森林林緣常見。閩南語稱毛萁,客語稱魯萁,葉末羽片一回羽狀分裂(裡白為二回羽狀分裂),常大量生長在向陽坡地。葉柄黑亮光滑,前人常以其葉柄編成藍子,精緻實用,也是插花良材。日本人過年時常用裡白斜掛門上兩邊,等到捲曲萎縮時拿掉,代表年節已過,在台灣不容易找到裡白,因此在台之日本人都用芒萁來替代。中藥應用上,可化瘀活血.清熱利尿.袪痰止血,治尿道炎.白帶血崩.氣管炎.火燙傷.跌打損傷,疝氣,痔瘡等。
◎裏白Diplopterygium glaucum
(Houtt.) Nakai (10-2裏白科.裏白屬) 葉下粉白,故稱裡白,有季節性榮枯現象,地上部是葉柄和分生羽片,並非主莖與分生葉片。分佈中國.日本.琉球.菲律賓,臺灣廣見於中低海拔山區。三回羽狀複葉,直線型向上對生分叉延伸生長,兩側羽片各達70cm,新生芽軸被覆多數褐色鱗片,成熟葉軸則光滑,每一分歧點各由兩側羽軸基部長出附屬小羽片護住休眠芽,附屬小羽片三角形而深羽裂,每側各2枚,小羽片無柄,基部小羽片很短,托葉狀苞片二回深裂,羽軸和小羽軸上都沒毛。孢子囊群圓點狀,無囊群蓋。孢子囊成熟期6~8月。
◎11膜蕨科(Hymenophyllaceae)
葉薄,除了脈以外僅具一層細胞。沒有表皮和葉肉之分化,不具氣孔。生長環境陰濕,葉子乾時會捲縮。同型葉,最末裂片常祇具一條脈。具假脈。臺灣有5屬34種。(1細口團扇蕨屬,2單葉假脈蕨屬,3厚葉蕨屬,4假脈蕨屬,5膜蕨屬) ●孢子囊群及孢膜著生於葉緣,脈的末端。
●葉除葉脈部份外,僅一層細胞厚。 ●孢膜喇叭狀或二瓣狀著生末裂片頂端。
◎孢子囊群正邊緣生之植物 ○碗蕨(22-1-5碗蕨科.碗蕨亞科.碗蕨屬)
○穴子蕨(20-2禾葉蕨科.禾葉蕨屬) ○姬書帶蕨 (17-2書帶蕨科.書帶蕨屬)
◎團扇蕨Crepidomanes minutum
(Blume.)K. Iwats. (11-4膜蕨科.假脈蕨屬) 分佈西伯利亞.中國.日本.東南亞,臺灣低海拔潮濕環境可見。小型,長走莖,羽片扇形至圓形,全緣。二叉分裂。柄長5~15mm。脈上有腺毛,孢膜管狀,在裂片緣內,頂端游離,開口略二瓣裂。假脈蕨屬臺灣有11種。
◎12蚌殼蕨科(Dicksoniaceae)
葉柄基部與地下莖密佈金黃色多細胞毛。孢膜呈蚌殼狀,位於羽片邊緣,脈的末端,著生於相鄰兩裂片之凹刻處。游離脈。台灣有1屬2種。
●孢子囊群及孢膜著生於葉緣。
●孢膜蚌殼狀,著生於相鄰兩末裂片凹入處。
●葉柄基部與地下莖密被金黃色多細胞毛。
◎金狗毛蕨屬(Cibotium):葉柄基部與地下莖密佈金黃色多細胞毛。孢膜呈蚌殼狀,位於羽片邊緣,脈的末端,著生於相鄰兩裂片之凹刻處。葉大型,三回羽狀複葉,葉背粉綠色,游離脈。台灣有2種。(金狗毛蕨.臺灣金狗毛蕨)
◎金狗毛蕨Cibotium barometz (L.) J.
Sm. (12-1蚌殼蕨科.金狗毛蕨屬) 葉片基部之羽片或小羽片,對稱,每一小羽片上有數對孢子囊群。分佈印度.東南亞.印尼.菲律賓,臺灣則產於南投縣低海拔山區。葉三回羽裂,第1.2羽片都會缺一邊,末回裂片,鐮狀披針形,孢子囊蓋兩瓣,形狀如蚌殼,根狀莖粗大,質硬,密被金黃色長茸毛,形酷似金毛狗。中藥應用上,茸毛可治外傷出血。根莖可補肝腎.強筋骨.袪風濕,治骨痛.腰酸.遺尿.遺精.白帶等。有製成金雞虎補丸.壯腰健腎丸等之成藥者。
◎臺灣金狗毛蕨Cibotium taiwanense
Kuo (12-1蚌殼蕨科.金狗毛蕨屬) 葉片基部之羽片或小羽片,有一側會缺乏,呈不對稱,且每一小羽片上孢子囊群僅1~2對。本種為台灣特有種,在台灣低海拔地區極為常見。
◎13桫欏科(Cyatheaceae)
莖單一不分叉,直立或斜向上生,葉集生莖頂,二至三回羽狀複葉,游離脈,單一或一次分叉,葉柄宿存或脫落。孢子囊群球形,具孢子囊托。
臺灣有1屬7種。 ●通常具明顯的直立樹幹,孢子囊托直立。
◎桫欏屬(Cyathea):莖單一不分叉,直立或斜向上生,葉集生莖頂,二至三回羽狀複葉,游離脈,單一或一次分叉,葉柄宿存或脫落。孢子囊群球形,具孢子囊托。臺灣有7種。(蘭嶼桫欏.韓氏桫欏.筆筒樹.南洋桫欏.臺灣樹蕨.鬼桫欏.臺灣桫欏)
○筆筒樹:又名蛇木,為三回羽狀複葉。主幹葉痕明顯,下半段密布黑色氣生根, 莖頂髓心可食,樹幹常鋸段當別緻筆筒。蛇木板或屑,為栽植蘭花良材。
○台灣桫欏:似筆筒樹,植株略矮(約2m),同為三回羽狀複葉。但老葉不脫落,下垂留在幹上,叫做樹裙。
○鬼桫欏:樹形更小,灌木狀,葉形明顯不同,為二回羽狀複葉。
◎筆筒樹Cyathea lepifera (Hook.)
Copel. (13-1桫欏科.桫欏屬) 別名蛇木,分佈琉球.南中國.日本.菲律賓,以台灣為分佈中心,全省低海拔向陽潮濕地區常見。陽性喬木,高可達10m,樹幹不分枝,上半部具有明顯的橢圓形葉痕,下半部密被氣根狀的黑褐色維管束。葉柄綠色,鱗片黃色至金黃色;三回羽狀複葉,長3~4m ,游離脈,一叉;老葉脫落,不形成樹裙。沒有孢膜,孢子囊群長於葉的背面。
◎台灣桫欏 Cyathea spinulosa Wall. ex
Hook. (13-1桫欏科.桫欏屬) 分佈尼泊爾.印度.中國大陸.日本.琉球,臺灣全島低海拔地區常見。耐蔭性喬木,葉柄褐色。三回深裂至三回羽狀複葉,老葉宿存,形成樹裙。基部羽片較短,羽軸上有刺,每一條小脈中段上有一枚孢子囊群,孢膜薄.圓,羽軸兩側各一排。桫欏在大陸被列為國家級珍稀濒瀕危植物。
◎鬼桫欏 Cyathea podophylla (Hook)
Copel. (13-1桫欏科.桫欏屬) 耐蔭性灌木,葉柄褐色,有短刺狀突起。二回羽狀複葉,老葉宿存,形成樹裙。沒有孢膜,游離脈,一叉。每一條脈上一枚孢子囊群。分佈琉球.南中國.越南.泰國,臺灣低海拔地區常見。
◎【2】植物體不具毛及鱗片。
◎14瘤足蕨科 ●二型葉,孢子葉與營養葉均為一回羽狀複葉或深裂。
●葉柄基部兩側成翼狀,上生瘤狀突起之氣孔帶。●海拔2000m左右雲霧帶之指標植物。
◎23稀子蕨科 ●不具孢膜。 ●葉軸之近軸面具一至數個小拳狀不定芽。
◎14瘤足蕨科(Plagiogyriaceae)
根莖短,叢生,葉柄基部宿存,葉柄基部橫切呈三角形,有翅(wing) 向上延伸。柄基具通氣組織,即瘤狀突起。葉二型,營養葉在外圈,並向外側彎曲,孢子葉在中心,直立。游離脈,單一或祇分叉一次。臺灣有1屬8種。
●植物體不具毛及鱗片。
●二型葉,孢子葉與營養葉均為一回羽狀複葉或深裂。
●葉柄基部兩側成翼狀,上生瘤狀突起之氣孔帶。●海拔2000m左右雲霧帶之指標植物。
◎Plagiogyria 瘤足蕨屬:根莖短,叢生,葉柄基部宿存,葉柄基部橫切呈三角,有翅(wing)向上延伸。柄基具通氣組織,即瘤狀突起。葉二型,營養葉在外圈,並向外側彎曲,孢子葉在中心,直立,游離脈,單一或祇分叉一次。主要分佈在南北回歸線地區之中.高海拔山地。臺灣有8種。(1倒葉瘤足蕨, 2華中瘤足蕨,3臺灣瘤足蕨,4華東瘤足蕨,5小泉氏瘤足,6小瘤足蕨,7瘤足蕨,8耳形瘤足蕨)
◎瘤足蕨Plagiogyria rankanensis
Hayata (14-1瘤足蕨科.瘤足蕨屬) 另一異名 Plagiogyria adnata (Blume)
Bedd.分佈北印度至菲律賓.日本,臺灣見於中海拔地區。根莖短,叢生,葉柄基部宿存,且有瘤狀的通氣組織,橫切面呈三角形,有翅向上延伸,不具小葉柄。葉背,葉面同色,羽片無柄,頂羽片基部有 1 - 2對裂片。植株高約 45
-45cm,羽片長,末端尖銳。葉二型,營養葉在外圍,並向外側彎曲;孢子葉在中央,直立性,羽片較狹窄,孢子全面著生。
◎臺灣瘤足蕨Plagiogyria formosana
Nakai (14-1瘤足蕨科.瘤足蕨屬) 另一異名 Plagiogyria glauca (Blume)
Merr. var. philippinensis Christ 。臺灣特有種,分佈於海拔1500
-2500m的針闊葉混生林下,尤其是山坡窪地,溪谷,或高山湖泊附近最常見。葉背白色,頂羽片同側羽片。根莖粗大而直立,落葉後的葉柄基部常殘留在莖上。葉二形,都呈一回羽狀複葉,,羽片有柄,營養葉的葉背為白色,長約25-28cm,寬約7 -25cm,葉柄基部膨大,且呈三角形,表面有1~2對,或更多的球狀突起,為通氣組織。頂羽片同側羽片,都呈長披針形,葉緣有細鋸齒。孢子葉比營養葉略長,羽片較狹窄,孢子全面著生於葉背。
◎倒葉瘤足蕨Plagiogyria dunnii
Copel. (14-1瘤足蕨科.瘤足蕨屬) 個頭不大,小羽片不具柄,葉背和葉面同色,頂羽片羽裂.漸縮。因下羽片末端朝下而有「倒葉」之名。分佈中國及臺灣,臺灣見於中海拔地區。
◎23稀子蕨科(Monachosoraceae) 莖短直立,游離脈,孢子囊位於葉邊緣脈末端,不具孢膜。羽軸上有不定芽出現。全世界僅1屬:Monachosorum 稀子蕨屬:臺灣有2種。
○1.稀子蕨Monachosorum henryi
Christ:不定芽位在葉軸近軸面,最末裂片細小。葉3~4回羽狀複葉。分佈南中國.喜馬拉雅山區,中南半島,臺灣中海拔山區可見。
○2.岩穴蕨Monachosorum maximowiczii
(Bak.) Hayata :羽軸末端延長,不定芽位在羽軸末端,羽片具耳狀突起。一回羽狀複葉。分佈日本、中國,臺灣見於中海拔山區。
◎【3】植物體僅具毛而無鱗片的碗蕨亞科
◎22-1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碗蕨亞科(Dennstaedtioideae)
孢膜碗狀或口袋狀,有的則為反捲之葉緣所形成之假孢膜(栗蕨),或為真假孢膜二層(蕨,曲軸蕨)。植株祇具有毛而無鱗片(栗蕨具1~2排細胞之窄鱗片),葉常下段成熟,上段仍呈捲曲狀,孢子囊位在葉緣脈端。 ●葉柄基部與根莖僅具毛而無鱗片(栗蕨具有二排細胞的窄鱗片)。
●孢膜碗形.袋型,或為葉緣反捲之假孢膜。 ●地生,不具關節。
●葉通常具有下半段成熟上半段尚在幼葉階段之特性。
○碗蕨亞科臺灣有6屬25種。
*1姬蕨屬(Hypolepis):臺灣有2種(姬蕨,細葉姬蕨)
*2栗蕨屬(Histiopteris):臺灣有1種(栗蕨)
*3曲軸蕨屬(Paesia):臺灣有1種(曲軸蕨)
*4蕨屬(Pteridium):臺灣有2變種(蕨,巒大蕨)
*5碗蕨屬(Dennstaedtia):臺灣有4種(細毛碗蕨,碗蕨,刺柄碗蕨,司氏碗蕨)
*6鱗蓋蕨屬(Microlepia):臺灣有15種(光葉鱗蓋蕨,羽裂鱗蓋蕨,虎克氏鱗蓋蕨,克氏鱗蓋蕨,邊緣鱗蓋蕨,團羽鱗蓋蕨,闊葉鱗蓋蕨,斜方鱗蓋蕨,中華鱗蓋蕨,熱帶鱗蓋蕨,粗毛鱗蓋蕨,亞粗毛鱗蓋蕨,嫩鱗蓋蕨,毛果鱗蓋蕨,毛囊鱗蓋蕨)
◎22-1碗蕨亞科屬檢索表
1.孢子囊群開口朝內
.............…….............…….............……..............…...................2
1.孢子囊群開口朝外.............…….............…….............……..........................…........5
2.孢子囊群沿羽片邊緣生長.............…….............…….............…….….....................3
2.孢子囊群在小羽片凹缺處............….
.............……...............…….…..........1.姬蕨屬
3.羽軸及葉軸均直.............……............……..............…….................….....................4
3.羽軸及葉軸均”之”字型曲折(zigzag)..……..............…….......................
3.曲軸蕨屬
4.羽片及小羽片無柄.............…….............……..............…….................…....2.栗蕨屬
4.羽片有柄,小羽片不一定有柄 .............…….............…….............……….......4.蕨屬
5.孢子囊群在葉側緣,孢膜碗狀,並彎向遠軸面,羽片基部側小羽片等長.….5.碗蕨屬
5.孢子囊群在遠軸面邊緣,孢膜袋形,羽片基部上側小羽片較長...............6.鱗蓋蕨屬
◎22-1-1碗蕨科.碗蕨亞科.姬蕨屬 長走莖,覆紅色毛,複葉二回以上。葉草質,游離脈,孢子囊群在小脈末端,葉緣缺刻,被反折的葉緣覆蓋。臺灣有2種。
○1.姬蕨Hypolepis
punctata (Thunb.) Merr. :葉片不具黏毛(viscid hair),孢子囊群幾近裸露,柄長20~30 cm,覆褐色短毛。葉三角形30~75 cm長,二至三回羽裂,最下羽片對生。
○2.細葉姬蕨Hypolepis
tenuifolia (Forst.) Bernh. :葉片具黏毛,孢子囊群被齒狀突起反捲包被 ,植株相距遠,柄長50~65 cm,具褐色毛,葉大可達100cm長,三回羽狀複葉,紙質。
◎栗蕨Histiopteris incisa (Thunb.)
J. Sm. (22-1-2碗蕨科.碗蕨亞科.栗蕨屬) 別稱北投羊齒。全株具有毒性,家畜誤食會消化道發炎,甚而影響中樞神經。多年生草本,根莖長匍匐狀,被狹細之栗色鱗片,葉柄粗壯,長15cm以上,葉軸可無限延長, 葉大型,暗黑而有光澤, 2~3回羽狀裂,羽片及小羽片對生且不具柄,葉軸與羽片交接處有4片蝴蝶狀小羽片。葉多少肉質,網脈,網眼中無游離小脈,孢子囊群呈連續性之線狀排列,被葉緣反捲形成的假孢膜所覆。
◎曲軸蕨Paesia taiwanensis Shieh
(22-1-3碗蕨科.碗蕨亞科.曲軸蕨屬) 另一異名 Paesia radula (Bak.) C.
Chr. 別名臺灣曲軸蕨,主要分布於馬來群島,臺灣為其地理分布的北界。嚴重瀕臨絕滅之保育類植物,在臺灣目前僅知在中央山脈南段海拔2000~2400m之間的山區,還可以找到極少量的族群。長走莖,上覆剛毛。柄基亦具硬剛毛,上段粗糙,有溝紋。葉披針形,草質,三回羽狀複葉。葉軸「之」字折,羽片多少有柄,小羽片無柄。游離脈,孢子囊群位在最末裂片兩側邊緣,具真正孢膜及葉緣反捲之假孢膜。
◎22-1-4碗蕨科.碗蕨亞科.蕨屬 長走莖,覆毛。葉三至四回,革質,多少有毛,游離脈,小羽片基部兩側耳狀突起或瓣裂。孢子囊群在葉緣兩側偏內,孢膜二層。臺灣有2變種。
○1.蕨Pteridium aquilinum (L.) Kuhn
var. latiusculum (Desv.) Underw. :遠軸面幾乎無毛,小羽片末端圓鈍。
○2.巒大蕨Pteridium revolutum (Bl.)
Nakai :遠軸面毛很多,小羽片末端銳尖。另一異名 Pteridium aquilinum (L.) Kuhn var. wightianum
(Wall.) Underw. 別名 蕨貓草.山鳳尾.蕨菜.毛軸蕨,多年生匍匐草本,根莖長匍匐狀,被有微細的淡褐色毛;葉柄長度在20cm以上,幾近光滑,葉片長30cm以上,輪廓呈三角狀,二至三回羽狀複葉,革質,背面密生毛茸,最後一回小羽片的先端銳形;孢子囊群線形,長在小葉脈頂端且互相連接,苞膜雙層,外層者稱為假苞膜,由葉緣反卷而成。
◎蕨(22-1-4碗蕨科.碗蕨亞科.蕨屬) Pteridium aquilinum (L.) Kuhn var. latiusculum (Desv.) Underw.
◎22-1-5碗蕨科.碗蕨亞科.碗蕨屬 橫走莖,具暗色毛,葉大型,多回羽裂,游離脈,孢子囊群邊緣著生,位在脈的末端,杯狀或碗型,開口朝外。臺灣有4種。
○1.細毛碗蕨Dennstaedtia hirsuta (Sw.)
Mett. ex Miq.地生型,不具刺,根莖短,密生褐色長,植株叢生,葉片小於50cm,葉柄黃綠色,2回深裂,草質,密佈細毛。
○2.碗蕨Dennstaedtia scabra (Wall.
Ex. Hook.) Moore地生型,不具刺,根莖長,具毛,葉柄紅褐色,葉片小於50cm,3~4回深裂。
○3.刺柄碗蕨Dennstaedtia scandens (Blume)
Moore蔓生性藤本,根莖長,具紅褐色毛,柄及羽軸上有倒鉤刺,羽軸很長,葉4回深裂。
○4.司氏碗蕨Dennstaedtia smithii
(Hook.) Moore地生型,不具刺葉片大,2m以上,叢生, 3~4回深裂,葉柄和羽軸上具銹色毛。
◎22-1-6碗蕨科.碗蕨亞科.鱗蓋蕨屬 走莖,葉一回至多回羽狀複葉,草質至紙質。游離脈,孢子囊群頂生於小脈末端,孢膜袋狀,位於羽片邊緣或略靠內側。台灣有15種。(光葉鱗蓋蕨,羽裂鱗蓋蕨,虎克氏鱗蓋蕨,克氏鱗蓋蕨,邊緣鱗蓋蕨,團羽鱗蓋蕨,闊葉鱗蓋蕨,斜方鱗蓋蕨,中華鱗蓋蕨,熱帶鱗蓋蕨,粗毛鱗蓋蕨,亞粗毛鱗蓋蕨,嫩鱗蓋蕨,毛果鱗蓋蕨,毛囊鱗蓋蕨)
◎粗毛鱗蓋蕨Microlepia strigosa
(Thunb.) Presl (22-1-6碗蕨科.碗蕨亞科.鱗蓋蕨屬) 別名細鱗蓋蕨,是一種中型的地生性蕨類,喜歡溫暖潮濕稍有光照的環境,在台灣常見於低海拔山區或開闊地。根莖粗壯而短,匍匐橫生,外表密佈褐色的狹長形鱗毛;葉柄粗壯,有時可長達50cm高;2~3回羽狀複葉,深綠色,草質稍硬,鋸齒緣,疏生短茸毛;羽片遠軸面小脈突起;末裂片周緣尖齒。孢子囊群著,亞邊緣生,孢膜只具微毛或近乎無毛,呈口袋形,開口朝向小羽片裂片縫隙。
◎【4】孢子囊呈散沙狀,無孢子囊群及孢膜。
○16-5-1 鳳尾蕨科.鳳尾蕨亞科.鹵蕨屬
○18 燕尾蕨科
○21-2-4-4 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星蕨族.萊蕨屬
○25-1-2-1 地耳蕨(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三叉蕨族.三叉蕨屬)
○25-1-2-1 沙皮蕨(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三叉蕨族.三叉蕨屬)
○29-1 羅蔓藤蕨科.刺蕨屬(實蕨屬)
○29-2 羅蔓藤蕨科. 羅蔓藤蕨屬
○29-3 蘿蔓藤蕨科.舌蕨屬
◎鹵蕨Acrostichum aureum L.
(16-5-1鳳尾蕨科.鳳尾蕨亞科.鹵蕨屬) 別名鬯(音唱)蕨.滷蕨, 分佈熱帶區海邊,生於河口半鹹水溪流附近。在1860~1880年代台北淡水曾有過採集記錄,今僅見於墾丁國家公園的佳洛水和花蓮羅山一帶,族群以後者較大。叢生,植株可達2m高,根肥厚。一回羽狀複葉,羽片頂端鈍頭,有一突齒,厚革質,網脈,網眼中無游離小脈。葉片上方之羽片才會長孢子,孢子囊全面著生。鹵蕨屬臺灣僅有1種。
◎燕尾蕨Cheiropleuria bicuspis
(Blume) Presl (18-1燕尾蕨科.燕尾蕨屬) 叢生,柄長,二型葉,單葉全緣;營養葉卵圓形,頂端多少剪裂,呈二叉之燕尾狀;孢子葉細長,孢子囊全面著生。網脈,主脈3~5出,脈為二叉型,網眼中有游離小脈。 分佈印尼.菲律賓.琉球.日本.南中國,全臺低海拔山坡地可見之。本科在全世界僅1屬1種。在臺灣地區所見的植株,葉片多不分叉。
◎萊蕨Leptochilus decurrens Blume (21-2-4-4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星蕨族.萊蕨屬) 長走莖,根莖鱗片窗格形,葉二型,葉緣反捲,營養葉卵圓形,有翅,30cm長,8 cm寬,卵圓形,柄有翅,側脈平行,近葉緣分叉,孢子葉20~30cm長,0.5~1cm寬,柄長25~35cm,不具翅,孢子囊全面著生。孢子囊群密佈葉背,長線形,葉緣反捲。萊蕨屬臺灣只有1種。
●典型二型葉。
●主側脈較明顯,葉紙質。 ●具網狀脈,網眼內有游離小脈。
◎地耳蕨 Tectaria zeylanica (Houtt.) Sledge (25-1-2-1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三叉蕨族.三叉蕨屬)
另一異名Quercifilix zeylanica (Houtt.) Copel. 一回羽狀深裂,具三叉狀頂羽片,孢子囊呈散沙狀,無孢子囊群及孢膜。根莖覆暗褐色鱗片,葉柄具毛和鱗片,二型葉明顯。營養葉5~10cm長,2~4cm寬,基羽片獨立.無柄,孢子葉柄長12~15cm,羽片0.1~0.3cm寬,孢子囊密佈葉背。網狀脈,羽軸網眼無游離小脈。
◎沙皮蕨Tectaria decurrens (Hook.)
Sledge (25-1-2-1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三叉蕨族.三叉蕨屬) 另一異名 Hemigramma decurrens (Hook.) Copel. 地生,根莖直立, 葉柄和根莖具長.褐色.窄線形之鱗片。 葉一至二回羽狀裂葉,少數可達三回羽狀複葉,具三叉狀頂羽片。基部羽片之基部下側小羽片特別長;二型葉,營養葉50cm高;頂羽片25cm長,8cm寬,孢子葉較細長。網狀脈,羽軸網眼具游離小脈;葉柄.羽軸.小羽軸具溝,羽軸和小羽軸上之溝不相通,羽軸.小羽軸之上表面具肋毛, 孢子囊群圓形,孢膜早凋。
◎29蘿蔓藤蕨科
Lomariopsidaceae 地生或攀爬性,單葉或一回羽狀複葉,孢子囊全面著生。臺灣有3屬15種。
○1. Bolbitis 刺蕨屬:地生,一回羽狀複葉,葉柄在近軸面具有兩道溝。羽片淺裂,凹刻處多少有刺。葉二型,孢子葉羽片短縮,孢子囊散生於葉遠軸面。臺灣有8種。(細葉實蕨.刺蕨.尾葉實蕨.網脈刺蕨.南仁刺蕨.大刺蕨.紅柄實蕨.海南實蕨)
○2. Elaphoglossum 舌蕨屬:具短走莖,植株幾近叢生,著生於樹幹,單葉,革質,柄具關節。柄和葉軸近軸面有單溝。游離脈二叉,孢子囊散生於葉遠軸面。臺灣有6種。(爪哇舌蕨.銳頭舌蕨.大葉舌蕨.臺灣舌蕨.垂葉舌蕨.舌蕨)
○3.Lomariopsis 蘿蔓藤蕨屬:半著生性,多攀附在樹幹上,柄近軸面具單溝。葉二型,孢子葉羽片細長,孢子囊散生於葉遠軸面。臺灣有1種。(蘿蔓藤蕨)
◎刺蕨Bolbitis appendiculata
(Willd.) Iwatsuki (29-1羅蔓藤蕨科.刺蕨屬) 根莖具腹背性,攀爬性,鱗片卵圓形,褐色,窗格狀。柄和羽軸草桿色,具鱗片,上側具兩道溝。一回羽狀複葉,二形葉,無小葉柄。下邊緣全緣,上邊緣具突齒,羽片基部具耳狀突起。柄長15~20cm。孢子囊群全面著生。
◎尾葉實蕨 Bolbitis heteroclita
(Presl) Ching (29-1羅蔓藤蕨科.刺蕨屬) 根莖長具攀爬性,徑6~7mm粗,植株相距約1cm。幼葉常祇有一對側羽片,成葉則有3~5對。葉緣缺刻無齒狀刺,葉軸和羽軸多少具鱗片。柄15~60cm長,頂羽片披針形,很長,末端有具根的不定芽。孢子囊群全面著生。
◎網脈刺蕨 Bolbitis × laxireticulata K. Iwatsuki
(29-1羅蔓藤蕨科.刺蕨屬) 橫走莖,個體相鄰很近,鱗片卵圓形,褐色,窗格狀。一回羽狀複葉,營養葉頂端為一回深裂。羽片邊緣瓣裂,約裂至四分之一深,缺刻中具齒尖。多少有網脈,但網眼中絕無游離小脈。孢子囊群全面著生。
本種可能是海南實蕨和刺蕨的雜交種。
◎大刺蕨Bolbitis rhizophylla
(Kaulf.)Hennipman (29-1羅蔓藤蕨科.刺蕨屬)另一異名Egenolfia rhizophylla (Kaulf.) Fée很像刺蕨,但邊緣鋸齒,羽片基部兩側截形。羽片基部等邊。
◎海南實蕨Bolbitis subcordata
(Copel.) Ching (29-1羅蔓藤蕨科.刺蕨屬) 根莖短匍匐狀,徑10~15mm,鱗片披針形。柄基密佈鱗片,柄的上段,尤其是溝中具有許多小鱗片。一回羽狀複葉,頂羽片末端延長,具有帶根的不定芽。葉緣圓齒狀,缺刻中有刺齒,羽片無柄,網眼中多少有游離小脈。孢子囊全面著生。
◎銳頭舌蕨 Elaphoglossum callifolium
(Bl.) Moore (29-2羅蔓藤蕨科.舌蕨屬) 銳頭舌蕨具有營養葉及孢子葉完全分化的孢營兩型葉。在自然狀態下,葉片常呈下垂狀。通常長在多苔蘚的霧林帶中,呈著生狀態。根莖短,幾近叢生,羽片基部鈍狀,羽片頂端尖,根莖鱗片約10mm寬,葉橢圓形,20~30cm寬,鱗片直.硬,邊緣反捲。
◎臺灣舌蕨 Elaphoglossum luzonicum Copel.
(29-2羅蔓藤蕨科.舌蕨屬) 另一異名Elaphoglossum lepidopodum
C. Chr. ex Ogata 別名呂宋舌蕨,葉片,葉尖常呈明顯的圓頭狀。分在於東新幾內亞.菲律賓及台灣等地,屬典型的馬來西亞植物區系成員,台灣為其地理分布的北界。在台灣,僅出現在浸水營地區至茶茶牙賴山一帶。海拔分布範圍在1200~1700m之間。根莖短,幾近叢生,鱗片薄,卵圓形至披針形,亮褐色,邊緣不規則,柄長6~8cm,羽片頂端圓鈍,基部鈍狀,葉身15~20cm革質邊緣厚。
◎舌蕨 Elaphoglossum yoshinagae (Yatabe)
Makino (29-2羅蔓藤蕨科.舌蕨屬) 根莖短,幾近叢生,鱗片薄,大,卵圓形,亮褐色,邊緣不規則。柄5~8cm長,具褐色至深褐色鱗片,近軸面具淺溝;三出羽狀複葉,游離脈,葉緣有鋸齒和芒刺;營養葉披針形;孢子葉橢圓形,全緣,15cm長,1.5~3cm寬,頂端銳尖,羽片基部向下延伸,具翅,孢子囊群圓形。在台灣低中海拔地區常見。
◎羅蔓藤蕨Lomariopsis spectabilis (Kunze)
Mett. (29-3羅蔓藤蕨科.羅蔓藤蕨屬) 又稱美麗藤蕨,幼時地生攀緣幹上,成熟時地面部份消失而為著生。有木質化現象。根狀莖攀援於樹幹上,長達4-5m,腹背壓扁,腹面生根,背面有葉數行,粗壯,粗約1-1.2cm,木質,紅褐色,先端密被鱗片,下部漸光滑;鱗片披針形,長約6mm,寬約2mm,先端鑽形,基部盾狀,邊緣有疏齒。葉柄長12~30cm,近軸面具單溝。一回羽狀複葉,長15~30cm。頂羽片與側羽片同形,葉兩形,孢子葉羽片細長,孢子囊散生於葉遠軸面,但孢子葉極不易發現,可能為本種分佈最北限所致。
◎【5】單葉,孢子囊群與葉軸平行,位於葉遠軸面葉緣處或葉側緣,或是沿中脈生長,形成長條狀或斷線狀。
○17-2書帶蕨科.書帶蕨屬. 17-3書帶蕨科.一條線蕨屬
●
禾草狀。 ● 葉橫切面線形。 ● 孢子囊沿葉邊緣左右各一條,或沿中脈生長。
○20-3禾葉蕨科.革舌蕨屬
●
具有紅棕色多細胞毛。● 具星狀毛。 ● 小型著生植物,常與苔蘚長在一起。
●
孢子囊群位於葉緣內側的下陷溝中。 ●
葉厚,長條形。
○21-2-3-2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瓦葦族.二條線蕨屬 ● 葉肉質狀,橫切面橢圓形。
○捲葉蕨(21-1-1水龍骨科.鹿角蕨亞科.石葦屬)
●
孢子葉葉緣兩側反捲。 ●
葉背密佈星狀毛。
◎17-2書帶蕨科(Vittariaceae).書帶蕨屬 單葉,葉狹長,帶狀,孢子囊群位於葉側緣或近側緣之溝中,孢子囊間具側絲。臺灣有4種。(1.姬書帶蕨 2.書帶蕨 3.廣葉書帶蕨 4.垂葉書帶蕨)
◎廣葉書帶蕨(17-2書帶蕨科.書帶蕨屬) ○Vittaria taeniophylla Copel. 廣葉書帶蕨
○Vittaria arisanensis Hayata 阿里山書帶蕨 ○Vittaria mediosora Hayata 中孢書帶蕨
※廣葉書帶蕨是一個變異很大的種,在書帶蕨其他種類也有類似的情況。葉大小變化很大,孢子囊在葉遠軸面近邊緣處。鱗片黃褐色,柄長,葉遠軸面中肋兩側下凹。中孢書帶蕨.阿里山書帶蕨和廣葉書帶蕨的差異,主要是葉片寬度和植株大小,Iwatsuki (1975)發現在東喜馬拉亞山區的廣葉書帶蕨其葉寬變域相當大(2.8~12.0mm),包含了中孢書帶蕨.阿里山書帶蕨和喜馬拉雅山書帶蕨的尺度,因此認為V. mediosora Hayata和V. arisanensis Hayata,以及喜馬拉雅山區的V. himalayensis Ching 都是V. taeniophylla Copel.的同物異名。
◎二條線蕨 Drymotaenium miyoshianum
Makino (21-2-3-2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瓦葦族.二條線蕨屬) 又名絲帶蕨.卷槽還陽,因其葉片長條形,主脈下陷,葉邊緣反曲形成縱溝,形如卷槽,故得此名。葉柄短,葉略厚,肉質狀,長線形,橫切面橢圓形, 15~40 cm長,0.2~0.4cm寬。短走莖,幾近叢生,單葉.全緣。葉脈不明,孢子囊群連續,具鱗片,位在中肋兩側的溝中。二條線蕨屬臺灣僅有此1種。
◎捲葉蕨Pyrrosia angustissimum
(Gies.) Kuo (21-1-1水龍骨科.鹿角蕨亞科.石葦屬) 另一異名 Saxiglossum angustissimum (Gies.) Ching 。大陸稱石蕨,有细長的根莖,葉小,線形,2.5~11cm長,2~3.5cm寬,無柄或具短柄,葉背密佈星狀毛;葉緣兩側反捲,孢子囊群捲於內側,呈連續的長條形。
◎【6】孢子囊沿脈生長,不形成固定形狀之孢子囊群,亦不具孢膜。
○16-3-4鳳尾蕨科.碎米蕨亞科.金毛裸蕨屬
○16-3-5鳳尾蕨科.碎米蕨亞科.澤瀉蕨屬 ○16-3-3鳳尾蕨科.碎米蕨亞科.鳳ㄚ蕨屬
○16-2-1鳳尾蕨科.竹葉蕨亞科.粉葉蕨屬 ○16-2-2鳳尾蕨科.竹葉蕨亞科.翠蕨屬
●
羽狀複葉,稀為基部心形.邊緣有毛之單葉。
○17-1書帶蕨科.車前蕨屬
●
岩生植物。 ● 葉匙形,似車前草。 ● 單葉全緣,厚肉質,光滑無毛。
○24-5-10金星蕨科.毛蕨屬.聖蕨 ○24-5-6金星蕨科.毛蕨屬.溪邊蕨
●
一回羽狀淺裂至葉片基部形成獨立羽片。 ● 網狀脈,網眼中無游離小脈。
○30-1烏毛蕨科.蘇鐵蕨屬
●
具有類似蘇鐵之地上莖,一回羽狀複葉。 ●
羽軸兩側各有一排網眼。
◎金毛裸蕨Gymnopteris vestita
(Hook.) Underw(16-3-4鳳尾蕨科.碎米蕨亞科.金毛裸蕨屬)叢生,莖短走或直立, 具黃色細鱗,柄紅褐色,具有毛和鱗片;一回羽狀複葉,頂羽片和側羽片同型,羽片基部心形,末端略尖;葉密佈銹色柔毛;游離脈;孢子囊陷在絨毛之中,沿脈生長。金毛裸蕨屬臺灣只有1種。分佈中國西南和台灣,海拔2000~ 3000m,九九山莊,塔塔加鞍部石壁上。
◎澤瀉蕨 Hemionitis
arifolia (Burm.) Moore (16-3-5鳳尾蕨科.碎米蕨亞科.澤瀉蕨屬) 澤瀉蕨屬臺灣有1種。應僅分佈於拉丁美洲,臺灣的種類可能為新屬,親源關係和碎米蕨屬較近。曾在台南左鎮.曾文水庫向陽坡面,有採集紀錄,祇生長在乾旱惡地。單葉,叢生,具褐色鱗片,孢子葉的柄極長,約營養葉長的3倍,葉心形至長心形,末端圓盾,網脈,孢子囊沿脈生長。
◎16-3-3鳳尾蕨科.碎米蕨亞科.鳳ㄚ蕨屬 長走莖,葉革質,游離脈,少數種類在中肋兩側可見網脈,孢子囊沿脈生長。鳳ㄚ蕨屬臺灣有4種。
○1. Coniogramme fraxinea (Don) Diels 全緣鳳ㄚ蕨:一至二回羽狀複葉,羽片全緣,遊離脈,基部羽片羽裂,小羽片三對以下。
○2. Coniogramme intermedia Hieron. 華鳳ㄚ蕨 :一至二回羽狀複葉,羽片鋸齒,遊離脈,基部羽片羽裂,小羽片五對左右。
○3. Coniogramme japonica (Thunb.) Diels 日本鳳ㄚ蕨:一至二回羽狀複葉,羽片鋸齒,網脈,基部羽片羽裂,小羽片五對左右。
○4. Coniogramme procera Fee 高山鳳ㄚ蕨 :一至二回羽狀複葉,羽片鋸齒,遊離脈,基部羽片羽裂,可達十對。
◎粉葉蕨 Pityrogramma calomelanos (L.)
Link (16-2-1鳳尾蕨科.竹葉蕨亞科.粉葉蕨屬) 植株叢生,葉柄長20~ 25cm,紫色有光澤, 基部具鱗片 ;葉卵圓形, 長30~60cm ,二至三回羽狀深裂, 下表面具蠟質; 游離脈;孢子囊著生於葉背且沿脈生長,幾乎密佈葉背。此屬臺灣只有1種。原分佈於熱帶美洲,已在臺灣歸化。
◎翠蕨Anogramma leptophylla (L.) Link.
(16-2-2鳳尾蕨科.竹葉蕨亞科.翠蕨屬) 植株小,叢生 根莖短,葉柄長3~7cm,暗紫色,具光澤。葉5~8cm長,二至三回羽裂,最末裂片小, 膜質,脈二叉,不具孢膜。孢子囊群位在脈上,幾乎佔滿裂片。採集紀錄少,在鐵杉林中,族群小,植株5cm大小。此屬臺灣只有1種。
◎17-1書帶蕨科.車前蕨屬 根莖短,幾近叢生,葉匙形或卵圓形,孢子囊著生於葉背,沿脈生長,不具孢膜,孢子囊間具側絲。臺灣有4種。
○1. Anthrophyum formosanum Hieron. 台灣車前蕨:植株大,可達10cm以上,根莖短,鱗片6~7mm長,暗褐色,披針形,窗格狀。葉橢圓形至梭形,最寬處在中間偏末端。孢子囊沿脈生長。
○2. Anthrophyum obovatum Bak. 倒卵葉車前蕨:根莖短,鱗片6~10mm長,褐色,披針形,窗格狀。葉卵圓形,頂端出突出。孢子囊沿脈生長。
○3. Anthrophyum parvulum Blume 小車前蕨:根莖短,葉橢圓形至梭形,最寬處在中間偏末端。植株小,約3~4cm,葉身基部可見帶紫色之中肋。孢子囊沿脈生長。
○4. Anthrophyum sessilifolium ( Cav. )
Spring 蘭嶼車前蕨:根莖短,鱗片5~6mm長,黑色,窗格狀。葉橢圓形至梭形,最寬處在中間偏末端,幾乎沒有葉柄,中肋明顯。孢子囊沿脈生長。
◎聖蕨Cyclosorus griffithii
(Moore) (24-5-10金星蕨科.毛蕨屬.聖蕨) 其他異名 Dictyocline griffithii Moore。
○Dictyocline griffithii
var. wilfordii (Hook.) Moore(威氏聖蕨) 短走莖,叢生。 一回淺裂,至多基部羽片獨立;下羽片多少較短。游離脈,或由側脈連結形成網脈。
◎威氏聖蕨(聖蕨) (24-5-10金星蕨科.毛蕨屬.聖蕨) 根莖短而斜上,稀被鱗片及毛。葉聚生,柄長約15~40cm,全體有細毛,基部深褐色,被有鱗片。單葉,呈橢圓狀三角形,基部有二大突起,愈往頂端突起的深度愈小,葉片長約 10~30cm,寬約5~20cm,葉脈呈不規則的網狀,無游離小脈。孢子囊群沿葉脈生長,無囊群蓋。常見於全省海拔1500m以下的樹林下,腐植質較多的潮濕地。
◎溪邊蕨 Cyclosorus dictyoclinoides
(Ching) Kuo (24-5-6金星蕨科.毛蕨屬.溪邊蕨) 另一異名 Stegnogramma
dictyoclinoides Ching 根莖斜生,植株叢生,葉長卵形,基部1~2對羽片獨立,且較短,羽軸上的小側脈間僅具兩排網眼。
◎蘇鐵蕨 Brainea insignis (Hook.)
J. Sm. (30-1烏毛蕨科.蘇鐵蕨屬) 另一異名Blechnum insigne (Hook.) Kuo 直立莖,具明顯.粗短的主幹。外型頗似蘇鐵,孢子葉和營養葉外形不同,羽片基部略呈心形。蘇鐵蕨屬全世界只有1種。分佈於泰國.馬來亞.印尼.菲律賓.中國大陸,臺灣僅見於蕙蓀林場一帶。
◎【7】孢子囊群圓形.長條形等,具有固定形狀,但絕不具孢膜。
○19雙扇蕨科 ○20禾葉蕨科 ○21水龍骨科
○細葉姬蕨(22-1-1碗蕨科.碗蕨亞科.姬蕨屬) ○長柄卵果蕨(24-2金星蕨科.卵果蕨屬)
○24-3金星蕨科.紫柄蕨屬 ○星毛蕨(24-5金星蕨科.毛蕨屬)
○茯蕨類(24-5金星蕨科.毛蕨屬) ○鉤毛蕨類(24-5金星蕨科.毛蕨屬)
○三葉新月蕨(24-5金星蕨科.毛蕨屬)
○史氏鱗毛蕨(25-1-1-4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鱗毛蕨族.鱗毛蕨屬)
○黃腺羽蕨(25-1-2-2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三叉蕨族.網脈突齒蕨屬)
○25-2-1-6鱗毛蕨科.蹄蓋蕨亞科.蹄蓋蕨族.貞蕨屬
○25-2-1-9(鱗毛蕨科.蹄蓋蕨亞科.蹄蓋蕨族.羽節蕨屬)
◎雙扇蕨Dipteris conjugata Reinw.
(19雙扇蕨科) 別名半把繖.鐵雨傘.灰背雙扇蕨.半把傘.仙女傘.破傘蕨.神仙傘.雄過山,全世界僅1屬,臺灣有1種,葉大像破傘,極易辨認。分布印尼.菲律賓.太平洋群島.西南中國,在台灣之北端及南端,且在低海拔山脊線。多生於岩壁上。長走莖。葉為多回二叉分歧,狀似撕裂破雨傘,呈兩只並排的扇狀,未裂片寬1~2cm。網狀脈,無游離小脈。孢子囊群小,散生,每一網眼中有一枚。中藥應用上可強壯.散瘀,治風濕.虛弱.腫瘡。
◎20禾葉蕨科(Grammitidaceae)
體形小,著生,多在霧林帶闊葉林,常見於蘚苔叢中。具紅褐色多細胞毛。主要分怖在南北緯20°間之熱帶高山上。臺灣有3屬15種,主要分佈在海拔1000m左右。
○1. Calymmodon 荷苞蕨屬:小型,著生性,多生長在樹幹上蘚苔叢中。根部密佈短褐色毛,根莖覆白褐色窄鱗片,植株叢生,葉柄短,葉窄線形,一回羽裂至複葉,羽片僅具一脈,孢子囊群被羽片下緣反折所覆蓋,成熟時會攤開。不具側絲。臺灣有2種。(姬荷苞蕨.疏毛荷苞蕨)
○2. Grammitis 禾葉蕨屬:小型著生植物,多生長在蘚苔叢中,根莖短。單葉或一回羽葉,很少有二回,游離脈,表面幾乎看不見。臺灣有12種。(無毛禾葉蕨.大武禾葉蕨.穴子蕨.蒿蕨.短柄禾葉蕨.大禾葉蕨.密毛蒿蕨.梳葉蕨.毛禾葉蕨.虎尾蒿蕨.細葉蒿蕨.臺灣穴子蕨)
○3. Scleroglssum 革舌蕨屬:植株很小,多生長在樹幹上蘚苔叢中。葉窄,厚,長條形,不具關節。表面看不到脈,有少許星毛,孢子囊在葉緣偏內側的溝中。臺灣有1種。(革舌蕨)
◎臺灣穴子蕨Grammitis urceolaris
(Hayata) Copel. (20-2禾葉蕨科.禾葉蕨屬) 另一異名Prosaptia urceolaris (Hayata) Copel. 短走莖,鱗片暗褐色,窗格狀,柄1~3 cm長,植株叢生,葉10~20 cm長,1~2 cm寬,羽片向下漸縮,孢子囊在葉遠軸面靠邊緣處。
◎21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
根莖匍匐或直立,多為單葉,少數為一回羽狀深裂或複葉。柄基部多有關節。網脈,且網眼內有游離小脈。孢子囊圓形或長條狀,不具孢膜,位在脈上或脈末端或脈相交處。在孢子囊間有側絲.毛.腺體。臺灣有16屬63種。
○21-1-1 水龍骨科.鹿角蕨亞科.石葦屬
○21-2-1-1~2 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槲蕨族.槲蕨屬~連珠蕨屬
○21-2-2-1~2 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茀蕨族.肢節蕨屬~茀蕨屬
○21-2-3-1,2,3,4 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瓦葦族.尖嘴蕨屬,二條線蕨屬,伏石蕨屬,瓦葦屬
○21-2-4-1,2,3,4,5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星蕨族.線蕨屬,星蕨屬,擬茀蕨屬,萊蕨屬,扇蕨屬
○21-2-5-1 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水龍骨族.水龍骨屬
○21-2-6-1 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劍蕨族.劍蕨屬
○21-1-1 水龍骨科.鹿角蕨亞科.石葦屬
◎21-1.
Platycerioideae 鹿角蕨亞科:葉革質或肉質,單葉或複葉,密佈單細胞星毛,網脈。鹿角蕨亞科原產臺灣的僅有石葦屬,包括石葦和捲葉蕨,共計9種。
◎21-1-1. Pyrrosia 石葦屬:葉肉質至革質,單葉,至多一回掌狀分裂,密佈星毛,葉背呈白底褐點,網脈,表面易見。孢子囊群圓,通常位在葉背中.上段。臺灣有9種。(抱樹石葦, 捲葉蕨, 中國石葦, 絨毛石葦, 石葦, 松田氏石葦, 槭葉石葦, 廬山石葦, 玉山石葦)
◎抱樹石葦 Pyrrosia adnascens (Sw.)
Ching (21-1-1 水龍骨科.鹿角蕨亞科.石葦屬) 長走莖,葉二型,孢子葉長線形,營養葉卵圓形,孢子葉長度的一半短,孢子囊群圓,很小,密佈葉背中上段。
◎石葦 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 (21-1-1 水龍骨科.鹿角蕨亞科.石葦屬) 又名石劍.石蘭。葉柄3~5 cm,長走莖;同型葉,長披針形,基部楔形,頂端漸尖,10~15 cm長,2 cm寬,側脈可見。孢子囊群密佈葉背中上段。中藥應用上可清熱利尿,止咳化痰,止血,治腎炎,氣管炎,哮喘,咳血,尿血,放射線治療引起之白血球減少。
◎槭葉石葦和廬山石葦 21-1-1
水龍骨科.鹿角蕨亞科.石葦屬
◎槭葉石葦Pyrrosia polydactylis
(Hance) Ching : 短走莖,柄長,15~30 cm,基部楔形,掌狀裂,主脈可見,孢子囊群密佈葉背。
◎廬山石葦 Pyrrosia sheareri (Bak.)
Ching : 短走莖,葉大可達40 cm長,8 cm寬,柄長可達20 cm,基部楔形至截形,側脈可見,孢子囊密佈等被中上段。
◎21-2 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 著生,根莖粗短,密佈褐色鱗片,植株密集圍繞於樹幹上,少數位於較高之岩壁上。葉一回深裂,草質至亞草質。臺灣共計6族15屬54種。
○1.槲蕨族:大形著生性蕨類,著生於樹幹上或岩壁上。根莖粗,葉冠狀集生,具特化之腐植質收集構造。臺灣有2屬3種。(槲蕨屬,連珠蕨屬)
○2.茀蕨族:長走莖,單葉.三出複葉,或一回羽狀裂葉,根莖鱗片不透明。臺灣有2屬9種。(肢節蕨屬,茀蕨屬)
○3.瓦葦族:單葉,全緣,葉厚,多少肉質,根莖鱗片窗格狀,孢子囊群位於葉中肋兩側。臺灣有4屬15種。(尖嘴蕨屬,二條線蕨屬,伏石蕨屬,瓦葦屬)
○4.星蕨族:葉單一或一回羽狀深裂,根莖鱗片窗格狀,孢子囊群在葉軸兩側多排。 臺灣有5屬16種。(線蕨屬,星蕨屬,擬茀蕨屬,萊蕨屬,扇蕨屬)
○5.水龍骨族:一回羽狀深裂至複葉,絕無單葉,孢子囊群在羽軸兩側各一排。臺灣有1屬6種。(水龍骨屬)
○6.劍蕨族:橫走莖,密佈毛,單葉,全緣,厚革質,孢子囊條狀,斜生於葉遠軸面。臺灣有1屬5種。(劍蕨屬)
◎槲蕨 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 (21-2-1-1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槲蕨族.槲蕨屬) 別名爬岩薑.猴薑。分布於越南.泰國.中國大陸.寮國。大形著生性蕨類,根莖粗,密佈鱗片,葉二形,營養葉長,具柄,羽片末端略尖,最寬處在基部;腐植質收集葉卵圓形, 一回淺裂,幾乎無柄。孢子囊群位於寬披針形葉片的上段羽片。槲蕨屬臺灣只此1種。
◎崖薑蕨 Aglaomorpha coronans
(Wall. ex Hook.) Copel. (21-2-1-2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槲蕨族.連珠蕨屬) 另一異名Pseudodrynaria coronans (Mett.) Ching 大形著生性蕨類,根莖肥大,具鱗片,基部羽片明顯短縮.淺裂.重疊,形成腐植質收集構造。葉柄下部羽片漸短,翅漸寬,基部呈片狀。上段羽片末端尖窄,下段末端圓.寬,最寬處皆在基部, 孢子囊群位於葉背。
※連珠蕨屬臺灣有2種。另外一種連珠蕨(Aglaomorpha meyeniana
Schott.)不同之處在於:羽片最寬在中上段,羽片末端圓,孢子囊著生於中上段極為皺縮的羽片,羽片僅在具孢子囊群處較寬,而呈念珠狀。
◎肢節蕨 Arthromeris lehmanni (Mett.)
Ching (21-2-2-1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茀蕨族.肢節蕨屬) 長走莖,一回羽狀複葉,側羽片5~10對或更多,近對生,小羽片無柄,不裂,基部圓形至楔形,末端漸尖,頂羽片同側羽片,孢子囊群在羽軸兩側各一排。
肢節蕨屬臺灣僅有1種。
◎21-2-2-2 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茀蕨族.茀蕨屬:Selliguea 茀蕨屬 臺灣有8種。(大葉玉山茀蕨, 恩氏茀蕨,三葉茀蕨,岡本氏茀蕨,玉山茀蕨,掌葉茀蕨, 臺灣茀蕨, 姬茀蕨) 著生於樹幹或岩石上,根莖鱗片盾狀著生。橫走莖,單葉三出或一回羽狀深裂,羽軸側脈明顯,葉緣具軟骨邊,葉背顏色較淺。葉緣側脈間具淺缺刻,孢子囊群圓,羽軸兩側各一排,且位於側脈之間,下陷。
◎三葉茀蕨 Selliguea hastatus
(Thunb.) (21-2-2-2 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茀蕨族.茀蕨屬) 另一異名Crypsinus hastatus (Thunb.) Copel. 葉單葉至一回三出複葉,有時僅有中間和單側兩裂片。裂片(複葉)或葉片(單葉)基部較寬,為披針形至卵圓形,基部圓至楔形,末端漸尖。
◎大葉玉山茀蕨Selliguea echinosporus
(Tagawa) (21-2-2-2 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茀蕨族.茀蕨屬) 另一異名 Crypsinus echinosporus
(Tagawa) Tagawa 柄長7~15 cm,比葉身短,葉一回深裂,6~11對側羽片,頂端漸尖,最下羽片反折。羽片相近,多少重疊。
◎尖嘴蕨Belvisia mucronata (Fee)
Copel. (21-2-3-1 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瓦葦族. 尖嘴蕨屬) 單葉,全緣,不平, 10~25 cm長,1~3 cm寬,頂端狹長,孢子囊群位在狹長部份。中肋左右各一排。
此屬臺灣只有1種。
◎21-2-3-3 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瓦葦族. 伏石蕨屬Lemmaphyllum 伏石蕨屬:小型著生性蕨類,葉二形,少數為同形葉,孢子葉比營養葉窄.長,孢子囊群圓形或長線形,沿中肋兩側生長。臺灣有2種。
○1. 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Presl 伏石蕨:葉厚肉質,二形,營養葉卵圓形,1~2 cm長,1~1.5 cm寬,柄短,孢子葉細長, 6 cm長,0.2~0.5 cm寬,孢子囊位於中肋兩側各一排連續。
○2. Lemmaphyllum rostrata (Beddome) Tagawa 骨牌蕨 另一異名Lepidogrammitis rostrata (Beddome) Ching
:同型葉,6~10 cm長,1~2 cm寬,頂端漸尖,基部鈍尖全緣,孢子囊群圓,在葉中段,中肋兩側各一排。
◎伏石蕨 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Presl (21-2-3-3 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瓦葦族. 伏石蕨屬) 又名抱樹蕨.瓜子蓮.石瓜子,走莖發達,可快速在樹幹上蔓延,將整根樹幹.樹枝或石頭表面團團圍住。葉兩型:營養葉近圓形;孢子葉細長突出,長滿孢子。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潤肺止咳,治肺癆咳血.痢疾.尿血.頭瘡.指頭炎等。
◎21-2-3-4 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瓦葦族.瓦葦屬 長走莖,鱗片窗格型,柄短,單葉,長條型.披針形至長橢圓形,肉質至革質,全緣,脈表面不見,孢子囊群圓,表面覆窗格狀鱗片,沿中肋兩側各一排。臺灣有11種。(網眼瓦葦,川上氏瓦葦,猺山瓦葦,鱗瓦葦,擬笈瓦葦,玉山瓦葦,奧瓦葦,擬烏蘇里瓦葦,擬鱗瓦葦,瓦葦,擬瓦葦)
◎21-2-4 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星蕨族 葉單一或一回羽狀深裂,根莖鱗片窗格狀,孢子囊群在葉軸兩側多排。臺灣有5屬16種。
○1. Colysis 線蕨屬:單葉至一回羽裂,孢子囊群線形在中肋兩側。臺灣有4種。(橢圓線蕨,斷線蕨,新店線蕨,萊氏線蕨)
○2. Microsorum 星蕨屬:單葉,少數為三叉至一回羽裂,孢子囊群圓,散佈在葉遠軸面上,不為全面著生。臺灣有7種。(波氏星蕨,箭葉星蕨,大星蕨,膜葉星蕨,三叉葉星蕨,星蕨,廣葉星蕨)
○3. Phymatosorum 擬茀蕨屬:根莖粗,根莖鱗片窗格狀,葉披針形,三出或一回羽狀深裂。網脈,且網眼中具游離小脈,孢子囊群圓.大,下陷於葉肉中,近軸面多少可見突起。臺灣有3種。(水社擬茀蕨,薄葉擬茀蕨,海岸擬茀蕨)
○4. Leptochilus 萊蕨屬:長走莖,根莖鱗片窗格形,葉二型,營養葉卵圓形,有翅,孢子囊群長線形,孢子囊全面著生。臺灣有1種。(萊蕨)
○5. Neocheiropteris 扇蕨屬:長走莖,單葉,三叉或掌裂,側脈明顯,網眼中之游離小脈分叉,孢子囊群大,中肋左右各數排,不規則散佈。臺灣有1種。(扇蕨)
◎海岸擬茀蕨(21-2-4-3
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星蕨族.擬茀蕨屬) Phymatodes scolopendria (Burm.) Ching 根莖直徑0.5cm,羽片不超過8對,對生或近對生,寬2~2.5cm,脈不顯著,羽片末端短尖至漸尖,羽軸連翅寬1.5~3cm。生活在海邊礁岩環境。
◎21-2-5 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水龍骨族 一回羽狀深裂至複葉,絕無單葉,孢子囊群在羽軸兩側各一排。臺灣有1屬6種。(21-2-5-1 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水龍骨族.水龍骨屬)
○1. Polypodium amoenum Wall. Ex.Mett. 阿里山水龍骨: 葉25~65 cm長,羽片5~7 cm寬,邊緣呈鋸齒,側脈明顯,下羽片反折。
○2. Polypodium
argutum Wall. Ex. Hook. 擬水龍骨:另一異名 Goniophlebium argutum (Wall.) J. Sm. 上段葉軸具翅,羽片基部變寬,呈心形,不具羽柄。
○3. Polypodium atkinsoni C. Chr. 亞德氏水龍骨:葉15~30 cm長,羽片2~4 cm寬,基羽片較小,脈眼在羽軸兩側至多一排,有時未連成網脈,羽片基部兩側延伸,葉軸多少有翅。
○4. Polypodium formosanum Bak. 臺灣水龍骨:根莖鱗片早凋,裸露之根莖呈淡綠色,葉30~60 cm長,羽片4~7cm寬,羽軸具明顯的翅,下羽片反折。
○5. Polypodium raishanense Rosenst. 大葉水龍骨:葉30~55 cm長,羽片4.5~8 cm寬,葉軸具窄翅,下羽片短,反折。
○6. Polypodium transpianense Yamamoto 疏毛水龍骨:葉30~40 cm長,羽片2.5~3.5 cm寬,基羽片短,葉兩面密佈毛,脈為密毛所蓋住而不易見。
◎21-2-6 水龍骨科.水龍骨亞科.劍蕨族 橫走莖,密佈毛,單葉,全緣,厚革質,孢子囊條狀,斜生於葉遠軸面。臺灣有1屬5種。
◎劍蕨屬:橫走莖,密佈毛,單葉,全緣,厚革質,孢子囊條狀,斜生於葉遠軸面。
○1. Loxogramme chinensis Ching 中國劍蕨: 根莖短匍匐,葉緊密 ,葉軸在遠軸面明顯隆起
○2. Loxogramme formosana Nakai 臺灣劍蕨: 根莖短, 匍匐,葉緊密 ,柄遠軸面紫色,葉長倒披針形20~40 cm長,2~5.5 cm寬。
○3. Loxogramme grammitoides (Bak.) C. Chr. 小葉劍蕨:根莖長,匍匐,葉小, 分散,匙形,4~10 cm長,0.5~1 cm寬,頂端鈍尖,基部漸窄,柄很短,葉軸在近軸面凸起。
○4. Loxogramme remote-frondigera Hayata 長柄劍蕨: 根莖長,匍匐,葉分散,柄遠軸面紫黑色,葉很窄,15~30 cm長,5~12 cm寬,最寬處在中段,兩端長漸尖。
○5. Loxogramme salicifolia (Makino) Makino 柳葉劍蕨:另一異名 (Loxogramme biformis Tagawa 二形劍蕨)長走莖, 匍匐,葉分散, 柄黃綠色,葉柄基部鱗片比根莖鱗片大,葉長倒披針形,1.0~1.7
cm寬,15~20 cm長,孢子囊群在上段。
◎長柄卵果蕨(24-2金星蕨科.卵果蕨屬) 卵果蕨屬:一回羽狀裂葉,羽軸具三角形翅,羽片淺裂至中裂。游離脈,孢子囊群圓。臺灣有2種。
○1. Phegopteris connectilis (Michx.) Watt. 長柄卵果蕨:長走莖,柄長約16 cm,基部深色,葉三角形至卵圓。
○2. Phegopteris
decursive-pinnata (van Hall.) Fee 短柄卵果蕨:叢生,柄長4~20 cm,具毛和鱗片。葉披針形,基部羽片略小。
◎24-3金星蕨科.紫柄蕨屬 柄及羽軸紫褐色,葉二回深裂,游離脈,羽片近軸處較長或特別長。臺灣有3種。
○1. Pseudophegopteris aurita (Hook.) Ching 耳羽紫柄蕨:長走莖,羽片長卵圓形,最寬處在基部偏上方,植株小,柄長8cm,葉長18cm,羽片愈往頂端裂得愈淺,頂端羽片不裂。
○2. Pseudophegopteris hirtirachis (C. Chr.)
Holtt. 毛囊紫柄蕨:短走莖,羽片卵圓至披針,柄長25~50cm,葉長50~100cm,基羽片最長或和鄰近羽片等長,孢子囊具腺毛。低海拔植物。
○3. Pseudophegopteris subaurita (Tagawa)
Ching 光囊紫柄蕨:叢生,羽片橢圓形,柄長12~15cm,葉長30~50cm,最寬在中間偏基部,孢子囊無毛。高海拔植物。
◎星毛蕨 Cyclosorus
prolifera (Retz.) Tard. (24-5金星蕨科.毛蕨屬) 別名蔓新月蕨,另一異名 Ampelopteris prolifera (Retz.) Copel.莖短攀爬,葉軸上有芽,可長出分支,具小毛蕨脈形,連脈之字型折曲。在河床礫石堆中可見,外型似小毛蕨。毛蕨屬臺灣有28種。
◎茯蕨類(24-5金星蕨科.毛蕨屬)
☆Cyclosorus tottoides (H.
Ito) 尾葉伏蕨:另一異名 Leptogramma tottoides H. Ito,短走莖,佈滿毛,基部有鱗片。羽片橢圓,最下羽片特別長,孢子囊群長條形,沒有孢膜。
☆Cyclosorus pozoi (Lag.) 非洲伏蕨:另一異名
Leptogramma pozoi (Lag.) Ching,短走莖,柄29~34 cm長,佈滿毛,基部有鱗片。羽片橢圓,最下羽片反折,孢子囊群線形,沒有孢膜。
◎三葉新月蕨Cyclosorus triphyllum
(Sw.) (24-5金星蕨科.毛蕨屬) 另一異名Pronephrium triphyllum (Sw.) Holtt. 另一異名Pronephrium triphyllum var. parishii (Beddome)
Kuo羽葉新月蕨 長走莖,葉狹三角形,末端漸尖。單葉至三出複葉,有時可見多對側羽片。羽片基部圓,全緣,孢子葉略細長。網脈,網眼呈平行四邊形。過去將多對羽片之個體視為一變種,然據筆者野外之觀察,兩者會同時出現在同一根莖(即同一株個體),所以應為同一種。
◎史氏鱗毛蕨 Dryopteris
scottii (Beddome) Ching (25-1-1-4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鱗毛蕨族.鱗毛蕨屬) 植株叢生,根莖直立,被宿存葉柄覆蓋。葉柄葉軸密被黑色線形鱗片,柄草桿色,30~45cm長,基部鱗片大,黑色,全緣,披針形。葉大,一回羽葉,頂端瓣裂,游離脈,羽片10~20cm長,12~30cm寬,羽片邊緣鋸齒;孢子囊群圓形,不具孢膜,羽軸兩側靠羽軸各2~4排孢子囊群。鱗毛蕨屬臺灣至少29種。
◎黃腺羽蕨Pleocnemia winitii Holtt.
(25-1-2-2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三叉蕨族.網脈突齒蕨屬) 另一異名Pleocnemia aspidiodes (Blume) Mett. 另一異名Pleocnemia winitii Holtt. 柄長65cm,葉身長.寬約85cm,二回,基部羽片的基下小羽片長,羽裂,羽軸近軸面密佈多細胞毛,小羽片有柄深裂,末端尾尖。遠軸面的脈上密佈黃色圓柱狀腺體。沿小羽軸有網眼,不具孢膜。
◎25-2-1-6鱗毛蕨科.蹄蓋蕨亞科.蹄蓋蕨族.貞蕨屬 地生性,短走莖至斜生,具鱗片,葉略三角形,二~三回,游離脈,葉軸具單溝,且和羽軸溝相通。羽軸溝中有刺。孢子囊群圓或長形,不具孢膜。臺灣有5種。
○1. Cornopteris banajaoensis (C. Chr.) K.
Iwats. et Price 大葉貞蕨:另一異名Cornopteris fluvialis (Hayata) Tagawa:斜生,鱗片薄,白褐色,基部寬,柄細,叢生,草桿色,約35cm長,基部散佈著許多鱗片。羽片寬卵形,3~4回,35~45cm長。羽片對生,下羽片有柄,第一對小羽片特別短。葉軸鱗片小,白,長披針形,孢子囊群圓。
○2. Cornopteris decurrenti-alatum (Hook.)
Nakai 貞蕨:短走莖,鱗片卵圓形,全緣,褐色。柄20~40cm長,鱗片披針形。葉二回深裂,25~45cm卵圓形至三角形,羽片近對生,基羽片鎌形,小羽片圓鈍,淺鋸齒,基羽片的基小羽片明顯短縮,孢子囊群圓形至長形。
○3. Cornopteris opaca (Don) Tagawa 黑葉貞蕨:根莖斜生至直立,鱗片褐色,葉柄紅褐色。羽片輪廓變異大,卵圓形至三角形,2~3回。羽片多少對生,第一對羽片特別短,孢子囊群圓。
○4. Cornopteris philippinensis M. Kato 菲律賓貞蕨:短走莖,葉四回中裂,卵圓形至三角形.披針形.長卵形,中段數對羽片幾乎等長,小羽片有柄。
○5. Cornopteris sp. 雪山貞蕨:葉二回中裂至淺裂,葉披針形或長卵形,孢子囊群長,羽片末端略朝葉頂端。[Cornopteris fluvialis (Hayata)大葉貞蕨]
◎25-2-1-9(鱗毛蕨科.蹄蓋蕨亞科.蹄蓋蕨族.羽節蕨屬) 長走莖,且為二叉分支,具薄.卵披針形.全緣的鱗片。柄細,草桿色,近軸面有溝。葉卵圓形.寬三角形或五角形,羽柄基部.葉軸.葉柄交界處各具有關節。葉紙質,無毛,游離脈,葉軸溝和羽軸溝不相通,孢子囊群長條形或橢圓形,不具孢膜。臺灣有2種。
○1. Gymnocarpium oyamense (Bak.) Ching 羽節蕨:柄長10~20cm,近基部具鱗片。葉三角形,一回深裂,羽片緊貼葉軸,最下羽片多少鎌形,葉緣鋸齒,孢子囊群圓。
○2. Gymnocarpium remote-pinnatum (Hayata)
H. Ito 細裂羽節蕨:柄長12~20cm,近基部具鱗片,葉卵圓形,約12cm長8cm寬,三回,基羽片具柄,所有羽片基部都具關節,小羽片無柄,孢子囊群圓。
◎【8】具孢膜,孢子囊群靠近邊緣或位於小脈頂端。(a) 孢子囊群下僅與一條脈相連。
○28骨碎補科(臺灣有3屬12種) ● 葉柄與根莖交接處具關節,葉片無毛。
●
大部著生或石生,根莖長匍匐狀。 ● 葉脈游離。 ●
葉片通常五角形
○27腎蕨科(臺灣有1屬3種)
●
羽片與葉軸交接處具關節。 ● 一回羽狀複葉。
○22-1碗蕨科.碗蕨亞科(臺灣有6屬25種) ● 根莖僅具毛而無鱗片。
●
孢膜碗形.口袋形或由葉緣反捲(姬蕨.栗蕨)所包被。 ●
地生,不具關節。
○22-2-1碗蕨科.鱗始蕨亞科.達邊蕨屬(臺灣有3種)
●
具毛狀窄鱗片。 ● 1-2回羽狀複葉。 ●
在臺灣僅見於南部及東南部。
◎28骨碎補科
Davalliaceae 岩生或附生,長走莖,根莖上密佈鱗片,葉片三角形或五角形,每一葉片都裂得很細。游離脈,孢子囊在葉邊緣之脈頂端,具杯狀.管狀或或鱗片狀的孢膜。臺灣有3屬12種。
○1.Araiostegia 小膜蓋蕨屬:著生,長生長在蘚苔叢中,葉三角形,薄膜質。臺灣有1種。 Araiostegia perdurans
(Christ) Copel. 小膜蓋蕨:孢子囊群在近邊緣,頂生於脈末端,羽片細小,最末裂片末端尖,僅具一脈。
○2. Leucostegia 大膜蓋蕨屬:地生,根莖粗,具褐色毛及窄鱗片,柄基具關節,葉大,薄膜質,三回以上複葉,游離脈,末裂片分叉。臺灣有1種。Leucostegia
immersa Presl 大膜蓋蕨:葉大型,三回以上,柄長25~30cm,葉三角形或五角形,25~30cm長,游離脈,葉薄膜質,孢子囊群在近葉緣.脈末端,末裂片多條,裂片圓鈍。
○3. Davallia 骨碎補屬:臺灣有10種。(阿里山陰石蕨,鱗葉陰石蕨,臺灣骨碎補,杯狀蓋陰石蕨,海州骨碎補,馬來陰石蕨,陰石蕨,闊葉骨碎補,圓蓋陰石蕨,熱帶陰石蕨)
◎28-3 骨碎補科.骨碎補屬 著生性,根莖匍匐,具鱗片,葉柄基部具關節,葉三角形或五角形,常裂得很細,游離脈,孢子囊群亞邊緣,著生脈端,孢膜杯狀,鱗片狀,線形,向邊開裂。臺灣有10種。 (阿里山陰石蕨,鱗葉陰石蕨,臺灣骨碎補,杯狀蓋陰石蕨,海州骨碎補,馬來陰石蕨,陰石蕨,闊葉骨碎補,圓蓋陰石蕨,熱帶陰石蕨)
◎海州骨碎補 Davallia mariesii Moore ex
Bak. (28-3骨碎補科.骨碎補屬) 根莖大約5~8mm,根莖鱗片逐漸變白,中心褐色,葉五角形,基部羽片下小羽片長,三至四回羽狀複葉,孢膜長杯狀。 樹上常看到很長走莖:有毛的是骨碎補科蕨類,光滑綠色的是水龍骨科。日人常用海洲骨碎補,將其走莖用鐵絲纏繞成蕨球,吊玄關處下吊風鈴觀賞。
◎闊葉骨碎補 Davallia solida (Forst.)
Sw. (28-3骨碎補科.骨碎補屬) 根莖大約6mm以上,根莖鱗片白,中心褐色,葉五角形,基部羽片下小羽片長,基部三回羽狀複葉,羽軸和小羽軸佈滿毛狀鱗片。
◎杯狀蓋陰石蕨 Davallia griffithiana
Hook. (28-3骨碎補科.骨碎補屬) 另一異名Humata griffithiana (Hook.) C. Chr. 根莖大約1cm粗,密佈褐色鱗片,周緣略白。葉五角形,基部羽片之下小羽片長,基部四回羽狀複葉,孢子囊在葉緣偏內側,孢膜短杯狀。
◎陰石蕨 Davallia
pedata Swartz (28-3骨碎補科.骨碎補屬) 另一異名Humata repens (L. f.) Diels 根莖長,約2~3mm粗,根莖鱗片褐色,周緣白,貼伏,葉長寬比約2:1。葉下表面具小鱗片。
◎27-1腎蕨科.腎蕨屬 叢生,一回羽狀複葉,孢子囊群在葉緣,孢膜腎形,在葉末端。葉軸和羽片間有關節。腎蕨科臺灣有1屬3種。(腎蕨,長葉腎蕨,毛葉腎蕨)
◎腎蕨 Nephrolepis auriculata
(L.) Trimen (27-1腎蕨科.腎蕨屬) 又名球蕨.蜈蚣草.圓羊齒。分佈熱帶亞洲,臺灣常見於全省低海拔地區。羽片短,基部上側明顯耳狀突起,羽片密生,緊貼於葉軸,並覆於葉軸上。能生出圓球形塊莖,富含水份,是野外求生最佳食物,中藥稱石黃皮或石上丸。嫩葉亦可食。腎蕨耐旱.耐曬.耐蔭,又具匍匐走莖,可快速擴張地盤,野生者常大片聚集生長。是室內耐蔭之吊盆植物,葉片有圖案美,是插花良材。球莖及全株能清熱利濕.止咳消積,治感冒.咯血.腸炎.尿道炎.小兒疳積等。
○長葉腎蕨:葉較長。 ○波士頓腎蕨:葉叢緊密,葉較小,略有碎葉,為園藝種。
○碎葉腎蕨:葉較碎細,也是園藝種之一。
○皺葉腎蕨:葉緣富波浪皺褶,也是園藝種之一。
◎22-2-1碗蕨科.鱗始蕨亞科.達邊蕨屬 地生,橫走莖,具毛狀窄鱗片, 1-2回羽狀複葉,亞革質,游離脈。孢子囊群在葉緣偏內側,頂生於脈末端,碗形。臺灣有3種,僅見於南部及東南部。
○1. Tapeinidium biserratum (Blume) Kuo 二羽達邊蕨:短走莖,植株全長可達50cm,亞革質,二回羽狀深裂。
○2. Tapeinidium graile (Bl.) v. A. v. R. 細葉達邊蕨:和二羽達邊蕨類似,皆為二回深裂,但在葉軸遠軸面有突起的稜脊。
○3. Tapeinidium pinnatum (Cav.) C. Chr. 達邊蕨:短走莖,植株全長可達50cm,亞革質,一回羽狀複葉,羽片窄線形。外形和二羽達邊蕨很像,但是葉形比較長.窄。
◎【8】具孢膜,孢子囊群靠近邊緣或位於小脈頂端。
(b)孢子囊群下至少與兩條脈相連,孢膜開口朝葉緣。
●
孢膜橫長形,開口朝外。 ● 根莖基部有窄鱗片,鱗片細胞2~3排。
○22-2-2 碗蕨科.鱗始蕨亞科.烏蕨屬:地生,短走莖,根莖具鱗片,二回以上羽狀複葉,最末裂片楔形。臺灣有2種。(闊片烏蕨,烏蕨)
○22-2-3 碗蕨科.鱗始蕨亞科.鱗始蕨屬:地生或攀援性,最末裂片扇型或截形,羽狀複葉或掌狀羽狀複葉。孢膜位裂片邊緣,開口朝外。根莖鱗片極窄。臺灣有13 種。 (闊片鱗始蕨,海島鱗始蕨,網脈鱗始蕨,箭葉鱗始蕨,異葉鱗始蕨,日本鱗始蕨,三角葉鱗始蕨,細葉鱗始蕨,方柄鱗始蕨,攀援鱗始蕨,鈍齒鱗始蕨,鱗始蕨,圓葉鱗始蕨)
◎烏蕨 Sphenomeris chusana (L.)
Copel. (22-2-2碗蕨科.鱗始蕨亞科. 烏蕨屬) 別名烏韭.石髮.土川連.鐵掃把 。味微苦,性寒,可以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止痢,治大腸炎。地生,短走莖,根莖具鱗片,葉披針形至卵圓形,厚肉質,三至四回羽狀複葉,最下羽片略短。 烏蕨屬臺灣有2種。
◎闊片烏蕨 Sphenomeris biflora
(Kaulf.) Tagawa (22-2-2碗蕨科.鱗始蕨亞科 烏蕨屬)別名水羊齒.水防風.水胡蘿蔔。是典型的海岸蕨類,常成群分布在隆起的礁石或崖壁上,是理想的觀葉盆栽材料。多年生草本,挺水性水生植物。根莖短,匍匐在地上或崖壁。葉簇生,三角形至卵圓形,厚革質至肉質,被棕色的鱗片,三至四回羽狀複葉,最下羽片最長。
◎異葉鱗始蕨 Lindsaea heterophylla Dry.
(22-2-3碗蕨科.鱗始蕨亞科. 鱗始蕨屬) 羽片或小羽片長,具明顯中肋,游離脈,網脈僅出現在中肋兩邊各一排,二型葉,孢子囊群不連續,基部小羽片呈扇型。
◎方柄鱗始蕨 Lindsaea lucida Blum. (22-2-3碗蕨科.鱗始蕨亞科. 鱗始蕨屬) 異名Lindsaea securifolia Presl
var. kusukusensis (Hayata) Shieh 另一異名Lindsaea gracilis Bl. 羽片三角形,不具中肋,葉細長線形,一回羽狀複葉,叢生,孢子囊群不連續,游離脈。
◎圓葉鱗始蕨Lindsaea orbiculata (Lam.)
Mett. orbiculata (22-2-3碗蕨科.鱗始蕨亞科.鱗始蕨屬)羽片.小羽片呈扇型,不具中肋,至少基部為二回羽狀複葉,孢子囊群連續,游離脈。
◎【8】具孢膜,孢子囊群靠近邊緣或位於小脈頂端。
( c )孢子囊群下至少兩條脈以上,不具真正孢膜,而是由葉緣反捲形成之假孢膜所包被。
○16-1鳳尾蕨科.水蕨亞科(臺灣僅1屬1種)
○16-2-3鳳尾蕨科.竹葉蕨亞科.金粉蕨屬(臺灣有3種)
○16-3-1鳳尾蕨科.碎米蕨亞科.碎米蕨屬(臺灣有9種)
○16-3-2鳳尾蕨科.碎米蕨亞科.黑心蕨屬(臺灣有1種)
○16-3-6鳳尾蕨科.碎米蕨亞科.珠蕨屬(臺灣有2種)
○16-4鳳尾蕨科.鐵線蕨亞科(臺灣1屬16種)
○16-5-2鳳尾蕨科.鳳尾蕨亞科.鳳尾蕨屬(臺灣有30種)
○22-1-2碗蕨科.碗蕨亞科.栗蕨屬(臺灣有1種)
○22-1-4碗蕨科.碗蕨亞科.蕨屬(臺灣有2變種)
○25-2-2-1鱗毛蕨科.蹄蓋蕨亞科.球子蕨族.球子蕨屬(臺灣有1種)
◎16-2-3鳳尾蕨科.竹葉蕨亞科.金粉蕨屬 橫走莖,根莖密佈鱗片。葉三回以上,游離脈,最末裂片小,僅具單脈,孢子囊群在葉脈兩側,幾乎佔滿整個裂片。臺灣有3種。
○1. Onychium japonicum (Thunb.) Kunze 日本金粉蕨:橫走莖;植株20cm以上;柄長8~18cm,柄基草色;葉 15~25cm,三至四回羽狀深裂,長卵形,末裂片窄;孢膜短,1cm以下葉遠軸面綠色。
○2. Onychium lucidum (Don) Sprengel 高山金粉蕨:植株小,柄長約20cm,基部黑色,葉寬卵形,最末列片及孢膜較短,葉遠軸面綠色。
○3. Onychium siliculosum (Desv.) C. Chr. 金粉蕨:根莖短,密佈窄鱗片,柄長20~40cm,葉身和柄等長,卵圓形,三至四回羽裂,最下羽片之小羽片具柄。孢膜長1~2cm,葉軸遠軸面金黃色。
◎16-3-1鳳尾蕨科.碎米蕨亞科.碎米蕨屬 短走至直立,葉小,五角形或羽狀複葉,具毛或鱗片,遠軸面白色或黃色,游離脈,孢子囊群位在葉緣,不連續,葉緣多少反折。臺灣有9種。(深山粉背蕨.長柄粉背蕨.細葉碎米蕨.臺灣粉背蕨.享氏擬旱蕨.毛碎米蕨.粉背蕨.擬長柄粉背蕨.薄葉碎米蕨)
◎黑心蕨 Doryopteris
concolor (Langsd. & Fisch.) Kuhn (16-3-2鳳尾蕨科.碎米蕨亞科.黑心蕨屬) 叢生,柄長,柄及葉軸.羽軸.小羽軸亮黑色,約全株長之三分之二。葉五角形至圓形,一回至二回羽裂,基部羽片之下小羽片長,羽裂。羽片寬,孢膜在羽片邊緣。黑心蕨屬臺灣此只有1種。
◎16-3-6鳳尾蕨科.碎米蕨亞科.珠蕨屬 根莖植立或斜生,具鱗片,葉小,草質,羽狀複葉。葉二形,游離脈,孢子囊群在葉緣反捲內,約佔葉面積的二分之一。臺灣有2種。
○1. Cryptogramma
brunoniana Wall. ex. Hook. Et Grev. 高山珠蕨:叢生,葉卵圓形,三回羽狀裂葉。
○2. Cryptogramma
stelleri (Gmel.) Prantl 疏葉珠蕨:長走莖,葉披針形,二至三回羽狀裂葉。
◎16-4鳳尾蕨科.鐵線蕨亞科 植株叢生,羽片扇形,孢子囊位於葉緣反捲,不連續,游離脈,葉柄黑褐色,具有光澤。臺灣1屬16種:對葉鐵線蕨,鐵線蕨,鞭葉鐵線蕨,長尾鐵線蕨,月牙鐵線蕨,愛氏鐵線蕨,扇葉鐵線蕨,毛葉鐵線蕨,馬來鐵線蕨,單蓋鐵線蕨(石長生),灰背鐵線蕨,翅柄鐵線蕨,臺灣鐵線蕨,王氏鐵線蕨。
◎鐵線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
L. (16-4鳳尾蕨科.鐵線蕨亞科) 葉柄亮紫黑色故名,孢子囊群著生於葉端,葉緣反捲,但與邊緣只有一個接點與鳳尾蕨不同。各品種葉形多變化;有鞭葉.扇葉.半月形.尾葉等,是優良的室內觀賞植物。中藥應用上可清熱利濕.袪瘀消腫,治肝炎.腸炎.結石.內外傷。葉為二回以上之羽狀複葉,葉之遠軸面光滑無毛,小羽片一般寬過 1 cm,上緣裂,小羽片具小齒。
◎月牙鐵線蕨 Adiantum formosanum Tagawa
(16-4鳳尾蕨科.鐵線蕨亞科) 另一異名Adiantum edentulum Christ 羽狀複葉,葉之遠軸面光滑無毛,小羽片一般寬過1cm,小羽片全緣。
◎16-5-2鳳尾蕨科.鳳尾蕨亞科.鳳尾蕨屬 地生,根莖直立或短攀爬。葉一至四回羽狀分裂游離脈或網脈,網眼中不具游離小脈。孢子囊群為葉緣反捲的假孢膜所包被。臺灣有30種。 1.細葉鳳尾蕨 2.長柄鳳尾蕨 3.弧脈鳳尾蕨 4.二型鳳尾蕨 5.大葉鳳尾蕨
6.闊葉鳳尾蕨 7.掌鳳尾蕨 8.岩鳳尾蕨 9.天草鳳尾蕨 10.箭葉鳳尾蕨 11.溪鳳尾蕨 12.傅氏鳳尾蕨 13.臺灣鳳尾蕨 14.翅柄鳳尾蕨 15.城戶氏鳳尾蕨 16.三角脈鳳尾蕨 17.蓬來鳳尾蕨 18.長葉鳳尾蕨 19.鳳尾蕨 20.日本鳳尾蕨 21.琉球鳳尾蕨 22.紅柄鳳尾蕨 23.半邊羽裂鳳尾蕨 24.有刺鳳尾蕨 25.鈴木氏鳳尾蕨 26.三腳鳳尾蕨 27.爪哇鳳尾蕨 28.鱗蓋鳳尾蕨 29.瓦氏鳳尾蕨 30.烏來鳳尾蕨
◎箭葉鳳尾蕨 Pteris
ensiformis Burm. (16-5-2鳳尾蕨科.鳳尾蕨亞科.鳳尾蕨屬) 別名劍葉鳳尾蕨.鳳尾草。是民間應用廣泛之退燒青草藥,可解熱,治傷風.瘧疾.痢疾.霍亂.痔瘡,亦為百草茶原料之一。頂羽片單一,側羽片多少分叉,形成不規則多裂,羽軸兩側之羽片不對稱,葉軸無翅;孢子囊群生於葉緣反捲形成之假孢膜內,開口朝內。
◎箭葉鳳尾蕨Pteris ensiformis Burm.
(16-5-2鳳尾蕨科.鳳尾蕨亞科.鳳尾蕨屬)
◎鳳尾蕨 Pteris
multifida Poir. (16-5-2鳳尾蕨科.鳳尾蕨亞科.鳳尾蕨屬) 俗名鳳尾草.井檻邊草.仙人掌草.雞足草。根莖短而斜上,葉叢生,莖及葉柄基部被有鱗片,葉二型,營養葉的葉柄,成廣卵形,二回羽狀複葉,中軸有翼,頂羽片單一。側羽片分叉呈不規則多裂,羽軸兩側羽片不對稱,葉軸有翅。孢子葉比營養葉狹長。孢子囊群長在小羽片的邊緣,呈連續性的線狀分佈,由葉緣反捲膜質化的孢膜所保護。生長於人為活動較多的市區,如水溝邊,地面,圍牆上或建築物的牆壁上。可栽培供觀賞。藥用可治痢疾和跌打損傷。
◎半邊羽裂鳳尾蕨 Pteris
semipinnata L. (16-5-2鳳尾蕨科.鳳尾蕨亞科.鳳尾蕨屬) 俗名半邊旗,頂羽片羽裂,小羽片呈梳齒狀,游離脈,羽片不對稱羽裂,常僅半邊羽裂,即使兩邊都有羽裂,下半邊亦長於上半邊之羽片,小羽片鐮形,末端尖,小脈明顯。中藥應用上,可止血生肌.解毒消腫,治吐血.中風.刀傷.疔瘡.腸炎.肝炎等。
◎天草鳳尾蕨 Pteris dispar Kunze (16-5-2鳳尾蕨科.鳳尾蕨亞科.鳳尾蕨屬) 像半邊羽裂鳳尾蕨,葉片較袖珍,最大不同在小羽片尖端為圓鈍狀。頂羽片羽裂,小羽片呈梳齒狀,游離脈,羽片不對稱羽裂,常僅半邊羽裂,即使兩邊都有羽裂,下半邊亦長於上半邊之羽片,小羽片長條形,末端圓鈍,小脈不明顯。
◎傅氏鳳尾蕨Pteris fauriei Hieron.
(16-5-2鳳尾蕨科.鳳尾蕨亞科.鳳尾蕨屬) 根莖短而斜上,葉叢生,莖及葉柄基部被有鱗片,葉柄長20~40cm,呈稻稈色,除基部外,全體光滑無毛,葉片長20~50cm,廣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二回羽狀深裂,革質或亞革質,羽片有3~9對,最下方一對多長了1~3片小羽片。頂羽片羽狀裂,小羽片梳齒狀,羽軸兩側小羽片相對稱;孢子囊群沿羽片邊緣著生,由葉緣反捲膜質化的假孢膜所保護。常見於全省各地的海岸附近,或在山壁上,或在石縫間。生性強健,極適合栽培供觀賞。
◎大葉鳳尾蕨 Pteris
cretica L. var. cretica (16-5-2鳳尾蕨科.鳳尾蕨亞科.鳳尾蕨屬) 中海拔常見,根莖短匍匐狀或斜上,葉叢生,莖及葉柄基部有黑褐色鱗片,葉二型,營養葉長可達70cm,葉柄較葉身長,稻稈色;葉身三出或一回羽狀複葉,頂羽片單一,最下側一對羽片常分出下撇的側羽片,羽片2~5對,寬15~20mm,羽片具假脈,羽片末端鋸齒。孢子葉比營養葉狹長,孢子囊群沿著羽片邊緣著生,由葉緣反捲膜質化的假孢膜所保護。
◎鱗蓋鳳尾蕨Pteris vittata L. (16-5-2鳳尾蕨科.鳳尾蕨亞科.鳳尾蕨屬) 大陸稱蜈蚣草,葉呈羽狀平展,形似蜈蚣鋪地,是很好的觀賞蕨類植物,宜配置山石盆景。生於路邊,山坡石縫。頂羽片單一,一回羽狀複葉,羽片基部心形,頂羽片和側羽片同形,下羽片漸縮成耳狀。
◎瓦氏鳳尾蕨 Pteris
wallichiana Ag. (16-5-2鳳尾蕨科.鳳尾蕨亞科.鳳尾蕨屬) 葉三等分,且在不同平面上,網狀脈,植株極大,僅具一排網眼。根莖短而直立,先端被有鱗片,葉簇生,大型,葉片五角狀闊卵形,從葉柄頂端分叉為三枝葉軸,中央者最大,兩側葉軸再分為二枝,二回羽狀深裂,小羽片條狀披針形,裂片頂端有細鋸齒緣。孢子囊群沿裂片頂部以下五分之三的葉緣著生,有假孢膜。由葉緣反捲膜質化
的孢膜所保護。生於全省低,中海拔山地的闊葉樹林下,或林緣路旁空曠地。
◎岩鳳尾蕨Pteris deltodon Bak.
(16-5-2鳳尾蕨科.鳳尾蕨亞科.鳳尾蕨屬) 葉片變異極大,頂羽片單一,三出或一回羽狀複葉,至多僅基部的一對羽片分叉,羽片短,營養葉和孢子葉寬相近。
◎翅柄鳳尾蕨Pteris grevilleana Wall.
(16-5-2鳳尾蕨科.鳳尾蕨亞科.鳳尾蕨屬) 同型葉,游離脈,頂羽片羽狀裂,小羽片呈梳齒狀,三出羽狀複葉,側羽片基部下方的小羽片特別長,而且呈羽狀裂,葉呈卵圓形。小羽片鋸齒緣,葉內有多數假脈,成明顯隆起的短線條,孢子葉和營養葉同形,營養葉羽軸兩側小羽片相對稱。孢子群沿羽片邊緣著生,由葉緣反捲膜質化的假孢膜所保護。常見於全省各地的低.中海拔山地。
◎16-5-2鳳尾蕨科.鳳尾蕨亞科.鳳尾蕨屬
○ Pteris kidoi Kurata 城戶氏鳳尾蕨:頂羽片單一,側羽片多少分叉,形成不規則多裂,羽軸兩側之羽片對稱,羽片窄,約2mm寬,羽片具多數假脈。
○ Pteris excelsa Guad.溪鳳尾蕨:頂羽片羽裂,小羽片呈梳齒狀,游離脈,羽軸兩側之小羽片對稱,羽軸基部上表面的凹溝兩側有刺,羽片末端尖,有鋸齒,葉柄.葉軸呈草桿色.羽片中裂。
○ Pteris scabristipes Tagawa紅柄鳳尾蕨:頂羽片羽裂,小羽片呈梳齒狀,游離脈,羽軸兩側之小羽片對稱,羽軸基部上表面無刺,基羽片之基部下側1~數小羽片長.羽裂,葉柄紅色。
○ Pteris wulaiensis Kuo 烏來鳳尾蕨:頂羽片羽裂,小羽片呈梳齒狀,游離脈,羽軸兩側之小羽片對稱,羽軸基部上表面無刺,基羽片之基部下側1~數對小羽片長,羽裂,葉柄草桿色。葉柄鱗片長卵圓形,中央顏色較深。
○
Pteris longipes Don 蓬來鳳尾蕨:葉大形,分支呈三等分,且在不同平面上,游離脈。
◎東方莢果蕨 Onoclea orientalis (hook.)
(25-2-2-1鱗毛蕨科.蹄蓋蕨亞科.球子蕨族. 球子蕨屬) 地生,大型,直立,植株叢生,根莖.葉柄.葉軸上具鱗片,柄長10~30cm 。葉二型,長三角形,營養葉三回中裂,紙質至草質,游離脈;孢子葉緊縮,革質,暗褐色,一回,豆莢狀,羽片橫切近圓形,葉緣反捲內有孢膜。
◎【9】 孢子囊群具孢膜,生於脈上,而不長在葉脈頂端 (含靠近邊緣,但不生於脈頂)。
(a)孢子囊群長條形.J字形.馬蹄形。
○25-2-1鱗毛蕨科.蹄蓋蕨亞科.蹄蓋蕨族(臺灣有11屬77種)
●
孢子囊群與羽軸或小羽軸斜交。 ● 孢膜常成J形,馬蹄形,背靠背雙蓋形,香腸形。
●
葉之近軸面通常在主軸與側軸交接處有蠕蟲狀之多細胞毛。
●
羽軸.葉軸有溝且相通。
○30烏毛蕨科(臺灣有3屬11種)
●
孢子囊群與羽軸或小羽軸平行。 ● 孢膜開口朝向羽軸或小羽軸。
○31鐵角蕨科(臺灣有1屬45種) ● 孢子囊群與羽軸或小羽軸斜交。
●
孢膜僅生於葉脈一側。 ● 鱗片窗格狀。 ●
葉光滑無毛。
◎蹄蓋蕨屬(25-2-1鱗毛蕨科.蹄蓋蕨亞科.蹄蓋蕨族) 根莖直立,植株叢生,根莖上密佈宿存之葉柄。葉柄褐色,葉通常二回羽狀裂葉至三回羽狀複葉,罕見一回羽狀複葉。孢膜圓形或J型,橫跨脈的兩側。臺灣至少有33種。(宿蹄蓋蕨,阿里山蹄蓋蕨,假冷蕨,耳垂蹄蓋蕨,合歡蹄蓋蕨,大武蹄蓋蕨,溪谷蹄蓋蕨(姬蹄蓋蕨),細裂蹄蓋蕨,軸果蹄蓋蕨,紅柄蹄蓋蕨,薄葉蹄蓋蕨,細葉蹄蓋蕨,觀高蹄蓋蕨,倉田氏蹄蓋蕨,小葉蹄蓋蕨(細柄蹄蓋蕨),紅苞蹄蓋蕨,蓬萊蹄蓋蕨,日本蹄蓋蕨,對生蹄蓋蕨,擬阿里山蹄蓋蕨,擬合歡蹄蓋蕨,擬溪谷蹄蓋蕨,擬倉田氏蹄蓋蕨,擬小葉蹄蓋蕨,蹄蓋蕨,擬日本蹄蓋蕨,擬高山蹄蓋蕨,紫柄蹄蓋蕨,逆羽蹄蓋蕨,高山蹄蓋蕨,生芽蹄蓋蕨,松崗蹄蓋蕨,山蹄蓋蕨 )
◎雙蓋蕨屬(25-2-1鱗毛蕨科.蹄蓋蕨亞科.蹄蓋蕨族) 根莖橫走或斜生,葉柄基部黑色具鱗片。葉二回羽狀複葉至三回羽狀裂葉,少見單葉及一回羽狀複葉。孢膜長條形,位於小脈的兩側,絕不跨過小脈。臺灣至少有28種。(阿玉雙蓋蕨,奄美雙蓋蕨,糙柄雙蓋蕨,中華雙蓋蕨,邊生雙蓋蕨,廣葉鋸齒雙蓋蕨,德氏雙蓋蕨,細柄雙蓋蕨,過溝菜蕨,深山雙蓋蕨,角板山雙蓋蕨,翅柄雙蓋蕨,疏裂雙蓋蕨,川上氏雙蓋蕨,廣葉深山雙蓋蕨,深裂雙蓋蕨,疏葉雙蓋蕨,假耳羽雙蓋蕨,裂葉雙蓋蕨,霧社雙蓋蕨,大羽雙蓋蕨,琉球雙蓋蕨,褐鱗雙蓋蕨,擬德氏雙蓋蕨,毛柄蹄蓋蕨,單葉雙蓋蕨,鱗柄雙蓋蕨,臺灣雙蓋蕨,烏來雙蓋蕨,綠葉雙蓋蕨,鋸齒雙蓋蕨)
◎廣葉鋸齒雙蓋蕨
Diplazium dilatata Bl. (25-2-1-2鱗毛蕨科.蹄蓋蕨亞科.蹄蓋蕨族.雙蓋蕨屬) 另一異名Allantodia dilatata (Bl.) Ching 膨大雙蓋蕨。常見於低海拔山區,喜歡長在潮濕有遮蔭的森林下或山坡上,是優良的食用蕨類。葉至少為二回羽狀深裂,小羽片以一點著生於羽軸上,小羽片至多由葉緣裂入至葉緣及小羽軸間的
½,孢子囊群較靠近裂片中軸或小羽軸,裂片側脈以二叉為主,偶有單一不分叉者,小羽片 18x4 cm。孢膜呈背對背開裂。
◎假腸蕨
Dictyodroma formosana (Rosenst.) Ching (25-2-1-3鱗毛蕨科.蹄蓋蕨亞科.蹄蓋蕨族. 腸蕨屬) 根莖直立,叢生,鱗片白褐色,披針形,具腺體。植株叢生,柄近軸面有溝和羽軸溝不相通,基部有薄的,白褐色的鱗片。上段則是窄的窗格狀鱗片。單葉至一回深裂,頂端瓣裂,羽片全緣,草質,脈上具棍棒狀毛,網脈,沿葉軸.羽軸兩側有網眼較大,不具游離小脈,孢子囊群長條形。柄12~30cm長,具褐色鱗片,幼葉15cm長,基部心形,邊緣不規則瓣裂,成熟葉45cm長,基部1~2對羽片獨立,且較短。腸蕨屬臺灣只此1種。
◎腸蕨 Diplaziopsis
javanica (Blume) C. Chr. (25-2-1-4鱗毛蕨科.蹄蓋蕨亞科.蹄蓋蕨族. 假腸蕨屬)根莖短,直立,柄基密佈暗褐色.披針形.不透明的鱗片。植株叢生,羽片一回,小羽片獨立,無柄,圓披針形,紙質,柄及葉軸近軸面具雙溝,和羽軸的溝不相通,脈在羽軸邊即有分叉,沿羽軸兩側各有一排較長的網眼。孢膜長,位在長網眼的脈上。柄草桿色,長25~50cm具兩道溝,基部有鱗片,葉一回,羽片長橢圓形,末端漸尖,基部兩側截形或下側圓形。全緣或略鋸齒,無毛,頂羽片和側羽片同,但基羽片較短。假腸蕨屬臺灣只此1種。
◎擬蹄蓋蕨屬Deparia(25-2-1鱗毛蕨科.蹄蓋蕨亞科.蹄蓋蕨族) 植株叢生,葉披針形,單葉,一回羽狀複葉至二回羽狀裂葉,羽軸和葉軸之溝不通。孢膜圓形位在小脈末端,或為馬蹄型.J型或長條形。臺灣有3種。
○1. Deparia allantodiodes (Bedd.) M. Kato亞蹄蓋蕨,另一異名Lunaghyrium
pycnosrum (Chist.) Koidz.根莖短,叢生,鱗片披針形,紅褐色。葉柄草桿色,20~30cm長,葉披針形,葉45~100cm長,12~20cm寬,披針形,二回深裂,羽片向下漸短,多少有翅,羽軸和葉軸的溝不相通,葉軸和羽軸遠軸面上都有肋毛,小羽片鈍,有鋸齒。孢子囊群線形,在脈單側,孢膜全緣。
○2. Deparia petersenii (Kunze) M. Kato 假蹄蓋蕨,另一異名Athyriopsis japonica (Thunb.)
Ching長走莖,鱗片薄,褐色,披針形,柄10~30cm長,基部有鱗片,葉15~40cm長,頂端漸尖,基羽片多少較短,有時會反折,羽片披針形或鎌形,3~10cm長,約裂至一半,裂片圓,末端有鋸齒。孢膜長,脈兩側皆有,近緣不齊。
○3. Deparia subfluvialis (Hayata) M. Kato 南洋假鱗毛蕨,另一異名Dryoathyrium
boryanum (Willd.) Change根莖斜生,具鱗片。植株叢生,葉1m長,寬卵形,三回深裂,羽片具柄,披針形。小羽片無柄,披針形,漸尖,6cm長1cm寬。裂片圓,周緣鋸齒,遠軸面僅羽軸上有肋毛,近軸面脈上有刺。游離脈,孢膜圓形或腎形,褐色,周緣不整齊。
◎冷蕨屬(25-2-1鱗毛蕨科.蹄蓋蕨亞科.蹄蓋蕨族) 橫走莖,鱗片薄,褐色,披針形,柄上密佈鱗片。葉二回以上,游離脈,孢子囊群小,孢膜杯狀。不具多細胞毛。臺灣有2種。
○1. Cystopteris fragilis (L.) Berng. 冷蕨:短走莖,被宿存之柄基覆蓋。鱗片薄,褐色,卵圓至披針形,4~10cm長,羽片二回,游離脈,孢子囊群圓,位在小脈上,孢膜薄,基部著生。
○2. Cystopteris moupinensis Franch. 寬葉冷蕨:長走莖,葉柄草桿色,8~18cm長,多少有鱗片。柄的鱗片很小,薄,卵圓形。羽片卵圓形,三回複葉,無毛,8~15cm長,4~8cm寬,羽片具短柄。羽軸和葉軸的溝相通。
◎亮毛蕨屬(25-2-1鱗毛蕨科.蹄蓋蕨亞科.蹄蓋蕨族) 橫走莖,葉柄褐色或草桿色,葉闊卵圓形至寬披針形,三回至四回羽狀裂葉,羽片無柄.近對生,小羽片無柄,互生。孢子囊群小,圓形,孢膜膜質杯狀,在孢子囊群下方。臺灣有2種。
○1. Acystopteris taiwaniana (Tagawa) Tagawa 台灣亮毛蕨:橫走莖,鱗片圓披針形,葉柄褐色,長20~30cm。葉30~ 50cm長,三至四回羽狀裂葉,羽軸及葉軸上均具多細胞毛。羽軸及葉軸之溝相通。孢子囊群圓,孢膜早凋。
○2. Acystopteris tenuisecta (Bl.) Tagawa 禾桿亮毛蕨:根莖短,植株叢生,葉卵圓形至披針形,最下羽片最長,通常為鐮刀形,無柄。最下羽片之基部小羽片短縮。羽軸及葉軸上均具多細胞毛。羽軸及葉軸之溝不相通。孢子囊群圓,孢膜早凋。
◎腫足蕨 Hypodematium crenatum
(Forsk.) Kuhn (25-2-1-10鱗毛蕨科.蹄蓋蕨亞科.蹄蓋蕨族.腫足蕨屬) 生活在石灰岩縫中,或牆壁上,短走莖,根莖密佈大的紅褐色鱗片。葉三~四回,羽片近對生,葉軸和小葉軸都有毛,兩者近軸面有溝,但不相通。游離脈,孢子囊群圓,孢膜腎形,具毛,孢子囊具刺毛。柄基鱗片大且多,葉卵圓形至三角形,葉軸密佈刺毛。腫足蕨屬臺灣只此1種。
◎岩蕨屬(25-2-1鱗毛蕨科.蹄蓋蕨亞科.蹄蓋蕨族) 植株在葉柄上具關節,故在較老的根莖上殘留短柄。孢膜碗狀或杯狀。小形蕨類,地生或生長在岩石上,莖短,直立,通常覆滿宿存的葉柄基部。植株叢生,基部具鱗片,柄中下段具有關節。葉窄披針形,一回至二回羽裂,具鱗片,游離脈。孢子囊群圓,在近葉緣處,孢膜杯狀,基部著生,周緣不整齊,簇生多細胞毛。臺灣有2種。
○1. Woodsia okamotoi Tagawa 岡本氏岩蕨:長走莖,葉柄褐色,葉長4~7cm,寬1~2cm,一回羽狀複葉,側羽片6~9對。孢膜位於羽片遠軸面靠中肋處,不在葉緣。
○2. Woodsia polystichoides Eat. 岩蕨 :植株叢生,柄褐色,距基部1~3cm處有斜生之關節,柄基有鱗片。葉一回羽裂,10~
30cm長,羽片 10~15mm長,無柄,具耳狀突起,近軸面有毛,遠軸面有毛及鱗片。毛長,多細胞紅褐色,葉軸有溝,游離脈。孢子囊群圓在近羽片邊緣,孢膜基生,具緣毛。
◎30烏毛蕨科 Blechnaceae
莖直立或橫走莖,一回羽狀深裂或複葉,罕見二回。游離脈,若為網脈,網眼中亦無游離小脈。孢子囊群於中肋兩側,沿脈生長,孢膜開口向主軸。(臺灣有3屬11種)
○1. Brainea 蘇鐵蕨屬:直立莖,具明顯.粗短的主幹。外型頗似蘇鐵,孢子葉和營養葉外形不同,羽片基部略呈心形。全世界祇有1種。(蘇鐵蕨)
○2. Blechnum 烏毛蕨屬:長走莖或直立莖,一回羽狀複葉或二回羽狀裂葉。同型葉或二型葉,游離脈(假桫欏)或網脈,網眼在羽軸兩側,內無遊離小脈。孢子囊沿羽軸生長。臺灣有5種。(天長烏毛蕨,假桫欏,韓氏烏毛蕨,雉尾烏毛蕨,烏毛蕨)
○3. Woodwardia 狗脊蕨屬:地生,網脈,中肋兩側僅具一排網眼,網眼中無游離小脈,孢膜長條形。臺灣有5種。(哈氏狗脊蕨,細葉狗脊蕨,日本狗脊蕨,東方狗脊蕨,頂芽狗脊蕨)
◎雉尾烏毛蕨Blechnum melanopus Hook.
(30-2烏毛蕨科.烏毛蕨屬) 長走莖,具暗褐色鱗片,植株小型,約在50cm以下,羽片基部相連,多少具翅,下羽片漸縮,柄長。孢子囊群沿羽軸生長。分佈印度.臺灣,全省中海拔山區可見。
◎烏毛蕨 Blechnum
orientale L. (30-2烏毛蕨科.烏毛蕨屬) 短直立莖,叢生,成熟葉在外圍,上段朝外下彎。植株大型,1m以上,羽片基部不相連,下羽片急縮,幾乎無柄。孢子囊群沿羽軸生長。分佈熱帶亞洲.澳洲.太平洋群島,臺灣低海拔山區常見。
◎哈氏狗脊蕨 Woodwardia harlandii Hook.
(30-3烏毛蕨科.狗脊蕨屬) 橫走莖,營養葉小,披針形,孢子葉頂羽片長且具瓣裂,網脈,孢子囊群長條型,沿葉軸.羽軸.小羽軸兩側生長。分佈琉球.南中國.越南,臺灣僅見於烏來山區。
◎日本狗脊蕨 Woodwardia japonica (L.f.)
Sm. (30-3烏毛蕨科.狗脊蕨屬) 短直立莖,二回羽裂,羽片線形,無柄。小羽片淺裂,約裂至二分之一處,羽軸兩側之裂片等長,孢子囊群長條型,沿羽軸.小羽軸兩側生長。羽片.小羽片上皆有孢子囊群。分佈韓國.日本.中國.越南,臺灣中海拔地區可見。
◎東方狗脊蕨 Woodwardia prolifera Hook.
et Arn. (30-3烏毛蕨科.狗脊蕨屬) 短直立莖,二回羽裂。羽軸兩側之裂片不等長,近羽軸之下側小羽片小或不存在。孢子囊群沿小羽軸兩側生長。分佈日本.中國大陸,臺灣低海拔溝渠附近常見。
◎31鐵角蕨科Aspleniaceae
根莖長匍匐或直立,根莖外具鱗片,鱗片細胞腔透明,細胞壁色深,形似窗格狀。脈游離,少數種類的脈在葉緣會連合。孢子囊群長條形,孢膜朝同一側開裂,或由中間縱裂,絕無背對背開裂。臺灣有1屬45種。(鐵角蕨屬Asplenium)。深山鐵角蕨,山蘇花,無配鐵角蕨,南洋山蘇花,大葉鐵角蕨,姬鐵角蕨,單邊鐵角蕨,邊孢鐵角蕨,大蓬萊鐵角蕨,俄氏萊鐵角蕨,箭葉鐵角蕨,剪葉鐵角蕨,複齒鐵角蕨,南海鐵角蕨,叢葉鐵角蕨,鱗柄鐵角蕨,縮羽鐵角蕨,裂葉鐵角蕨,黃鱗鐵角蕨,大黑柄鐵角蕨,臺灣山蘇花,生芽鐵角蕨,綠柄剪葉鐵角蕨,俄氏鐵角蕨,北京鐵角蕨,革葉鐵角蕨,長生鐵角蕨,黑鱗鐵角蕨,細葉鐵角蕨,尖葉鐵角蕨,銀杏葉鐵角蕨,蘭嶼鐵角蕨,對開蕨,線葉鐵角蕨,四國鐵角蕨,小鐵角蕨,鈍齒鐵角蕨,小葉鐵角蕨,薄葉鐵角蕨,鐵角蕨,三翅鐵角蕨,綠柄鐵角蕨,王氏鐵角蕨,威氏鐵角蕨,萊氏鐵角蕨,臺灣鐵角蕨,斜葉鐵角蕨,雲南鐵角蕨。
◎巢蕨類(31-1鐵角蕨科.鐵角蕨屬) 鐵角蕨屬Asplenium
L巢蕨類,多年生,大型的著生蕨類,臺灣有3種。
○1.山蘇花Asplenium antiquum Makino:植株叢生成巢狀,單葉,葉身向下延至基部,葉脈在葉緣處聯合形成網脈,孢膜長,長於中軸到葉緣的一半。
○2.南洋山蘇花Asplenium australasicum(J.
Sm. ) Hook.:外形似山蘇花,但其中肋遠軸面具隆起之脊,且具極短之柄,此外,孢膜長約為中軸到葉緣的一半。
○3.臺灣山蘇花Asplenium nidus L.:植株叢生成巢狀,葉革質,單葉,葉身向下延至基部葉脈在葉緣處聯合,形成網脈,孢膜短,短於中軸到葉緣的一半。
別稱:山蘇.巢蕨.鳥巢蕨.鳥窩厥.鳥巢羊齒.雀巢羊齒.山翅菜.歪頭菜.老鷹翅.老鷹巢等,阿美族人稱之為「lukut」,雅美俗名omaom,魯凱語則為「lukucu」,英名Bird nest fern.Nest fern等。台灣山蘇花為熱門之插花配材。1979年其切葉由本省輸日高達179萬支。除原生種山蘇花外,市面上也出現許多園藝品種,例如圓葉山蘇花(Asplenium nidus cv.“Avis”),葉片較短且寬,葉形柔美,株形飽滿緊密,為優美的盆栽品種。羽葉山蘇花(Asplenium nidus cv.“Fimbriatum”)葉較短,且葉緣呈羽狀刻裂,是不可多得的小品盆栽。波浪山蘇花,葉片較窄,葉緣呈現有規律波浪,也是不錯的盆栽品種。
◎鱗柄鐵角蕨Asplenium gueinzianum Mett.
ex Kuhn(31-1鐵角蕨科.鐵角蕨屬) 另一異名Asplenium laciniatum Don 植株叢生,葉紙質至革質,一回羽狀複葉,羽片不規則淺裂至中裂,羽片向上漸縮,頂羽片小,羽片近軸面具不定芽。
◎細葉鐵角蕨Asplenium pulcherrimum (Bak.
) Ching (31-1鐵角蕨科.鐵角蕨屬) 異名Asplenium calcicola Tagawa 另一異名Asplenium billetii Christ 植株叢生,葉革質,二回深裂至二回以上之羽狀複葉,長度在30cm以下,末裂片具一至數個孢子囊群,葉柄在遠軸面呈現黑色或深褐色,葉柄近軸面綠色。
◎【9】 孢子囊群具孢膜,生於脈上,而不長在葉脈頂端(含靠近邊緣,但不生於脈頂)。
(b)孢子囊群圓形,孢膜腎形或盾狀著生。
○26蓧蕨科(臺灣有2屬2種): ●單葉全緣。 ●葉柄中間或近基部有關節。
○25-1-1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鱗毛蕨族(臺灣有6屬65種):
●葉軸與羽軸近軸面具溝且相通。 ●葉質地通常堅硬堅硬。
●羽軸與葉軸通常多被覆鱗片,鱗片也通常堅硬,光滑。●孢膜大型,剛硬。
○25-1-2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三叉蕨族(臺灣有6屬29種):
●羽軸.葉軸近軸面通常無溝,即使有溝亦不相通。
●羽軸上具多細胞毛肋毛。 ●通常葉頂三叉狀。
○小毛蕨類.金星蕨屬(臺灣有8種).方桿蕨.圓線蕨.稀毛蕨.假毛蕨.短柄卵果蕨.大金星蕨(24金星蕨科): ●羽軸之近軸面無溝漕,如有溝槽則與葉軸之溝槽不相通。
●葉具針狀單細胞毛。●葉通常為二回羽狀分裂。
●通常具小毛蕨脈型(其它僅蹄蓋蕨科之過溝菜蕨有此特徵)。
●僅葉柄基部才有鱗片且鱗片上有針狀單細胞毛。
○25-2-1-10鱗毛蕨科.蹄蓋蕨亞科.蹄蓋蕨族.腫足蕨屬(臺灣有1種):
●葉柄基部腫大,密被金黃色鱗片。●石灰岩植物。
○25-2-1鱗毛蕨科.蹄蓋蕨亞科.蹄蓋蕨族(臺灣有11屬77種):
●羽軸與葉軸交接處之近軸面常具蠕蟲狀之多細胞毛。
◎26蓧蕨科
Oleandraceae 單葉或一回羽狀複葉,在根莖和葉軸間或葉柄上具有關節。臺灣有2屬2種。
○1.蓧蕨屬:關節在根莖和葉軸間,孢子囊群在脈上,近中軸。根莖十字形分叉,柄中間具關節,孢子囊群在脈上。臺灣有1種。Oleandra wallichii (Hook.)
Presl 蓧蕨:單葉,頂端突然窄縮成尾狀,孢子囊群排列在中肋兩側,游離脈。分佈尼泊爾.印度.西南中國,臺灣在中部中海拔山地可見。
○2.藤蕨屬:關節在根莖和葉軸間及葉軸.羽片間。纏繞性,草質藤本。幼時地生,長大後為著生。柄短。臺灣有1種。Arthropteris palisotii
(Desv.) Alston 藤蕨:半著生植物,一回羽狀複葉,孢子囊在脈末端,羽片邊緣。分佈太平洋群島.菲律賓.中國大陸,臺灣在中海拔地區可見。
◎25-1-1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鱗毛蕨族 地生,植株叢生,葉軸及羽軸皆具溝,且彼此相通。葉軸.羽軸上具鱗片或無。脈游離。孢膜圓形.腎形或球形。臺灣有6屬65種。
○1. Acrophorus 魚鱗蕨屬:地生,莖短直立,覆有大形.薄.卵圓形至披針形紅褐色鱗片。叢生,基部有鱗片,葉大,薄草質,3~5回。羽片無柄,具小.薄.褐色的腎形鱗片,葉軸和羽軸上表面有溝且相通,且有游離脈,最末裂片僅具一小脈,孢膜杯狀。臺灣有2種。
○2. Peranema 柄囊蕨屬:地生,莖短直立,鱗片薄.大.褐色。植株叢生,葉三角形,多回羽裂,游離脈,孢子囊圓形,具長柄,位在遠軸面的小脈上。臺灣有2種。
○3. Nothoperanema 肉刺蕨屬:根莖短,被葉柄基部蓋住,葉柄草桿色,基部鱗片褐色。柄上段及羽軸具平刺狀毛。孢子囊群近羽軸,孢膜大。臺灣有2種。
○4. Dryopteris 鱗毛蕨屬:根莖斜生,上佈宿存之葉柄。植株叢生,葉柄基部有鱗片。葉一至多回羽狀裂葉,頂端羽裂,罕見具頂羽片者。游離脈,單一或具一次分叉。葉軸具溝,並和羽軸之溝相通。孢膜大,圓形或腎形。臺灣至少29種。
○5.Arachniodes 複葉耳蕨屬:長走莖,葉五角形,上先型,羽片菱形,多少具芒刺,孢膜腎形。臺灣有8種。
○6.Polystichum 耳蕨屬:地生,根莖短,具鱗片,植株叢生。植株鱗片多形,不具毛,葉革質,線形或卵披針形,一至二回羽狀複葉,上先型,羽片邊緣多少有鋸齒,孢子囊群圓形。臺灣有24種。
◎25-1-1-1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鱗毛蕨族.魚鱗蕨屬
○1. Acrophorus macrocarpus Ching
大孢魚鱗蕨
○2. Acrophorus stipellatus (Wall.) Moore 魚鱗蕨. 柄30~45cm長,草桿色,葉大,卵圓形。 另一異名Acrophorus paleolatus
Pichi-Sermolii 魚鱗蕨羽片和小羽片交接處具鱗片,狀似魚鱗
◎25-1-1-2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鱗毛蕨族.柄囊蕨屬
○1. Peranema aspidroides (Blume)Mett. 紅腺蕨 另一異名Diacalpe aspidioides Blume 短走莖,柄長30cm,葉四回羽狀分裂,表面有毛,孢子囊群球形,不具柄。
○2. Peranema cyatheoides Don 柄囊蕨 叢生,柄30cm長,基部鱗片薄,卵圓形到披針形,褐色,約2cm長。柄和葉軸的遠軸有溝且相通,溝上有多細胞毛,3~4回,游離脈,孢膜球狀,具柄,沿羽軸分佈。
◎25-1-1-3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鱗毛蕨族.肉剌蕨屬
○1. Nothoperanema hendersoni (Beddome) Ching
小孢肉剌蕨 另一異名Dryopteris hendersoni (Beddome) C. Chr. 小孢鱗毛蕨 根莖短,葉柄基部宿存,柄褐色,35~50cm長,密佈暗褐色鱗片。葉大,寬三角形,葉身和柄等長,四回羽裂,羽片互生,基羽片.下基小羽片略長,葉軸具紅褐色鱗片和多細胞毛。
○2. Nothoperanema squamiseta (Hook.) Ching 阿里山肉刺蕨 另一異名Dryopteris squamiseta (Hook.) Ktze 阿里山鱗毛蕨 根莖短,被葉柄基部蓋住,葉柄草桿色,15~30cm長,基部鱗片褐色,長披針形。柄上段及羽軸具平刺狀毛。葉三回羽裂,羽片鎌形,基羽片的基部下羽片長,孢膜單一,孢子囊群近羽軸,孢膜大,綠色。
◎25-1-1-4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鱗毛蕨族.魚鱗蕨屬.鱗毛蕨屬 根莖斜生,上佈宿存之葉柄。植株叢生,葉柄基部有鱗片。葉一至多回羽狀裂葉,頂端羽裂,罕見具頂羽片者。游離脈,單一或具一次分叉。葉軸具溝,並和羽軸之溝相通。孢膜大,圓形或腎形。臺灣至少29種。腺鱗毛蕨,桫欏鱗毛蕨,闊葉鱗毛蕨,密毛鱗毛蕨,擬岩蕨,能高鱗毛蕨,頂羽鱗毛蕨,大頂羽鱗毛蕨,密鱗鱗毛蕨,臺灣鱗毛蕨,深山鱗毛蕨,疏葉鱗毛蕨,厚葉鱗毛蕨,三角葉鱗毛蕨,臺東鱗毛蕨,假複葉耳蕨,彎柄假複葉耳蕨,逆鱗鱗毛蕨,史氏鱗毛蕨,鋸齒葉鱗毛蕨,落鱗鱗毛蕨,長葉鱗毛蕨,細葉鱗毛蕨,早田氏鱗毛蕨,紅孢鱗毛蕨,微彎假複葉耳蕨,南海鱗毛蕨,瓦氏鱗毛蕨。
◎25-1-1-5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鱗毛蕨族.魚鱗蕨屬.複葉耳蕨屬 長走莖,葉五角形,上先型(倒數第二.三羽片的最下小羽片朝上),羽片菱形,多少具芒刺,孢膜腎形。臺灣有8種。(細葉複葉耳蕨,臺灣兩面複葉耳蕨,臺灣複葉耳蕨,黑鱗複葉耳蕨,小葉複葉耳蕨,毛孢擬複葉耳蕨,斜方複葉耳蕨,屋久複葉耳蕨)
○1. Arachniodes aristata (Forst.) Tindle 細葉複葉耳蕨 葉革質,柄長40~80cm,葉長35~60cm,羽片6~9對,羽片邊緣具芒刺,基部羽片之基小羽片特別長,且分裂形式近似其它羽片,幾乎所有羽片之基小羽片都明顯較長。
○斜方複葉耳蕨 Arachniodes
rhomboides (Wall.) Ching rhomboides (25-1-1-5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鱗毛蕨族.魚鱗蕨屬.複葉耳蕨屬) 葉革質,基部羽片之基小羽片特別長,且分裂形式近似其它羽片,羽片邊緣具芒刺,頂羽片和側羽片同形,孢膜具指狀突出。
○小葉複葉耳蕨Arachniodes pseudo-aristata (Tagawa) Ohwi (25-1-1-5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鱗毛蕨族.魚鱗蕨屬.複葉耳蕨屬) 葉革質,長40~50cm,三至四回羽狀裂葉,羽片卵圓形至披針形,邊緣具芒刺。脈上密佈鱗片,裂片銳鋸齒,孢膜腎形,全緣。
◎25-1-1-6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鱗毛蕨族.魚鱗蕨屬.耳蕨屬 地生,根莖短,具鱗片,植株叢生。植株鱗片多形,不具毛,葉革質,線形或卵披針形,一至二回羽狀複葉,上先型,羽片邊緣多少有鋸齒,孢子囊群圓形。臺灣有24種。(針葉耳蕨,尖葉貫眾蕨,臺東耳蕨,二尖耳蕨,細齒貫眾蕨,對生耳蕨,杜氏耳蕨,阿里山耳蕨,全緣貫眾蕨,臺灣耳蕨,網脈耳蕨,韓氏耳蕨,鋸齒葉耳蕨,小耳蕨,狹葉貫眾蕨,九州耳蕨,高山耳蕨,鞭葉耳蕨,鐮葉耳蕨,玉山耳蕨,硬葉耳蕨,軟骨耳蕨,黑鱗耳蕨,知本耳蕨,尖葉耳蕨)
◎全緣貫眾蕨 Polystichum
falcatum (L. f.) (25-1-1-6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鱗毛蕨族.魚鱗蕨屬.耳蕨屬) 另一異名Cyrtomium falcatum (L. f.) Presl 葉厚草質,網脈,網眼中具游離小脈,具明顯之頂羽片,側羽片6~14對,羽軸兩側孢子囊群多排,孢膜腎形,全緣,羽片邊緣不規則。
◎25-1-2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三叉蕨族 地生,或為岩生性,根莖攀爬或斜生,葉柄維管束多條(僅地耳蕨為2條),根莖和葉柄具長.褐色.窄線形之鱗片。葉一回至多回羽狀複葉,游離脈或網脈,網眼中不一定有游離小脈。羽軸.葉軸上無溝,或是有溝但不相通,大部份種類葉軸及羽軸上具肋毛。孢子囊群圓形,位於小脈上,孢膜腎形,部份種類孢膜早凋,僅少數種類孢子囊群散生於葉遠軸面。臺灣有6屬29種。
○1. Tectaria 三叉蕨屬:臺灣有18種。 ○2. Pleocnemia 網脈突齒蕨屬:臺灣有2種。
○3. Ctenitis肋毛蕨屬:臺灣有2種。 ○4. Dryopsis 擬鱗毛蕨屬:臺灣有5種。
○5. Lastreopsis 金毛蕨屬:臺灣有1種。 ○6. Pteridrys 突齒蕨屬:臺灣有1種。
◎25-1-2-1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三叉蕨族.三叉蕨屬 地生,部份生長在石縫中,匍匐或直立,葉柄和根莖具長.褐色.窄線形之鱗片。葉一至二回羽狀裂葉,少數可達三回羽狀複葉,基部羽片之基部下側小羽片特別長。網脈,但不一定有具游離小脈,有些種類為游離脈。葉柄.羽軸.小羽軸具溝,羽軸和小羽軸上之溝不相通,羽軸.小羽軸之上表面具肋毛, 孢子囊群圓形,孢膜早凋。臺灣有18種。(變葉三叉蕨,觀音三叉蕨,翅柄三叉蕨,薄葉三叉蕨,南洋三叉蕨,傅氏三叉蕨,屏東三叉蕨,葛氏三叉蕨,高士佛三叉蕨,毛三叉蕨,蛇脈三叉蕨,南投三叉蕨,紫柄三叉蕨,花蓮三叉蕨,排灣三叉蕨,三叉蕨,八芝蘭三叉蕨,雲南三叉蕨,地耳蕨,沙皮蕨)
◎25-1-2-2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三叉蕨族.網脈突齒蕨屬 三至四回羽狀複葉,最羽片基下小羽片長,羽裂,羽軸近軸面密佈多細胞毛,小羽片有柄深裂,末端尾尖。遠軸的脈上密佈黃色圓柱狀腺體,沿小羽軸有網眼。臺灣有2種。
○1. Pleocnemia rufinervis (Hayata) Nakai 網脈突齒蕨 另一異名Pleocnemia cumingiana Presl. 柄長65cm,葉身長.寬約85cm,二回,基部羽片的基下小羽片長,羽裂,羽軸近軸面密佈多細胞毛,小羽片有柄深裂,末端尾尖。遠軸面的脈上密佈黃色圓柱狀腺體。沿小羽軸有網眼,孢膜圓腎形,直徑約0.5mm。
○2. Pleocnemia winitii Holtt. 黃腺羽蕨 異名Pleocnemia aspidiodes (Blume) Mett. 另一異名Pleocnemia winitii Holtt. 和網脈突齒蕨很像,但是不具孢膜。
◎25-1-2-3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三叉蕨族.肋毛蕨屬 地生,莖直立或斜生,植株叢生。葉草質,一回羽狀複葉至二回羽狀深裂,基部羽片最長。基部羽片之基部下側小羽片多少下延。羽軸和葉軸上均具肋毛。羽軸和葉軸之溝不相通或無溝。孢膜圓腎形,早凋。臺灣有2種。
○1. Ctenitis eatoni (Bak.) Ching 愛德氏肋毛蕨:柄長36cm以上,密佈暗色,硬,平展,末端內折,長0.5~1cm的窄鱗片,葉身39cm長,三回,基羽片14cm長,基部9cm寬,末端漸尖,基部羽片下基小羽片特別長,一回深裂,葉軸下表面鱗片外形和柄上的粗同。0.5cm長,羽軸上的0.3cm長。孢子囊群在小脈中段,孢膜小,早凋。
○2. Ctenitis subglandulosa (Hance) Ching 肋毛蕨:莖粗,略直立,叢生,柄約70cm長,基部密佈淺褐色,長約2cm的細鱗片,且往上漸短。葉身和柄等長,基羽片長37cm,基部26cm寬,頂端漸尖,基部羽片基部下小羽片特別長,二回深裂。孢膜小。
◎25-1-2-4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三叉蕨族.擬鱗毛蕨屬 根莖直立或斜生,頂端密佈鱗片。葉三角形至圓形,一回羽狀複葉至三回羽狀深裂,多少具翅,基部羽片之基部下側小羽片等長或略短於相鄰之羽片。羽軸和葉軸之溝不相通或無溝。孢膜圓腎形,早凋。臺灣有5種。(頂囊擬鱗毛蕨,傅氏擬鱗毛蕨,川上氏擬鱗毛蕨,白鱗擬鱗毛蕨,玉山擬鱗毛蕨)
◎金毛蕨Lastreopsis tenera (R.
Br.) Tindale (25-1-2-5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三叉蕨族.金毛蕨屬) 短走莖或斜生,鱗片窄披針形或窄卵圓形,柄長15~30cm,淡褐色,基部密佈鱗片,葉四回,除基部羽片外,為下先型,基羽片之基下小羽片特別長。葉脈在上下兩面突起,並和羽軸相連。柄.葉軸.羽軸密佈肋毛,具腺毛。脈游離,孢子囊群圓,孢膜圓腎形,多少早凋。金毛蕨屬臺灣只此1種。
◎突齒蕨 Pteridrys cnemidaria
(Christ) C. Chr. & Ching (25-1-2-6鱗毛蕨科.鱗毛蕨亞科.三叉蕨族.突齒蕨屬) 莖短,植株叢生,葉柄長可達100cm,葉身長1cm,寬45cm左右,二回羽狀裂葉,羽片具短柄,深裂。最末裂片長條形,末端鈍尖,邊緣鋸齒,游離脈2~3叉,孢膜腎形。突齒蕨屬臺灣只此1種。
◎24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
地生性,叢生或匍匐,無著生型,即使在石縫中亦必有土壤堆積。植株具各式單細胞針狀毛。葉多二回羽狀裂葉,基部羽片之基部下小羽片絕不延長。羽軸和葉軸溝不相通或不具溝。臺灣有5屬43種。
○1. Thelypteris 金星蕨屬(臺灣有8種):基部小羽片特短,約最長小羽片之一半,最寬處在近基部。
○2. Phegopteris 卵果蕨屬(臺灣有2種):一回羽狀裂葉,羽軸具三角形翅,羽片淺裂至中裂。游離脈,孢子囊群圓。
○3. Pseudophegopteris 紫柄蕨屬(臺灣有3種):柄及羽軸紫褐色,葉二回深裂,游離脈,羽片近軸處較長或特別長。
○4. Macrothelypteris 大金星蕨屬(臺灣有2種):植株近叢生,葉三至四回,草質,表面具軟毛,孢膜圓形。
○5. Cyclosorus 毛蕨屬(臺灣有28種):莖攀爬或直立,葉通常單葉,至多一回羽狀複葉,下羽片多少較短。游離脈,或由側脈連結形成網脈。
◎24-1金星蕨科.金星蕨屬 基部小羽片特短,約最長小羽片之一半,最寬處在近基部。臺灣有8種。(微毛金星蕨,鈍頭金星蕨,縮羽金星蕨,密腺金星蕨,光葉金星蕨,栗柄金星蕨,柔葉金星蕨,毛柄金星蕨)
◎24-4金星蕨科.大金星蕨屬 植株近叢生,葉3~4回,草質,表面具軟毛,孢膜圓形,臺灣有2種。
○1. Macrothelypteris polypodioides (Hook.)
Holtt. 桫欏大金星蕨 : 成株酷似筆筒樹,植株超過2m,但不具樹幹,葉柄長可達1.5 m,全株都有鱗片,孢膜宿存。
○2. Macrothelypteris torresiana (Gaud.)
Ching 大金星蕨 : 叢生,植株約50cm 高,不超過1m,葉下表面除柄外都不具鱗片,柄長15~100 cm,羽軸具翅,孢膜早凋。
◎24-5金星蕨科.毛蕨屬 莖攀爬或直立,葉通常單葉,至多一回羽狀複葉,下羽片多少較短。游離脈,或由側脈連結形成網脈。臺灣有28種。(小毛蕨,密腺小毛蕨,耳羽鉤毛蕨,頂芽新月蕨,野小毛蕨,溪邊蕨,突尖小毛蕨,方桿蕨,假毛蕨,聖蕨,大羽新月蕨,變葉新月蕨,毛蕨,蘭嶼圓腺蕨,微縮小毛蕨,紅頭圓腺蕨,長柄新月蕨,狹基鉤毛蕨,縮羽小毛蕨,密毛小毛蕨,非洲伏蕨,星毛蕨,單葉新月蕨,小密腺小毛蕨,臺灣圓腺蕨,尾葉伏蕨,三葉新月蕨,稀毛蕨)
◎小毛蕨類(24-5金星蕨科.毛蕨屬)
○小毛蕨Cyclosorus acuminata
(Houtt.) Nakai ex H. Ito :長走莖,葉兩側大致平行,約10 cm寬,頂羽片長。小羽軸側脈數對,約1~2對連合,形成小毛蕨脈型。
○野小毛蕨Cyclosorus dentata (Forsk.)
Ching :莖直立,叢生,下羽片漸縮,小毛蕨脈,約1對連合。
○縮羽小毛蕨Cyclosorus papilio (Hope)
Ching :莖直立,葉柄基部有鱗片,葉身倒披針形,比柄長,下羽片漸短,小毛蕨脈。
○密毛小毛蕨Cyclosorus parasitica (L.)
Farw. :短走莖,柄長,密佈毛,基部有鱗片,葉通常卵至披針形,最下羽片朝前,小毛蕨脈。
○密腺小毛蕨 Cyclosorus arida (Don)
Tagawa:長走莖,葉柄基部黑。葉形變化大,小毛蕨脈形,約2.5~3.5對。
○臺灣圓腺蕨Cyclosorus taiwanensis (C.
Chr.) H. Ito. 叢生,葉長,可達100cm,下羽片驟縮成鱗片狀,柄短,具小毛蕨脈形,連脈1~3條。
○蘭嶼圓腺蕨Cyclosorus kotoensis
(Hayata) [Sphaerostephanos kotoensis
(Hayata) Holtt.]叢生,葉長可達150cm,下羽片驟縮成鱗片狀,柄極短,具小毛蕨脈形,連脈3~5條。
○稀毛蕨Cyclosorus truncata
(Poir.) Holtt.:莖短,叢生,植株幾乎無毛,羽片急縮成鱗片狀,具小毛蕨脈形,最末裂片末端截形。
○微縮小毛蕨 Cyclosorus latipinna
(Benth.):莖短,直立,叢生,葉柄有鱗片,葉倒披針形,頂羽片獨立,下羽片漸短,小毛蕨脈。
※小毛蕨脈型 - 最末羽片與相連羽片的基部側脈兩兩相接後,往羽片缺刻處延伸,形成一形狀,稱為小毛蕨脈型。
◎過溝菜蕨 Anisogonium esculentum (Retz.)
Presl. (25-2-1-2鱗毛蕨科.蹄蓋蕨科.蹄蓋蕨族.雙蓋蕨屬) 俗稱過貓.過山貓.過溝菜.過貓菜.蕨菜.蕨貓.山鳳尾等。宿根性草本植物,為蕨菜之一種,南部人及原住民常食其嫩葉,直接用沸水燙熟食用,或和肉類一起煮湯,但要辨認清楚,不要吃到有毒的栗蕨。本省以南投縣草屯.魚池.水里.國姓.信義.台東縣.花蓮縣等地栽培最多。全年均可生產,主要在5-10月盛夏期產量最高。過溝菜蕨一般種植於蔭濕.水多的溝邊.厝邊等,蔭涼地點,當嫩芽尚未展開或稍展開而葉柄尚易折取時,其莖葉細嫩翠綠,纖維少,品質佳,烹調法以炒食.煮食為主,為一道健康美味鄉土野菜。 由於栽植.生長容易,病蟲害少,所以有一些學校在教材園中種植,作為鄉土教學的活教材。植株叢生,具短直立莖。幼葉一回羽狀複葉,成葉可達三回羽狀裂葉。最末裂片之側脈連結,形成小毛蕨脈形。孢膜長形,沿小脈兩側或單側生長。
有趣的植物(植物生態解說2)講義
第204單元 水生植物
◎泡在水裡的植物,不會爛根嗎? ◎水生草本植物的四大家族
◎台北植物園的荷花池:荷花又稱蓮花,為睡蓮科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其地下莖俗稱蓮藕,可再細分為「蔤」(細長的部分)及「藕」(肥大的部分)兩類型。荷葉圓而大,邊緣有兩相對的凹陷;具長柄,伸出水面,柄有細刺,葉面有蠟質短毛,故不沾水;最初長出的葉浮在水面,稱為「荷錢」或「前葉」,其後長出挺空的葉,稱為「立葉」。花粉紅,具芳香,有多數黃色雄蕊,花謝後,蓮蓬由黃轉綠,熟時變褐,並藏有圓形或橢圓形之蓮實。
睡蓮與荷(蓮)花為不同屬植物,有學者認為是同科植物,亦有學者認為是不同科植物,其葉基有V字缺口,不結蓮蓬,種類及花色繁多,更有白天及夜間開花的不同種類。多用於切花及水池美化之用。
◎台灣原生水生植物區(
2001.6.10開幕):水生植物是一個特別的類群,在許多不同的科別中都有水生植物的存在,他們有的沉在水面下,有的會挺出水面,有的則浮在水面上,如果你仔細觀察,還會發現同一株植物,他沉在水中和挺在水面上的葉子形狀是不同的。台灣其實有許多精采的水生植物,過去在田間.在小溪旁.在水塘中都很容易看到他們的蹤影,但隨著都市的開發.農藥的使用.工業污染的日趨嚴重和河川地的大力整治,失去了生存環境,已使得水生植物幾乎都成了稀有植物了,原產水生植物區收集了多種在野外難得一見的水生植物,除展示教育外也保存了珍貴的種源,希望大家在看到這麼多美麗的原生稀有水生植物後,能喚起對環境的保育之情。 ◎台灣原生水生植物區
◎台北植物園的生態水池:隨著台灣人口急速成長,經濟高度發展,許多溼地環境因為人為的開發而逐漸消失。台北植物園2005年完工的生態水池區,模仿台灣北部三種主要的溼地類型,包含草澤溼地.湖泊末期溼地及溪流區,有別於台灣原產水生植物區單純物種展示的功能,本區期望呈現這些水生植物自然生長的環境,並佈置一個水生動植物新的家園,讓台灣漸漸消失的溼地生態,仍能以人為的方式保留住他的美麗。
◎水生植物的定義:地球上有各式各樣的植物,植物生長需要水,但大部分植物並不能忍受太過潮濕的環境。生態學家依植物對水分的依賴及忍受程度,將植物大致區分為四大類,即水生植物(濕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與鹽生植物。植物對環境的選擇其實受到許多錯綜複雜的因素影響,所以即使是同一種植物,也可以生活在不同含水率的環境中,並不一定能清楚地歸屬於水生植物.濕生植物.中生植物或旱生植物。這種區別的方法,主要是為了方便生態學家,讓他們在研究生態系時能有一個範圍依據。一般人所討論的水生植物多半也包括濕生植物,另外,由於藻類與蘚苔植物是較獨立的學科,因此水生植物通常僅討論水生及濕生的維管束植物。
※定義:指生活史中某一時期生活於水中,且能在水域環境生長.繁殖,完成生活史的維管束植物。
◎水生植物的分類:
◎水生的草本植物:a.挺水植物 b.沉水植物 c.浮葉植物 d.漂浮植物
○水生木本植物:○濕生植物: ○濕地植物: ○紅樹林植物:
○耐鹽植物: ○鹽生植物: ○海洋植物:
◎水生的草本植物:水生的草本植物可依植物與水的相對位置區分為以下四大類,但並非每種植物均屬以下某一類的植物,某些植物可能小時候沉水生長,成株後卻挺水生長,或水位低時挺水生長,水位高時沉水生長,而浮葉植物也可能在族群擁擠或水位低時變成挺水植物。
a.挺水植物:生長於水位較淺處,莖.葉挺出水面,根部固著於水底土壤中。
b.沉水植物:植物體完全沉浸於水中,根部固著於水底土壤中。
c.浮葉植物:根部生於水底土壤中,葉片平貼於水面上。
d.漂浮植物:根部沒有固定在土中,整株植物漂浮於水面上,會隨水流飄移的植物。
◎水生木本植物:指濱水生長的木本植物或生於河口沼澤的紅樹林植物,這類植物在台灣種類並不多,常生長於水域環境的木本植物有「水柳」.「水社柳」.「穗花棋盤腳」.「風箱樹」與「菲律賓饅頭果」。紅樹林植物主要以「紅樹科」為主,台灣以前有四種,即「水筆仔」.「紅海欖」.「紅茄苳」.「細蕊紅樹」,目前原生的「紅茄苳」與「細蕊紅樹」族群已經在台灣島上消失了。其他的紅樹林植物則有「馬鞭草科」的「苦林盤」.「使君子科」的「欖李」與「大戟科」的「土沉香」等,水生木本植物均是以挺水的方式生長。
◎濕生植物:
◎【狹義的水生植物】是指植物的生活史必須在有水環境下完成,亦即該水生植物一生都必須生活在水中,例如睡蓮.水蘊草.滿江紅等。
◎【廣義的水生植物】則包括濕生植物,也就是這類型水生植物生活史中有一時期生長於水中或生長於飽和含水量之土壤上。
◎【廣義的水生植物】並不見得要生長於有水環境中,但是最起碼供其生長之土壤必須是在潮濕狀態下或是土壤飽和含水量必須維持在水生植物可以生存的最低限度以上,例如蘆葦.野薑花等。
◎【濕地植物】濕地(Wetland)係指陸地與水域之交會帶,並不包括永久水域。濕土(Hydric
Soil).水生植群(Hydrophytic aquatic
Vegetation) 與水域(Water region)為構成濕地的三要件,其型態概可分為淡水濕地及河海口濕地。
◎耐鹽植物及海洋植物:海邊環境中的鹽分比較高,因此一般來說能在鹽分高的地方生長的植物大多屬於海濱植物,例如紅樹林植物水筆仔.五梨跤.欖李.海茄苳,常當作防風林的木麻黃,可以藉由海水傳播的椰子.棋盤角等,可以在沙灘定砂生長的馬鞍藤.濱刺麥,耐旱的珊瑚礁岩植物白水木.草海桐.林投等都是非常耐鹽的植物。耐鹽又耐水的植物,也有些會當做水生植物之一。海洋植物可以簡單地分為兩大類:低等的藻類植物和高等的種子值物。藻類植物大小懸殊,最小的海洋單胞藻類個體微小,只有在顯微鏡底下才能看見;而最大的巨藻則可達二三百米長,堪稱藻類之冠。海洋中的種子植物很少,大部份生長在潮間帶及河口交會處的紅樹林。
◎水生植物的生存策略:水域環境與陸地環境對植物的影響最大的差別在於水域環境中水源不虞匱乏,但較缺少空氣和陽光,而且水生植物必須忍受流水的衝擊,因此植物往往為了適應這些環境因子而在生理與型態上演化出與陸生植物不同的方向。以下為一般水生植物的生理與型態特徵。
○1.生理特徵: (1)根較不發達。(2)表皮較薄。(3)發達的氣室。
(4)葉綠素分佈廣。(5)其他。
○2.型態特徵:(1)葉的變形:絲狀葉.浮水葉.浮水囊葉。 (2)莖的變形:浮水莖。
(3)根的變形:呼吸根.支柱根。 (4)其他型態的特化。
◎水生植物的生理特徵:
○1.根較不發達:水生植物較易於吸收水份,因此大部份的水生植物無根毛,甚至有些水生植物不具根,對大多數的水生植物來說,其根的主要功能是在於固著植物體,而不是吸收水份。
○2.表皮較薄:植物表皮的主要功能在於保護植物及防止水分散失,水生植物生活於潮濕的環境中,較無水分散失之虞,因此表皮變得較薄,有些水生植物甚至沒有角質層,可使溶解在水中的氣體容易進入植物體中。
○3.發達的氣室:水域環境空氣較缺乏,為了保存氣體,水生植物細胞間隙通常較大且根.莖.葉內多具氣室,或具氣囊狀的構造來增加浮力,便於水面漂浮。在缺乏空氣的水域環境中,氣室可將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所釋放的氧氣暫存在氣室中,供呼吸作用所需,呼吸作用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也可以存在氣室中,供光合作用所需。
○4.葉綠素分佈廣:由於水中的陽光不如陸地上充足,為充分利用陽光,有些水生植物在葉的表皮細胞內就含有葉綠素,而陸生植物只有在葉肉部份才有葉綠素。
○5.其他:排鹽,閉鎖花,水媒花……。
◎水生植物的型態特徵:水生植物因長期生長於水中,為了適應水域環境,發展出許多與陸生植物迥異的構造,以下是幾種水生植物常見的型態特徵。
*1.葉的變形:
○絲狀葉:有些沉水植物因為要減少水流的衝擊,葉片常演化成絲狀或羽毛狀。(如:石龍尾.水王孫.金魚藻.水蕨) 。
○浮水葉:浮葉植物與漂浮植物因為葉子需於水面上保持平穩,所以葉片常為圓形或橢圓形。(如:睡蓮.小杏菜.台灣萍篷草.芡實) 。
○浮水囊葉:水中環境氧氣與二氧化碳較陸地缺乏,許多水生植物的葉柄常具有膨大的氣室用來儲存氣體或增加浮力以便於漂浮水面上。(如:水禾.布袋蓮)
*2.莖的變形:
○浮水莖:許多水生植物的莖部有條狀氣室,用來儲存氣體及增加浮力。(如:蓮藕.空心菜.水龍)
*3.根的變形:
○呼吸根:有些水生植物部分根系會露出水面或地表,以補充土壤氧氣的不足。(如:水丁香類)
○支柱根:紅樹科植物常由莖部生出許多不定根,用以支撐植物體。
*4.其他:走莖易斷,葉子或葉柄特長,板根……。
◎狹義水生植物的分類
○一、漂浮性的植物: 1.浮水植物 2.水中植物
○二、根固定於土壤中的水生植物 1.沉水植物
2.浮葉植物 3.挺水植物
◎浮水植物:浮水植物根不著地,完全漂浮水面,可再分為二類。
(1)浮萍型:葉完全平貼水面,例如青萍.水萍.無根萍.滿江紅.槐葉萍.人厭槐葉萍等。
(2)布袋蓮型:葉不平貼水面,例如布袋蓮.大萍等。
◎382浮萍科 Lemnaceae 全世界來講,現存的浮萍科植物可分成5個屬,共約38種;台灣有3屬5種。完全浮水或生於泥中之淡水生植物。植物體小,為一扁平或球形葉狀體,具1或多數根或不具根。新芽生於生殖囊中。有時不同世代許多植物體由柄相連成群。雌雄同株。花序於某些種類中具佛焰苞,具1或2雄花及1雌花。雄花具1雄蕊。雌花單生,無柄。胞果。
○1.青萍屬(Lemna):
*青萍:葉狀體卵形,根1條。
*品藻:葉狀體除開花期,皆生於水中,狹三角至倒卵形,根1條。
○2.浮萍屬(Spirodela):
*水萍:葉狀體圓形,長3-8mm,寬1-7mm,下表面紅紫色,根5-10條。
*紫萍:葉狀體橢圓形,長2-5mm,寬1-2.5mm,下表面深紫,根2-4條。
○3.蕪萍屬(Wolffia):
*無根萍:葉狀體呈橢圓體,長0.5-0.7mm,寬0.2-0.4 mm,無根。
◎臺灣的浮萍科植物:
學 名 中文名稱 特 微
○Spirodela polyrrhiza 水萍 全世界現存最大的浮萍,能產生休眠芽。
○Landoltia punctata 紫萍 體型和青萍差不多,但腹面是紫色的,有3-5條根。
○Lemna aequinoctialis 青萍 臺灣最常見的浮萍,腹面淺綠色,只有一條根。
○Lemna trisulca 品萍
沉在水面下生長,葉狀體暗綠色,半透明。
○Wolffia globosa 無根萍 葉狀體橢圓球狀,極小,長度小於1mm。
◎青萍Lemna aequinoctialis
Welwitsch 382浮萍科 別名:萍.浮萍.浮藻.浮萍草,產熱帶及溫帶淡水域,普遍的淡水生浮水植物,常見於水田.池沼.溝渠。葉狀體常2-4成一群,卵形,不對稱,長3~6mm,不明顯的1或3條脈,節上具顯著乳頭狀凸起,下表面中凸或扁平;根1,基部之鞘具翼;根冠銳尖且彎曲。葉與葉易分離而行無性繁殖。 7~8月開花,單性花,雌雄同株。佛燄苞膜質,每花序雄花2,雌花1,雄蕊花絲細,子房1室,胚珠1-6,果卵形。
◎品藻 Lemna trisulca L. 382浮萍科 又名品萍.品字藻.三叉浮萍,稀有之淡水生植物,僅見於宜蘭.台東及高雄,多年生沉水草本,葉狀體除開花期外,皆生於水中,狹三角至倒卵形,長5~10mm,寬2~3mm,半透明,斜向,不對稱,中脊兩旁有明顯的長橢圓形圈紋,許多個體各由長柄連成長鏈,具不明顯1條脈,先端尖,頂端細鋸齒緣且略彎,基部截形;根1條,有時缺。據水生植物專家林春吉先生所言:臺灣品萍最大的產地在宜蘭縣冬山鄉的一處廢棄養魚場,附近居民利用養魚場內豐富的湧泉水灌溉菜圃,溝中滿是品萍,菜圃的主人常將品萍一布袋一布袋的清理掉,竟還拿去“餵鴨子”吃。不過此情此景恐將成追憶了,而這也是臺灣其他稀有水生植物的共同處境與悲哀吧!
◎水萍Spirodela polyrhiza (L.)
Schleid. 382浮萍科 別名紫萍.萍仔草.水萍草.浮萍草。普遍之淡水生浮水性植物,泛世界分布,是台灣產浮萍科中體型最大的浮水植物。生育環境與青萍.紫萍相似,早期養鴨業者曾以水萍為飼料,故水塘或魚池為主要生育地,常以單種優勢生長呈現,偶與青萍.紫萍或無根萍混生。多年生浮水草本,全株為一扁平之葉狀體,常以葉狀體側邊芽殖新個體,2-5連成群,圓形或倒卵形,對稱或略對稱,長3-8 mm,寬1-7 mm,上表面扁平且淡綠或黃綠色,有不明顯的脈7條,沿中央脈具乳頭狀凸起;下表面扁平或中凸且帶紅紫色或綠色,密佈整齊排列之細毛;基部狹,先端鈍形;根5-10條,生於葉狀體的下面,根冠尖,具鞘狀套膜,根著生處具半圓形鞘膜,表面具細刺毛。夏季開淡綠色小花,生於葉狀體邊緣。花單性同株,佛焰苞二唇形;雄花有2枚雄蕊;雌花有1枚雌蕊。果圓形,子房內有胚珠2顆。
◎紫萍Spirodela punctata (G. F.
W. Meyer) Thompson 382浮萍科 全島分佈常見的浮水植物,產於澳洲與亞洲地區,南投埔里之茭白筍田是主要之生育地,常與其它水生植物混生。生育環境與青萍相似,兩者外形大小也類似,乍看下不易分辨,葉面顏色為較深綠色,葉背為紫色,根2~4條。多年生浮水草本,葉狀體對稱或不對稱,橢圓形或倒卵形,2-8個相連成群,長2-5 mm,寬1-2.5 mm,常3條脈,上表面扁平且深綠色,沿中央脈具乳頭狀凸起,下表面中凸且深紫或紫色;根2-4條,凸尖。
◎無根萍 Wolffia arrhiza (L.)
Wimmer 382浮萍科 別名卵萍.水蚤萍.蕪萍.微萍,是全世界最小的開花植物及全世界花最小的植物也是全世界果實最小的植物,是台灣全島分佈之淡水生浮水植物。外觀像綠色的魚蛋,身長不超過1mm,開的花也只有針尖般小。全世界的無根萍有11種,最小的要算是Wolffia globosa,植物體長約0.4-0.9mm,小到可以穿過針孔,而她們的果實和種子更是比鹽粒還小。浮萍演化的方向就是朝縮小.退化.快速生長繁殖來進行,而無根萍可以說就位在這條演化路線的極點。因為植物體太小,連其他浮萍還保有殘存的維管束組織也都完全退化掉了。在泰國,無根萍被稱做水蛋;在美國,無根萍被稱做水飯,無根萍蛋白質的含量高達乾重的40%以上,已經接近黃豆的水準了,澱粉含量也高達50%以上,每天只要吃下500g乾重的無根萍,就能維持一天生活所需。葉狀體浮於水面,呈橢圓體,總成對相連;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面淡綠色且凸,長0.5-0.7mm,寬0.2-0.4mm;無根。卵形,長小於1 mm,上表面深或淺綠色,下表面中凸。花序著生於上表面一洞內,無佛焰苞,各具1雄及1雌花。無根萍最主要的繁殖方式還是靠無性生殖,就是在葉狀體一端的芽囊裡直接長出另一個新的葉狀體,新的葉狀體長大後就脫離母體而獨立生長,然後自身又能再生出一個更新的葉狀體,如此不斷的循環。無根萍在生出子代葉狀體時會隨機的產出組織較緻密,含有較多澱粉質,體型較小而圓的葉狀體,這就是無根萍的“休眠芽”,和正常的葉狀體外觀上的差別並不大。休眠芽脫離母體沉入水底後,通常幾天內會全部浮出水面,變成一般的葉狀體,繼續繁殖下一代。無根萍在橢圓球狀的葉狀體的上面凹一個大洞(稱做“花腔”),裡面只長出一枚雄蕊和一枚雌蕊,沒有花瓣,整個花的構造可說是極度的簡化,必須異體授粉,雌蕊先熟。
◎滿江紅
Azolla pinnata R. Brown P33滿江紅科
別名紅萍.蒲橋.大殼萍.臭萍,廣泛分佈於舊世界各地,全臺灣中.低海拔地區水域偶可見之,生態幅度較槐葉蘋大。浮水型蕨類,植株呈三角形,長約0.6~0.8cm寬;葉子約0.5~1.2mm寬,表面有許多乳頭狀小突起。葉二列互生,葉片裂成上下二瓣,上裂片浮水,可行光合作用,內有空腔,與藍綠藻與其共生;下裂片膜質,沈水。葉片含多種色素,秋冬之際溫度降低,葉綠素被破壞,植株呈紅色。植物體具根。具軟皮之孢子囊果,單性,成對生長,孢子囊會游動。因它與藍藻共生,有固氮的作用,生長繁殖快,是很好的稻田綠肥,也是家畜及淡水魚兒的好飼料。
◎槐葉蘋 Salvinia natans (L.) All.
P槐葉蘋科 別名槐葉萍,浮水型蕨類,根莖細長,無根。根莖每個節長出三片葉子,二枚浮水,沈水葉鬚根狀。浮水葉表面具突起,其上有毛,毛的形態是分類的特徵。孢子囊果單性,群生於沈水葉之基部。全世界僅1屬,臺灣僅此1種,分佈於歐.亞.非洲及北美。過去在全臺灣低海拔水域偶而可見,目前水域環境多遭污染或開發利用,已成為稀有植物。槐葉蘋浮水葉表面每一突起具四枚離生毛。
●三片葉輪生於節上(二片浮於水面,一片成根狀下垂於水中)。
●孢子囊果軟皮,著生於根狀葉基部。
◎人厭槐葉蘋 Salvinia molesta D. S.
Mitchell P槐葉蘋科 別名人厭蘋.山椒藻.蜈蚣萍.水鵝絨,英名Floating
moss,原產美洲或東南亞國家 多年生漂浮水面的蕨類植物,沒有根,葉三枚輪生,兩枚浮在水面上,另一枚沉在水中呈鬚根狀,浮水葉上有許多突起,每一突起具有一總柄,總柄頂端分成4條分支毛。葉呈兩型,生長初期近於圓形至橢圓形,平貼水面,葉片成平展狀,稱為初生型;生長密集時,葉片較大,略呈褶疊狀,葉片也較大且厚,長約2cm,寬約3cm,葉片成摺合狀,稱為次生型。本種原為水族引進,近年已大量繁殖,多為人為栽植,尚未見野生的情況。 人厭槐葉蘋以斷裂繁殖,平均2.2日就可以擴大一倍的族群數量,在鋪滿整個水面後,仍會不斷增加,厚厚的植物層阻礙了陽光照射,也阻絕了空氣的交換,使得水棲動物因缺氧而大量死亡;枯死的人厭槐葉蘋也造成嚴重的污染,因此稱它為水生生態系的殺手。
◎布袋蓮 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olms 375雨久花科 又名鳳眼蓮.布袋葵.洋雨久花.浮水蓮花.芋仔菜,英文稱水風信子,屬雨久花科。原產南美巴西,因花大美麗被引進世界各國,其旺盛的營養繁殖能力覆滿全島水田.水池及河川水域中,危害至極無法根除。淡水生草本,浮於水面或在稍乾的環境生根於泥中。根長,尖端具鞘包圍,多毛。葉片革質,葉基生或互生,具柄,闊卵形.長斜方形.橫橢圓形或心形;葉柄海綿質,長10-50cm,浮於水面時變短且膨脹。花具柄,約15朵,螺旋排列於總狀花序之花梗;花被片6,淡紫色,上方中央者具一黃色斑點;雄蕊6,著生於較下位之花被上,3長3短,花絲具毛。
◎大萍 Pistia stratiotes L. 381天南星科 別名水芙蓉.水蓮.芙蓉蓮.大漂.大蓮.大蕊萍.水萵苣,原產於北美及南美,目前已廣泛分部於全世界,栽植於人工池塘.水埤中,全島分佈平地至低山帶,常見於溝渠.河流.池塘.稻田.湖沼濕地。單種屬。多年生,具走莖之飄浮性,水生草本植物,莖極短,全株密佈細白毛;鬚根系,側根發達;走莖性強,輻射狀生長,長2~15cm,被覆細毛;葉蓮座狀輻射著生,直徑可達30cm;葉倒卵狀楔形,先端近平截,長4~15 cm,寬3~8cm,表面黃綠色,背面白色,兩面被覆白色透明毛茸,如絨布質感;葉基具短柄1~3cm。佛燄苞小,淡綠色,中部內縮,著生頂端葉腋,被長茸毛;花序下部具1雌花,上部具2-8朵雄花,無附屬物;花無花被;雄花具2雄蕊,合生成柱。陽性植物,繁殖能力驚人,未成熟極小植株,即能發生走莖,大遍生長,往往擠滿在有限的水面,妨礙其他水生植物的生長,嚴重為害水域.池沼的生態,甚至於阻礙河川.溝渠之排水,引起積水.淹水問題。以前台北植物園還看不到它的蹤跡,但近幾年已經為害到其他生物的生存,管理人員經常花費大量人力撈取,但還是效果有限。。
◎水鱉
Hydrocharis dubia (B1.) Backer 344水鱉科
別名馬尿花.水旋覆.白蘋.芣菜,是溫帶植物,分佈在南亞.東亞及澳洲東部。中國南.北各地均有分佈,主要生長在靜水的池沼;台灣是否有水鱉的分佈一直都有爭議,野外已滅絕具,目前都是人為栽種的植株。水鱉是一種多年生漂浮性植物,冬季植株萎凋,形成休眠芽越冬,水鱉的繁殖力強,能不斷產生走莖,長出子株。一到秋天,生長停頓,水中莖先端會長出休眠芽,準備沉水過冬,春夏季節再由休眠芽生長出植株或由種子萌芽生長。葉叢生,葉柄基部有一枚托葉;葉圓心臟形,長約3~7cm,上表面綠色,下表面略帶紫色,因為葉背有扁形的浮水囊蜂是窩狀的儲氣組織,長相似鱉而得名;基生脈5條,弧形。花單性,直徑約1~1.5cm長,花瓣三枚,白色。果實球形,直徑約1cm。種子橢圓形,具有許多毛棒狀的突起。
◎水中植物:植物體無根,懸浮水中,例如金魚藻。金魚藻與睡蓮的外觀差異很大,兩者卻有血緣關係,分類上同目。台灣有三種金魚藻,分別是細角金魚藻.五角金魚藻和金魚藻。金魚藻喜歡生長在水流緩慢的河溝.池塘或湖泊,但是,現在這些生育環境大都受到污染及破壞,除了少數位於深山的湖泊還看得到金魚藻,其他河溝中,恐怕已經沒有金魚藻了。
◎252金魚藻科 Ceratophyllaceae
沉水草本植物,無根;莖纖細。葉輪生,2-4回Y形分叉成有細鋸齒之小片段。花單性同株,腋生;花被片薄,多數,基部癒合;雄蕊多數;心皮1。瘦果卵狀橢圓形。台灣有1屬(金魚藻屬)3種。
○1. Ceratophyllum demersum L. 金魚藻 : 葉1-2回分叉,外緣有細鋸齒。果有1頂刺,2基刺。全島低海拔水池或水溝中。可能因為農藥大量利用,野外已不多見。
○2. Ceratophyllum kossinskyi Kusen.-Proch. 細金魚藻 : 葉3-4回分叉,外緣有細鋸齒。果有1頂刺。北部和南部低地水池或水溝中,少見。
○3. Ceratophyllum oryzetorum V. L.Komarov 五角金魚藻 : 葉與金魚藻相似,但果除1頂刺,2基刺外,尚有2側刺。
◎金魚藻 Ceratophyllum demersum L.
252金魚藻科 別名松藻,世界各地廣泛分佈,生長於田圳.河溝.池沼及水塘中,常放在養魚缸中供觀賞。多年生懸浮水生草本,莖葉纖細,沉於水中,綠色至綠褐色帶紅暈,莖長50cm以上,多分枝。葉子多枚輪生,絲狀,1-2回分叉,外緣有細鋸齒, 2~3cm長,1mm寬。果有1頂刺,2基刺。夏日葉腋開紅白色小花,單性,雌雄同株, 雌花著生莖上端,花柱1個,細長,柱頭二裂,子房卵形,花被片8枚,肉質,長披針形,1.2mm長,頂端具芒尖,基部合生,雄花著生在莖下端,每節約4朵,每朵5-12枚,雄蕊包裹於輪生花被內,花被片與雌花同形,1.8mm 長,藥囊膜質,密佈紅褐色斑點,頂端具刺片突起(為花柱變成)。堅果卵形,紅褐色, 6 mm長,3mm寬,外有腺毛,果兩端有長刺,一端單一,1.3cm長,另一端兩枚,1cm長。
◎沉水植物:全株沉沒於水中,根固定於水底,可細分五類:
(1)水王孫型:葉線型,互生.對生或輪生於莖上,例如水王孫.水蘊草.馬藻.龍鬚草等。
(2)聚藻型:葉深裂輪生於莖上,長出挺水葉開花,如聚藻.石龍尾等。
(3)苦草型:葉帶狀,叢生,例如:美洲苦草.苦草.瘤果簣藻等。
(4)甘藻型:植株匍匐生長,帶狀葉,束生,例如甘藻。
(5)溝繁縷型:植株平貼地表,葉小型,例如短柄溝繁縷。
◎水王孫
Hydrilla verticillata (L. F.) Royle 344水虌科
別名黑藻.蜈蚣草,原產於東南亞,於水田.溝渠或池塘中。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莖柔軟,直立或橫生,從莖的底部及生有側枝部份的節生根莖長30~60cm,細圓柱形,葉3至8枚輪生,具細鋸齒緣( 節間3~30mm ) 。葉線形銳尖,無柄,長約10mm,葉腋具有二枚褐色小鱗片。夏天開花,水媒花,單性,雌雄同株或異株(本省目前為雌雄同株),花芽生於葉腋,花萼3片,卵圓形。花瓣3,線形,淡紫色,與花萼同方向,末端彎曲。雄蕊3,花絲短的與花藥同長;雄佛燄苞近球形,成熟時脫離植株,藉反捲的萼片及花瓣使花朵漂浮在水面上。雌花生於葉腋,單一花蕾,包於苞鞘內;苞鞘1cm左右,開花前子房伸出苞外,然後脫離苞鞘,並浮在水面開花,花萼3片篦形,長均為2.5mm左右,柱頭3~2裂,子房下位,無柄,一室,內有數個胚珠。果實有2~3細附屬物,種子1~2個,兩端尖銳,種皮細胞長六角形,無胚乳,發芽不久時有主根,染色體數2n=16.24.32。休眠芽長卵狀橢圓形,由螺旋狀緊密排列的苞葉所構成,以休眠芽繁殖為主。
◎水蘊草
Egeria densa (Willd.)Planch 344水虌科 別名密葉水蘊草.南美蜈蚣草。分佈於歐洲.澳洲.南美.北美,早期引進台灣,均種植於人工水池內,為水族箱佈置及植物生理實驗材料, 在國內已因環境污染,極少發現野生狀態。多年生草本沉水性植物。植物體單一或下端分枝;莖呈圓柱形,直徑達 3.5mm,長可達100cm,直立或橫生於水中。葉子比金魚藻寬,但很薄, 4枚輪生,呈長披針狀線形,有一主脈,可達 4cm長,3.5mm寬,前端鈍尖,細齒緣。雌雄異株,雌株少見(僅見於南美智利),雄株花著生莖之上端, 2-4朵著生一苞軸內,苞鞘 5mm長,花依次成熟,花開張時,花柄伸出水面, 5cm 長,萼片3枚,長橢圓形,3mm長,1.5mm寬,邊緣膜質,花瓣白色,卵橢圓形,7mm長, 6mm寬,表面多皺摺,雄蕊9枚,3枚一輪排列,花絲鮮黃色,1.5mm長,花藥黃色,0.5mm 長。直接折其莖枝栽植於水中之泥土,即能發育成新個體。
◎馬藻 Potamogeton crispus L. 354眼子菜科 別名蝦藻,除南美外,全世界廣泛分佈,多生長於水流和緩或湍急之河溝.田圳.溪流之中。沈水植物,植物體綠色或綠褐色;莖褐黃,細長。葉互生,葉子薄而寬呈帶狀線形至長橢圓形, 2-5cm長, 3-6mm寬,前端鈍圓,基部收縮,細齒緣,薄膜質,脈紅褐色。花序穗狀,約 1cm長,花序軸突出水面,長可達 5cm;花兩性,花被片 4枚,闊卵形,基部收縮成柄,約1.5mm長,1.2mm寬,雄蕊 4枚,著生花被片基部,長約 0.8mm,雌蕊具 4枚分離生心皮,長柱形,1.5mm長。果實卵形,前端喙狀,約 6mm長,背脊具少許齒狀缺刻。可用果實繁殖或直接取其植株來栽種。葉子寬又薄,是觀察植物細胞及做光合作用實驗的好材料。
◎龍鬚草Potamogeton pectinatus L.
354眼子菜科 本種植物的葉呈絲狀,是臺灣眼子菜屬中葉最細的。此外,它的花序甚長,上面疏落生長幾朵小花也是特徵之一,通常,它長在中部.北部及東部平地流動的小溪或水溝中。多年生沉水草本,地下莖發達,莖絲狀,扁圓狀,分枝多。葉全沉水葉,絲狀,綠色或帶棕色,先端銳尖,橫切面呈半圓形;托葉下方 2/3 部份與葉基部合生,先端銳尖,膜質。穗狀花序頂生,疏鬆,具少數花,花被4枚,雄蕊4枚,心皮4枚。入秋以後,在地下部份會形成塊莖以進行休眠。
◎聚藻 Myriophyllum spicatum L. 291小二仙草科 別名羽毛草.狐尾藻,生於全島低海拔地區池塘.沼澤地或溪流兩岸緩流處。為臺灣本屬中唯一不具挺水葉的種類。[小二仙草科亦稱蟻塔科] 多年生草本,雌雄同株;莖具疏鬆分枝。葉 4 枚輪生,二回羽裂,長1.5- 2.5 cm,小裂片無柄,線形,長0.4 - 1.3 cm。花頂生穗狀,長達 5 cm,每節4 花;穗狀花序上部為雄花,雄蕊8;雌花鐘形。果卵狀,4,堅果狀。聚藻雖然能產生挺水葉,但不發達,通常需要歷經一段枯水期才會形成,而且它在開花時,也不會產生挺水葉,因此便將聚藻列為沈水植物。
◎水聚藻 Myriophyllum aquaticum
(Vell.) Verdc. 291小二仙草科 別名大聚藻.粉綠狐尾藻.綠羽毛草。原產於南美。近年來可能因水族館業者引進而逸出,目前在全臺灣各地的溝渠皆可見到大面積生長,繁殖十分迅速。(小二仙草科也有譯為蟻塔科) 多年生粗大的水生或沼澤生草本;株高約10~20cm,莖長,半蔓性,直徑4-5 mm,大多僅基部分枝,表面被白粉,由較低節處生根。葉輪生,略2型;沉水葉 (4-)5-6輪,倒披針形,先端圓,具25-30長達0.7cm的線形羽片;挺水葉被白粉,(4-) 5-6 輪生,近上方者直立,下方者平展,狹倒披針形,先端圓,上半4/5具(18-)24-36小羽片,小羽片線狀錐形。
◎烏蘇里聚藻Myriophyllum ussuriense
(Regel.) Maxim. 291小二仙草科 葉3-4輪生,一回羽裂,長7-9 mm。花單性,雌雄異株, 腋生,3-4枚簇生,無柄;雄花花瓣4,雄蕊8;雌花壺形。目前僅知分布於桃園一帶,低海拔地區池塘或沼澤地,極為稀少。
◎石龍尾屬臺灣有7種。(紫蘇草,擬紫蘇草,異葉石龍尾,大葉石龍尾,無柄花石龍尾,桃園石龍尾,石龍尾)
◎石龍尾 Limnophila trichophylla Komarov
324玄參科 別名絲葉石龍尾,產中北部低海拔池塘和溝渠中。多年生水生草本,挺水莖直立,具分枝,稍具微腺毛至光滑,綠色或紫色;生於水中莖具分枝,綠色或淺黃。挺水葉5-6片輪生,開花時深裂,裂片頂端鈍形至圓形;倒披針形至倒卵形,長10-15 mm,葉基半抱莖,淺裂至深裂,小羽片線形;沉水葉大多6-8輪生,長10-20 mm,細裂,裂片對生,線狀至絲狀,裂片極細。小苞片無。挺水花單生,腋生,挺水開花時無柄或有短柄,沉水閉鎖花之花梗在果實成熟過程中延長。花冠白色且基部黃色,外面光滑,內面兩側具絨毛,上唇白色或淡粉紅色具2粉紅斑,圓形,頂端凹缺,下唇白色,3裂;具沉水閉鎖花;二強雄蕊,花藥不相聯,藥室等長。果實橢圓形,側扁,具有短柄或長柄,胞間開裂。
◎紫蘇草 Limnophila aromatica
(Lam.) Merr. 324玄參科 產西部低海拔池塘.稻田和溝渠中。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株幾光滑;莖圓柱狀,直立或斜向上,基部短莖橫臥且具分枝。葉無柄,對生或偶3片輪生,狹長橢圓形至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10-50 mm,先端銳尖,基狹,半抱莖,鈍短鋸齒緣,兩面光滑但下面具腺點,無沉水葉。花淡粉紅色,花萼5裂,裂片狹,具小苞片;花冠筒圓柱狀,上唇近直立,全緣或2裂,下唇平展,3裂;雄蕊4,2強。蒴果,闊卵形或橢圓形,較花萼稍短。
◎大苦草 Vallisneria gigantea
Graebner 344水鱉科 生長於水塘中。如今,野生者僅見於宜蘭福山水池中。沉水具匍匐莖之多年生草本。葉基生,帶狀,細鋸齒緣,基部具鞘。花單性,雌雄異株,具總花梗。雄花佛焰苞小,卵形,具短花梗;雄花小,多數,具花梗,自佛焰苞斷離且開花前浮於水面;萼片3枚,卵形;花瓣3片;雄蕊1-3枚。雌花佛焰苞圓筒形,2裂,具總花梗;總花梗螺旋狀;雌花於佛焰苞內單生;萼片3枚,卵形;花瓣3片,卵形,較萼片小;子房線形。
◎瘤果簀藻 Blyxa aubertii Rich 344水鱉科 別名無尾水篩,淡水的一年生草本;莖缺。葉基生,基部具鞘,帶形。佛焰苞具總花梗,略扁,具1花。花兩性,偶單性;萼片3,線形,綠色;花瓣3,較萼片長,白或紅色;雄蕊3-9;雌蕊3;柱頭3;子房線形。果實線形,由佛焰苞包圍;種子多數,有疣或具鈍刺。這屬的植物都是淡水性的,可長在水溝或水田中。它們的植物體大小因水的深度而異。通常在流水或水深的環境下,植物體都較大,葉長;長在淺水中如水田的環境下,植物體小,葉短。它們的花是在水面上開放。花瓣細長,不很明顯,有白色的,也有紅色的。簀藻屬台灣有3種,多分佈於臺灣的北部和中部,尤其其中的日本簣藻,僅限生長於臺灣的北部。
○2. Blyxa echinosperma (C. B. Clarke) Hook.
f. 台灣簀藻(有尾水篩):莖缺,種子具刺,兩端具尾刺。
○3. Blyxa japonica (Miq.) Maxim. ex Aschers
& Gurke 日本簀藻:莖長且具叉狀分枝。種子光滑,兩端鈍形。
◎甘藻 Zostera japonica Aschers
& Graebner 353甘藻科 多年生草本,為潮間帶之沉水性植物,生長於半鹽生海水下的沙土或泥灘地。葉絲狀,長 5~14cm,寬1.5~2mm,先端圓頭,全緣;葉鞘長 2cm 。單性花,扁平肉穗花序,1.5cm 長,雌花和雄花互生於花序軸上;雄花只有一個雄蕊,花粉粒絲狀;雌花具一雌蕊,二心皮,一室,二柱頭。果小,綠色,光滑,橢圓形。分布於日本的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及非洲;台灣地區分布於台中.新竹.金門沿海。部份學者將甘藻科與眼子菜科合併。
◎水車前Ottelia alismoides (L.)
Pers. 344水鱉科 本種是沉水性的,植物體型變化大,與生育地的水深度有關,水深處的體型長(葉長),水淺處的體型小。30年前,在臺灣中北部的水田或池沼中尚稱常見,如今已大量減少,並已被視為瀕臨絕滅的植物。草本。莖不明顯。葉基生,線形.鏟形.披針形.卵形至心形,綠色或深綠色,具5-9條平行脈,頂端鈍形,全緣,基部具柄;柄呈鞘狀包圍帶白色之基部。佛焰苞細長,圓筒狀,頂端3裂。花單生於花軸頂端,兩性;萼片3枚,橢圓形,淡綠色;花瓣3片,倒卵形,淡紅色;雄蕊3-15枚;雌蕊具3心皮;花柱3。果實長橢圓形,包在佛焰苞內。
◎短柄溝繁縷 Elatine ambigua Wight 271溝繁縷科
濕生環境之一年生匍匐性小型草本。葉對生,幾無柄,狹卵形,長5~10mm,寬2~3mm,葉先端鈍,全緣。花單生葉腋,淡紅色,花梗短;萼3,基部合生;瓣3,先端鈍;雄蕊3,花柱3裂;子房3室,花柱3裂。蒴果扁球形,內含多數種子,種子稍彎曲,兩端圓鈍,表面具格紋。分布於北半球溫帶及亞熱帶地區,台灣產中北部潮濕地上或稻田中。此屬台灣有2種;另一種三蕊溝繁縷(Elatine triandra
Schkuhr.):外形極相似,但花與果均有梗。
◎浮葉植物:葉漂浮水面,根固定於水底,可細分五類:
(1)睡蓮型:葉叢生,具長柄,葉面平貼水面,例如睡蓮.大王蓮.芡.台灣萍蓬草.水金英.台灣水蕹等。
(2)菱角型:葉叢生於細長的莖頂端,漂浮水面,例如菱角。
(3)眼子菜型:葉互生於細長莖上,具有沉水葉與浮水葉,例如眼子菜。
(4)水龍型:莖匍匐於水面,葉向上伸展於水面之上,例如台灣水龍.空心菜等。
(5)田字草型:根莖匍匐於地表,葉具長柄,葉面平貼水面,如田字草。
◎睡蓮
Nymphaea sp 250睡蓮科 別稱睡蓮菜.瑞蓮菜.羊草.子午蓮.池中仙子,英名Water lily,泛世界分布。多年生草本;地下莖直立或橫走;單葉,圓形.卵形或橢圓形,浮於水面,葉柄柔弱可使浮葉隨水位調節;花單一,兩性,稍突出於水面;花瓣多數,藍色.淡紫色.粉紅色或白色等;心皮多數,基部癒合,不埋入花托內。睡蓮科在全世界有6屬,其中睡蓮屬約50種,臺灣的睡蓮屬最早在日據時代記錄為兩種:
○1.藍睡蓮 Nymphaea stellata Willd. 植物體具粗大地下莖。葉多浮於水面,紙質,橢圓狀圓形,近全緣或邊緣不規則之明顯波狀,上面綠色,下面帶紫色。花灰藍色;萼片常4;花瓣多數;雄蕊多數,最外者花瓣狀,花藥線形,內向開裂。果實球形或橢圓形,於水面下不規則開裂。被記載產於日月潭.桃園新竹一帶。
○2.睡蓮(子午蓮) 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 與上一種相近,但葉卵狀圓形至卵狀橢圓形,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帶棕或紅色。花白色。分佈於中北部沼澤地或水池中,曾於桃園.南投有採集記錄。
◎蓮花睡蓮比較
○1荷花:挺水葉(葉柄堅挺)。睡蓮:浮水葉(葉柄柔弱)。
○2荷花:葉無缺刻,葉緣無鋸齒。睡蓮:葉有缺刻,葉緣大多有鋸齒。
○3荷花:葉面有茸毛、蠟質等奈米表面結構,不沾水,水滴會凝結成珠狀。睡蓮:水滴會擴散。
○4荷花:葉柄、花柄有刺。睡蓮:葉柄、花柄光滑無刺。
○5荷花:葉柄、花柄有連續孔洞可通氣。睡蓮:葉柄、花柄內為海綿狀密閉氣室,無法通氣。
○6荷花:葉可食用,是荷葉排骨、荷葉粽等之食材。睡蓮:子母蓮之葉會發芽,可用葉片繁殖。
○7荷花:花多為粉紅及白色。睡蓮:花色多。
○8荷花:花瓣紙質,較薄。睡蓮:花瓣較厚,略挺硬。
○9荷花:蓮子、藕、葉、梗、蒂、花絲…等,全身皆可食用或藥用。睡蓮:以觀賞為主,僅花可泡茶。
○10荷花:果實(蓮蓬),挺出水面成熟。睡蓮:無蓮蓬,果實沉入水中成熟。
○11荷花:地下莖膨大為藕。睡蓮:並無膨大地下莖。
○12荷花:蓮科(Nelumbonaceae),蓮屬(Nelumbo)。睡蓮:睡蓮科(Nymphaeaceae),睡蓮屬(Nymphaea)。
○13荷花:堅果。睡蓮:漿果。
○14荷花:花全部是早開午謝。睡蓮:也有夜間開花的子午蓮品種。
○15荷花:中國是世界的荷花分佈中心。睡蓮:泛世界分布。
○16荷花:花枝壽命短。睡蓮:花枝壽命略長,切花常用。
○17荷花:蓮子較大,可千年不壊。睡蓮:種子小型。
○18荷花:台灣無原生種。睡蓮:台灣有原生種。
◎大王蓮Victoria cruziana Orbigny
250睡蓮科 大王蓮原產於亞馬遜河流域(巴西),因維多利亞女王而得名。成熟的蓮葉直徑可達1m以上,最大的葉子直徑2.8m,可載人,最大載重可達80kg,開花第一天為白色,第二天轉粉紅色花,第三天變成紅色的,第四天就謝了。
◎芡 Euryale ferox Salisb. 250睡蓮科 芡是睡蓮科單屬單種的植物,中國大陸是它主要的分佈地區,以前遍佈台灣各地湖泊,水庫的興建,土地重劃,已瀕臨滅絕。在台中地區兩年才會出現一次,其芡實繁殖狀況有待研究。芡實味甘性平而濇,可補脾固腎,是四神湯材料(淮山.蓮子.茯苓.芡實)之一。一年生大型水生浮葉植物,植物體全身長滿銳刺;葉片圓形,直徑可達2m,葉背紫色,葉脈凸出明顯。背面有銳刺,基部盾狀;葉柄長。萼片4,內面紫紅色,外面綠色;花直徑3-5 cm,花瓣多數,紫紅色;雄蕊多數。漿果球形。
◎台灣萍蓬草Nuphar shimadae Hayata 250睡蓮科 別稱萍蓬草.水蓮花.河骨,yellow water lily(黃睡蓮),Brandy
Bottle(白蘭地酒瓶)。是睡蓮科中唯一沒有熱帶種類的一個屬。台灣特有種。產中.北部沼澤或水池中。地下莖厚。熟的地下莖呈白色,直徑約3cm,葉子脫落後會留下明顯的葉痕,其長像有如脊椎骨,所以日本人將其稱為「河骨」。葉浮於水面,闊橢圓形,前端圓,基部心形或箭狀心形,全緣,邊緣有一缺刻深裂至中央。葉長8-12 cm,寬7-9 cm,上表面光滑,下表面有毛。萼片4-6,花瓣狀;花瓣10-20片,黃色;雄蕊多數。漿果壺形,具有縮小的頸部,所以有 白蘭地酒瓶的稱呼。種子卵形,草綠色,有如小形的綠豆,長約3-4mm,寬約2mm。
◎小莕菜Nymphoides coreana (Lev.)
Hara 294睡菜科 原產台灣.日本.韓國。廣泛分佈於全台及離島蘭嶼之淡水域,但現野外族群以不常見。浮葉的水生草本植物。莖為細長線形,根生於莖節。葉少,卵型或圓形,基部心形,直徑2~8cm,全緣;葉柄長度變化大,長1~10cm。夏季開花,花簇生在莖的節上,少至多數;花梗長1~3cm;花萼裂片闊披針形,長3~4mm;花冠白色,基部黃色,直徑約8mm,花瓣膜質,3~5枚,具有鬚毛。蒴果橢圓形,米黃色,邊緣有小顆粒狀突起。種子凸鏡形,直徑約1mm,具光澤,光滑或細齒突。
◎龍骨瓣莕菜Nymphoides cristata (Roxb.)
O. Kuntze 294睡菜科 別名野蓮.捲瓣莕菜.銀蓮花.水皮蓮。英名 white water snowflake、white water。原產台灣.東南亞地區。過去本種廣泛分布於臺灣北部至南部之平地池沼。目前僅於高雄縣境少數池塘中可見野生或半野生族群。然本種之沉水植株曾自80年代起即以「大香菇」為名出現於水草栽培市場上,在南部客家聚落中以「野蓮」之名為著名的傳統野菜。多年生浮葉草本。莖修長,圓柱形。葉圓形,直徑長2.4-7.5 cm,基部深心形,棕色,下面帶紅紫色;葉柄長約4.5 cm。花多數,在莖的節上簇生;花梗不等長,多數長4-6 cm;花萼裂片5-6,卵狀披針形,長2.5-6 mm;花冠白色,內側下半部帶黃色,呈龍骨瓣狀,裂片5-6,長7-10 mm,全緣,花冠筒喉部具1圈白毛。蒴果近球形,直徑約6 mm;種子直徑1-2 mm,圓形,凸鏡形,光滑或粗糙,1~6粒。
◎冠果草Sagittaria guayanensis HBK
subsp. lappula (D. Don) Bogin 345澤瀉科 浮水葉基生,葉闊卵形,尖端鈍形,基部深凹心形,水中葉線形,無柄。根生花軸具花2-3朵;繖形或聚繖花序,兩性,具總苞;總苞膜狀,先端鈍形;萼片3,早落,與花瓣殆大;花瓣3,卵形,長7 mm,寬5-6 mm;雄蕊9;心皮多數。瘦果扁平,斜長橢圓形,邊緣不規則深裂。本種植物以往在北中部常見,近年來,可能由於農藥的使用,已變稀少。如今,在三峽.楊梅及南投竹山尚有採集紀錄。
◎蓴菜 Brasenia schreberi Gmel.
253蓴科 僅分佈宜蘭雙連埤一帶水池中。地下莖細長,分枝,莖.葉柄和葉背有一層透明的膠質。單葉,葉柄長,略被毛;葉長5-6.5 cm,寬3-4.5 cm,上面綠,下面紫色;浮於水面的葉橢圓形,基部盾狀;浸於水中的葉掌狀深裂。花兩性,紫色,浮於水面;萼片3;花瓣3;雄蕊12-30枚;心皮2-18枚,離生。自古即為食用菜蔬。歷史上有名的「蓴羹鱸魚」故事:晉人張翰在洛陽為相,西風吹起時,思念家鄉蘇州的名菜-蓴菜和鱸魚,遂辭官回家。其事蹟廣為傳誦。
◎水金英 Hydrocleys nymphoides
(Willd.) Buch. 343a黃花藺科 別名水罌粟.淡水性多年生浮葉性草本。地下走莖具有明顯的結。葉互生,卵圓形,基部略呈心形,先端圓,葉下表面之中肋略呈海棉質,但未如水鱉屬或蛙蹼草屬般膨大;葉柄長。花頂生於長花梗上,挺出水面;萼片3;花瓣3片,倒卵形;雄蕊多數,但僅有外圍者具稔性;心皮常6枚。本屬有4種,原產於巴西,臺灣引進1種,偶見歸化於南部地區。臺灣僅在1980-1985年間曾於恆春半島的南仁湖水域中發現其族群,其後便未再見到。
◎水蕹 Aponogeton taiwanensis
Masamune 352水蕹科 別名台灣水蕹,多年生具球形塊莖之草本。葉長橢圓形,長約 4 cm,寬 2 cm,頂端鈍形,基部心形至圓形或稍楔形,具2或3 條縱脈及許多橫生小脈位於兩邊,柄長約8 cm。花疏鬆排列,具總花梗;花被2裂,倒卵形,長1.5 mm;雄蕊6,長1 mm;心皮 3,斜卵形。果實長橢圓形,頂端常凸尖,長 4 mm,寬 1.5 mm;種子常1,長橢圓形,長3 mm,寬1 mm。
◎菱角 Trapa natans L. 290菱科 英名為Water caltrop,別稱菱.龍角.羊家.家菱.紅菱。本地品種:大有種.大憨種.大角種.鈍角.尖角等品種。原屬柳葉菜科,一年生水生作物,適合生長高溫潮濕的沼澤或水田中,本省多種在南部。莖細長,浮葉菱形,另有羽狀變形葉,纖細潛入水中,葉柄中部膨大,形成氣囊,便於浮在水再面。夏日開白色小花,每年十月底果實成熟,形狀像傳說中的「龍角」※閩南語音(菱角)。台灣菱角栽培始於日據時代自大陸引入,目前年栽培面積約有800公頃,年產量達9,000餘公噸,主要栽培區域有嘉義縣民雄鄉.新港鄉;台南縣官田鄉.柳營鄉.下營鄉;高雄縣仁武鄉.大寮鄉及屏東縣林邊鄉等地,而以台南縣官田鄉栽培面積最大。早期一般栽培品種以果實具兩個角刺的晚生種大角及大肚菱為主,近年來,具有4個角刺的早生品種鬼菱,因可趕在五月中旬上市,栽培面積漸有增加。
◎眼子菜 Potamogeton octandrus
Poir. 354眼子菜科 別名八蕊眼子菜;多產在北部.東北部及中部之中低海拔水田.水池及溝渠中,目前尚稱普遍。莖細長,分枝多。浮水葉披針形或狹橢圓形,長度約短於3.5cm,革質,先端銳尖,全緣,具柄。水中葉狹線形,膜狀,先端銳尖,無柄;托葉膜質,邊緣重疊。穗狀花序,圓柱形,挺出水面,黃綠色,帶點透明;果卵形,無柄或近無柄,具3背脊,中間脊平滑具鈍齒。眼子菜屬台灣有9種。(馬藻,冠果眼子菜,異匙葉藻,微齒眼子菜,匙葉眼子菜,眼子菜,線葉藻,龍鬚草,柳絲藻)
◎匙葉眼子菜 Potamogeton malaianus Miq.
354眼子菜科 別名馬來眼子菜。莖細長稍具分枝。葉全沉水,狹長條狀橢圓形,紙質,綠色或棕色,先端具凸尖,波狀及細鋸齒緣,基部漸尖,具柄;托葉膜質,具2條明顯的脈。長條狀橢圓形的葉.邊緣波浪狀和葉尖具短突尖是本種的區別特徵。它長在全島低海拔地區的流動水域,如小溪或水溝中。
◎異匙葉藻和微齒眼子菜
354眼子菜科:
○異匙葉藻Potamogeton distinctus
Bennett:又名異匙葉眼子菜,曾廣泛分布於全島平地與低海拔的溝渠與池沼中,但近年已經難得一見。莖分枝。葉2型;浮水葉披針形或狹橢圓形,革質,先端銳尖,全緣,具柄;水中葉披針形,膜質,具柄;托葉膜質。果實具3個全緣之背脊。
○微齒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
A.Benn.:地下莖細長。葉互生,線形,無柄,3或5脈,細鋸齒緣,先端闊凸起,基部與托葉癒合;托葉膜質。葉的前端尚有一鈍突起是辨識這種最明顯的特徵。它只長在宜蘭縣南端的神秘湖中。民國74年由黃生教授採得莖葉,隔年由楊遠波等採得花果後確認其學名。但目前湖中的族群數量已大不如前。
◎台灣水龍 Ludwigia x taiwanensis Peng 289柳葉菜科
常成群生長於河溝水池等邊緣或沼澤地上。匍匐或具浮水莖,節處生根,有時節上具簇生之白色紡錘形氣囊狀根;莖光滑,分枝斜上。葉長達10 cm,寬達2.7 cm,光滑,先端圓或鈍,全緣。花腋生;萼片5,狹三角披針形,早落,無毛至具微粗毛;花瓣5,闊倒卵形,先端截形或鈍。臺灣水龍在1990年以前,一直被視為水龍(Ludwigia peploides (Kunth)
P.H.Raven)。在大多數的書籍上皆描述了水龍的「果實」,但臺灣的水龍事實上並不結果:它是水龍(二倍體)和白花水龍(四倍體)雜交之三倍體後代,不孕性。
◎白花水龍 Ludwigia adscendens (L.)
Hara 289柳葉菜科 分布於南部及東南部地區,產於低地水田或池塘中。為彭鏡毅於1983年首次報導於臺灣。具匍匐或浮水莖草本,分枝斜上,節簇生紡錘形氣囊狀根。葉長橢圓至匙狀長橢圓形,長0.4-7 cm,先端圓或鈍。萼片5,早落;花瓣5,乳白,基部黃,闊倒卵形;雄蕊10;柱頭盤狀。蒴果無毛至具柔毛,近圓柱形,長12-27 mm。
◎空心菜 Ipomoea aquatica Forsk. 322旋花科 別名蕹菜.應菜,英名 Water convolvulus;原產中國,台灣早年即由中國大陸引進;是重要蔬菜之一,有數個品種在全島平野歸化,喜生長於潮濕處或水面漂浮。纏繞或匍匐草本。葉無毛,心形.卵形.披針形或三角形,長3-15 cm,先端銳尖或鈍至微凹,基部心形.箭形或戟形至鈍圓;葉柄長3-15 cm。花1-數朵成聚繖狀;花冠白色,稀紫紅色,漏斗狀,長2.5-5 cm。果卵或球形,長7-10 mm。本草綱目:蕹菜草治跌打損傷,搗敷蛇傷,搗汁內服。據藥用植物學記載:水蕹菜味甘,性平,解毒,搗汁和酒服治難產。在鄉間裏,新鮮的蕹菜頭是上等的食療藥材,將蕹菜頭連根煎成湯水飲用,可治嚴重暑熱或高血壓,偶爾因暑熱或燥熱引起的牙齦浮腫.眼睛紅腫.流鼻血等症狀飲用後,即可迅速清熱消腫止血。
◎水禾 Hygroryza aristata (Retz.) Nees ex Wight&Arn. 411禾本科
多年生浮水或部份沉水性草本;莖匍匐性,節上有羽狀鬚根。葉片卵狀橢圓形,長3-7 cm,先端銳尖或鈍;葉舌短,膜質;葉鞘膨大呈囊狀,具橫脈。疏鬆的圓錐花序。小穗具1朵兩性小花,縱扁;外內穎均無;外稃1枚與小穗等長,先端有1長芒,外面被細刺毛;雄蕊6枚。水禾最初由民國49年由許建昌教授在宜蘭縣蘇澳採得,以後陸續有高木村先生及日人Shimada在同樣地點採得。之後,不再有採集記錄,即使許教授及當時為助理的郭長生教授前往原採集地點亦無所獲。近年來,在宜蘭地區又再度發現大面積生長的水禾。但據悉,該新發現的水禾乃自丹麥的水草栽培場引入後,再經人為流放的結果。目前該地的個體群尚未觀察到開花與結果。
◎稃藎 Sphaerocaryum malaccense (Trin.)
Pilger 411禾本科 一年生匍匐性禾草。稈傾臥,基部諸節具不定根。葉卵狀心形,毛狀鋸齒緣,長1-25 cm,具不明顯之橫隔小脈,基部抱莖,近基部1/2的葉緣有緣毛;葉舌短,具緣毛;葉鞘明顯短於節間,邊緣具許多緣毛。展開的圓錐花序,分枝細且多。小穗短小,內有1朵小花;外穎略長於小穗長的一半;內穎與小穗等長;外稃膜質,1脈,被微毛,外稃與內稃與小穗等長,外面均被短柔毛,小穗柄具腺體;穎早落,鈍頭,膜質。產本島中部及北部的沼澤地區或潮濕地上。在較大型的水域中,本種植物經常與其它植物形成大型的漂浮草甸。
◎田字草
Marsilea minuta L. P15蘋科 別名蘋.四葉草.水鹽酸.四葉菜.芣菜。分佈馬來亞.日本.菲律賓.香港及臺灣,過去在全省低海拔水田中常見,今已逐漸稀少。臺灣僅1屬1種。多年生草本,為著土型水生蕨類。具長匍匐狀且二叉之根莖,可不斷延伸,常成片蔓生。葉絲狀或十字裂成四片,呈田字型。幼葉卷旋,小葉全緣或多裂,葉片晚上會褶疊.下垂。夏季水量多時,其營養葉往往浮於水面上,且葉柄甚長,往往可達30公分,小葉也較大(約2cm長),節間也較長(6-9cm);冬季水量不足時,小葉便明顯變窄,節間縮短(只有1-4mm左右),此時生長環境不良,孢子囊果紛紛產生,準備渡過嚴冬。孢子果黑褐色在葉柄基部或近基部著生,有大小兩種孢子。田字草是四片葉子,台灣話俗名為「鹽酸仔」,其四片葉子排列形狀像田字,故名田字草,常被誤為幸運草。田字草的葉子可供食用,並有利尿解毒的功能,葉子搗汁,可治療腫毒。葉子煮水喝可解熱消炎。
◎挺水植物:葉挺出水面,植物體少部份生長於水中或濕地,可分七類:
(1)蘆葦型:禾草狀生長,葉長線形,扁平,生長於莖節上,例如蘆葦.水稻.茭白等。
(2)莎草型:莎草狀生長,葉近叢生,長線形,扁平,例如白菖蒲.石菖蒲.香蒲.雲林莞草等。
(3)水莞型:葉針狀,叢生,圓形或三角形,例如埃及莎草.輪傘莎草.單葉鹹草.水毛花.大甲藺.荸薺.大井氏水莞.牛毛氈.莞等。
(4)慈菇型:植物體叢生,葉具長柄,例如水蕨.三腳剪.鴨舌草.瓜皮草.芋等。
(5)荷花型:莖匍匐於地表,葉具長柄,挺出水面,例如荷花。
(6)直立型:莖直立,葉互生.對生或輪生,例如大安水蓑衣.水豬母乳.半邊蓮.尖瓣草.水莧菜.水丁香.蓼.石龍芮等。
(7)匍匐型:莖匍匐生長或半匍匐狀生長,葉互生.對生或輪生,例如心葉母草.旱田草.過長沙等。
◎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 ex Steud. 411禾本科 另一異名Phragmites communis(L.)Trin.詩經稱蒹葭,初生曰葭,未秀曰蘆,成長曰葦。分布於全世界熱帶及溫帶地區,台灣全島可見,生長於溝渠旁或沼澤地。高大多年生草本,具地下莖;稈空心。葉寬約2 cm;葉舌短,1-1.5 mm,膜質,具長緣毛。圓錐花序,大,最下方分枝基部被絲狀毛。小穗有花常3朵;穎明顯短於小穗;穗軸被毛;小花基盤延伸呈軸狀;被白毛。莖可編簾.蓆,稱葭簾.葦蓆。蘆灰意為治水,閔子騫蘆花充衣,田單火牛攻燕,即用蘆葦。蘆葦屬台灣有2種。另一種Phragmites vallatoria(Pluk. ex L.)J. F. Veldkamp開卡蘆;異名Phragmites karka Retz.:葉舌長0.3-0.5 mm;小穗有花4-6朵;葉寬約1 cm ,溪岸.河床常見。蘆葦屬圓錐花序最下之分枝基部被絲狀毛,而蘆竹者無毛。五節芒每小穗只有二朵花。
◎稻 Oryza sativa L. 411禾本科 稈叢生之一或多年生草本。葉舌三角形或卵狀披針形,兩緣下延至鞘緣。圓錐花序。小穗側扁;小花兩性,下方另具2不孕性外稃;孕性及不孕性稃均革質;雄蕊6;花藥長0.8-2.5 mm。果寬2.2-3.8 mm。這是一種已廣泛且長久以來被栽培的亞洲人的主食。在臺灣的起源可溯至三四千年前,其時的稻種以陸稻為主。陸稻的植株高大;穗長而重;可能是先住民自南太平洋諸島引進。後來,由漢人引入在來稻。日人據臺後,培育出蓬萊稻。這些稻的種名皆為Oryza sativa。現在多數稻作學者已確定野生稻(O. rufipogon)是稻(Oryza sativa)的野生種(王象坤,1994,農業考古16:49)。稻屬台灣有2種。另一種Oryza rufipogon Griff 野生稻:葉舌三角形。花藥長3.5-6.2
mm。果寬1.4-2 mm。僅見於桃園。在亞洲,稻米是數億人民的主食,而其產量佔全世界總產量的95%。我們吃的白米就是稻子的胚乳。水稻基因總數竟然是人類基因組基因數目的約兩倍,這打破了過去公眾潛意識中存在的“生命越高級,基因數越多”的認識誤區。
◎茭白
Zizania latifolia Turcz 411禾本科 別名腳白筍.茭筍.茭苽.茭.菰蔣.菰.苽.蔣.膠筍。屬禾本科,多年生草本宿根性水生植物,原產於我國。生淺水中,高五六尺,夏秋間開花,單性,大圓錐花序,上部著雌花,下部著雄花,秋結實,曰菰米,或茭白子.菰實.菰粱又稱雕胡米,可煮飯。本草曰菰.一名茭,又名蔣。說文:[一名蔣]即菰也。我們吃茭白筍,實際上是一種由菰黑穗菌寄生的變態莖,若採收過晚,菰黑穗菌則形成孢子堆,使筍內部產生黑斑點而老化,失去食用價值,若無菌絲寄生的植株,則不生筍,一般俗稱公株。本省主要栽培種有青殼.赤殼.白殼三種,茭白含豐富的維他命A.C及天然醣,它能提供人體對於組織器官再生所需要的養分,促進新陳代謝及清除血液中積存的廢物。凡燥熱性之胃腸痼熱,消化滯積,口乾舌苦,多吃茭白即利於緩解。茭白雖然是解熱燥食物,但並無寒滯作用,因此多吃對身體無害。藥用:(綱目)菰筍及葉甘冷滑.利五臟.去煩熱.除目黃.解酒毒.利二便.治酒醉面赤.白癩.歷瘍.風熱目赤。菰根冷利甚於蘆根,治腸胃痼熱.消渴。實名彫胡米又稱茭白子,止渴療飢.解煩熱.潤腸胃。
◎李氏禾 Leersia hexandra Sw. 411禾本科 稈基部匍匐;節明顯膨大,密佈倒生毛。葉片線狀披針形,長可達15 cm,灰綠色,表面被短粗毛;葉舌膜質,長約2 mm,頂端平截;葉鞘疏生短硬毛。圓錐花序。小穗明顯縱扁(兩側壓扁),無柄,無穎,內有1朵小花;外稃與內稃近等長,具5脈,中脈背面突起呈龍骨狀;內稃具3脈;雄蕊6。這種植物的莖纖細,長可達1m,基部長在水邊濕地土壤上,其餘部份可浮在水面上。為湖泊演替後期,主要先驅物種。
◎稗
Echinochloa crus-galli (L.) P. Beauv. 411禾本科
多長在水池邊.水田及水溝中,分佈全島低海拔地區。稈直立,具髓。葉片狹條形;葉舌無;葉鞘略具脊。多個總狀花序呈穗狀排列。小穗向外穎的一面扁平,另一面明顯隆起,內有2朵小花;外穎明顯短於內穎,表面光滑無毛;內穎扁平面兩側的脈上有剛毛;下位外稃頂端具1長芒或不具。
◎克拉莎
Cladium jamaicense Crantz 410莎草科 另一異名Cladium jamaicense subsp. chinense (Nees) T. Koyama。別名華克拉莎.一本莎.一本芝。台灣可見於低海拔溼地及沼澤。多年生高大草本;根莖橫走.粗壯。稈高1-3 m,橫切面圓。葉基生或稈生,平扁,細鋸齒狀粗毛緣,厚革質,葉片矽質體發達,易傷人,寬8-15 mm;具長葉鞘。花序總苞葉狀,排成圓錐狀;小穗卵圓形,長約3 mm;小穗軸波浪狀彎曲;具6-8鱗片,覆瓦狀排列;基部鱗片多數不孕;每一小穗通常只有一雙性花,其餘皆為雄花;雄蕊2~3,下位剛毛缺;柱頭3;花柱基部膨大,花柱與瘦果間無明顯分界。瘦果卵圓形,橫切面圓或三角形長約2.5 mm,棕色,堅硬。
◎斷節莎 Cyperus odoratus L. 410莎草科 另一異名Torulinium odoratus (L.) S. Hooper。全省低海拔農地及荒廢地常見。一年生。稈直立,不具節,高10-100 cm。葉基生,寬4-10 mm。複繖花序;葉狀總苞6-8;小穗長10-25 mm;鱗片長2-3.5 mm;花柱短。瘦果矩形或倒卵狀矩形。
◎碎米莎草 Cyperus iria L. 410莎草科 低海拔溼地及水田常見雜草。一年生;根莖不發達;稈叢生,纖細,高8-60 mm,直徑2-6 mm,橫截面三角形。葉發達,寬2-5 mm。花序葉狀總苞4-5;輻射枝4-9;小穗著生於延長的穗軸上,呈穗狀排列;小穗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4-10 mm,呈壓扁狀;小穗軸上翅極不明顯;鱗片先端為凹,長1-1.5 mm;雄蕊3;柱頭3;花柱短於瘦果。瘦果倒卵形,黑褐色,橫截面三角形。
◎異花莎草 Cyperus difformis L. 410莎草科 全島低海拔溼地常見,是水田中的優勢雜草。一年生;根莖不發達;稈高10-60 cm,纖弱,橫截面三角形。葉發達,寬2-6 mm。花序繖房狀;葉狀總苞2-3;具3-9個輻射枝;小穗放射狀排列於極短的穗軸上,呈近頭狀,每個近頭狀花序具多數小穗,排列緊密;小穗披針形至線形,長2-8 mm,呈壓扁狀;小穗軸無翅;鱗片深紫色,先端圓鈍或微凹,長0.5-0.8 mm;雄蕊2,稀為1;柱頭3。瘦果卵狀橢圓形,淡黃色,橫截面三角形。
◎東亞黑三稜 Sparganium fallax Graebner
383黑三稜科 在亞洲分佈很廣,華南.華西.日本及馬來亞區都有。幼株可沉水生長,但成熟植物體挺水,長在水池邊的淺水處。這種植物最初是由王忠魁.柳榗.徐國士和楊遠波在1972年發表發現於新竹縣尖石鄉的鴛鴦湖。隨後,陸續在宜蘭縣的福山植物園.草埤.埤.神秘湖.圳頭和花蓮縣瑞穗林道山區相繼發現。其中面積大者屬鴛鴦湖.神秘湖和瑞穗林道山區沼澤處。福山植物園的水生植物池中的東亞黑三稜為該池原有的,不是從草埤引進的。植物體具匍匐地下莖;莖高40-80 cm,單生或具分枝。葉細長,直立,較莖長,互生,2列,寬4-10 mm,先端鈍圓,下方下表面具龍骨,基部具鞘,葉片柔軟且浮於水面,或近硬直而突出水面。穗狀花序直立,較下位苞片約與穗狀花序等長;花單性,密生於莖及分枝上半部之球形頭狀花序內。雄頭狀花序4-7,生於雌者上方;雄花具3或6雄蕊;花被片3-6,細長。雌花具一無柄且多為1室之子房,基部狹。堅果,不開裂,密生,基狹。
◎白菖蒲 Acorus calamus L. 381天南星科 別名白菖,菖蒲,水菖蒲,泥菖蒲,臭菖,大葉菖蒲,劍草,水劍草,是天南星科多年水生植物,[本草剛目][李時珍]曰:生於池澤,蒲葉肥根高二.三尺者,泥菖蒲.白菖也,生於溪澗,蒲葉瘦根高二.三尺者水菖蒲.溪蓀也,生於水石之間,葉有劍脊,瘦根密節高尺餘者,石菖蒲也;人家以砂栽之,一年至春剪洗,愈剪愈細,高四.五寸,葉如韭,根如匙柄粗者亦石菖蒲也;甚者根長二.三分,葉長寸許,謂之錢蒲是矣。今謂菖蒲,多指白菖言,石菖蒲則稱細葉菖蒲。台灣民間習俗,端五節,將菖蒲葉.艾草.榕枝插門口,避邪用。根莖:味苦.辛,性溫,可化痰.開竅.健脾.利濕。
◎石菖蒲 Acorus gramineus
Soland. 381天南星科 別名九節菖蒲,細葉菖蒲,堯韭,昌陽,水劍草,石蜈蚣,香菖蒲,斑葉菖蒲(斑葉種)。是天南星科多年宿根生草本,根莖平臥,質地堅硬肥厚,有密環紋,並有多數鬚根。葉片細長20-50公分,寬0.3-2公分,青綠色,或有乳白色縱條斑紋(斑葉種),無中脈,葉基有槽,互相疊合,葉片由地上生,基部扁平如扇,形態極優雅,花很小黃綠色,密集成玉米棒樣的肉穗花序,長3.5-10公分,直徑0.3-0.4公分,結果時1公分粗,漿果直徑約0.2公分。生於山澗潮濕有流水的石隙上。根莖味辛,性微溫,芳香。入心.肝.脾三經。可化痰.開竅.理氣.止痛.鎮痛.鎮靜.驅風.除濕.活血,九節菖蒲藥力更勝石菖蒲。水菖蒲葉較寬,中脈明顯。
◎香蒲 Typha orientalis Presl 384香蒲科
別名:水蠟燭,水燭,甘蒲。原產我國華北.東北及台灣.日本。文獻:[蘇頌]曰:春初生嫩葉,出水時紅白色,茸茸然。至夏,抽花梗於叢葉中,花抱梗端,俗謂之蒲槌,亦曰蒲萼花。[本草]:蒲黃甘平,厥陰血分藥,生用性滑,行血消瘀,通經脈,利小便,袪心腹膀胱之熱,療撲打損傷瘡癤諸腫,炒黑性濇,止一切血崩帶泄精,無瘀者勿服,香蒲花中蕊屑湯成入藥。香蒲是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高5-6尺,地下有匍匐之根莖,由此發生新芽,葉細長而尖,闊約5分許,有平行脈。夏季開花,圓柱狀之肉穗花序。上部較尖為雄花,色黃,花粉稱蒲黃,下部較粗為雌花,雌花受粉後逐漸膨大,果實發育成黑褐色筒體,形似蠟燭,甚為奇特。繁殖可用分株法,地下有橫走莖能自生幼苗,可掘取種植。用途:果實.葉根均是插花的好材料,嫩莖供食饌,葉可作席.扇等。全草藥用:主治:治小便不利,乳癰。
◎水燭
Typha angustifolia L. 384香蒲科 別名長苞香蒲.水蠟燭.狹葉香蒲,英名Narrow-leaved
cat-tail.Soft flag.Small bulrush。分布全島沼澤地。沼澤生多年生草本,高1.5~3m,具長匍匐地下莖。葉2列,基生且莖生,長52-100 cm,寬4-9 mm,直立,狹線形,海綿狀,半圓柱狀。花單性,具苞片,小,多數,密生於一圓柱狀穗狀花序;上半部雄花,長約8 cm,雄蕊1-3,被毛包圍,花藥基著,線形,黃色,鈍形,頂端膨大,透明,花絲短。雌花部分長約5 cm,與雄花部分有一裸露短軸間隔,子房柄具小苞片;小苞片細長,全緣,厚,頂端棕色,比毛稍長;子房1室,小,著生於一基部具許多毛或小苞片之長柄上,柱頭寬或匙形。果實小,與果柄一起脫落。花果枝供花材,庭植水邊添景觀賞,花粉和全草供藥用:有利尿.去脾胃伏火.潤燥涼血等效。陽性植物,喜溫暖.濕潤,富含腐植質且保水力強壤上。以根莖繁殖。
◎庭菖蒲Sisyrinchium atlanticum Bickn. 386鳶尾科 英名Blue-eye
grass,原產北美洲,生長在全島中海拔山區潮濕草生地或山坡,陽明山二子坪地區常見。小型落葉多年生草本植物。
葉線形至線狀披針形,寬5-8 mm。生殖莖具狹縱翼。根粗大肉質或塊狀。生殖莖常具縱翼,有1至數個節間。花被片離生,殆不等大;花絲部分至全部合生(偶離生);花柱3裂,常自雄蕊間穿出。佛焰苞紫紅色;花藍紫色,小巧可愛。果卵至球形。
◎黃花庭菖蒲Sisyrinchium exile E. P.
Bickn. 386鳶尾科 本種植物與下一種相近,但花瓣黃色,下半部帶紫紅色。生長在中部及北部的低至中海拔的潮濕草地或砂地。這一種植物並非近幾年才引進而逸出的。楊遠波博士至少二十年前即在往大雪山遊樂區的半途發現,但無法鑑定學名。近年來,彭鏡毅博士採得標本後,寄往密蘇里植物園,請Peter Goldblatt博士鑑定得本學名。在此感謝彭鏡毅博士提供學名的資料。以往的資料均以黃花庭菖蒲稱呼下一種(Sisyrinchium iridifolium Kunth )。鑑於本種的花才是黃色的,故將此名稱移至本種。而下一種中名以鳶尾葉庭菖蒲稱之。
◎鳶尾葉庭菖蒲 Sisyrinchium iridifolium Kunth 386鳶尾科
別名黃花庭菖蒲。葉線形至劍形,寬2-5 mm。佛焰苞披針形。花藍紫色,基部黃色。果球形至倒卵形。生長在低海拔地區潮濕草生地或沙石地。
◎田蔥Philydrum lanuginosum Banks
& Sol. ex Gaertn. 401田蔥科
多年生直立草本,植株高可達1.5m,葉基生,2列,彎劍形,長25-60cm,寬2-3cm,向頂端逐漸變尖,葉的內裡呈海綿狀空室,疏鬆肉質狀,綠色,7-9條脈,基部具鞘。生於花莖上的苞片短劍形;花期6-8月;穗狀花序常單生,密佈白色柔毛,具螺旋排列之花,無花梗,多數;每單朵生於一佛焰狀的苞片內,花被黃色,4枚,雄蕊1枚,花藥2室,略為轉旋,柱頭頭狀。花黃色。長在北部.中部及東北部的沼澤地或潮濕地上。花期甚長,可作為優良的庭園造景植物。蒴果12-1月果熟;種子細小,呈咖啡色,數量極多。屬名Philydrum由希臘語philos「喜愛」及hydor「水」組成,指這一屬的植物喜歡生活在水域環境。種名lanuginosum為「多棉毛」的意思,指田蔥的花莖上密布棉毛。
◎雲林莞草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
(F. Schmidt) T. Koyama 410莎草科 別名扁稈藨草,分佈於西部河口濕地,通常整片生長。為多年生之中大型禾草狀植物。有長而匍匐的地下莖,匍匐莖深棕色,實心,無節,橫切面呈三角形,終止於塊莖;稈高20-100 cm,獨立,多節,自球莖狀的膨大基部長出。葉序三列,根生或莖生,葉狹線形,約2-5mm寬。花軸直立;花序聚繖狀或近頭狀;葉狀總苞1-3,螺旋狀穎片,穎片長橢圓至卵形,外部具毛,最下方者常直立並明顯較大;小穗卵圓形至近橢圓形,長8-15 mm,紅褐色。花兩性;鱗片覆瓦狀排列,多數可孕,長6-8 mm,具4-6芒刺,穎片與芒之總長約7-9mm,芒長1-1.5 mm;下位剛毛2-4,線形具倒刺;花柱細長,柱頭2裂;雄蕊3枚;花瓣、萼片及雄蕊附生在子房下之花托上。瘦果倒卵形,體積大,長2-4 mm,寬2-3 mm,一面凹,一面凸或是雙凸形,頂端具數根尖棘;瘦果成熟時黑棕色,具光澤。
◎埃及莎草Cyperus papyrus L. 410莎草科 又名紙莎草,即聖經的藨草。莖圓柱形,莖頂的傘形苞葉,纖細如絲。古代埃及人將它的莖壓碎,利用其纖維造紙。至埃及觀光旅遊者,常可買到它的製品,縱橫相疊之紙即是。1969年黑爾達博士用它的莖造了「拉爾二世號」草船,做航海實驗。雖然沒有從非洲橫渡到美洲,但是在非洲查德湖中,則有用莎草莖製的船航行,這才是真正的草船。而孔明的「草船借箭」應改為「草人借箭」才是。
◎輪傘莎草 Cyperus alternifolius L.
410莎草科 又名風車草.傘草.雨傘草.輪傘草.車輪草.傘葉莎草, 原產馬達加斯加。耐陰性強,是優良的多年生挺水性觀葉植物,莖頂為互生苞葉,呈放射.螺旋狀排列,形似傘骨,因此得名,株型像極了一把不能遮雨的小傘,4~11月開花。可在水邊成叢栽培,也種成盆栽,成株後可剪取枝條,是上等的插花花材。
◎單葉鹹草410莎草科 Cyperus malaccensis Lam.
subsp. monophyllus (Vahl) T. Koyama 別名鹹草.茳茳鹹草.茳芏鹹草.三角藺,分布低海拔溼地淺水,最常見於河口泥濘沼澤。多年生;根莖粗壯,木質;具長走莖;稈單生或近叢生,柔韌,高70-110 cm,葉身退化成鱗片狀。花序總苞1-3;一級輻射枝6-10;小穗著生於延長的穗軸上,呈穗狀排列;小穗線形,長5-25 mm,橫截面近圓形;小穗軸上翅不明顯;鱗片長2-2.5 mm;雄蕊3;柱頭3。瘦果長橢圓形,黑褐色,橫截面三角形。稈莖可編成草蓆.草帽。
◎水毛花410莎草科 Schoenoplectus mucronatus
(L.) Palla subsp. robustus (Miq.) T.
Kayama 本屬植物約有60種,分布於全世界;台灣有7種,全省低海拔至中海拔濕地.淺水中常見。根莖短,粗壯;稈叢生,高45-130 cm,直徑5-11 mm,截面三角形。花序近頭狀;小穗5~20個,無柄,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10-20 mm,直徑4-6 mm,橫截面圓,綠褐色;鱗片長3.8-5 mm;下位剛毛6,具倒刺,遠長於瘦果;柱頭3。瘦果寬倒卵形,長2-2.5 mm,成熟時黑褐色具光澤,截面壓扁三角狀。花序很像長在葉中段,子黑,像蚜蟲,還有觸鬚。在南美洲”的的喀喀湖”中的浮島與草船是用本屬植物編製。
◎大甲藺
Scheonoplectus triqueter (L.) Palla 410莎草科 又名蒲.大甲草,分佈臺中.雲林等地海岸濕地。具長走莖;稈單生,高45-100 cm,直徑2-8 mm,橫截面三角形。花序繖房狀;小穗多個,部份具柄,長卵形,長7-12 mm,直徑5-7 mm,先端圓,銹色;鱗片長3.5-4 mm;下位剛毛3-5,具倒刺,約與瘦果等長;柱頭2。瘦果寬倒卵形,長2-2.5 mm,成熟時褐色,腹背壓扁狀。普遍用於製作草帽.草席的主要材料。藺草人工栽培一年可以三收,每年十二月種植草苗。第一收於隔年的五月可以收割,稱為春草。第二次收割在九月左右,稱為秋草,品質最佳。第三次收割在十一月左右,稱為慢草,較不在編織上運用。藺草收割後,必須經過處理程序後,使它柔軟扁平才能開始編織。
◎荸薺410莎草科 Eleocharis dulcis (Burm. f.) Trinius ex Henschel var. dulcis 又名烏芋.馬薯.馬蹄.慈菇,分佈低海拔廢棄水田及濕地,台灣中部.南部,秋冬季栽培,地下莖為常用菜蔬,取其脆調配,可清熱生津,明目退翳,化痰,消積。食用栽培種為甜荸薺Eleocharis dulcis (Burm. f.) Trinius ex Henschel var. tuberosa
(Roxb.) T. Koyama,塊莖較大,直徑2-5 cm。多年生;長走莖,末端具膨大塊莖,黑褐色;稈叢生,高40-80 cm,具橫隔。花期6~7月;小穗圓筒形,頂生,直立,約與稈同寬,長2-5 cm;鱗片長5-6 mm;下位剛毛6-8,纖細,具倒刺,長於瘦果;柱頭2裂。瘦果倒卵雙凸鏡形,長2-2.2 mm,黃褐色具光澤,橫截面厚凸鏡形。
◎螢藺 Scirpus juncoides Roxb.
410莎草科 又名大井氏水莞,低海拔溼地及廢耕水田可見。根莖短;稈叢生,高15-70 cm,直徑1-4 mm,橫截面近圓形,具稜。花序近頭狀,具2-9個小穗;小穗長橢圓形至卵狀長橢圓形,直徑3-6 mm,棕色;鱗片長3-4 mm;下位剛毛4-6,具倒刺,長短不等,約與瘦果等長或短於瘦果;柱頭2,稀為3。瘦果寬倒卵形,長1.8-2 mm,成熟時黑褐色具光澤,橫截面腹背壓扁或壓扁三角狀。
◎燈心草 Juncus effusus L. 406燈心草科 別名燈草.燈芯草.燈心。多年生草本;地下莖短而匍匐;桿圓柱狀,長20-60 cm。葉退化成短細線狀,桿基部具帶棕色鞘。遍及台灣低至高山濕地。植物體型有大有小,花序也有大或較小的,因為花和果實的外形均相似,這些體型和花序的變化或與生育地環境有關,未完全瞭解原因前,仍被認為是種內變異。味甘.淡,性微寒。利尿,解熱,鎮靜。主治:小兒心熱之煩躁.夜啼,成人心腎不交之失眠,浮腫,小便不利,尿道炎。
◎大葉榖精草Eriocaulon sexangulare L.
364穀精草科 別名華南榖精草,廣泛分布於全島低海拔沼澤地上,以中部與北部為多。大型之一年生草本。葉闊條形,長16-40 cm,寬7-10 mm,頂端漸尖,光滑,9-23條葉脈。頭狀花序卵狀球形,直徑4-6 mm;雌花萼2-3枚,離生,側生者具翼;花瓣3枚,離生,線形;花托光滑。種子卵形,長約0.8 mm,具橫網紋及丁字形附屬物。
◎大莞草Scirpus ternatanus Reinw.
ex Miq. 410莎草科 又名大油茅,全島2,500 m以下,濕地及開闊溪流旁可見,葉緣矽質體發達,易被割傷。稈長可達2 m,直立或攀緣狀,頂端常具無性芽。葉寬8-15
mm,革質。花序具40個以上小穗;小穗卵形至寬橢圓形,先端圓鈍,長3-5 mm,直徑2.5-3.5 mm,黃褐色;鱗片長1-1.25 mm;下位剛毛(0) 3-6,具倒刺,比瘦果短;雄蕊2-3;柱頭2。瘦果寬倒卵形,長小於1 mm,灰白色至淡黃色,具光澤,橫截面凸鏡形。
◎莞Schoenoplectus validus
(Vahl) T. Koyama 410莎草科 又名大水莞(音官),多年生,大型,粗壯,具長走莖;稈具節,單生或近叢生,高70-200 cm,直徑8-15 mm,橫截面圓。葉基生或莖生,寬8-15 mm。繖房花序圓錐狀;小穗極多,部份具柄,近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5 mm,直徑3-4 mm,銹色,先端略尖;鱗片長2.5-3.2 mm;下位剛毛2-5,具倒刺,短於或等長於瘦果;柱頭2。瘦果寬卵形,長1.8-2.5 mm,成熟時灰褐色,具光澤,橫截面凸鏡形。
◎牛毛氈Eleocharis acicularis (L.)
Romer & Schultes 410莎草科
分布於低海拔溼地。具絲狀長走莖;稈叢生,絲狀,高3-10 cm。葉退化成鞘狀。小穗卵形,長2-4 mm;鱗片長1-2 mm;下位剛毛3-4;柱頭3。瘦果長0.8-1 mm,白色,橫截面三角形。
◎水蕨 P16-1鳳尾蕨科.水蕨亞科 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L.) Brongn 廣泛分佈於熱帶地區,全島低海拔地區水田.水溝.池沼或沼澤地可見。水生至濕生,在淺水處或呈挺水生長。二至三回羽狀複葉,肉質,中空,有氣室,葉柄與葉片近等長;兩型葉,營養葉較孢子葉寬,營養葉在裂片凹入處有芽體。具葉緣反捲之假孢膜;孢子囊球形;環帶明顯。
◎鴨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
(Burm. f. ) Presl 375雨久花科 別名斛菜.學菜,原產熱帶亞洲.台灣全島水田.水池中。挺水草本,生根泥中。莖常不明顯,斜直立。葉基生或互生,全緣,頂端常漸尖,具平行脈由橫向小葉脈相連;水中葉線形或近鏟形,先端銳尖;浮水葉狹披針形,具柄;挺水葉基部狹心形且尖端銳尖。葉柄長,基部具一闊鞘。6-8月開藍紫色花;花序總狀,無柄或短總花梗,初生時包在闊葉鞘內;總花梗基部具一苞片,開花時向前彎曲;雄蕊6,其一具一大花絲且有一側生直立距。
◎三腳剪 Sagittaria trifolia L. 345澤瀉科 別名慈姑.野慈菇.水芋。生長在全島水田.溝渠及池塘中之常見雜草。本種有許多品種其中之一被栽培取其地下球莖作為食用。葉子像剪刀,花白,種子數量相當多,是農夫眼中極麻煩的雜草。具匍匐莖之多年生草本;匍匐莖細長。葉箭形,具5-7條脈,先端漸尖,兩側裂片常較中間裂片長;葉柄長,具葉鞘。總狀花序,偶在基部分枝,共 3-5 輪,每輪 3 朵花,有苞片。雌花長在下輪,具花梗;雄花具較長的花梗,雄蕊多數,花藥黃色;萼片卵形;花瓣為萼片兩倍大。瘦果斜三角形,具翼及喙。
◎瓜皮草 Sagittaria pygmea Miq. 345澤瀉科 別名線慈姑。常見於台灣北及中部。多年生之草本。葉基生,線形或似匙形,長8-15 cm,寬4-8 mm,全緣,頂端鈍形,基部鞘狀,柄不明顯。根生花軸具花2-5朵;總狀花序共2輪,每輪由3朵花組成;雌花1朵,生在最下輪,無柄;雄花2-4,具花梗;雄蕊常12。瘦果扁平,背面有脊,具一闊翼。
◎荷花 Nelumbo nucifera Gaertn. 250a蓮科 別稱蓮花.水芙蓉.水華。以前為睡蓮科,近來另立蓮科。荷花即蓮花,葉盾狀,初生葉浮水面,成熟撐出水面,(荷花是挺水葉,睡蓮是浮水葉),葉柄在中央,葉緣有缺刻,荷花只有白和粉紅兩色(睡蓮花色多種),柄有刺(睡蓮無刺)可防蟲爬,有蓮藕(睡蓮 無藕)。荷花全身是寶:春天長葉,夏天開花,秋冬乾枯,花清早開9-10點閉合,第二天又再開.合,如此持續4-5天,象徵可復生,埃及人將蓮子與屍身放在一起,期望死後能復生。果實即蓮子,藏於肥大的蓮蓬內,可生吃亦可熟食,雄蕊花絲(鬚)可泡茶。具水平地下莖之多年生草本。葉圓形,上面蒼白綠色至綠色,光滑具蠟質腺體,基部盾形,全緣或稍波狀;葉柄長1-2 m,具短刺。花單生,直徑10-25 cm,芳香;花梗長;萼片4或5,早落;花瓣多數,闊橢圓形,內凹,白或粉紅色;雄蕊多數。蓮生於亞洲,有謂原產印度或中南半島或亞洲。以往在大量廣泛栽植下,原產何處已不可考,但是原產亞洲,應是事實。臺灣的蓮約為17世紀由中國大陸引進栽培於臺灣南部。大陸在古墳挖出,千年以上蓮子,仍可發芽。蓮藕即根莖,在水底泥沼中,橫向匍匐生長,可食。過去蝗蟲災害發生時,糧食缺乏,蓮藕救活不少人。葉亦可食,也是減肥配方。花柄(梗)與葉同高,頂開大型花朵一枚,花瓣24枚左右,雄蕊多數,雌蕊及花托居中,呈蓮蓬狀。中國人很喜歡荷花,吃荷花,畫荷花,歌誦荷花,做詩吟誦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植物園的荷花池是台北八景之一,在民國84年全死光,台灣省林業實驗所被罵的半死,因池內被人亂放生,有龜.鴨.鵝.福壽螺 ....等數十種。荷花到冬天凋謝只剩藕,春天長芽時,被放生動物吃掉,因此在85年,請台南縣白河鎮種荷專家,來重新種植。所以不要在池內放生,以免因人為力量破壞環境。
◎芋
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 381天南星科
別稱芋頭.芋仔.青芋.芋艿.朱芋.白芋.芋仔.早芋等,英名Tare;Eddo;Dasheen。原產印度,全省各地普遍栽培。台灣芋品種,大都在日據時代由東南亞.大陸華南地區及日本等地引進。 食用種有檳榔心芋.麵芋.紅芋.黃心芋及野山芋等;而觀賞用的有彩葉芋以及斑葉芋。以分孽之子芋繁殖。多年生草本,株高60~150公分;塊莖肥大,含大量澱粉質。葉大型,有長柄,葉片短箭形,葉柄盾狀著生。夏季開花,肉穗花序,雄花集中在花序上方,雌花集中在花序下方,子房1室;雌雄花均無花被。花序外側有大型佛焰苞保護。芋的生殖力很強,所以台灣民間在訂婚時,用做子孫繁榮的象徵,由女方當禮品贈給男方,俗語有『食芋仔生子生孫』,就是此意。在墳墓上,民間亦植芋以祈子孫。皮膚觸及黏液,常引起劇癢,甚至發生紅疹,腫脹等現象。用途:糧食.蔬菜.澱粉料.飼料。
◎彩葉芋 Caladium x hortulanum Hort ex Birdsey 381天南星科 彩葉芋就是一種葉子比花美麗的植物,雖然原生種只有七種而已,目前紀錄的品種有200多種,白、粉、紅、綠不同的色彩,加上濃淡不同的配置,在葉片上構成一幅幅不同的圖案。屬名Caladium是從希臘文的杯(kaladian)而來,盾狀的葉子,加上斑斕的色彩,的確讓它看起來像是一個華麗的酒杯,只是不知道誰會真的用它來盛酒,不過也不建議大家拿它來當酒杯,因為它可是全株有毒的植物。彩葉芋最燦爛的時期是在每年盛夏,此時氣溫高,日照強烈,最好不要把它放在太陽底下直曬,然後記住不要讓盆土乾燥,否則葉片會枯萎,如果每隔10-15天用速效肥料追肥一次,葉片的色彩會更嬌豔美麗。晚秋之後,如果看到葉片漸漸褪色,可不要急著澆水、追肥,應該減少澆水、停止施肥,因為這時候的乾枯是因為它要準備「冬眠」了,等到地上部分完全乾枯後,要把它放在溫暖、無風、乾燥的場所,保持13℃以上的溫度,來年春天,就可以看到它再度萌芽,長出美麗的葉片。
◎大安水蓑衣 Hygrophila pogonocalyx
Hayata 325爵床科 別稱毛萼水蓑衣,產中部及南部低海拔地區,水塘中。 1917年島田彌市,於雲林斗六首次採到,1920年早田文藏在台灣植物圖譜發表為新種。過去遍佈中部沿海地區,生育地遭人為大量破壞,已列為稀有植物。植株高達50 cm。葉披針至橢圓形,長6-12 cm,寬2-4 cm,兩面密被白色剛毛。花淡紫色,簇生葉腋。
◎水蓑衣 Hygrophila lancea (Thunb.)
Miq. 325爵床科 植株高達60 cm。葉披針至線狀披針形,長5-10 cm,寬5-12 mm,下表面疏被疏柔毛。花簇生葉腋。產北部低海拔地區池塘或稻田旁水溝中。
◎水豬母乳Rotala rotundifolia
(Wallich ex Roxb.) Koehne 288千屈菜科
別稱圓葉節節菜。原產於熱帶及溫帶地區,廣布全島低地水田.濕地.池沼或溝渠中。莖圓形略木質化,光滑。葉圓形至橢圓狀圓形,先端具微凹頭,常5枚以上輪生,近無柄。秋.冬季開花,花序穗狀,頂生,2~5cm長,花序軸著生小對生葉,花由小對生葉葉腋長出,包片2枚,綠色帶紫紅暈,長披針形,花萼四裂片,基部合生成筒狀,綠色帶紫紅暈,花瓣四枚,倒卵狀橢圓形,紫紅色,雄蕊四枚,與花萼裂片對生,雌蕊花柱長0.8mm,子房卵形。
◎半邊蓮Lobelia chinensis Lour.
315桔梗科 多年生光滑的草本;莖細長,平臥在地表而頂端向上,蔓生,具直立分枝。葉互生,狹橢圓形或披針形,長1-2 cm,寬2-5 mm,鈍形或銳尖,細齒緣。花常單生於分枝上半段;小花梗長1.5-3 cm;花萼裂片狹三角形,細齒緣,長3-4 mm;花冠白色至淡紅紫色,長5-12 mm,內側被白綿毛,5裂,裂片不等,銳尖;雄蕊5枚,包圍花柱。蒴果圓錐形;種子多數,卵狀,光滑,紅棕色。遍佈全島草生濕地,常見於稻田附近的濕地或淺水中。
◎尖瓣花
Sphenoclea zeylanica Gaertn. 315a密穗桔梗科
又名尖瓣草.楔狀果草.水金凰。常見於全島低海拔濕地或稻田中,幼期時植株可沉於水中生長,但多半挺水生長於淺水處,為水田主要雜草之一。葉可為食用,但有苦味。一年生草本,莖直立,中空,多分枝,高20-70 cm。單葉,互生,光滑,全緣,無托葉,長橢圓或披針形,長2-9 cm,寬3-20 mm,先端銳形,近無柄。穗狀花序,頂生且與上半部的葉對生;總花梗長1-3 cm,直立,密生花。花兩性,無梗,有苞片3枚,為淡黃綠色,呈披針形;花萼與子房合生,5裂;花冠白色,5裂,由苞片及小苞片包被;具雄蕊5枚,著生於花冠筒近基部,與花冠裂片互生;子房下位,2或3室;花柱短,柱頭頭狀。蓋裂蒴果,闊圓形;種子多數,長橢圓形,棕色。密穗桔梗科(Sphenocleaceae)亦稱尖瓣花科或楔形樹科。
◎水莧菜 Ammannia baccifera L. 288千屈菜科 水或濕生草本;莖直立,柔弱,四方形。葉對生,膜質,倒披針形至倒披針狀長橢圓形,長0.5-5 cm,寬0.1-10 cm,先端銳尖或鈍尖,基部楔形或漸尖,而不成耳狀。聚繖花序,腋生。花小,4數;萼4-6裂,裂片間具細小附屬物;無花瓣;雄蕊常4。蒴果,橫裂。產全島低海拔濕地。
◎水丁香Ludwigia octovalvis
(Jacq.) Raven 289柳葉菜科 果像香蕉,故又名水香蕉。產於低海拔濕地,如河流,沼澤,池塘及湖泊等。有時基部木質化或灌木狀,高達4 m的草本,近光滑,被細毛,或密生柔毛。葉線至近卵形,長2-14.5 cm,寬0.4-4 cm,漸尖頭;葉柄長達10 mm。萼片4;花瓣黃;雄蕊8;柱頭淺4裂。蒴果圓柱狀,長17-45 mm,蒼褐色。
◎卵葉水丁香 Ludwigia ovalis Miq. 289柳葉菜科 別稱圓葉水丁香。莖被細毛。葉卵至橢圓卵形,長0.5-2.5 cm,寬0.4-2 cm,突窄至具翼之柄,或近無柄,光滑,銳尖頭。花腋生;萼片4,三角形,沿邊緣具極細毛;花瓣缺;雄蕊4;花柱綠色,柱頭暗綠色,球狀。蒴果長球形,長3-5 mm。稀有的沉水性或挺水性水生植物,目前侷限於北部與南部的濕地。
◎紅蓼
Polygonum orientale L. 276蓼科 別名水紅花子.葒草.東方蓼.大蓼子.天蓼.狗尾巴花.狼尾巴花.游龍。一年生草本,高可達3公尺。莖直立,有節,分枝甚多,中空,全體密被粗長毛。單葉互生,具長柄;葉片寬卵形或卵形,長10~20cm,寬6~12cm,先端漸尖,基部近圓形或近楔形,全緣,兩面均有粗長毛及腺點;托葉鞘筒狀,圍繞莖節,下部膜質棕色,上部草質,綠色;莖下部的葉較大,上端葉漸窄而呈卵狀披針形。秋季開淡紅色或白色小花,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下垂,單一或數個花序集生成圓錐狀,總梗有粗毛;苞片寬卵形;花被5深裂,裂片卵狀橢圓形;雄蕊7,較花被為長。瘦果扁圓形,先端微尖,黑色,有光澤,果皮甚厚。味鹹,性涼。活血,消積,止痛,利尿。主治胃痛,腹脹,脾腫大,肝硬化腹水,頸淋巴結結核。
◎水蓼 Polygonum hydropiper L. 276蓼科 多分布於中北部及東北部,在南部少見。莖多分枝,光滑,成熟莖多呈黃綠色,節膨大,近基部常具紅色環紋。葉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至狹楔形,兩面均具腺體;脈及葉緣具疏短毛;葉柄長0.2-0.5 cm;托葉鞘管狀,頂端截形,被糙伏毛或腺體,邊緣被緣毛。花序長穗狀;花被具腺點。
◎早苗蓼 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
276蓼科 廣泛分布於全省的溼地,路旁較乾旱地有時亦生長。莖綠至帶綠之黃色,具多數紅斑,光滑或被疏鬆絹狀毛;節膨大。葉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兩面具棕色腺斑,脈及邊緣被直柔毛,有些植株下半部葉下面被密綿毛;葉柄長0.2-1 cm,向下延伸,被直柔毛,常帶紅色;葉鞘呈管狀,不具或具極短緣毛。花序分枝穗狀,常彎曲下垂。
◎禺毛茛 Ranunculus cantoniensis
DC. 249毛茛科 別名水辣菜.辣子草.毛建草.水茛.猴蒜.回回蒜.大本山芹菜.狐牡丹。全島分佈,長在潮濕地上。多年生被毛之草本,莖中空,直立或斜上。葉互生,卵形或闊橢圓形,基生葉有長柄,莖生葉短柄或無柄;3出複葉.3深裂或單型,頂生者再3深裂,先端銳尖,基部鈍形,銳尖或截形,鋸齒緣,上表面被疏鬆毛,下表面被毛。花單一頂生,黃色,徑約1.5cm;萼片5枚,花瓣5枚,雄蕊及雌蕊均為多數;花托光滑。瘦果多數聚生成圓球狀小刺果,有稜及嘴狀鉤,徑約0.4cm。
◎石龍芮
Ranunculus sceleratus L. 249毛茛科 別名地椹.天豆.石能.魯果能.彭根.水堇.胡椒菜.田芥.田椒. 無毛野芹菜.鴨巴掌.水黃瓜香.打鑼鎚.清香草.苦堇.堇葵,詩經稱堇。全島分佈,長在水田中或濕地。全草含毛莨苷.白頭翁素.原白頭翁素.膽鹼.少量生物鹼.不飽和甾醇.黃酮類化合物及鞣質。毛莨苷和原白頭翁素具抗肺癌作用。味辛.苦,性平,有毒不能內服。一年生水生或濕生草本,莖直立,高15~45cm,疏生短柔毛或無毛。葉兩型,兩面光滑,寬卵形,長3~5cm,寬4~7cm,全緣或有疏圓齒;基生葉單生,圓形.卵形或三角形,3或更多不規則淺裂,頂端銳尖,基部圓形,截形或心形;莖生葉3淺至3深裂,裂片橢圓形或狹長橢圓形,頂端銳尖,基部圓形或截形;基生葉和下部葉具長柄;莖上部葉變小,裂片窄倒卵形,3裂。夏季開花,花序常具較多花;花小;萼片5,淡綠色,船形,長2.5~3.2mm,外面被短柔毛;花瓣5,黃色,窄倒卵形,長1.5~3mm,基部蜜槽不具鱗片;雄蕊10~20;心皮70~130,無毛,花柱短。聚合果矩圓形,長約7mm。瘦果寬卵形,扁,長約1.2mm。
◎心葉母草Lindernia anagallis
(Burm.f.) Pennell. 324玄參科 別名定經草.心臟葉母草,英名hart
vandellia。分布於全島低海拔草原及濕生地。本種通常挺水生長,但偶可在溪流中見到沉水生長良好的植株。一年生草本,莖匍匐或斜上生長,分枝多。單葉,對生,近無柄,三角卵形至披針形,長8-40 mm,羽狀脈,鈍鋸齒緣,無毛;葉基鈍形或心形。花單一,腋生,花梗較其鄰近葉長;花冠紫色;雄蕊4。蒴果狹圓柱形,長約為萼片長之2-4倍,長10-15 mm。
◎旱田草 Lindernia antipoda (L.)
Alston 324玄參科 又名泥花草。分佈於全島低海拔河旁及濕生地。一年生草本。株高10~30cm,莖纖細,多分歧,匍匐性。葉對生,無柄,倒披針形至倒卵長橢圓形,長15-40 mm,寬5~10mm;羽狀脈;無毛;葉尖銳形,葉基狹楔形,鈍鋸齒緣。花單一,腋生或成頂生總狀花序,花梗與其鄰近葉約略等長;花萼5深裂,裂片線形,先端銳尖形;花冠淺紫色,筒狀,2唇形,上唇直立,2短裂,下唇3裂;雄蕊2,假雄蕊2。蒴果圓柱狀,長8-16 mm,為宿存花萼2~5倍。 6~11月開花,7~11月結果。
◎過長沙
Bacopa monnieri (L.) Wettst. 324玄參科
別名 陌子菜.過塘蛇.白豬母菜.百克爬草.小對葉。廣泛的分布於熱帶地區。台灣全島沿海及海灘砂礫地均可見及,尤以中南部一帶較多。多年生蔓生光滑之草本,分枝甚多;莖匍匐,長5-20 cm,前端直立,常具小斑點。葉對生,無柄,橢圓狀倒卵形至匙形,長約6~15mm,先端鈍形,全緣,近無脈。花腋生,單生,淡藍或白色;花梗同葉長或較長;花萼長約5 mm,5裂,不等大,最外圍裂片闊,卵形,其餘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花冠長約8~10mm,不明顯2唇形,上唇平展.下唇3裂,裂片白或蒼白藍色;雄蕊4,2強;子房4室。蒴果,橢圓形,為宿存萼所包被,背裂。水族業者進口的品種,葉片近先端具有明顯的粗鋸齒。
◎窄葉澤瀉Alisma canaliculata A.
Braun&Bouche ex
Samuel. 345澤瀉科 別名澤瀉.澤舍.及瀉.禹孫.窄葉水澤瀉.細葉澤瀉。分佈在中國大陸.韓國.日本和琉球,臺灣桃園的緯度可能是本種植物分佈的南限。日人正宗嚴敬根據島田彌市在現今桃園縣楊梅和富岡採得的標本,在1935年記載臺灣有本種植物。此後,沒有任何標本在臺灣採得。在1992年左右,張文賢先生在台北縣三芝鄉的稻田中採得本種的標本,並大量種植以獲得足夠的標本進行比對。光滑之多年生挺水性草本植物,株高25~45cm,叢生狀。葉基生,直立,全緣,葉基楔形,葉尖漸尖,披針形至挾長橢圓形,長9~15cm,寬2.2~5cm,具半圓形長柄。圓錐花序,花莖修長,善分枝,三角狀,達85cm。花兩性,花瓣3枚,白色,倒卵形,雄蕊6枚,雌蕊心皮12~14枚合成圓形;柱頭較子房短,彎曲。夏至秋季開花。瘦果倒卵形,2mm長,側扁,背具2或3稜脊。
◎野薑花
Hedychium coronarium Koenig 369薑科 野薑花:別名穗花山奈.白蝴蝶花.蝴蝶薑.立芨.Ginger
lily. Torch flower等。原產熱帶亞洲,台灣歸化種,本屬植物約有50種。多年生直立草本,可至1.5公尺高;單葉互生呈兩列,葉緣全緣;穗狀花序頂生,花白色,具香味;有藥雄蕊1枚,包圍雌蕊;蒴果,種子外覆紅色假種皮。嫩芽及花朵皆可食用,其潔白瓣片是雄蕊瓣化,真正花瓣.花萼十分細小,平淡無奇。其蒴果開裂,種子成熟時鮮紅色,使人驚艷,不過乾燥後變成紅褐色。
◎光冠水菊Gymnocoronis spilanthoides de Candolle 320菊科
濕生或水生多年生草本。莖直立,有稜,多分枝,植株通常可達1m以上,莖節間內部空心,節上長有許多不定根。葉對生,卵形.長橢圓形至披針形,具有短柄,葉緣具粗鋸齒或微波浪緣。花冠白色,頂生,花下具1總苞片,種子細小,無冠毛。光冠水菊常被誤稱為光葉水菊,早年因觀賞之由引進,但因其沉水葉並不適合水族箱觀賞,故並不引起重視,由於其擴散迅速之特性,現已在臺灣多處水域歸化。鑑於其花朵的誘蝶效果極佳,部份不明究理的團體與單位卻將該植物誤為本土植物大量推廣,其後果應值得密切注意。光冠水菊的侵略性極強,除可覆蓋阻塞河道外,並會造成許多本土物種的滅亡。光冠水菊已在南太平洋地區.紐西蘭.澳洲及北美造成重大的外來種威脅。據經濟所助研究員黃瑞萌的研究報告:因為光葉水菊太可口了,蝴蝶對其他植物就興緻缺缺,造成了偏食症,常因此怠忽了為其他的植物傳播花粉的天職,因此有光葉水菊出現的地方,光葉水菊很快就變成強勢物種,其他植物的種類與數量會因此銳減。
◎地耳草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
ex Murray 158金絲桃科 別名黃花一支香.田基癀.小還魂.金絲桃.鐵釣竿.雀舌草.黃花母。產全島低海拔之開闊地,稻田.潮溼地或淺水中。一年生草本,高約45cm;老莖具4縱條紋,散生灰色腺點。葉卵形,卵狀三角形至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長0.2-1.8 cm,寬0.1-1 cm,1-3出脈,網脈極不明顯,僅具灰色腺點,基部心形抱莖或楔形。種子具橫格紋。味甘.苦,性涼。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痢,清肝利膽。
◎穗花棋盤腳Barringtonia racemosa (L.) Blume ex. DC. 163玉蕊科
別稱:水茄苳.細葉棋盤腳。分佈於熱帶亞洲及太平洋諸島,台灣北.南端海岸均可見其生長,近來因海岸開發,野生數量驟減,成為稀有植物。常綠小喬木,幹直立,多分枝。葉光滑幾無柄,長卵形或倒披針形,長20-35cm,寬10-15cm,叢生枝梢,波狀或鈍鋸齒緣,基部心形。總狀花序由頂生的葉腋懸垂,長約80至90公分,具4片乳白色花瓣,直徑約3至4公分,雄蕊眾多,為淡紅色,花期為7至11月,夜晚花朵由上而下依序綻放,氣味濃烈,以誘昆虫前來授粉。核果呈長橢圓形,外表光滑,約5至7公分,先端有宿存萼,成串狀生長,外果皮暗紅色略呈四稜狀,形似古代弈棋盤之腳,因而名之;中果皮含纖維質,果實成熟後掉落水中,可飄浮於海潮中隨波逐流而傳播,具有海飄植物的本性。用途:庭園景觀、海岸防風。
◎海馬齒Sesuvium portulacastrum
(L.) L. 274番杏科 分布於全島海岸附近地區。尤其在鹽田與魚塭旁最為常見,在豐水期或漲潮期,常可見其浸泡於水中且生長良好。匍匐草本,莖分枝,紅色或綠色,光滑。葉柄基部膨大呈鞘狀包住莖;無托葉;葉對生,肥厚呈圓棍狀或扁平,疏被毛,線狀倒披針形至倒披針形。花淡紫紅色,花單生於葉腋,基部有2小苞片,兩性;花被片5,花瓣狀;雄蕊多數,與花被片互生;花柱2-5。蒴果蓋裂。
◎水筆仔
Kandelia candel (L.) Druce 164紅樹科 常綠小喬木。葉全緣,對生,厚革質,長橢圓至倒卵狀長橢圓形,長3-13 cm,寬1.3-4.5 cm,先端圓但具一突尖頭。花序4-10朵花;萼片5-6,線狀長橢圓形;花瓣白,5-6片;柱頭3裂。胎生苗下胚軸長棍棒狀,長15-20cm。是單種屬植物。本島西海岸河口附近泥灘自生。以淡水河口的族群最大。南部另有五梨跤及紅海欖亦有胎生苗。而紅茄冬及細蕊紅樹兩種紅樹科植物在台灣已經滅絕。
◎欖李
Lumnitzera racemosa Willd. 167使君子科 是四種紅樹林植物中最耐鹽成熟最快的樹種,目前僅存四千餘棵,主要分布於台南四草鹽田區的堤岸.溝渠邊。紅樹林中的灌木或小喬木,無呼吸根。葉互生,螺旋排列,略密集生長於枝端,匙形,長達6.5 cm,寬達2.2 cm,多肉的革質,邊緣常具細凹刻(致葉乾燥後似具鈍齒)。花排成總狀;萼片5裂,宿存;花瓣白色,花瓣卵狀長橢圓形;小苞片2枚,宿存;雄蕊10枚。核果,長橢圓狀長約1.5 cm 。
有趣的植物(植物生態解說2)講義
第205單元 多肉植物
◎沙漠地區,植物怎麼辦?
◎沙漠是生物的地獄,一望無際的沙漠,感覺上很少動、植物能在此生存。
◎多肉植物主要原産地包括美國南部,墨西哥,南美,東非,馬達加斯加。
◎庫其鏟足蟾(Scaphiopus couchii
Baird,1854) 在電視上看過的影片,七年才下一次雨的地帶,當地原住民找尋水源的方法是找到,並挖出地底的蛙類,吸取其身上貯存的水份。很奇怪吧!兩棲動物怎麼可能在此無水環境下生存.繁衍?很多年才看到一次的大雨,形成一些小水池,蛙類就從沙裡鑽出,求偶.交配.產卵.孵化.蝌蚪生長,在短短幾週內,長大成蛙,完成它們的生命循環。蝌蚪是素食的,但是在小水池快要乾涸時,為了快一點長大,變成肉食性,互相吞食,大吃小,在水池完全乾旱前長大成蛙,體內貯藏大量水份,鑽進沙裡,外面包覆著一層防水膜,等待下一次大雨的到來。植物沒有腳,不能去尋找水源,更需要這種應付乾旱缺水的機制。
◎庫其鏟足蟾(Scaphiopus couchii Baird,1854)【鏟足蟾科
Pelobatidae】體長5.5~9cm,肥胖,體色為綠色.黃綠色或棕色,並有黑色.棕色或深綠色的斑點,腹面為米白色。眼睛大型突出,鼓膜不明顯。後腳有像鐵鏟般的黑色塊狀突起,可用來當鏟子挖土躲到地底下。棲息於半乾旱的草地環境,大部分時間都多躲在地底下,並把自己包在泥繭裡,藉此度過旱季。利用短暫的雨季(約兩星期)繁殖,繁殖時,將卵產在地表的暫時性小水塘中。卵的孵化相當快,約三到四天就可變成蝌蚪,蝌蚪的成長也很快速。蝌蚪有小型和大型兩種,大蝌蚪會吃小蝌蚪,自相殘殺。分佈於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
◎巨仙人柱Carnegiea gigantea
(Engelm.) Britton & Rose 113仙人掌科
墨西哥沙漠的巨仙人柱,又稱巨柱仙人掌或巨型仙人掌,日名弁慶柱,一株250歲者可以長到15m高,重達6噸,可以取得1噸的水。
◎沙那菜瓜Ibervillea sonorae
(S.Wats.) Greene 109瓜科 日名稱笑い布袋。生長在非洲沙漠。根像扁水壺,部份露出地面,裡面含有很多水份,是當地居民缺水時的救星。它極耐乾旱,國外有人把這種植物乾放在屋內,八年不死,總重量只減輕了4kg。生物為了生存,物競天擇,演化出各種適應惡劣環境的生存方法,多肉植物就是為了適應乾旱而演化的結果。
◎台北植物園的多肉植物區1999.8.1多肉植物區開幕,有仙人掌科.景天科.大戟科.百合科.龍舌蘭科… 等。多肉植物泛指仙人掌和其化的肉質植物(如景天科.龍舌蘭科等三十餘科),為適應乾燥而炎熱或寒冷的環境,演化出一些耐熱,耐寒且能貯水的構造和機制,如葉片退化.莖葉肉質等特徵。多肉植物的原生環境主要是沙漠及海岸地區,也可能出現在其他的生育地,因此外形為適應不同的生長環境而有所演變:例如有20m高且具枝葉的樹型仙人掌,也有柱形.球形.團扇形.附生型等類型。沙漠中的雨季短暫,降雨量少,多肉植物必須儘速吸收水分並貯存起來,這些植物的根系分布很廣且長,並靠近地面生長。其肥大的莖部則是超大容量的貯水器,特化成小刺的葉片,能減少水分的蒸散,並保護植株避免其他動物的侵犯與取食。台北植物園網頁 http://tpbg.tfri.gov.tw/
◎珊瑚礁岩的樓房:1934年布政使司衙門遷移時,不只是房舍,它的後花園也具體而微在台北植物園呈現,珊瑚礁搭建而成的三層樓房是明顯景觀。很可惜,因年久失修拆掉了,但還可看到地下室的入口,就在現在的多肉植物區。
◎多肉植物區:113仙人掌科,298景天科,133大戟科,274番杏科,320菊科,109瓜科,235蘿藦科,372百合科,365鳳梨科,392龍舌蘭科,275馬齒莧科,394露兜樹科,233夾竹桃科
◎什麼是多肉植物:大部份人認為多肉植物就是仙人掌。以前稱植物四大群界(乾生.水生.鹽生.中性)之一的乾生植物群界(Xerophytenvereine),就和我們所稱的多肉植物非常接近。外表看起來有肥厚多汁的莖或葉就是多肉植物,除了仙人掌以外,還有景天.大戟.蘿摩.夾竹桃.番杏.百合.鳳梨.龍舌蘭.露兜樹.馬齒莧.菊.旋花等十多科植物都有些類似情形。那麼有肥大多肉的根,蘿蔔,地瓜,馬鈴薯等算不算是多肉植物呢?這就要靠個人的認定,地面上看不到肥厚多肉部份,有些也不耐旱,所以一般人不把只有多肉的根或果的植物,稱為多肉植物。
◎森林也有多肉植物:不只是乾燥的沙漠地區有多肉植物,有些會生長在森林。例如蟹爪仙人掌.觀賞鳳梨.蘿摩科的毬蘭等附生植物,為了適應森林的乾.濕季分明,還是得發展出一套機制,應付這幾個月乾季的缺水環境。
◎趨同演化:大戟科的三角霸王鞭及龍骨木,看起來就像三角柱仙人掌。蘿摩科的魔星花,大戟科的金剛纂,就像柱形仙人掌。它們雖然在分類上是完全不同的植物,但為適應乾燥而演化出一些貯水的構造和機制,外形很像,因此常被誤認為仙人掌。這種有類似外形而不同類別的情形,我們稱為『趨同演化』。
◎多肉植物的求生策略:多肉植物為什麼能在乾旱地區生存,對於水份的開源節流當然有一套它的策略。
1.以莖來貯存水份:柱形或球形仙人掌,看起來圓胖多皺摺的部份都是它的莖,長期不下雨,乾扁的皺摺,經過一陣瞬間的驟雨,看起來圓胖了許多,又可以再渡過一段長時間的乾旱。最大的仙人掌,一棵可取得一噸的水。
2.以葉來貯存水份:景天科植物大部份以葉來貯存水份如燈籠草.風車草等。番杏科的石頭草,更是把它的功能發輝到極致,兩片連在一起的葉子,就像石頭,但它裡面可大部份都是水份。
3.以根等其他部分來貯存水份:乾燥地方有地下儲藏根的,就是這一類植物。
4.形成有蓄水功能的凹槽:如鳳梨或旅人蕉的葉基杯狀結構,成蓄水池。
5.以大面積的表層根系,來吸收瞬間驟雨的水份:有時候甚至只是濕了表層數寸泥土的小雨,它也能快速的吸收水份,一點都不浪費。沙漠仙人掌大部份都是這一類的。
6.以非常深長的根系來吸取深層的地下水:有些看起來非常乾旱的地區,較低處也能一片綠意盎然,顯然是有地下暗流經過,沙漠中的綠洲,就是這樣形成的。而自然界當然也會演化一些深根的植物來適應此一狀況。
7.以地面上的氣生根來吸收空氣中霧氣或水氣:在電視上看到有些沙漠地區的螞蟻,清晨站在高處,霧氣在它身上凝結成水滴,這就是整窩蟻巢飲水的來源,在經常數月甚至數年不雨的地區,沒有這些本能,早就絕種了。而不能行動自如的植物,更需要這種機制。海棗能耐乾旱,就是靠它。
8.葉子變小來減少水份消耗:仙人掌的葉子大部份變成針刺,大戟.蘿摩.景天等科的部分植物經過趨同演化的結果,非常像柱形仙人掌科,而它們的葉片也都很小,甚至退化。
9.白天關閉氣孔:CAM植物(景天酸代謝植物),白天關閉氣孔防止水分蒸散,晚上氣孔張開,利用景天酸結合二氧化碳,白天再慢慢釋放,以供光合作用之需,有些外表透明,使深層的葉綠素亦可行光合作用。
10.在缺水時以落葉來減少水分蒸散:這類植物在葉柄基部常有關節,如雀榕或水龍骨.骨碎補等這些著生蕨類。
11.乾旱時捲縮葉子,來減少水分蒸散:如蕨類植物的萬年松。
12.以長毛抵抗烈日,減少水份蒸散:翁頭類仙人柱,可以因而降低溫度6~7℃。
13.有蠟質光滑的莖葉,減少水份的蒸散。
14.演化成基生胎座或特立中央胎座,使胚珠等需水的重要器官,包被在子房的最中央。
15.很多種子有休眠機制:只有少數雨量時,控制不發芽,以防種苗缺水而枯死。
◎113仙人掌科:仙人掌一般人印象中就是多肉植物的代表。幾乎所有的仙人掌植物都來自美洲的沙漠地區。為了適應乾燥的生存環境,它們演化成各種千奇百怪的形態。其特徵:有很多雄蕊,花柱柱頭有很多分叉,花瓣多,花萼有一部分變成花瓣狀,致花萼.花瓣不易分辨。所流出汁液呈透明或半透明狀而非乳汁,有刺座。而刺座是仙人掌科最大特徵,刺座就像一般植物的節,葉子特化的針刺.花及芽,都從這裡生長出來。這與玫瑰等有刺植物之刺是由表皮特化的,是最大的差異。大部份的仙人掌都有粗大的莖幹和葉子退化成尖細的刺,植株不很高大,但花朵碩大美豔。看到其奇特艷麗的花,大概沒有人能不心動。如果再知道仙人掌很容易照顧,個把月甚至大半年不澆水不施肥,它也能活的津津有味,你就會忍不住會買它幾盆回家跟你作伴。
◎琉球首里城的仙人掌公園:仙人掌雖然原產於中南美洲的熱帶性植物,但是目前國內所見的大多是日本園藝的品種,所以很多名稱直接沿用日本漢字,日本味道很濃。如丸.姬.晃.錦.縞等字經常可以看到。琉球首里城的城下町,有仙人掌公園,是欣賞仙人掌的好去處。台灣最近幾年也成立了一些私人仙人掌園,雖然規模較小,但亦有數千上萬種圓胖可愛的多肉植物,及樸拙多刺的仙人掌供人觀賞。隨著年年增多的愛好者,仙人掌的栽培販售,已經在國內花卉市場獨樹一幟了。從國外不斷引進新品種,則讓國內越來越多以收集品種為樂的玩家趨之若騖。
◎陽明公園內的北農仙人掌園:位於台北市北投區湖山路的北農仙人掌園為私人所有的仙人掌栽培場,溫室內栽培上萬盆的仙人掌與多肉植物,大大小小.顏色豐富.品種眾多,甚為壯觀。園區所栽培的盆栽,除了假日送到建國花市販售外,園區也接受20人以上之團體預約參觀,並有仙人掌組合盆栽DIY.植物染的體驗活動,及幼兒的田園教學。
◎頑皮世界野生動物園也有巨大的仙人掌園區,非常壯觀。
◎電腦網路上的仙人掌世界
○荒漠仙人掌園 http://www.wretch.cc/blog/jaycactus
○夜行者的世界http://home.kimo.com.tw/moth.tw/index.htm
○Batman的秘密花園:http://www.k333.idv.tw/batman(內有國內相關網站)
○日本電腦網路上的多肉植物圖鑑:http://albino.sub.jp/database.html
○中國大陸的仙人掌俱乐部 http://www.cacties.com/zp.html
◎仙人掌科的根:仙人掌其根系不甚發達,靠近地面,分佈很廣,此類植物大都生長在沙漠.乾燥之地或樹上,有一段長時間的乾旱之處。不下雨時非常乾燥。下雨時,根發揮它的特點,大量蒐集水份貯藏於莖.葉,以維持植物體生命,直到下一季雨季來臨。
◎仙人掌的栽培:仙人掌的栽培,要了解其根系不發達的特性,要模仿其天然環境,水要澆透,排水一定要良好,表土乾了再澆水,寧乾勿濕,日照要充分,不宜常換盆,冬季15℃以下,顏色黯淡,是其休眠期,要保持乾燥。分株時埋土要淺,像球形仙人掌就放在粗砂上即可,不必埋入土中。仙人掌施肥時以長效肥較適合,肥料一定不能碰到根.莖或葉。仙人掌最好每年換盆一次,太大的盆子不容易控制水分,用足夠它一年成長空間的盆子是最理想。仙人掌換盆時要把舊土去掉,剪掉腐根及太長的根之後即可植入新土,沙土.泥炭土.泥土.珍珠石.蛭石或細蛇木屑,單獨使用或混合使用都無妨,但在植料中,最好能混入長效性的基肥。
◎仙人掌的澆水施肥:仙人掌性喜乾燥,放在室內做觀賞植物是很恰當的。經過多年溫室中的育種栽培和馴化,只要能控制適當的水份,對台灣的氣候也能適應的很好。不過,長期放在室內光線不足,生長速度會比較緩慢,澆水施肥的期間間隔要拉長一些。放在室外陽光充足,就很容易開花;不過要注意避免淋雨,以免腐爛或刺的色澤轉黑。因為經常乾燥,有機肥料不容易吸收,可以混合噴灑化學肥料,成效反而不錯。
◎仙人掌的繁殖:有關仙人掌的繁殖,可用播種.分球(或分株).扦插.嫁接法。除了稀有品種,一般仙人掌繁殖容易,最常用的是插枝法,插枝法大多用在三角柱.蟹爪仙人掌.或孔雀仙人掌,是將側芽切下,將所要的插穗陰乾三至五天,讓切口陰乾癒合之後,才插入乾淨的細蛇木屑.發泡煉石或蛭石中,大約一個星期就長根了,存活率幾乎是百分之百。播種繁殖費時費力,國內目前只有兩家園子在做,播種法通常用在育種雜交或必須大量繁殖的時候,種子的壽命,在室溫下約一.二年。播種的時節以秋季最適宜,氣候過熱或太冷對幼苗而言,均不適宜,所以環境應盡量保持溫暖.通風和乾燥,才能順利成長。分球或分株法,須注意傷口的消毒或陰乾,以避免造成腐爛而前功盡棄。
◎仙人掌的嫁接:嫁接法是將不同種的仙人掌接在一起,一般園藝上所做的嫁接均採『橫接法』,將球形仙人掌接在柱形仙人掌或葉仙人掌上,造成高矮不一,顏色互異,毛刺多變的複合成品;近幾年,有一位頗富創意的高學歷園藝業者,選擇了兩種毛刺,顏色不同,但球形大小差不多,用縱切方式,將其接合起來,結果居然都存活,成了兩株『陰陽雙色』的怪異仙人掌。更利用雙重嫁接方式,將葉仙人掌的莖葉以『插香』的方式,直挺挺的插在較大的球形仙人掌上,再在頂端上接較小而長的球形仙人掌,塑造出極為奇特的兩層式複合作品;這都是利用仙人掌耐旱.易栽.易嫁接的特性,可以創造出更多更有趣的作品,歡迎大家動手栽種,並預祝成功。
◎仙人掌的用途:仙人掌的花最教人驚艷稱奇;不過一些行家最注意的,主要還是在它的刺,其次是它的型態,花倒是最次要的。仙人掌是珍貴與否,取決於它是否稀有奇怪,跟蘭花一樣,植株上出現紅.白或黃色斑紋,大抵都是好品種。品種突變,生長點異常,出現綴化或石化現象也是好品種。絕大多數的仙人掌果實均可食,但有星類仙人掌是有毒性的。而扇形仙人掌其根莖味苦,性涼。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中藥應用在健胃.止痛.鎮咳.止瀉。仙人球青草店稱八卦癀,也有相同的藥效。
◎仙人掌科分有葉和無葉兩種:仙人掌一般可分兩個亞科,有葉和無葉兩種。仙人掌的祖先為了適應生活環境,開始逐漸地變形。首先葉片變小,不久葉片消失了,變化成刺狀,接著莖變肥碩,具有儲藏水份的作用。再來身體表面積變小,由扇形進化成柱形,再進化成球形.扁球形,最後再進化成疣粒狀及花瓣狀的牡丹型。刺可分為直刺.曲刺.強刺.纖細的刺.柔軟的刺.變化刺等。而牡丹型無刺,只有毛,莖分成很多層次,像開花一樣,莖頂端才有刺座,也叫做玫瑰型仙人掌。
◎有葉的仙人掌:原始形態的仙人掌是有葉的,台北植物園代表品種為木麒麟(Pereskia grandifolia),台大取名葉仙人棒,紫紅色的花。園區內還有一種葉子更厚,圓胖形葉的仙人掌,叫做青葉麒麟(Quiabentia chacoensis),台大取名葉仙人掌。還有花型艷麗的玫瑰麒麟,在花市常見。它們就像一般的樹木一樣,有莖有葉,枝葉都很茂盛,和其他樹木所不同的是,葉子稍肥厚,用於儲藏水份,有刺座,它莖上的刺是長在刺座上的,和其他仙人掌相同,可以分辨出來。它們尚未脫離一般樹木形態,故有仙人掌始祖之稱。類似品種約十多種。有櫻麒麟.梅麒麟.美葉麒麟等。在葉仙人掌上假如用插香方式,接上球形仙人掌,你會不會認為是它的果實嗎?
◎仙人掌像手掌:【童山詩集.卷三十五】李調元詠仙人掌:『應是巨靈仙,遺得拓山手。捧出太華蓮,長獻西王母。』這就是前人對於仙人掌的印象。仙人遺漏開拓山河之手,幻化成仙人掌,開出非常美麗的花朵,可以獻給王母娘娘,故名仙人掌。現代人說到仙人掌,一般人最狹義的認識,也因循認為就是扇形仙人掌,像手掌樣,一片接著一片長著。但這不是葉子,它的葉子已經特化成針刺,這是它的變態莖。植物園裡這兩棵,叫做金武扇Opuntia tuna (L.) Miller ,刺黃白色,中刺2-4支,小刺5-6支。黃色花,花開花謝花期很長,但要早上來看下午花就謝了,果實都無法成熟。
◎金武扇仙人掌 Opuntia tuna (L.)Mill. 別名平安刺。原產中南美洲.地中海沿岸。多年生多肉草本,莖呈節狀,每節如倒卵形,扁平,肉質多汁,老莖呈木質化。刺狀葉,黃白色,長約1cm。花頂生,鮮黃色。果實為漿果。喜歡陽光充足及溫暖.排水良好的砂壤,耐高溫及乾旱。可供觀賞,可做綠籬,漿果可以吃,全株可藥用。
◎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 Ker.Haw. 113仙人掌科 別名霸王樹.神仙掌.仙巴掌.仙人扇.火焰.火掌.玉芙蓉.澎湖紅蘋果.雷公剌。原產南美洲。味苦,性涼。可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健胃止痛,鎮咳。常綠肉質性灌木,高達2.5m。莖多節,互相連生,基部近圓柱形,稍木質;上部,節明顯,有分枝。葉狀枝扁平,倒卵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5~30cm,肉質,其上散生多數刺座,棘刺長1~5枚,長短不一,約1.2~2.5cm。夏季開花,單生於近分枝頂端的刺座上,花鮮黃色,直徑約7cm;花被片多數,外部的綠色,向內漸變為花瓣狀,腎狀扁圓形,先端凹入呈淺心形;雄蕊多數,排為數輪,較花瓣為短;花柱粗壯,直立,柱頭6裂。漿果肉質,有粘液,卵形或梨形,長5~7cm,紫紅色,有刺,稱為澎湖紅蘋果,艷紅而多汁,採食時須注意其剌人的種子,傳聞若被其種子剌傷,要等到打雷才能拔下,故有「雷公剌」之稱。近年來,仙人掌果實研發出果凍、冰淇淋等美味食品。
◎澎湖紅蘋果:澎湖有人將果實可食的扇形仙人掌,大量種植商品化,稱仙蜜果,俗稱澎湖紅蘋果。也有將其推廣成仙人掌冰者。聽說也有餐廳將其扇葉料理成桌上佳餚者。但要注意料理食用時,刺可要拔乾淨。澎湖現在有六種仙人掌科植物。根據記錄,澎湖的仙人掌是由荷蘭人在西元1645年時引進的。至今,已完全歸化,成為澎湖群島隨處可見的植物。
◎團扇類仙人掌:園區裡有一種,大綠仙人掌[Opuntia elatior Mill.]又叫做山影掌,扇葉較長.厚。這一類園藝界稱之為團扇類仙人掌。類似園藝品種不少,刺可分成剛直.紙狀和羽毛狀三種。白毛仙人扇[Opuntia leucotricha DC.]銀世界.金烏帽子.寶劍等是團扇形代表;另有圓武扇[Opuntia humifusa Raf.].單刺團扇[Opuntia vulgaris Mill.].白妙[Opuntia orbiculata Salm-Dyck ex Pfeiffer
];還有刺又多又細的細刺仙人掌[Opuntia microdasys (Lehm.) Pfeiff.]:有象牙團扇.還城樂.赤烏帽子.墨烏帽子……等
◎單刺團扇類:
○
Opuntia bergeriana 日名:紅花団扇,泰山,巴団扇,魔王扇
○
Opuntia elatior 中名:山影掌 日名:砂塵団扇,虎髭団扇
○ Opunita boldinghii
○ Opunita elata 日名:艶肌団扇,高団扇
○
初日之出 Opuntia vulgaris MILL. 日名:短刺団扇,通俗団扇。
○
初日之出石化Opuntia vulgaris MILL. ‘Variegata’莖節狹長,刺少,新芽紅色。
○ 白妙Opuntia orbiculata Salm-Dyck ex Pfeiffer
日名:絹毛団扇.白毛団扇.白妙.禿鷹。原產墨西哥北西部。莖直立,圓形至倒卵形,青綠色 。刺6支,黃色 。全體披細柔長毛,日光充足不見球體,如狐尾狀,極美觀。
○ 細刺仙人掌Opuntia microdasys (Lehm.) Pfeiff. 別名象牙團扇。日名:金烏帽子.金小判.小判団扇.短毛団扇。
○ 白桃扇:Opuntia
microdasys (Lehm.) Pfeiff. Var. albispina Fobe。
○ 武者團扇Opuntia articulata Pfeiff. 武者團扇(武藏野)是球狀代表。紙形長刺,小球。
○
長刺武藏野:[Opuntia articulata (Pfeiff.) Backeb.var.diademata ]
○
Tephrocactus articulatus日名亦稱武藏野。
○
棍棒狀代表有珊瑚樹.鬼子角等。
◎三角柱仙人掌Hylocereus undatus Britt.
& Rose 日名白蓮閣。日名稱三角柱者是Hylocereus guatemalensis。在墨西哥沙漠的巨柱仙人掌,是柱形仙人掌的標的,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仙人掌。無論種在何處都非常醒目。而柱形仙人掌中最普遍的,為三角柱仙人掌,閩南話叫倒吊蓮,大陸上也有人叫它霸王花.韋馱花.七星劍花.量天尺花,還有畢太耶.霸王鞭.沙魚劍.蕃花.蘩花等名稱。是仙人掌裡最賤價的,沒有人要,到處都有,甚至有野生的。花像曇花,大大的,可以食用。它強健的植株,發達的根系,最大的用處,就是當仙人掌的砧木。最近由國外引進一種新品種,雄蕊有500至600枚以上,每年花期在5至11月,長達半年以上,結很大的果實,即火龍果(園區有),有紅肉.白肉.黃肉等數品種。
◎柱形仙人掌品種很多,以刺形為名的:管花仙人柱類,吹雪柱[Cleistocactus strausii(Heese)
Backeberg]及白閃(Cleistocactus hyalacanthus
Backeb.)有全株細白刺.紅吹雪(Cleistocactus buchtienii Backeb.)刺橙紅色。滿頭長白髮的翁頭仙人柱(Cephalocereus senilis
Pfeiff.)日本人稱『翁丸』,園區溫室有園藝種『猩猩吹雪』。滿頭長髮的老樂類(Espostoa spp),有幻樂[Espostoa melanostele (Vaupel) Borg].長毛柱(Espostoa lanta).娟毛柱(Espostoa lanta)等。紫花仙人柱類(Echinocereus berlandieri)的白刺金龍.繁刺仙人柱(Echinocereus dasyacanthus).疏刺仙人柱(Echinocereus triglochidiatus).九刺仙人柱(Echinocereus enneacanthus).還有刺的顏色從白.黃.橙至棕色的彩虹仙人柱(Echinocereus rigidissimus)日本名叫『太陽』,園區溫室內有金龍.美花角.旭蝦.夜美人柱等園藝種。
◎吹雪柱Cleistocactus strausii
(Heese) Backeb. 原產玻利維亞。中型柱,高1m左右,細長直立,稜低以多,刺座簇生白毛狀刺,花小型不全開,暗紅色,雄蕊及雌蕊伸出花冠外,根部分枝。異名:Cereus strausii, Borzicactus
strausii, Pilocereus strausii, Denmoza strausii 。
◎白閃 Cleistocactus
hyalacanthus Backeberg 別名谷間之小灯.銀嶺柱。原產阿根廷。中型柱,高約1m;稜20,鈍;細刺柔銳,簇生,白色,最長者2cm,間有紅刺。花紅色,側生,長至1m左右開始開花。異名:Cleistocactus jujuyensis,
Cleistocactus strausii var.
jujuyensis 。
◎紅吹雪Cleistocactus buchtienii Backeb.
日名 山吹雪。異名:Cleistocactus sucrensis, Cleistocactus angosturensis, Cleistocactus
ayopayanus, Cleistocactus ressinianus 。
◎翁頭仙人柱Cephalocereus senilis
(Haw.) Pfeiff. 別名翁丸,英名 Old Man Cactus.Old Man of Mexico。原產墨西哥。柱型多肉植物,徑可達45cm,高則可達11m,但生長緩慢,具有12-30稜;葉退化為針狀,每個刺座具1-5針,約1-3cm長,另有20-30約6-12cm長的白毛。花黃色,直徑約7-8cm,長亦約7-8cm。全日照環境,冬季幾乎不需外來水份。可觀賞,大量的白毛用以隔離強烈的陽光照射。異名:Cactus senilis, Cereus
senilis, Pilocereus senilis, Cephalophorus senilis, Cactus bradypus,
Echinocactus staplesiae 。
◎老樂Espostoa nana F. Ritter 英名Old Man。原產地 祕魯。多肉植物。植株長柱型,高可達1.2-1.8m,莖上披有大量白色棉毛。葉化為針狀。花白色至淡粉紅色。生長於1,500-2,400m高之山地。用途:觀賞。異名:Pseudoespostoa nana 。
◎長毛柱Espostoa lanata (H.B.
& K.) Br. & R. 老樂類。日名老楽(おいらく).有毛柱, 英名Old man cactus。原產秘魯。全株覆蓋白毛。種子黒色,長1.5mm,寬1mm左右。異名:Cleistocactus lanatus,
Espostoa sericata, Espostoa lanata var. sericata, Cereus sericatus, Espostoa
procera, Espostoa laticornua, Cereus dautwitzii, Pilocereus dautwitzii, Cereus
lanatus, Cereus lanatus ssp. sericatus, Pilocereus lanatus, Oreocereus lanatus,
Cactus lanatus, Espostoa dautwitzii。
◎幻樂(白雲錦) Espostoa melanostele (Vaupel) Borg. 老樂類。異名:Cereus haagei, Pilocereus lanatus var.
haagei, Pilocereus haagei, Espostoa haagei, Cereus melanostele, Pseudoespostoa
melanostele, Binghamia melanostele, Cephalocereus melanostele。
◎紫花仙人柱Echinocereus berlandieri
(Engelm.) F.Haage 日名金竜.錦旗。長柱形。花徑約9cm,紫紅色。異名:Echinocereus blanckii var.
berlandieri, Echinocereus poselgerianus, Cereus blanckii, Cereus berlandieri,
Echinocereus berlandianus, Echinocereus blanckii 。
◎繁刺仙人柱 Echinocereus dasyacanthus
Engelm. 日名御旗(帝王蝦.紅洋錦.花嵐.繁刺蝦) 。產美國德州~墨西哥州。長柱形。花徑約10cm,金黄色。異名:Cereus ctenoides, Echinocereus
rigidissimus var. neomexicanus, Echinocereus pectinatus var. neomexicanus,
Echinocereus pectinatus var. dasyacanthus, Echinocereus hildmannii, Cereus
dasyacanthus, Echinocereus ctenoides 。
◎疏刺仙人柱Echinocereus
triglochidiatus Engelm. 日名:セン刺蝦。產美國新墨西哥州。異名:Echinocereus triglochidiatus
var. paucispinus 。
◎九刺仙人柱Echinocereus
enneacanthus Engelm. 英名為strawbarry
cactus;日名九刺蝦.九刺エビ(エビ,讀音為e-bi,意思就是龍蝦)。產美國德州.新墨西哥州。分佈的範圍儘限於大班國家公園至臨近的Rio Grande城,分佈的範圍比較狹窄。Echinocereus屬,同好者慣稱為蝦類, 許多品種和名都是什麼蝦什麼蝦的。異名:Echinocereus merkeri,
Echinocereus sarissophorus, Echinocereus uspenskii, Cereus merkeri,
Echinocereus enneacanthus var. dubius, Echinocereus dubius, Cereus dubius 。
◎櫛形仙人柱 Echinocereus
pectinatus Engelm. 日名:三光丸.白美丸.日光.櫛形蝦. 紅玉。圓柱形。開直徑約10cm的桃色花。産美國德州~墨西哥北部。異名:Echinocactus pectinatus,
Echinocereus pectinatus var. saltilloenis, Echinocactus pectiniferus, Cereus
pectinatus, Echinocereus pectinatus 。
◎彩虹仙人柱Echinocereus rigidissimus (Engelm.) Rose 日名太陽。刺的顏色從白.黃.橙至棕色。異名:Cereus pectinatus var. rigidissimus,
Echinocereus pectinatus var. rigidissimus 。
◎美花仙人柱 Echinocereus pentalophus
(DC.) Lem. 日名美花角.花簪。産墨西哥東部。株高20~100cm,徑2.5 cm,分枝多,灰綠略帶紅紫色,零散匍伏地面, 4~6稜,刺座舒散。棕黃色硬刺4~7枚。4月開桃紅色或洋紅色大花,徑12 cm。開花的時候幾乎佔滿四吋盆,是非常討喜的小盆栽,每個人看到都想把他抱走。異名:Cereus leptacanthus,
Echinocereus propinquus, Echinocereus procumbens, Echinocereus leptacanthus,
Echinocereus pentalophus ssp. leonensis, Echinocereus leonensis, Cereus
pentalophus, Cereus procumbens 。
◎菫花仙人柱Echinocereus fendleri
(Engelm.)Haage jr. 日名衛美玉。産墨西哥北部。異名:Echinocereus fendleri var. robustus, Echinocereus pseudohempelii,
Cereus fendleri, Echinocereus fendleri var. kuenzleri, Echinocereus kuenzleri 。
◎柱形仙人掌2 (以柱形區分):15m巨仙人柱,果實可食用的弁慶柱類[Carnegiea gigantea
(Engelm.) Britton & Rose ],2~3m高的大輪柱類的西施仙人柱[Selenicereus grandiflorus (L.) Britt. & Rose].月光仙人柱[Selenicereus macdonaldiae (Hook.)
Britton & Rose ].嫦娥仙人柱[Selenicereus pteranthus
(Link ex A. Dietr.) Britt. & Rose ]等。有以稜為名的,例如有高大的叫做大稜柱,六稜的六角柱[Cereus peruvianus (L.)Mill.],園區溫室內有同屬的翠峰堡.金毛獅子(小型,多子球)植株。柱徑較小的日名叫做『金鈕』的倒吊仙人鞭[Aporocactus flagelliformis
(L.) Lemaire ],小仙人鞭[Chamaecereus silvestrii (Spegazzini)
Britton & Rose ]等。柱徑更細的葦仙人棒[Rhipsalis cribrata Lem.]類,細條狀徑,樣子就像大戟科的綠珊瑚,有青柳[Rhipsalis cereuscula Haw.].玉柳[Rhipsalis paradoxa (Salm-Dyck)
Salm-Dyck].手綱姣[Rhipsalis pentaptera Pfeiff.],青葦[Lepismium grandiflorum (Haw.) Backeb.].仙人棒[Hatiora salicornioides (Haw.) Britt. et
Rose]日名『猿戀葦』等各種園藝種。
◎西施仙人柱Selenicereus
grandiflorus (L.) Britt. & Rose 日名大輪柱.大紐。莖約2cm, 7~8稜。30cm直徑的白花,晚上開放,是孔雀仙人掌的雜交親本之一。異名:Selenicereus hallensis,
Cactus grandiflorus, Cereus grandiflorus, Cereus kunthianus, Selenicereus
kunthianus 。
◎月光仙人柱Selenicereus macdonaldiae
(Hook.) Britton & Rose 日名夜の女王。産烏拉圭~阿根廷北部。莖4~5稜。紅+白花,直徑35cm,晚上開放。異名:Cereus rothii, Cereus
macdonaldiae, Cereus donatii, Cereus grusonianus, Selenicereus grusonianus,
Selenicereus macdonaldiae var. grusonianus, Selenicereus rothii 。
◎嫦娥仙人柱Selenicereus pteranthus
(Link ex A. Dietr.) Britt. & Rose 日名夜の王女。莖4~6稜。白花,直徑30cm,晚上開放。有人當成夜の女王在賣。異名:Selenicereus
nycticalus, Cereus nycticallus, Cereus pteranthus, Cereus brevispinulus 。
◎大稜柱
Trichocereus macrogonus
(Salm-Dyck) Riccob.異名:Echinopsis macrogona, Cereus
macrogona
◎六角柱仙人掌 Cereus peruvianus
(L.)Mill. 異名:Trichocereus peruvianus 。也有可吃的大果。
◎岩石獅子Cereus peruvianus
(L.)MILL.‘Monstrosus’岩石獅子也是六角柱仙人掌品種之一。
◎金獅子 Cereus variabilis f.monst 也稱金毛獅子,日名碧方閣。原種產於西印度群島及南美北東部。為Cereus variabilis 的石化種。具有多處生長點,因此呈現不規則形。針刺褐色。花白色。
◎倒吊仙人鞭 Aporocactus
flagelliformis (Linnaeus) Lamaire 別名金紐鞭仙人掌,日名金紐.鬼の紐柱.紐柱.紐メルキ.鞭形柱,大陸亦稱鼠尾掌.仙人鞭。原產墨西哥與中美洲。異名Cactus flagelliformis。多年生,匍匐莖細長,分枝多,粗1~1.5cm,長可達1m,呈鞭狀,具8~12個窄小低淺的稜,具氣生根,密被黃褐色短刺。幼莖亮綠色,後變為灰色。花粉紅色,直徑5~6cm,生於莖上,晝夜開放。花期4~5月。
◎小仙人鞭 Chamaecereus
silvestrii (Spegazzini) Britton & Rose 日名白檀.山吹。原産墨西哥東部。莖細圓柱形,匍匐生長。花徑約2.5cm的紅花,耐寒性強。
◎葦仙人棒 Rhipsalis
cribrata Lem. 日名浪華葦。産巴西東南部。莖圓柱形。
◎青葦Lepismium grandiflorum
(Haw.) Backeb. 異名Rhipsalis grandiflora Haworth 。産巴西東南部。莖圓柱狀,有刺。
◎絲葦Rhipsalis baccifera (J.S.
Mueller) Stearn 別名巴絲柳。日名糸葦。英名 Mistletoe Cactus 。原產中南美洲。附生性多肉植物。莖肉質,淺綠色,分枝多,長可達1.8m。葉退化為針狀,但莖上通常無針刺。花小,淡黃色。果實球型,直徑約0.5-1cm,半透明,種子黑色細小。
◎仙人棒 Hatiora salicornioides
(Haw.) Britt. et Rose 別名猿戀葦,日名猿恋葦.サルコイアシ。莖棒状,直立。花黃色。異名Hatiora salicornioides var.
stricta, Hariota stricta, Hariota salicornioides var. villigera, Hariota
villigera, Rhipsalis villigera, Rhipsalis salicornioides var. villigera,
Rhipsalis salicornioides var. stricta, Hatiora salicornioides var. villigera,
Rhipsalis stricta, Hariota salicornioides, Rhipsalis salicornioides, Rhipsalis
bambusoides, Rhipsalis salicornioides var. bambusoides, Hariota bambusoides,
Hatiora bambusoides, Hariota salicornioides var. bambusoides, Hatiora
salicornioides 。
◎球形仙人掌:球形仙人掌通稱仙人球,有些長大以後還是會成為柱狀,不過因為生長緩慢,經常看到的還是球狀。球形仙人掌是仙人掌園藝界的最大宗,有許多團體以此為切磋研究標的,日本人更是姣姣者,品種數以千計,不勝枚舉。園藝界把它們區分為強刺類.牡丹類.有星類.高地性仙人掌.頂花類仙人掌.鵝頭類仙人掌.南美新種仙人掌等幾大類。
◎仙人球Echinopsis multiplex Pfeiff. et. Otto 別名八卦癀.刺球.八卦掌.八卦刺.八仙拳.天鵝蛋.仙人拳.薄荷包掌。日名長盛丸.長生丸.大筒.大鳳.大砲.多子海胆。多年生常綠肉質草本。綠色肉質球莖,縱稜12~14條,叢生針刺。葉生細叢內,細小早落。花生刺叢中,淡紅或粉紅色,長喇叭狀,外披鱗片。漿果球形無刺。種子細小,多數。可觀賞,全草入藥,青草藥店稱八卦癀,味辛.苦,性涼,可消炎.消腫,肺炎,退燒。台灣的仙人球一般都只開花,但很少結果實。
◎球形仙人掌品種名稱:球形仙人掌其品種名稱,很多都稱做什麼丸的,像滿頭白髮的叫做翁丸,也有武烈丸.金盛丸.魔王丸.龜甲丸.短毛丸等。園區溫室內有花盛丸.桃盛丸.旺盛丸.短毛丸.銀毛丸.獨樂丸.祥雲丸.金毛丸.昇恐龍等植株。園藝品種類繁多,除了刺軟硬.長短.顏色.數量的不同外,稜線亦有達100多條者。市售球形仙人掌,小球者大都嫁接在三角柱上。也有全紅色.全黃色或紫黑色,沒有葉綠素,非嫁接無法存活。這些都是枝條顏色變異品種,日本名大都以『X錦』稱呼之。顏色斑紋變化配合得當者,是園藝界相當珍貴的仙人掌,無法有性繁殖,故量少價昂。
◎牡丹玉(祥雲丸)變種-金碧Gymnocalycium multiflorm
var. albispinum是鵝頭類的裸萼仙人球之一。
◎花盛丸 Echinopsis tubiflora
(Pfeiffer) Zucc.ex A.Dietr. 原產阿根廷。多肉植物。柱型,植株高可達75cm,徑12-15cm,具有11-13稜。葉退化為針狀,長約2.5cm,黃色。花白色帶有紫色,長25cm,直徑10cm,葉間開花。用途觀賞。異名:Cereus tubiflorus,
Echinocactus tubiflorus, Echinopsis albispinosa 。
◎短毛仙人球 Echinopsis
eyriesii (Turp.) Zucc. 別名短毛丸,原產南巴西~阿根廷。多肉植物,植株寬約15cm,高約30cm,具有11-18條稜。葉退化成短刺。異名:Echinopsis turbinata,
Echinopsis pudantii, Echinopsis eyriesii var. pudantii, Echinocactus eyriesii,
Cereus eyriesii, Cereus turbinatus。
◎太平丸 Echinocactus
horizonthalonius Hildmann 別名水平丸.花王丸.翠平丸。美國在德州.亞利桑納州.新墨西哥州及墨西哥北部都有分佈。密密的刺座,雄壯威武。春.夏開紅色的花。種子茶褐色~黒褐色,長3~4mm,寬2~3mm。尼氏太平丸是變種之一,雷帝是新種。異名:Meyerocactus horizonthalonius。
◎漿果仙人球 Myrtillocactus
geometrizans (Mart.) Console 園藝名龍神木,日名竜神木,英名 Blue Candle.Whortleberry Cactus。原產地 墨西哥。多肉植物。柱青白色,植株高可達4.5m。葉退化為針狀短刺。花淡黃色轉為粉紅色,一個刺座上可開多朵花。觀賞,花可食。可當優良砧木。異名Cereus pugioniferus, Cereus
geometrizans, Myrtillocactus grandiareolatus, Myrtillocactus geometrizans var.
pugionifera, Myrtillocactus pugionifer 。
◎綴化.石化及錦斑:仙人掌及多肉植物常見畸形或斑錦變異的植株。畸形變異主要有帶化及石化兩類。帶化又稱綴化或雞冠狀變異,乃是植株生長點不斷分生.加倍而形成許多生長點,並橫向發展為帶狀體。石化也叫岩石狀或山巒狀變異,乃是所有生長點都不規則分生,並增殖成參差不齊的岩石狀物。斑錦變異有白.黃.紅.紫各色,在色斑形狀上有塊狀斑.條變斑.鴛鴦斑和整體都呈白.黃.紅.紫各色。仙人掌的斑錦變異是所有植物最豐富多彩的。 ◎牡丹玉錦綴化 (Gymnocalycium mihanovichii
)
◎精巧殿綴化。精巧殿學名:Turbinicarpus
pseudopectinatus (Backbg.) C.Glass & R.Foster是頂花類仙人斧之一,球形~長卵形,白桃色花,異名很多,列舉如下:Pelecyphora pulcherrima, Normanbokea
pseudopectinata, Pediocactus pseudopectinatus, Neolloydia pseudopectinata, Mammillaria pseudopectinata, Pelecyphora
pseudopectinata
◎象牙丸石化及綴化。象牙丸Coryphantha elephantidens (Lem.) Lem.是頂花類,常見石化.綴化及錦斑變異。
◎金剛丸石化。金剛丸Mammillaria centricirrha
Lem. 又稱旋毛丸或旋刺仙人球,是頂花類疣粒仙人掌之一。 ◎龍舌蘭(392龍舌蘭科)綴化
◎金刺仙人球 Echinocactus grusonii Hildm.
金刺仙人掌屬的金刺仙人球,英名Golden
Barrel,日名『金鯱(魚虎)』[大陸寫成金琥]:是一種強刺類的球形仙人掌,球體巨大,直徑可達70-150cm,60年以上才會開花,30稜,刺硬金黃色,是最受歡迎的品種,在仙人掌園你所看到的大球,大部份都是金鯱。原產墨西哥。多肉植物,植物球型,直徑及高可達90cm,具有20-40稜。葉退化為針狀,黃色,每刺座有8-10根針刺。花黃色,鐘型,直徑4-5cm。春季開花。全日照環境生長。 ◎金鯱石化,即將開花 ◎金鯱之泉 (金鯱石化綴化)
◎強刺仙人掌屬(Ferocactus spp) 原產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形態為大球形或圓柱狀,是強刺中刺最美麗,也是刺最多的一種。有刈穗玉.龍眼.錿頭.王冠龍.金冠龍.紫鳳龍.巨鷲玉.日出丸.江守.真珠,美刺.強刺.偉刺.赤龍.紅珠等仙人掌。園區內有大碇.英冠玉等。
◎強刺仙人球 Ferocactus
fordii (Orcutt) Britton & Rose 另一異名:Echinocactus fordii。日名紅洋丸。莖球形~短圓柱形。花徑5cm左右的紫紅花。
◎偉刺仙人球 Ferocactus
herrerae Ortega 別名短刺巨鳩玉。日名春楼.春桜。另一異名:Ferocactus wislizeni var.
herrerae 。
◎美刺仙人球 Echinocactus stainesii
(Galeotti) Br.& R. 日名:翔陽丸.赤鳳.有毛玉。異名很多,列舉如下:Echinocactus piliferus, Echinocactus
pilosus,Echinocactus pilosus var.stainesii, Ferocactus piliferus,Ferocactus
piliferus var.stainesii, Ferocactus pilosus var.pilosus,Ferocactus
stainesii, Ferocactus stainesii var. ilosus,Ferocactus stainesii var. pilosus,
◎紅珠仙人球 Ferocactus townsendianus Br.& R. 日名:紅玉丸。日本異名:Ferocactus
tawnsendianus 。
◎赤龍仙人球 Ferocactus wislizenii (Engelm.) Britt.
& Rose 日名:金赤竜。産亞利桑那州~墨西哥北部。球形~圓柱形,大型種。異名:Ferocactus
wislizeni , Echinocactus wislizeni, Echinocactus arizonicus。
◎薄稜仙人球 Echinofossulocactus xiphacanthus (Miq.)
Backeb. 日名殺陣玉.雪嶺丸.乱将。強刺類。這一屬的仙人球,因為有些稜數非常多(80-100條稜以上),所以稜線常呈波浪狀。也是欣賞品種之一。槍穗玉.多稜玉.縮玉.龍劍王.劍戀玉等都是這一類的。
◎槍穗玉Echinofossulocactus hastatus (Hopff.) Br. & R.日名槍穂玉.槍玉,薄稜仙人球類。
◎多稜玉Echinofossulocactus multicostatus (Hildm.) Br. & R.別名多縮玉,薄稜仙人球類。花淡紫色~白色。
◎有星類仙人掌 (Astrophytum spp) 深綠色球體上有白色砂粒般小點的,稱有星類仙人掌,更是愛好者蒐集重點,分四大系統:
1.星紅仙人球(Astrophytum asterias)日名『兜』,標準八稜。有琉璃兜.白雲兜等。
2.羊角仙人球(Astrophytum capricorne) 日名『瑞鳳玉』,標準八稜。
3.多蕊仙人球(Astrophytum myriostigma) 日名『鸞鳳玉』,標準五稜,非五稜為珍品。有龜甲鸞鳳玉.碧琉璃鸞鳳玉.丸稜鸞鳳玉等。
4.裝飾仙人球(Astrophytum ornatum) 日名『般若(讀音玻惹)』,標準八稜。
◎星紅仙人球 Astrophytum
asterias (Zucc.) Lem. 日名兜.兜丸.星冠.星兜。異名Echinocactus asterias。扁球形,八稜,無刺,球體表面有零星白点,花黄白色。
◎羊角仙人球
Astrophytum capricorne Br. & R. 日名瑞鳳玉.羊角玉。異名:Echinocactus capricornis,
Astrophytum senile, Astrophytum capricorne var. senilis 。產墨西哥東北部。單顆球形或圓柱形,八稜,有刺。高可以到1.2m,直徑可以到10cm,夏天開花,花徑7.5cm,中心是紅色的聞起來有甜味。果實直徑2.5cm,會被灰色的刺覆蓋。
◎大鳳玉 Astrophytum capricorne
var. crassispinum 是瑞鳳玉的粗刺變種。
◎多蕊仙人球 Astrophytum myriostigma
(Salm-Dyck) lem. 日名鸞鳳玉,原產於墨西哥中部高原地帶。球體最大可長至15~18cm,標準五稜,但也有3~10稜之變化,非五稜為珍品。稜上有由刺座演變之淡褐色毛點,但全株無刺,毛點上會開花及萌發仔芽,植株初為球狀,長成後為柱狀,植株上遍佈通稱為星的白色毛點。異名:Astrophytum columnare,
Astrophytum tulense, Astrophytum myriostigma var. potosinum, Astrophytum nuda,
Astrophytum myriostigma var. viescaensis, Astrophytum coahuilense, Astrophytum
prismaticum, Echinocactus myriostigma, Astrophytum myriostigma var.
multicostatus, Astrophytum myriostigma var. columnaris 。
◎白鸞鳳玉
Astrophytum coahuilense (H. Möller) Kayser 產墨西哥的東北邊~美國德州南邊。常被誤認為鸞鳳玉, 整顆植株覆滿白點,日本改良的讓植株的白點變成白毛,更顯得此品種的漂亮,在日本以四稜白鸞鳳玉居多。單顆球形仙人掌,在春.夏季開花。
◎鸞鳳閣Astrophytum myriostigma var.colmnare植株柱形,株徑較小,可高至1m,花有香味。
◎裝飾仙人球(日名般若.装飾玉)Astrophytum ornatum (De Candolle) Weber
ex Britt. Rose英名 Monk's Hood。原產 墨西哥。多肉植物,柱狀,直徑15cm,高可達1.2m,具5-8稜(標準8稜),莖綠色,表面有白色斑點。葉退化為針狀,黃褐色,每刺座約5-11針,長3-4cm。花黃色,直徑6cm。夏季開花。觀賞用。異名Astrophytum ornatum var.
spirale, Astrophytum virens, Astrophytum glabrescens, Echinocactus ornatus,
Astrophytum ornatum var. virens 。
◎疣粒仙人掌( Mammillaria spp) 仙人掌從有葉特化成扇形.柱形.球形,有些更特化成疣粒狀,每個刺座凸起一粒的疣粒仙人掌,歸類為頂花類,大陸稱乳突球属。這一屬是5~6百種的大家族,是小球類,刺很小,看起來像白頭,冠頂開多數小花,是其特徵,頗受女性喜愛。○娟疣仙人球(高砂丸) (M. bocasana),○白疣仙人球(M. bombycina),○短刺仙人球(M. brauneana),○疣粒仙人球(M. celsiana),○旋刺仙人球(金剛丸) (M. centricirrha),○玉仙人球(玉翁) (M. hahniana),○多毛仙人球(M. lanata),○紅刺仙人球(M. mazatlanensis),○多子仙人球(銀霞) (M. prolifera),○麒麟仙人球(M. surculosa),○白劍仙人球(白王丸) (M. parkinsonii)…..等皆是。園內多肉植物區植有:白龍丸.金手指.玉翁.金星.金洋丸.白星.金松玉等植株。
◎娟疣仙人球 Mammillaria
bocasana Poselg 別名高砂丸,日名高砂。異名:Chilita bocasana, Ebenerella
bocasana, Cactus eschauzieri, Neomammillaria eschauzieri, Mammillaria
eschauzieri, Chilita eschauzieri, Mammillaria kunzeana, Chilita kunzeana,
Ebnerella kunzeana, Mammillaria hirsuta, Chilita hirsuta, Neomammillaria
longicoma, Mammillaria longicoma, Ebnerella longicoma, Mammillaria knebeliana,
Ebnerella knebeliana, Chilita knebeliana, Mammillaria haehneliana, Ebnerella
haehneliana 。
◎白疣仙人球Mammillaria bombycina
Quehl 日名:豊明丸.絹丸。異名: Chilita bombycina, Escobariopsis bombycina,
Ebnerella bombycina, Neomammillaria bombycina 。
◎短刺仙人球 Mammillaria klissingiana
Boed.異名:Neomammillaria brauneana, Neomammillaria
klissingiana, Mammillaria brauneana 。日名:翁玉.恋山彦.雨情丸.。球形~短圓柱形,白短刺+白毛。徑1cm左右的紫桃花。
◎旋刺仙人球 Mammillaria centricirrha
Lem. 日名:金剛丸.旋毛丸。異名: Neomammillaria centricirrha, Cactus
centricirrhus 。
◎白龍丸 Mammillaria
compressa DC. 日名白竜丸.角丸;英名 Mother of Hundreds。原產地
墨西哥中部。多肉植物,植株圓柱狀,高約20cm,直徑約10cm。葉退化為針狀,每刺座上約2-6針,針刺黃色,約2cm長。花桃紅色,沿著疣粒開成一圈環狀。果實紅色紡錘型。適合全日照或半遮陰環境。以扦插或種子繁殖。
◎疣粒仙人球 Mammillaria dixanthocentron Bkbg. 日名夢の黄金(有黄褐長刺)。
◎金星仙人球 Mammillaria
elongata DC. 別名或變種名:金手指.金手毬.金毛丸.黄金丸.黃金司.夕雲雀。原產墨西哥。多肉植物。
植株如手指狀,叢生,直徑約1-3cm ,高5-30cm。葉退化為針狀,倒鉤狀,每個刺座有14-25之刺,長約4-9mm,顏色黃至棕色。花色灰白或粉紅色,沿著疣粒開成一圈環狀。 果實粉紅色成熟時轉為紅色,種子咖啡色。異名:Cactus subcroceus, Mammillaria suberosa var.
intertexta, Mammillaria stella-aurata, Cactus stella-aurata, Mammillaria
elongata var. stella-aurata, Mammillaria intertexta, Mammillaria elongata var.
subcrocea, Cactus intertextus, Mammillaria tenuis var. media, Mammillaria
subcrocea, Cactus elongatus, Mammillaria subcrocea var. intertexta, Mammillaria
elongata var. echinata, Leptocladodia elongata, Neomammillaria elongata,
Krainzia elongata, Chilita elongata, Mammillaria echinata, Mammillaria
subcrocea var. echinata, Mammillaria elongata 。
◎玉仙人球 Mammillaria hahniana Werd.
日名玉翁。別名或變種名:阿信.映雪丸.白艶丸.玉翁殿.晃彩丸.銀河.白蓮丸.鶴裳丸.霧棲丸.銀嶺冠。英名 old
woman cactus 。原產墨西哥。多肉植物。植株圓柱狀,密佈灰白色棉毛。葉退化為針狀,淡黃色。花桃紅色,沿著疣粒開成一圈環狀。果實紅色紡錘型。春季開花。適合較低的氣溫,約12℃左右。
◎金洋丸 Mammillaria
marksiana Krainz 別名:黄金世界。異名: Neomammillaria marksiana 。原產地墨西哥。多肉植物。莖扁球狀,高約6-15cm,直徑約5-12cm。葉退化成針狀,每個刺座的針數4-21不等。花黃色,沿著疣粒開成一圈環狀。果實棍棒狀,種子細小咖啡色。在原生地通常生於灌叢或樹下。
◎紅刺仙人球 Mammillaria
mazatlanensis K. Schum. & Gürke 日名:緋縅.緋おどし。圓柱形。徑3cm左右的紫桃色花。異名:Mammillaria occidentalis, Mammillaria
occidentalis var. sinalensis, Mammillaria patonii var. sinalensis, Mammillaria
mazatlanensis, Mammillaria mazatlanensis var. occidentalis, Neomammillaria
occidentalis, Chilita occidentalis, Mammillaria littoralis, Mammillaria
mazatlanensis var. monocentra, Escobariopsis mazatlanensis, Chilita
mazatlanensis, Neomammillaria mazatlanensis, Ebnerella mazatlanensis, Ebnerella
occidentalis 。
◎白劍仙人球 Mammillaria parkinsonii Ehrenb.
日名:白王丸。異名:Mammillaria infernillensis, Mammillaria
vonwyssiana, Mammillaria rosensis, Mammillaria avila-camachoi, Mammillaria
auriareolis, Mammillaria tiegeliana 。
◎羽刺仙人球 Mammillaria
plumosa F.A.C. Weber 異名:Ebnerella plumosa, Chilita
plumosa 。日名:白星。英名 Feather Cactus 。原產墨西哥。多肉植物。圓球至圓柱型,高度及直徑約6-7cm,易在基部生出子球而形成叢生狀。葉退化為針狀,長3-7mm,白色羽毛狀。花色白或粉紅,直徑約15mm,沿著疣粒開成一圈環狀。果實紅色紡錘型。 觀賞用。
◎多子仙人球 Mammillaria prolifera (Mill.)
Haw. 別名多子球。日名:金松玉.松霞.銀霞.松の雪。英名Texas Nipple
Cactus。原產中美洲.美國德州。多肉植物。叢生,植株為圓柱型,直徑約2-4cm,高約10cm。葉退化為針狀。開黃色小花,沿著疣粒開成一圈環狀。果實圓柱狀,紅色。 異名:Ebnerella prolifera, Mammillaria pusilla,
Mammillaria prolifera var. multiceps, Chilita multiceps, Neomammillaria
multiceps, Cactus multiceps, Ebnerella multiceps, Mammillaria multiceps,
Mammillaria glomerata, Escobariopsis prolifera, Neomammillaria prolifera,
Chilita prolifera, Cactus proliferus, Mammillaria stellaris, Cactus glomeratus。
◎多毛仙人球 Mammillaria supertexta
Martius ex Pfeiffer 日名:幸福丸。異名: Mammillaria martinezii,
Mammillaria elegans var. lanata, Mammillaria lanata, Neomammillaria lanata 。
◎麒麟仙人球 Mammillaria
surculosa Boedeker 日名:銀鯱.甘美丸.羽衣の舞。 異名: Dolichothele surculosa,
Ebnerella surculosa 。
◎頂花類仙人掌:頂花類仙人掌除了疣粒仙人掌屬以外,還有:蝦仙人屬(Echinomastus spp)的亂刺仙人球及粟仙人球,代表品種有太白丸.櫻丸.英冠等,短圓柱狀,針狀強刺密生,非常美麗,耐暑性較差,喜陰涼;月世界(Epithelantha屬):短圓柱球體的小型種,密生小白刺,花淡桃色,果實細長棒狀;仙人斧(Pelecyphora aselliformis):精巧丸為其代表品種,直徑4~5cm的短圓柱形,子球群生,長圓形疣的先端扁平,左右長出細的白刺,花為紫紅色;頂花類仙人掌屬(Coryphantha spp):棍棒.針刺.千頭.象牙.直立.大疣.頂花等仙人球都是,上部有溝紋,疣特別發達,花著生在生長點是其特徵:代表品種象牙丸,濃綠色,大疣的先端有象牙色的粗刺,花為桃色巨大輪。園區溫室另有玉獅子.金環蝕.九天丸等。此外較有名的有天獅丸.獅子奮迅等;長疣仙人掌屬(Dolichothele spp):大長疣.小長疣.圓疣等仙人球都是。代表品種金星,圓錐形疣的先端有白刺,黃色大輪花。此外尚有羽衣.海王星等;翁疣仙人掌屬(Mamillopsis spp),只有月宮殿一種,球體覆滿純白的細刺,並長出鉤形的長刺,花緋紅色。
◎亂刺仙人球 Echinomastus intertextus
(Engelm.) Britton & Rose 日名:英丸.桜丸.綾玉。異名: Pediocactus intertextus,
Echinocactus intertextus var. dasyacanthus, Neolloydia intertexta var.
dasyacantha, Pediocactus intertextus var. dasyacanthus, Echinomastus
dasyacanthus, Neolloydia intertexta, Thelocactus intertextus, Echinocactus
intertextus, Thelocactus dasyacanthus, Sclerocactus intertextus 。通常單幹,長卵球形。球徑5~7cm,高約12cm。球体滿布硬刺。邊刺15~20枚,長1~1.5cm,紅白色。中刺4枚,長2cm。花亮紫色,周圍白色。產美國德州西部~墨西哥。
◎粟仙人球 Echinomastus
macdowellii (Rebut ex Quehl) Britton & Rose 日名:太白丸,月光丸。異名:Neolloydia macdowellii , Thelocactus
conothelos var. macdowellii , Thelocactus conothelos ssp. macdowellii var.
sniceri 。
◎仙人斧 Pelecyphora aselliformis
Ehrenberg 日名:精巧丸。異名: Mammillaria aselliformis,
Anhalonium aselliforme, Ariocarpus aselliformis。圓柱形,奇怪的刺座,像一條蟲,開紫紅花,徑約3cm。
◎紅簾玉 Sclerocactus erectocentrus
(J. Coulter) N. P. Taylor 別名:紅簾丸 .白琅玉。異名: Neolloydia erectocentra,
Theocactus drausei, Echinocactus krausei, Mammillaria childsii, Echinomastus
erectocentrus, Echinocactus horripilus var. erectocentrus 。
◎月世界 Epithelantha
micromeris ssp.micromeris var.micromeris 日名月世界.虞紅丸.細分玉.姫七々子.明世界。其他變種.亞種園藝名:小人の帽子.天世界.新月丸.魔法の卵.鶴の卵。分布北美。頂部凹陷,短圓柱球體的小型種,群生子球,小白刺包覆球體,頂部刺座開花,淡桃色,約1.5cm宜徑,果實細長棒狀。異名:Epithelantha micromeris, Epithelantha
rufispina, Epithelantha micromeris var. rufispina, Epithelantha micromeris var.
densispina, Epithelantha densispina, Mammillaria micromeris, Cactus micromeris
。
◎象牙丸 Coryphantha
elephantidens Lem. 異名:Mammillaria recurvispina,
Coryphantha sulcolanata, Cactus sulcolanatus, Echinocactus sulcolanatus,
Mammillaria sulcolanata, Mammillaria retusa, Coryphantha recurvispina, Cactus
recurvispinus, Mammillaria bumamma, Coryphantha garessii, Coryphantha
greenwoodii, Coryphantha bumamma, Cactus elephantidens, Echinocactus
elephantidens, Mammillaria elephantidens 。扁球形~短圓筒形。象牙色的大刺,頗受大家喜愛。直徑約8cm的桃~紫紅色花。
◎安宅象牙丸 ◎大疣象牙丸 ◎象牙丸錦
◎大長疣仙人球 Dolichothele longimamma DC.
異名:Dolichothele uberiformis, Mammillaria
longimamma var. uberiformis, Dolichothele longimamma ssp. uberiformis, Cactus
uberiformis, Mammillaria longimamma, Mammillaria uberiformis, Neomammillaria
uberiformis, Cactus alpinus, Mammillaria alpina, Neomammillaria longimamma,
Cactus longimamma, Dolichothele longimamma, Mammillaria laeta 。日名金星.長粒丸。英名 Finger
Cactus。原產墨西哥。多肉植物。球形,高及直徑約10cm,具有明顯的長型疣粒。葉退化為針狀,白至淺棕色,每個刺座約8-10支針刺,刺長12-20mm。花黃色,沿著疣粒開成一圈環狀,全開大小可超過5cm。果實黃至綠色,種子咖啡色。
◎小長疣仙人球 Dolichothele sphaerica
Dietr. 日名羽衣.球形丸。異名:Mammillaria sphaerica, Cactus sphaericus,
Mammillaria longimamma var. sphaerica, Neomammillaria sphaerica 。
◎圓疣仙人球 Dolichothele uberiformis (Zucc. ex Pfeiff.) Britton & Rose 日名海王星。異名:Mammillaria uberiformis , Mammillaria
longimamma subsp. uberiformis 。
◎香花丸 Dolichothele baumii (Boedeker)
Werdermann & Buxbaum 別名芳香丸.綿花丸。球形。軟白細刺。開黄花,直徑約3cm。 異名: Mammillaria baumii, Ebnerella baumii,
Mammillaria radiaissima, Mammillaria baumii var. radiaissima 。
◎翁疣仙人掌 Mamillopsis
schumanni 日名月宮殿 。球形。白倒鉤刺。鮮紅色長筒花,直徑約5cm 。
◎牡丹類仙人掌:還有一些疣粒成厚花瓣狀的牡丹類仙人掌,完全無刺,不太像仙人掌,倒比較像景天科石蓮那一類。瓣片硬的像岩石,故有岩牡丹.龍角牡丹.象牙牡丹.龜甲牡丹等名稱。葉形.個體大小差異很大,也是喜好者蒐集重點之一。有4屬是這一類的: Encephalocarpus(銀牡丹), Roseocactus (連山.龜甲牡丹), Ariocarpus(岩牡丹.三角牡丹), Neogomesia(agavoides牡丹)。
◎銀牡丹 Encephalocarpus stobiliformis (WERD.) BERG. 別名松毬玉。異名Pelecyphora strobiliformis 。
◎龜甲牡丹 Roseocactus
fissuratus (Engelm.) A.Berger 日名亀甲牡丹.連山.亀裂毛実。英名 Living
rock, False peyote。鈍三角形葉。紫紅色花,直徑約6cm 。異名Ariocarpus fissuratus 。
◎連山 Roseocactus fissuratus var.
lloydii 鈍三角形葉。紫紅色花,直徑約5cm 。異名Ariocarpus fissuratus var.
lloydii
◎黒牡丹 Roseocactus kotschoubeyanus (Lem. ex K.Schum.) Berger 紫紅色花,直徑約4cm 。異名:Ariocarpus kotschoubeyanus, Ariocarpus
kotschoubeyanus var. albiflorus, Ariocarpus kotschoubeyanus var. elephantidens,
Anhalonium sulcatum, Anhalonium kotschoubeyanus 。◎黑牡丹石化 ◎黑牡丹群生 ◎黑牡丹開花
◎姫牡丹 Roseocactus
kotschoubeyanus var. macdowellii
Backeb 小型,異名:Ariocarpus kotschoubeyanus var. macdowellii
◎岩牡丹 Ariocarpus
retusus Scheidw. 別名三角牡丹.鈍毛実。其他日本園藝種:花牡丹.玉牡丹.大疣玉牡丹.多稜多葉岩牡丹.小疣多葉岩牡丹.細葉岩牡丹.三角岩牡丹.小疣岩牡丹.幅広岩牡丹.小型岩牡丹.副疣岩牡丹.三又疣岩牡丹.中溝岩牡丹。
◎龍舌蘭牡丹 Neogomesia
agavoides Castañeda 別名鳳翼玉,日名アガベ牡丹。原産地墨西哥。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直徑約7cm 。長三角形葉,塊根性,紫紅色花,直徑約3cm 。 新異名Ariocarpus agavoides
(Castenada) Anderson。
◎高地性仙人掌:高地性仙人掌:都是原產墨西哥。有龍舌仙人球(Leuchtenbergia principis):淡綠色,疣三角錐狀,先端有灰白色紙狀長刺數根。花為黃色,大輪;皺稜仙人球(Aztekium ritteri):4~5cm的扁球形,極小型種,稜有複雜的橫紋,姿態奇特,生長緩慢;鱗莖仙人球(Strombocactus disciformis):灰綠色,菱形的疣排列成螺旋狀,生長點附近的疣,具有白色的短刺;仙人蕈(Lophophora williamsii):品種名為鳥羽王,具有白粉狀的球體,刺已變成綿毛束狀,可在高溫多濕的環境栽培,食用後會產生幻覺症;月之童子(Toumeya 屬):小型的圓柱形,黃褐色紙狀長刺,通常採用嫁接繁殖。
◎帝冠 Obregonia denegrii Fric 別名朝鮮薊仙人掌。原產墨西哥。植株具粗大的肉質根,扁球形,單生,表皮灰綠至深綠色,無棱,整個莖由菱形的葉狀疣突組成,刺座位於疣突尖端,新刺座帶白毛,有2-4根細小的刺,但通常早落。三角葉。春.夏開花,著生於多毛的頂端疣腋間,漏斗狀,白色稍帶粉紅。果實倒卵形,白色。稀有種。像牡丹類,但有刺。異名:Ariocarpus denegrii,
Strombocactus denegrii 。
◎鱗莖仙人球 Strombocactus disciformis
(DC.) Britton & Rose 日名菊水。產墨西哥
。扁球形。春~初夏開4cm左右之黄白色花。種子色黒,非常細小,長約0.2mm 。異名: Ariocarpus disciformis ssp. jarmilae,
Echinocactus turbiniformis, Pediocactus jarmilae, Strombocactus disciformis
ssp. jarmilae, Pediocactus jarmilae, Cactus disciformis, Echinocactus disciformis,
Strombocactus jarmilae, Ariocarpus disciformis, Mammillaria disciformis,
Strombocactus disciformis 。
◎龍舌仙人球 Leuchtenbergia principis
Hook. 日名光山。淡綠色,疣三角錐狀,先端有灰白色紙狀長刺數根。花為黃色,大輪 。
◎皺稜仙人球 Aztekium
ritteri (Boed.) Boed. 日名花篭(花籠)。異名 Echinocactus ritteri。原產墨西哥。是非常稀少的單種屬植物,華盛頓條約指定禁止商業交易的瀕臨絕種植物。約3cm的扁球形,極小型種,稜有複雜的橫紋,姿態奇特,生長緩慢。
◎仙人蕈 Lophophora
williamsii (Lemaire ex Salm-Dyck) Coulter 日名烏羽玉,變種有子吹烏羽玉.大型烏羽玉.銀冠玉等。原産墨西哥北部~美國德州。球徑約7cm,花徑2cm 。具有白粉狀的球體,刺已變成綿毛束狀,可在高溫多濕的環境栽培,食用後會產生幻覺症。異名:Echinocactus lewinii, Lophophora williamsii
var. lutea, Echinocactus williamsii var. luteus, Mammillaria lewinii,
Lophophora williamsii var. lewinii, Lophophora lewinii, Anhalonium lewinii,
Lophophora jourdaniana, Lophophora diffusa ssp. fricii, Peyotl zacatensis var.
fricii, Lophophora fricii, Lophophora williamsii var. echinata, Lophophora
echinata, Lophophora lutea, Mammillaria williamsii, Anhalonium williamsii,
Lophophora williamsii var. fricii 。
◎月之童子 Toumeya papyracantha (Engelmann)
Britton & Rose 日名月の童子。產美國新墨西哥州及亞利桑那州北部。小型的圓柱形,徑約2cm,淡黄色花,黃褐色紙狀長刺,通常採用嫁接繁殖。異名Mammillaria papyracantha, Echinocactus papyracanthus,
Pediocactus papyracanthus, Sclerocactus papyracanthus 。
◎裸萼仙人球類 Gymnocalycium spp 約有40個品種及很多變種,是鵝頭類的。性喜半日陰,大部份是單株,不容易產生子球,刺座下常有像下巴的V形凹痕,花芽完全沒有絨毛,是其特徵。5cm以下的小球,就會陸續不斷的開出美麗的大花,以鱗片包覆花梗,是其特色,有別於別的仙人掌以綿毛包覆。園區溫室內有新天地.五大洲.緋牡丹錦等植株。園藝種另有紅花.黃花.白花.瑞雲.龍頭.金碧.扁平.凹頦.瘤頦等仙人球及天王丸.紅蛇丸.怪龍丸.天平丸.聖王丸.龍冠玉.海王丸.稚龍玉.多花玉.緋花玉.光琳等各種品種,深受大家喜愛。園藝店大量販售的紅色仙人球,嫁接在三角柱上的,就是此類品種之一『緋牡丹』。
◎裸萼仙人球 Gymnocalycium denudatum
(Lk. & Otto) Pfeiff. 異名Echinocactus denudatus,
Cereus denudatus 。日名:蛇竜丸.裸玉,變種名:海王丸.聖王丸。產南巴西.烏拉圭.巴拉圭和阿根廷地區。球形,米黃~深綠色,高15cm,直徑15cm 以上。5~8稜。
◎鳳頭仙人球 Gymnocalycium
stellatum (Speg.) Speg. 日名鳳頭.甲武者.守殿玉。產阿根廷。異名:Gymnocalycium asterium, Echinocactus stellatus 。
◎緋紅仙人球 Gymnocalycium baldianum (Spegazzini)
Spegazzini 日名緋花玉。球形,深綠色,徑5~6cm,具9~11稜。4~9月開花,桃紅色,直徑約4cm。異名:Echinocactus sanguiniflorus,
Gymnocalycium venturianum, Gymnocalycium platense var. baldianum, Echinocactus
baldianus, Gymnocalycium sanguiniflorum 。
◎百朵仙人球 Gymnocalycium bruchii
(Spegazzini) Hosseus 異名:Frailea bruchii,
Gymnocalycium lafaldense 。日名羅星丸.桃園。原產南美。
◎瑞雲仙人球 Gymnocalycium mihanovichii
(Fric. et Gurke.) Br. et R. 日名:瑞雲丸,變種名:牡丹玉.緋牡丹.祥雲丸.円舞曲,是鵝頭類的裸萼仙人球之一。異名:Echinocactus mihanovichii,
Gymnocalycium mihanovichii var. stenogonum, Gymnocalycium stenogonum 。
◎龍頭仙人球 Gymnocalycium quehlianum (Haage ex Quehl) Vaupel 異名: Echinocactus quehlianus,
Echinocactus platensis var. quehliana 。日名:竜頭.盤国.万歳.瑞昌。
◎金碧仙人球 Gymnocalycium
saglionis (Cels) Britton & Rose 異名: Gymnocalycium saglione,
Echinocactus saglionis 。日名:新天地.六角玉。扁球形~球形。白桃色花。産阿根廷。
◎鵝頭類仙人掌另有:
○南國仙人掌屬(Notocactus spp):黃雲.華貴.乾果.獅王等仙人球都是,原產烏拉圭,小型種,大部份開黃色系大輪花,雌蕊鮮紅色。代表品種有河內丸.獅子王丸.小町等;
○白娟仙人球(Brasilicactus haselbergii) 原產巴西,代表品種有雪晃.黃雪晃等。扁平球的中型種,生長點附近密生白色的刺,緋橙色小花簇生;
○及原產於阿根廷的(Parodia屬)錦繡玉.緋繡玉.魔神王等。
◎英冠玉 Notocactus
magnificus Krainz. 別名栄冠玉。英名 Green Ball Cactus、Balloon Cactus。原產於巴西海拔2,000m的山區。多肉植物。球狀或圓柱狀,直徑約12cm,易群生,表皮藍綠色,具明顯的11-15稜。葉退化為針狀,針刺黃色,長度約1cm。花黃色,直徑約5cm。果實球型,約1cm。觀賞用。異名:Eriocactus magnificus 。
◎黃雲仙人球 Notocactus mammulosus
(Lemaire) Backeberg 日名鬼雲丸.小粒玉.獅子王丸.仙鏡丸.細粒玉。異名:Notocactus
megalanthus,Notocactus ritteranus,Notocactus roseoluteus,Notocactus mammulosus
var.pampeanus,Notocactus submammulosus var.pampeanus,Echinocactus
pampeanus,Notocactus pampeanus,Notocactus mueller-moelleri,Ritterocactus
megalanthus,Echinocactus hypocrateriformis,Notocactus
hypocrateriformis,Echinocactus floricomus,Notocactus floricomus,Notocactus
cristatoides,Malacocarpus mammulosus, Ritterocactus mammulosus,Echinocactus mammulosus,Notocactus
macambarensis,Parodia mammulosa. 。
◎華貴仙人球 Notocactus
ottonis (Lehm.) Berg. 日名青王丸.綺羅星。球形。黃花,徑約5cm。異名: Echinocactus ottonis,
Notocactus ruoffii, Notocactus neo-ottoianus, Notocactus tenuispinus,
Echinocactus tenuispinus, Echinocactus ottonis var. tenuispinus, Notocactus
uruguayus, Cactus ottonis, Echinocactus ottonis var. uruguayus, Parodia
paraguayensis, Notocactus grandiensis, Notocactus ottonis var. uruguayensis,
Notocactus arechavaletai, Malacocarpus arechavaletae, Echinocactus
arechavaletae, Notocactus arechavaletae, Echinocactus amambayensis, Notocactus
acutus, Peronocactus ottonis, Echinocactus ottonis, Notocactus ottonis,
Echinocactus acuatus var. arechavaletai, Malacocarpus ottonis 。
◎乾果仙人球 Notocactus
scopa (Sprengel) Backeberg 日名小町,英名Silver Ball Cactus。原產巴西.烏拉圭.阿根廷。多肉植物。倒水滴型(球形~圓柱形),植株高約45cm,直徑約10cm。葉退化為針狀,每刺座上有大量白色針刺。花黃色,直徑約4cm。 異名:Parodia scopa, Malacocarpus scopa,
Notocactus soldtianus, Peronocactus scopa 。
◎白娟仙人球 Parodia
haselbergii (Rümpler) Brandt 日名雪晃。扁球形~球形,密布白細刺。紅花,徑約3cm。異名:Notocactus elachisanthus,
Brasilicactus elachisanthus, Parodia elachisantha, Echinocactus elachisanthus,
Malacocarpus haselbergii, Notocactus haselbergii, Echinocactus haselbergii,
Brasilicactus haselbergii 。
◎金冠Parodia schumanniana
(Nicolai) F.H. Brandt 異名: Notocactus schumannianus,
Malacocarpus schumannianus, Echinocactus schumannianus, Eriocactus
schumannianus, Notocactus ampliocostatus 。亞種日名:金狐丸.麗冠,英名 Ball Cactus。原產南美洲。多肉植物。球型至柱型,直徑30cm,具大量縱向排列的稜。葉退化為針狀,針刺黃褐色。花黃色,直徑4cm。觀賞用。
◎花座仙人掌(Melocatus spp):花座仙人掌類是南美新種類,在中南美廣泛分佈。是球形仙人掌之一,果可食。花小,瓣劍狀,開花時,上面有一平面花座,由許多細刺和綿毛構成,冬天必須防寒。花謝後,果實長出像紅蠟燭,燭心是花瓣,有趣吧!有飛雲.層雲.賞雲.翠雲.卷雲.華雲.愛雲.滑雲.曲雲.涼雲.鐵雲.丫雲.沙雲等品種。自花受精,很少子球,以實生繁殖。
◎巻雲 Melocactus neryi K.
Schumann 異名: Cactus neryi, Melocactus
shulzianus, Melocactus guaricensis, Melocactus amoenus 。産巴西。扁球形。
◎南美新種仙人掌另有軟毛仙人球(Eriocactus leninghausii)原產巴拉圭,金晃丸有黃金色的細刺,也是這一屬的;小仙人球(Frailea schilinzkyana)球徑只有2~3cm,紅紫色或暗綠色表皮上有細刺,很容易自體受粉,有士童.豹之子.天惠王等園藝種;自生於智利中部高山帶的(Horridocactus屬)稜上有黃褐或灰褐色細針狀的剛直尖刺。代表品種有黑冠王.黑冠龍.登陽王等;原產於智利高冷地的(Neoporteria屬)白翁玉.銀翁玉.混亂玉等,有剛毛狀或柔軟的綿毛狀刺;以秘魯原產地為屬名的(Islaya屬)刺座上覆蓋有綿毛,並長出黃褐或紅紫色的短刺,發根不易,多用嫁接繁殖;龍爪仙人掌(Copiapoa marginata)以智利原產地為屬名,表皮上有白粉,與黑褐色的硬刺形成美麗的對比。代表品種有黑王丸.黑士冠。
◎軟毛仙人球 Parodia leninghausii
(Schumann) Brandt 日名金晃丸.金星丸.金皇丸.黄翁.黄翁丸。英名Golden ball cactus。原產巴西。圓柱形肉質小灌木狀,徑11cm,高1m,有黃金色的細刺,春天開黄色花。異名:Eriocephala leninghausii,
Malacocarpus leninghausii, Eriocactus leninghausii, Notocactus leninghausii,
Echinocactus leninghausii 。
◎小仙人球 Frailea
schilinzkyana (Haage Jr) Britton & Rose 日名小獅子丸.紫雲丸。扁球形,徑4cm,紅紫色或暗綠色表皮上有細刺,很容易自體受粉。異名: Frailea schilinzkyana ssp. concepcionensis,
Frailea ignacionensis, Frailea concepcionensis, Echinocactus schilinzkyanus,
Frailea ybatense 。
◎登陽丸 Horridocactus curvispinus (Bertero
ex Colla) Backeberg 其他日名古渓丸.長嘯玉.兜卒丸.斗熊丸。自生於智利中部高山帶,有黃褐或灰褐色細針狀的剛直尖刺。異名:Cactus curvispinus,
Echinocactus curvispinus, Malacocarpus curvispinus, Pyrrhocactus curvispinus,
Horridocactus curvispinus, Neoporteria curvispina, Echinocactus horridus,
Pyrrhocactus horridus, Neoporteria horrida, Echinocactus jussieui, Neoporteria
jussieui, Chilenia jussieui, Neochilenia jussieui, Pyrrhocactus jussieui, Echinocactus
tuberisulcatus, Pyrrhocactus tuberisulcatus, Neoporteria tuberisulcata,
Echinocactus occultus, Neoporteria occulta, Chilenia occulta, Echinocactus
froehlichianus, Pyrrhocactus froehlichianus, Horridocactus froehlichianus,
Horridocactus kesselringianus, Neoporteria kesselringiana, Pyrrhocactus
kesselringianus, Horridocactus andicola, Pyrrhocactus andicola, Pyrrhocactus
aconcaguensis, Horridocactus aconcaguensis, Pyrrhocactus armatus, Horridocactus
armatus, Neoporteria armata, Pyrrhocactus choapensis, Horridocactus choapensis,
Neoporteria choapensis, Pyrrhocactus grandiflorus, Horridocactus grandiflorus,
Pyrrhocactus odoriflorus, Neochilenia odoriflora, Pyrrhocactus robustus,
Horridocactus robustus, Pyrrhocactus coliguayensis, Pyrrhocactus pamaensis, Pyrrhocactus
truncatipetalus 。
◎白翁玉 Eriosyce senilis (Backeb.)
F.Kattermann 別名翁鳳丸。原產於智利高冷地。圓柱形,紫紅花,有剛毛狀或柔軟的綿毛狀刺。異名:Neoporteria nidus,
Neoporteria coimasensis var. robusta, Neoporteria robusta, Neoporteria
subgibbosa var. robusta, Neoporteria nidus var. multicolor, Neoporteria
gerocephala, Neoporteria senilis, Neoporteria multicolor, Neoporteria nidus
var. gerocephala 。
◎白錦玉 Eriosyce
islayensis (C.F. Först.) F. Kattermann 別名砂王女。原產秘魯。刺座上覆蓋有綿毛,並長出黃褐或紅紫色的短刺,發根不易,多用嫁接繁殖。異名:Islaya maritima, Islaya minuscula, Islaya
paucispina, Islaya paucispinosa, Islaya grandis, Neoporteria islayensis, Islaya
grandiflorens, Islaya unguispina, Islaya divaricatiflora, Islaya copiapoides,
Islaya brevicylindrica, Islaya bicolor, Islaya minor, Islaya islayensis,
Echinocactus islayensis, Islaya flavida, Islaya krainziana 。
◎龍爪仙人掌 Copiapoa
marginata (Salm-Dyck) Britton & Rose 日名竜鱗玉.黒雲城.硬鱗玉.黒雲城。以智利原產地為屬名,表皮上有白粉,與黑褐色的硬刺形成美麗的對比。異名:Echinocactus marginatus,
Copiapoa chaniaralensis, Copiapoa streptocaulon, Copiapoa marginata v.
magnifica 。
◎螃蟹蘭 Schlumbergera spp 113仙人掌科 不是所有的仙人掌均長在沙漠或是乾燥的土壤上,有些附生性的仙人掌係逐漸脫離土壤而附生在森林的樹木上,最讓人喜愛的就是開紅花,結紅果的螃蟹蘭。除比較傳統顏色外,還有粉紅.紫紅.洋紅.白及各種中間色。常見園藝種大都在聖誕節前後開花,因此也有人稱耶誕仙人掌。市售大都以吊盆方式呈現。邊緣缺刻比較尖銳是蝦蛄葉仙人掌(蟹爪仙人掌)Schlumbergera truncata: 其葉狀莖較寬大,周緣前端有2~4個明顯的銳角突起,開花時花朵與葉狀莖成一個角度蹺起,花期在每年的 11~12月間,此類開花整齊且花色繁多,有白.粉紅.金黃.橙紅.紅.紫紅等,為目前栽培數量最多的品種。邊緣缺刻比較圓者是蟹葉仙人掌或稱倒吊蓮Schlumbergera bridgesii: 葉狀莖較窄小,莖的周緣為純鋸齒較平滑,開花時花朵下垂,開花期較晚,約為每年的1~2月農曆春節前後,花色多屬紅色系,例如紅.紫紅等。而新出莖節帶紅色者是連葉仙人掌Rhipsalidopsis gaertneri: 很像螃蟹蘭,但它是葦仙人棒那一屬的,莖扁平長圓形,花期在4月,花筒較短,花瓣密集一層一層的,花約一至二朵,對稱性開放。
◎蟹爪仙人掌113仙人掌科Schlumbergera russelliana (Hooker)
Britton and Rose 別名蟹爪蘭.螃蟹蘭.耶誕仙人掌.倒吊蓮.蝦蛄葉仙人掌。英名crab cactus。異名: Cactus truncatus, Epiphyllum
altensteinii, Epiphyllum bridgesii, Epiphyllum delicatum, Epiphyllum ruckeri,
Epiphyllum ruckerianum, Epiphyllum truncatum, Epiphyllum truncatum var.
bridgesii, Phyllocactus russellianus, Schlumbergera bridgesii, Schlumbergera
epiphylloides, Schlumbergera truncata, Schlumbergera truncata var. delicata,
Thanksgiving cactus, Zygocactus bridgesii, Zygocactus delicatus, Zygocactus
truncatus, Zygocactus truncatus var. altensteinii 。原產巴西。蟹足仙人鞭屬。葉狀莖扁平多節,肥厚呈卵圓形,植株分株多,並向四周擴展,每枝有若千莖節相疊成鏈,兩側具2-4個銳角突起,先端下垂,形狀類似蟹足,故名”蟹爪蘭”。花著生於莖頂端,花瓣反捲後曲,花色繁多,有白.黃.紫紅.濃紅等色。果實倒卵形。性喜溫暖濕潤的環境。以扦插.嫁接繁殖。可盆栽觀賞。
◎蟹葉仙人掌Schlumbergera bridgesii
(Lem.) Lofgr. 113仙人掌科 別名倒吊蓮.螃蟹蘭。異名Epiphyllum truncatum 。葉狀莖較窄小,莖的周緣為純鋸齒較平滑,開花時花朵下垂,開花期較晚,約為每年的1~2月農曆春節前後,花色多屬紅色系,例如紅、紫紅等。
◎連葉仙人掌Rhipsalidopsis gaertneri
(Regel) Vaupel. 113仙人掌科 別名螃蟹蘭.假曇花。異名:Schlumbergera gaertneri, Epiphyllopsis gaertneri, Rhipsalidopsis
gaertneri, Hatiora gaertneri, Scklumbedgere bridgesii 。多肉植物,附生類型,原產巴西高原東部。植株常呈懸垂狀,主莖圓,易木質化,分枝多, 呈節狀,莖扁平長圓形,綠色,新出莖節帶紅色。刺座在節間,有剛毛。花著生在頂端,花大,直徑6~8cm,花冠整齊,紅色,花筒較短。外形與蟹爪蘭相似,但花形不同而且花期在4月。
◎曇花Epiphyllum oxypetalum
(DC.) Haw. 113仙人掌科 別名曇華.瓊花.月下美人。原產墨西哥.巴西。它晚上開花,凌晨即謝,故有曇花一現之成語。扁平狀莖較長不像扇子,反而像刀子。花朵白色很大,加瘦肉煮湯很好吃, 可治便秘.哮喘 .肺炎.高血壓.血脂肪過高症。 多年生肉質性植物,高可達5m餘,老莖圓柱形棒狀其餘呈扁平狀,節間甚長,葉狀莖長15~40cm,寬約6CM,邊緣波狀.綠色,老莖木質化,枝分歧或羽狀;全株平滑無毛無刺。每年5~11月開花,花朵單生於葉狀莖上的凹缺處,有花蕾的凹缺處不抽枝,若有抽枝則不生花蕾,花在夜間綻放,潔白幽香,花筒基部褐色,花凋零後仍懸於母株上數天。萼片多數,細線形,花瓣多數,長匙形,雄蕊亦多數,柱頭多裂。
◎孔雀仙人掌Nopalxochia ackermannii (Haw.)
F.M.Knuth 113仙人掌科 大陸稱令箭荷花.孔雀蘭。日名赤花孔雀.アッケルマン孔雀。異名Disocactus ackermannii, Epiphyllum hybrids。原產墨西哥中.南部海拔2000~2700m的森林中。是令箭荷花屬,多年生附生類型的仙人掌類草本多肉植物。高約 50~100cm,分枝多。莖扁平披針形似令箭,基部圓形,鮮綠色,邊緣略帶紅色,有粗鋸齒,鋸齒間凹入部有細刺,中脈明顯突起。春.夏開花,從莖節兩側的刺座中開出,花筒細長,喇叭狀大花,白天開花,每朵花僅開 1~2 天,花色有紫紅.大紅.粉紅.洋紅.堇紫.黃.白等。果實為橢圓形紅色漿果,種子黑色。是姿態.香氣兼備的夏季室內盆花,觀賞價值高。
◎298景天科
Crassulaceae 多肉植物除了仙人掌科以外,景天科應排行第二。產地分布甚廣,全世界溫帶及熱帶均出產,具園藝栽培價值者,以非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大西洋島嶼.中國.日本…原產者較著名,常見的有落地生根.石蓮花.長壽花.翡翠木(發財樹).月兔耳.秋之火(秋天變紅)…..等。
◎落地生根Bryophyllum pinnatum
(Lam.) Kurz 298景天科 別名燈籠草.燈籠花.葉生根.倒吊蓮.生刀草.土三七,英名Air Plant,Lifeplant,Cathedral
Bells。異名Kalanchoe pinnatum (L. f.)
Pers.原產非洲馬達加斯加,在台灣已歸化,是最常見的景天科多肉植物。莖直立,高約40~150cm。葉對生,單葉或羽狀複葉,小葉3-5片,葉柄紫色,葉片肉質橢圓形,長6-10cm,邊緣有圓齒,缺刻處易生成不定芽,好像水筆仔的胎生繁殖,其實這個不能叫做胎生,從生殖細胞胚胎或種子長大成苗的才可以叫做胎生;而落地生根只是從葉片長出不定芽,並不能稱之為胎生繁殖。圓錐花序,花絮梗長,花冠管狀,長3-4.5cm,淡紅色或紫紅色,蓇葖果,種子細小,花期春季,果期春末夏初。它非常耐旱,常見到屋頂上長出一大片,無人照顧,但每年開花,也越長越多,野外亦可見到。當葉片掉落,也可靠本身的養分,長出小苗,成為新的植物體,因此被稱為落地生根。用途:觀賞,藥用,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
◎掌上珠 Kalanchoe gastonis-bonnieri Raym.-Hamet & H. Perrier 298景天科 異名 Bryophyllum
gastonis-bonnieri 。原產地 馬達加斯加島。生活型 多年生肉質植物。植株呈肉質灌木狀,株高50~60mm,莖粗約1.2mm。葉對生,平展,長卵圓形至披針形,葉緣呈淺波狀,有時向上翻捲,使葉片形成一個半圓筒凹槽,葉長13.5~16.5mm,正面.反面均被有濃厚而稠密的白粉,並具深褐至淺褐色斑紋。聚繖花序高約30cm,小花鐘狀,外部淡紅色,內部則呈綠色。 適宜在涼爽乾燥和陽光充足的環境中生長,耐乾旱,忌水濕和悶熱潮濕,具有秋季至夏初的冷涼季節生長,夏季高溫時休眠的習性。葉端易萌生帶根的小植株,故又有“不死葉”之稱。通常花後全株乾枯死亡,所以栽培中一般不讓其開花。其白色的葉片和葉端的小植株是主要的觀賞對象。植株盆栽,觀賞,裝飾。
◎銳葉掌上珠 Kalanchoe daigremontiana
Raym.-Hamet & E.P. Perrier 298景天科
異名 Bryophyllum daigremontianum 。呈單葉披針形,也會落地生根,是伽藍菜屬(也稱燈籠草屬)植物。此屬之洋吊鐘(K.tubiflora)亦會落地生根,別名管花落地生根,但莖細棒狀,樣子完全不一樣。
◎不死鳥Kalanchoe hybrida (
daigremontiana X tubiflora ) (298景天科) 為Kalanchoe daigremontiana與Kalanchoe tubiflora間之園藝雜交種。多肉植物。莖肉質,紫褐色,植株高約50cm。具葉柄,葉片綠色,葉片及葉柄上皆有褐色斑點,葉緣鋸齒狀,在缺刻處常生成不定芽。觀賞用。
◎洋吊鐘Kalanchoe tubiflora (Harvey)
Hamet 298景天科 別名管花落地生根。日名錦蝶。英名Chandelier plant。原產南美洲及馬達加斯加。植株多肉。單葉全緣,圓棒狀輪生,無葉柄,葉脈不明顯,但中央凹槽明顯,前端群生許多小芽,花橙紅色五瓣合生。以葉子繁殖。盆栽或庭園觀賞。
◎298景天科 伽藍菜屬Kalanchoe spp 此屬植物還有許多不會落地生根者,如花市常見之長壽花(K.blossfeldiana),是台中市花,農曆過年開花,紅.紫紅.粉紅甚至白花都有,成團狀蓋滿頂部,是此屬最便宜好看之大眾盆花。匙葉燈籠草(K.spathulata),開黃花常被誤以為是落地生根,是家庭陽台常見植物。月兔耳(K. tomentosa)或稱兔耳草,毛茸茸的。還有三角形葉,植株高高的,非常奇特的白仙人扇(K. beharensis)。這些在植物園裡都可以看到。
◎長壽花Kalanchoe blossfeldiana
Poelln. 298景天科 別名多花落地生根.壽星花.紅花景天.伽藍菜。英名Kalanchoe
。原產馬達加斯加。用途:盆花.庭園露地栽培.花壇。花期:11~4月。花色:紅.橙紅.深紅.黃.白.桃色等。花語:堅忍。為多年生的多肉植物。在景天科植物中,長壽花是屬於生性強健且栽培容易的,短日照開花,在研究人員的研究之下,幾乎可以週年生產,而長壽花的花極多,正常於十月底陸續開花,因此稱為『長壽花』,又因為花期長適合贈送長輩或老人家,又稱為『壽星花』。Kalanchoe音譯為伽藍菜,伽藍為佛家語,根據(敕修清規唸誦)所說「伽藍土地,護法護人」,故長壽花有保護一家大小平安添福之意,乃理想的家庭花卉。
◎匙葉燈籠草Kalanchoe spathulata
(Poir.)DC 298景天科 別名匙葉伽藍菜.蓖葉燈籠草.大號雞爪黃.生川蓮.白背子草,倒吊蓮。異名Kalanchoe integra。原產台灣.中國大陸南方.南亞。肉質草本。高30-100cm。葉對生,單葉至三出複葉,肉質,卵狀披針形,長3-20cm,葉緣圓鋸齒緣。花序梗長,花瓣黃色,先端銳尖。蓇葖果。秋冬開花。
◎月兔耳Kalanchoe tomentosa Baker
298景天科 別名兔耳草。日名:月兎耳.白兎耳。變種名:星兎耳.長毛月兎耳.黒兎耳.黄金月兎耳。
◎仙人扇Kalanchoe beharensis Drake
298景天科 別名白仙人扇。英名 Felt Plant,Felt Bush 。原產地 馬達加斯加島。多肉植物。莖直立,野外成株可長至3m高。葉片肉質,對生有長柄,三角形,長約12.5-35 cm,寬約7.6-35 cm,邊緣不規則鋸齒狀,葉表佈滿氈毛,新葉灰綠色,老葉紅褐色。花黃色。春至夏季開花。適合全日照至半遮陰環境。觀賞。
◎雙飛蝴蝶Kalanchoe synsepala Baker
298景天科 英名 Cup Kalanchoe,Walking Kalanchoe。原產地 馬達加斯加。 多肉植物。莖短。葉片肉質卵型,長6-20cm,青綠色,邊緣紅色且為鋸齒狀。花黃綠色。觀賞。植株成熟後,會由葉腋長出走莖,先端有芽,會再成長出另一植株,如同會走路般移動,因此應為俗名又稱Walking Kalanchoe。
◎風車草Graptopetalum paraguayense
(N.E.Br.) E.Walther 298景天科 別名石蓮花.玉蓮.石蓮.神明草.雷公草.東美人。日名朧月。英名Ghost
plant,Mother-of-pearl plant。原產墨西哥。常綠亞灌木。單葉互生,長倒卵形或匙形,葉灰白色,葉緣的肉質葉片,無柄,呈簇生狀。聚繖花序,5單瓣,小白花。春秋開花。枝插.葉插都可繁殖,葉片掉落也可以自然發根成苗,也是家庭陽台常見植物之一。石蓮花味甘淡.性涼,主入肝腎二經,有平肝.涼血功效,中藥應用在利尿.降壓.解毒保肝.消腫止痛等作用,亦可治尿酸。
◎銀星Graptoveria 'Silver Star‘ 298景天科
別名 透明風車草。英名 Silver Star 。為Graptopetalum filiferum (菊日和. 黒奴) 與 Echeveria agavoides var multifida不同屬之園藝雜交種。多肉植物。植株蓮座狀。葉片肉質,淺綠色略為透明,窄三角形,先端銳尖,帶有紅色。花橘紅色。觀賞用。
◎蓮座草類 Echeveria spp 298景天科 一般也稱之為石蓮花,為無莖景天屬。與風車草非常相似,很多雜交種更不容易分辨,故又稱擬石蓮花。有些長成濃密的小灌木狀,有些只有扁平無莖的蓮座叢,大小.形狀.葉色和表面性質變化多端。葉肥厚,通常很光滑,葉面有一層蠟或葉霜,葉霜一經觸摸,很容易脫落。有些品種的葉和莖都有纖細的絨毛。葉子一碰就從連接主莖的地方折斷。休眠期結束後,春夏間,從接近蓮座叢中心的葉腋處,長出花穗,鐘形花朵由下至上逐一開放。有厚葉蓮座草.白雪蓮座草.銀蓮座草.紅緣蓮座草.毛擬石蓮花.近緣擬石蓮花.氈擬石蓮花.雅緻擬石蓮花.大葉擬石蓮花.白毛擬石蓮花.剛毛擬石蓮花.乙姬之花笠.錦晃星等多數品種。
◎銀蓮座草Echeveria glauca (Bak.)
Bak. 298景天科 日名高咲蓮華.玉蝶.松虫.狩衣.舞鶴。蓮座徑10~20cm,分枝常聚集叢生。
◎玉盃 Echeveria × gilva Walther 298景天科
原產地 墨西哥。為Echeveria agavoides (東雲.曙.仙鳳) 與 Echeveria elegans (月影.花司) 之雜交種。多肉植物。蓮座狀,高約20cm。葉片肉質,葉表粉白,冬季時葉緣帶紅色。春季開花。花序長約30cm,花冠橘紅色,先端黃色,約1cm。
◎黑王子Echeveria cv Black
prince 298景天科 英名 Black prince。園藝種。多肉植物。蓮座型,直徑約10cm。葉片肥厚,深咖啡色至深紫色,但若日照不足則較接近綠色。適合全日照或半遮陰。景觀。可以仟插繁殖。
◎錦晃星Echeveria pulvinata
Rose 298景天科 別名毛擬石蓮花.大和錦。日名錦晃星.寒月。英名 Plush Plant。原產地 墨西哥。多肉植物。高約15-30cm。葉片肥厚,密佈白色絨毛,葉緣略帶紅色。花橘黃色。冬至春季開花。
◎特葉玉蝶 Echeveria runyonii cv.‘Topsy turvy’298景天科 英名Topsy turvy 。為Echeveria runyonii的園藝品種。 Echeveria runyonii原產於墨西哥。多肉植物。葉片肥厚,顏色綠色帶有粉白,葉緣略反捲。 花橘黃色。
◎紅晃星 Echeveria x pulv-oliver 298景天科
為Echeveria pulvinata Rose(錦晃星)及 Echeveria harmsii
Macbride. (花司)之間的雜交種。多肉植物,亞灌木。枝條長,紅褐色。葉片佈滿白色絨毛,邊緣為紅色。花冠橘色,直徑7-10mm,長12-16mm,一年可開數次花。觀賞。
◎翡翠木 Crassula argentea Thunb.
298景天科 花市有一種俗稱發財樹的翡翠木,也是最常見的景天科植物之一。分枝均勻,近圓形葉子,青翠黃綠色,邊緣帶紅色,再纏些紅色的蝴蝶結,種在高雅的瓷盆裡,是非常耐看的盆景。同屬的神刀草(C. falcata),葉子似風車草,但呈鐮刀狀。青鎖龍(C. lycopodioides) ,它非常矮小,分枝很多,直立修長的莖,幾乎完全給尖削的肉質小葉遮蓋,形成布滿鱗片的四方柱子。
◎花月 Crassula ovata (Mill.) Druce 298景天科 異名Crassula
portulacea 。日名花月.金のなる木.縁紅弁慶.成金草.瑞蝶。英名 Jade Plant 、Money Trees 。原產南非。灌木狀多肉植物。 莖肉質,植株高可達2.7m。葉片肉質,倒卵形,全緣,青綠色,葉緣偶帶有紅色。花冠星型,白色至淡紅色。適合全日照至半遮陰環境。觀賞普及種。
◎星乙女 Crassula perforata Thunb. 298景天科 日本別名尖刀。英名
String of Buttons, Sosatieplakkie。原產地
南非。多肉植物。莖直立,植株高可達50cm。葉對生,葉片肉質三角形,長2cm,基部與對生葉片合生,灰綠色,邊緣偶帶紅色。花淡黃色。觀賞。
◎火祭Crassula americana cv.
Flame 298景天科 別名 秋祭。日名火祭り。英名 Teaspoon 。原種產於南非 。 多肉植物。植株蓮座狀,直徑約10cm。葉片肉質,夏季為綠色,秋冬轉為紅色。秋冬開花。花白色。觀賞園藝種。
◎神刀草Crassula falcata J.C.
Wendl. 298景天科 日名神刀。英名
Scarlet Paintbrush, Propeller Plant。原產南非。多肉植物。莖直立,植株高可達1m。葉片肉質,三角形,長10cm,寬2-3cm,葉先端扁,如刀狀。花紅色。觀賞用。
◎青鎖龍Crassula lycopodioides
Lam. 298景天科 日名青鎖竜。像針葉樹狀的枝條,長約15~20cm, ,寬約3~4cm,多分枝。葉子極小,鱗片狀十字對生。
◎雞蛋玉蓮Pachyphytum oviferum J. A.
Purpus 298景天科 日名星美人.優星。英名 Pearly
Moonstones,Sugar almond plant。異名Pachyphytum ovatum 。原產地 墨西哥。多肉植物。植株高約25cm。葉片肥厚如雞蛋狀,長2~4cm,表面灰綠色帶有白粉。花橘紅色。觀賞。
◎奇蓮草 Pachyveria pachyphytoides 298景天科
又名紫晶石蓮花.紫晶厚葉。日名東美人。是Pachyphytum bracteosum(星美人) × Echeveria gibbiflora
var. metalic(呉朱弁)之園藝雜交種。葉藍灰色,略泛紫晶色,非常悅目。這一屬很像石蓮花,它們是近親,大部分葉子較厚,有稱厚葉屬的。都是小型灌木,夏季開花,粉紅或帶白色。
◎景天屬 Sedum
spp 298景天科 景天屬,除了熱帶地區外,世界各地均有分佈,約有500種的大族群,耐寒性強。耳墜草.串珠草.各種佛甲草都是此屬植物。園藝種有銘月.万年草.宝珠.麒麟草.乙女心.玉葉.弁慶草.姬星美人.虹之玉.楓帆.玉蛋白.玉簾.等。
◎寶珠Sedum dendroideum ssp.
Praealtum 298景天科 日名宝樹.宝寿.宝珠。原産地墨西哥,當胃藥在使用。多肉植物。莖長。葉片肉質,青綠色。觀賞。
◎松葉佛甲草 Sedum mexicanum Britt. 298景天科 別名 松葉景天。英名 Mexican stonecrop。原產地
墨西哥。多年生肉質草本。葉肉質,線狀披針形,全緣,長5-20 mm,寬1-3 mm,葉尖漸尖,不孕枝葉為輪生,孕枝則為輪生至互生。花黃色,聚繖花序。果實直立。春季開花。庭園景觀。清熱利濕,解毒,涼血止血,祛風濕。主治咽喉腫痛,口腔潰瘍,濕疹瘡毒,鼻衄,咳血,咯血,風濕痺痛,風熱頭痛,角膜雲翳。
◎萬年草 Sedum lineare cv.'robustum‘ 298景天科 日名男の万年草.青葉。園藝種,原生種産日本。多肉植物。莖匍匐狀。葉片肉質,線型,3枚輪生,疏鬆排列在莖上。觀賞。
◎銘月 Sedum nussbaumerianum
Bitter 298景天科 別名 黃麗。日名銘月.名月.明月(日本將銘月.黃麗區分為二種)。原產地 墨西哥。多肉植物。莖肉質,植株高約15-30cm。葉片肉質,葉互生,疏生於莖上,莖頂則為叢生,葉片橢圓形,全緣,黃綠色,葉緣有時帶紅色,秋冬轉紅。冬末.春初開花,白色。觀賞。
◎耳墜草 Sedum rubrotinctum R.T.
Clausen 298景天科 別名 虹之玉錦。日名虹の玉.松の緑。英名 Pork and
Beans,Christmas Cheer 。原產地 墨西哥。多肉植物。植株高約15cm。葉肉質,呈水滴形,淺綠色,日照後會帶紅色。花黃色。生育環境:全日照或半遮陰處。
◎乙女心 Sedum pachyphyllum
ROSE 298景天科 別名 八千代。日名乙女心.厚葉弁慶.東美人.八千代。英名
Stonecrop 。原產地 墨西哥。多肉植物。植株高約15-30cm。葉片肉質,呈水滴形,淺綠色帶有粉白,先端略呈紅色。夏季開花,黃色。生育環境:全日照,耐乾旱,不適合太多水份的環境,可耐最低溫為5℃。觀賞。
◎繡邊草 Cotyledon undulata Haw.
298景天科 又名波狀瓦松。日名銀波錦.茸姫。原產地非洲。多肉植物。莖肉質,有5cm長的葉片,灰綠色,表面有一層厚厚的葉霜,葉緣波浪狀。花橙色。 台北植物園有錦斑園藝種:
◎旭波之光Cotyledon undulata '
Variegata' 。
◎長生草屬 Sempervivum spp 298景天科 分佈歐洲中南部和高加索高山地區,耐寒性極強。有蛛絲長生花及屋頂長生花等。雪牡丹葉緣長有白色芒毛,在放射形的葉片中心部,有如白雪覆蓋。另有百恵.平和.相生.卷娟.紅勳花等園藝種。
1.百恵:Sempervivum ossetiense cv. Odeity 。
2.平和.綾絹:Sempervivum tectorum 。
3.相生.綾桜:Sempervivum tectorum var. calareum 。
◎133大戟科
Euphorbiaceae 大戟科經過多年的趨同演化,有些和仙人掌非常類似,一般人不易分辨。產地分布極廣,全世界熱帶及溫帶均有出產,種類多達數千種,但以非洲原產者,無論在質與量上,均能美冠群芳。大戟科植物大部分有毒,折斷其莖葉有白色乳汁流出。像聖誕紅.猩猩草.龍骨木.綠珊瑚.金剛纂.紅雀珊瑚.三角霸王鞭.麒麟花等。
◎龍骨木 Euphorbia resinifera
Berg 133大戟科 別名仙人掌大戟.大戟乳汁樹.霸王鞭。日名白角キリン.老キリン.多角キリン.脂キリン。大陸上稱它為假仙人掌。原產印度.摩洛哥。在植物園裡幾棵比較高大,看起來就像仙人掌的就是龍骨木。多刺的肉質性灌木或小喬木,莖高0.7-7m,深綠色,全株含豐沛之乳汁;自基部分枝,莖有3-4稜,每10cm有一缺刻,好像一節一節的;還可以看到一些小葉子,圓形或橢圓形,但為早落性;棘刺短,成對生於稜上,但注意它的刺是由表皮特化而成的,沒有刺座,和仙人掌完全不一樣。夏季開花,花序與棘刺交互而生;雌雄同株,總苞杯狀,4-5裂,黃色,呈大戟花序,看起來像一朵花,其實是一群花,每個花序只有一朵雌花,花被3裂,其他都是只有一枚雄蕊的雄花。蒴果扁球型,具三棱。
◎三角霸王鞭 Euphorbia trigona Haw. 133大戟科 日名彩雲閣.三角キリン(三角麒麟)。英名African
milk。原產地加彭。常綠灌木。莖幹粗肥具3~4稜,濃綠色,直立性,常密集成叢生長,每一莖部之凹溝內具有波狀之白色帶,淡會隨著年歲之增長而逐漸消失。單葉互生叢生,長橢圓倒卵形,薄肉質,葉端.葉基呈鈍形,葉脈僅中肋明顯,托葉針刺狀,葉長2~4cm,寬1~1.5cm,葉片自莖幹稜脊上平出。夏至秋季開花,大戟花序,開花小或顏色不明顯。性耐旱忌潮濕,性喜高溫, 適合庭園美化或盆栽。
◎金剛纂 Euphorbia
neriifolia L. 133大戟科 別名火烘.火烘心.金剛篡,日名キリン角,夾竹桃キリン ,英名 Hedge
euphorbia, Milk hedge。原產印度。是高1-3m的灌木狀多肉植物,乳汁有劇毒,枝圓柱形,有不明顯的3-6稜,莖幹粗肥,多分支,小枝肉質,稜角凸處有銳刺一對,老枝落葉性。單葉互生,叢生枝條上部,倒卵形,長5~12cm,寬2~3cm,肉質理,葉端微凹,葉脈僅中肋明顯,柄長0.2cm,樣子很像高大的麒麟花,但有綠色的莖。春季開黃花,大戟花序,花苞褐色,適合盆栽.庭植或藥用消腫.拔毒。
◎霸王鞭 Euphorbia antiquorum Linn.
133大戟科 霸王鞭也稱金剛纂,別名.金剛杵.火殃勒.火筋.火巷. 金剛樹.火焰.千金劍.龍骨刺,日名ふくろ木.巒雲.竜骨木。樣子很像火烘,是5~7m高的大型喬木,5稜,有黒刺。也是的藥用植物,原產印度。
◎麒麟花 Euphorbia milii Ch.des
Moulins 133大戟科 別名番仔刺.虎刺.花麒麟。大陸稱鐵海棠。日名花キリン(花麒麟) 。英名 Crown of thorns euphorbia。原產地馬達加斯加,1868年引入台灣。常綠灌木。莖幹粗肥直立,褐綠色,並密生棘刺,莖枝富含乳汁。單葉互生,叢生枝頂,長橢圓倒卵形,具短柄,四季常綠,密布銳刺,葉脈僅中肋明顯。大戟花序,花苞顏色多樣,有紅.黃.橘.粉紅.白色等。果實呈紅褐色。四季開花,但秋冬季最盛開。適合盆栽.綠籬.花壇美化或旱燥地栽培。生長速度並不快速且麒麟花真正的花並不顯眼,位於苞片中間,花色為橙色或黃色,而我們所見的粉紅色的則是他的苞片。它是有毒植物,誤食會中毒。花可止血,莖.葉可拔毒.消腫。另有黃苞.大紅.大麒麟等變種。大麒麟Euphorbia milii var. vulcanii 植株較大,銳刺螺旋狀排列,整齊有序,花朵較多,最多可綻開16朵。
◎笹蟹丸 Euphorbia
pulvinata Marloth 133大戟科
又名世蟹丸。英名
Pincushion Euphorbia 。原產地 南非東部。多肉植物。植株球形~柱形,7~10稜,高約30cm,還在球形狀態時,非常像仙人球類。可適應較遮陰的環境。
◎綠珊瑚 Euphorbia tirucalli L. 133大戟科 別名青珊瑚.鐵羅,大陸稱綠玉樹。原產印度。每隔一定距離便二叉分枝,形狀像綠色的珊瑚,是極佳觀賞植物。美.日國家曾研究開發成為新的能源植物,其乳汁可提煉油分做為燃料,熔點高達113度C,可替代石油。
◎帝冠 Euphorbia lactea Haw. 133大戟科 日名帝錦,原產印度。多年生多肉草本,肥厚多肉,具白色體液。株高30~50cm
。莖3~4稜。生態奇特,耐熱,耐旱,適於盆栽。
◎台北植物園有其綴化品種: 春峰Euphorbia lactea HAW. ‘Cristata’,別名雞冠木,來自夏威夷,莖枝頂端皺縮團擠,成紫紅或綠色山峰狀,葉退化有棘刺。
◎紅雀珊瑚Pedilanthus tithymaloides (L.)Poit.
133大戟科 別名大銀龍.百足草.扭曲草.青龍.花銀龍.龍鳳木.銀龍花。8.9月開花,花小小的,像紅色鳥嘴。莖以之字形生長。葉背像船的龍骨。有青葉.斑葉.卷葉等品種。味酸.微澀.性寒,有小毒。可外用解毒.消腫.止血。
◎蜈蚣珊瑚 Pedilanthus tithymaloides
POIT. Subsp. tithymaloides‘Nanus’133大戟科 別名怪龍.龍鳳木,是紅雀珊瑚的園藝變種。
◎珊瑚油桐Jatropha podagrica Hook
133大戟科 別名葫蘆油桐.佛肚樹。原產西印度群島及哥倫比亞。肥大的莖似葫蘆,花紅色五瓣,花梗分枝多,似珊瑚,一年四季開花不斷,往往葉子掉光了,還繼續開花,極受人們喜愛。另有細裂珊瑚油桐Jatropha multifida (日名天狗の葉団扇),以觀葉取勝。
◎王犀角 Stapelia gigantea N. E. Br. 235蘿藦科 又叫大花魔星花.帝王魔星花,日名王犀角.大犀角。異名 Stapelia nobilis。原產南非。是魔星花最大花的品種,直徑30cm。莖四稜,看起來就像小型的柱形仙人掌。但它的刺是肉刺,不會扎手。開花的時候更容易分辨,它不像仙人掌的離瓣花,而是合瓣花的。花很大,開在地面,還有臭味,吸引蒼蠅或爬行昆蟲來傳粉。
◎縞馬 Huernia zebrina N.E.Brown
235蘿藦科 日名赤鬼角.縞馬。多肉植物。莖肉質,表面有肉刺,植株高約15cm,徑約4cm。花五角星形,花瓣上有紅色紋路。觀賞。
◎毬蘭 Hoya carnosa (L. f.) R.
Br. 235蘿藦科 別名 玉蝶梅.櫻蘭.天蝶梅.鱸鰻耳.塑膠花。英名 Wax plant 。台灣原產,熱帶及亞熱帶亞洲.太平洋諸島也有分佈。莖.葉也都是多汁的,應該也算多肉植物之一。園區花園內,一株老茄冬樹,樹上就可以看到附生很多毬蘭,有半年以上的時間都可以看到開花。多年生蔓性草本。莖呈蔓性,節間有氣根,能附著他物生長。葉對生,厚肉質,葉色全綠。 花腋生或頂生,球形繖形花序,小花呈星形簇生,清雅芳香。蓇葖果,熟時由綠轉褐;種子倒披針形,先端有毛。夏.秋季開花。有許多不同的園藝品種,如白色斑葉,紅色斑葉,捲曲葉,針形葉或長菱形葉等等不同的品系,可吊盆觀賞。
◎心葉毬蘭Hoya kerrii Craib 235蘿藦科 日名シャム桜蘭,原產泰國.寮國,厚厚的心形葉子,非常可愛,是園藝界後起之秀,也有斑葉種。
◎愛之蔓 Ceropegia woodii
Schlechter. 235蘿藦科 別名吊燈花.鴿蔓花.吊金錢.蠟花.木藤.心蔓。異名 Ceropegia euryacme, Ceropegia barbertonensis, Ceropegia
linearis var. woodi, Ceropegia barbertonensis, Ceropegia schoenlandii 。一對對小巧的心形葉片,以吊盆方式下垂著,是少女們心中的渴望。
◎愛元果 Dischidia pectenoides H.H.W.Pearsen 235蘿藦科 別名青蛙堡,園藝名巴西之吻。原產東南亞,可不是巴西。它最大的特點是像果實樣,膨大中空的囊狀物,它可是特化的葉片,囊內有根。
◎緬梔 Plumeria rubra L. 233夾竹桃科 別名 雞蛋花.鹿角樹.緬槴子.印度素馨.番仔花.蛋黃花。英名 Pagoda Tree,Temple Tree 。原產墨西哥.熱帶美洲。落葉喬木。枝幹粗大,小枝肉質,莖粗壯,鹿角狀分叉,全株具乳汁有毒。葉大,20-40cm長,具柄,簇生枝端,倒卵狀長橢圓形,全緣,羽狀平行側脈明顯,冬季落葉。四月開花,花期很長,至秋天才結束;聚繖花序頂生,花冠漏斗狀,裂片橢圓形迴旋排列;花瓣5枚乳白色,中心鮮黃色,芳香濃郁。是夏威夷花圈的主要材料。骨葖果長橢圓形,像兩支羊角,種子魚形,薄片狀,會隨風飄散。台北植物園另有紅花及鈍頭緬梔。
◎沙漠玫瑰Adenium obesum(Forsk.)Balf. ex
Roem. et Schult. 233夾竹桃科 別名 天寶花.矮性雞蛋花。英名 Desert Rose 。原產地 非洲東部。肉質性灌木。全株均含有毒質,乳汁的毒性最強。高約50-180cm,老幹基部肥大而蟠曲。葉片倒披針形或長橢圓形,先端近於平截狀而有有小突尖。花朵常叢集於枝端;花冠漏斗狀,花色有桃紅.粉白.深紅等幾種。果實長尖狀蓇葖果,種子有白色柔毛,可助其飛行散佈。幾乎全年有花。花色紅艷,植株低矮,極適合盆栽,往往全株無一片葉片,花朵佈滿枝條。肉質莖,越老,盤據越多越貴。很容易結果,骨葖果也像兩支羊角,但較小一號,惟北部較不易看到結果。
◎非洲霸王樹Pachypodium geayi
Costantin & Bois 233夾竹桃科 日名阿亜相界。 英名 Madagascar palm Clubfoot 。原產地
馬達加斯加島。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性喜陽光,耐寒性弱。有白.紅.淡黃等花色。
◎石頭草 274番杏科 蟹蛺草類又稱石蘭.石頭草.寶貝草。屬番杏科裡最特殊的一種,這類植物原生於極乾旱.貧脊的石礫中,表面灰綠色與石頭並無二致,植株體為一倒圓錐形,葉片演化成有一對基部相連,頂部平面化的肥厚葉片,兩葉之間裂痕顯著.深刻.未開花時根本看不出是棵植物,花自葉間裂縫開出,像小菊花,呈白.黃或紅色,是非常別緻的番杏科植物。花後老葉會枯萎,繼而長出一對新葉。肉錐花屬(Conophytum):櫻貝(寶貝草)是這一屬的,青綠色足袋形,上有綠色小斑點,葉緣有紅邊,而赤映玉有紫色外皮。生石花屬(Lithops):黃鳴弦玉是這一屬的,表皮黃綠色,頂部有枝條樣斑紋和紅線條,而李夫人是灰綠表皮。春桃玉屬(Dintheranthus):南蠻玉是這一屬的珍貴品種,灰白表皮,有如用刀淺切的高爾夫球。駝峰花屬(Gibbaeum):白魔是這一屬的,銀灰色表皮,左右大小不對稱,多呈群生體。
◎肉錐花屬(Conophytum)
○翡翠玉.玉翡翠Conophytum calculus (Berger) N.E.Br.圓型,白緑色,黄花夜開。
○寶貝草Conophytum springbokense
N. E. Br. 日名桜貝.春雨,タビ型。灰緑色,多斑點,開黄花。異名 Conophytum bilobum
ssp. Bilobum, Conophytum noisabisense, Conophytum leucanthum, Conophytum
obtusum, Conophytum linearilucidum, Conophytum macrostigma, Conophytum
markoetterae, Conophytum meyerae, Conophytum nelianum, Conophytum nutaboiense,
Conophytum muscosipappilatum, Conophytum lekkersingense, Conophytum
laxipetalum, Conophytum lavisianum, Conophytum latum, Conophytum largum,
Conophytum lacteum, Conophytum klipbokbergense, Conophytum insigne, Conophytum
indefinitum, Conophytum vlakmynense, Conophytum incoronatum, Conophytum
inclusum, Conophytum incurvum, Conophytum sororium, Conophytum ovatum,
Conophytum variabile, Conophytum tumidum, Conophytum tectum, Conophytum
supremum, Conophytum subtenue, Conophytum subcylindricum, Conophytum subacutum,
Mesembryanthemum stylosum, Conophytum stylosum, Conophytum smithersii,
Conophytum strictum, Conophytum parvulum, Conophytum sitzlerianum, Conophytum
simplum, Conophytum simile, Conophytum recisum, Conophytum proximum, Conophytum
pole-evansii, Conophytum pluriforme, Conophytum plenum, Conophytum piriforme,
Conophytum gregale, Conophytum strictum var. inaequale, Conophytum apiatum,
Conophytum conradii, Conophytum compressum, Conophytum citrinum, Conophytum
christiansenianum, Conophytum cauliferum, Conophytum brevisectum,
Mesembryanthemum bilobum, Conophytum barkerae, Conophytum auctum, Conophytum
asperulum, Conophytum convexum, Conophytum apiculatum, Mesembryanthemum
apiatum, Conophytum anomalum, Conophytum andausanum, Conophytum amplum,
Conophytum ampliatum, Conophytum albescens, Conophytum aequale, Conophytum
absimile, Conophytum grandiflorum, Conophytum philipi, Conophytum approximatum,
Conophytum ecarinatum, Conophytum gonapense, Conophytum glaucum, Conophytum
geminum, Conophytum furcatum, Conophytum exsertum, Conophytum excisum,
Conophytum elishae, Conophytum ecarinatum var. mutabile, Conophytum angustum,
Conophytum cordatum, Conophytum gonapense var. numeesicum, Conophytum difforme,
Conophytum cordatum var. macrostigma, Conophytum coriaceum, Conophytum crassum,
Conophytum ecarinatum var. angustum, Conophytum dennisii, Conophytum
dolomiticum, Conophytum dilatatum, Conophytum dissimile, Conophytum distans,
Conophytum divaricatum, Conophytum diversum, Conophytum curtum 。
◎生石花屬(Lithops)
○日輪玉
Lithops aucampiae L. 274番杏科 黄花。
○麗虹玉 Lithops dorotheae Nel. 274番杏科
開黄花。
○露美玉
Lithops turbiniformia (Haw.) N. E. Br. 274番杏科
異名Lithops
hookeri
◎春桃玉屬(Dintheranthus)
○南蠻玉 Dintheranthus pole-evansii
274番杏科 日名南蛮玉,異名Dinteranthus pole-evansii 。葉灰緑色,花金黄色,徑約3cm 。
○綾耀玉 274番杏科 Dinteranthus vanzijlii
ssp. vanzijlii (L. Bol.) Schwant.葉灰緑,似嵌入茶斑,橙黃色花,徑約2cm。 異名Dintheranthus vanzylii, Dinteranthus vanzijlii, Lithops vanzijlii 。
○幻玉 Dinteranthus wilmotianus
L. Bol. 274番杏科 異名Dintheranthus wilmotianus 。葉灰緑,散佈透明小點,花金黃色,徑約3cm。
◎駝峰花屬(Gibbaeum)
○寶錠草 Gibbaeum album N. E.
Brown (274番杏科) 日名白魔.歌扇玉。植株卵型,近白色。開白花,徑約2cm。
○照波 274番杏科 Bergeranthus multiceps
(Salm-Dyck) Schwant. 別名 三時草。英名 Three
O'clock,Illuminating Wave。原產地南非。多肉植物。莖匍匐狀,高約8cm。葉片肉質,披針形,排列緊密。花黃色,徑約3cm。春季開花。下午3點左右開花,因此又被稱為三時草。
◎花蔓草Aptenia cordifolia (L.f.) Schwantes 274番杏科 別名心葉冰花。英名Sun Rose,Baby Sun Rose,Heartleaf Ice Plant
。原產南非。多年生草本。枝條有稜角,多肉心形葉對生。春季自枝條頂端開桃紅或緋紅小花,中心淡黃,適合吊盆栽植。
◎綠之鈴 Senecio
rowleyanus Jacobs 320菊科
日名緑の鈴.翠玉簪.緑の玉。原產西南非洲。莖非常細長,可長至90cm,匍匐下垂,在莖節間會長出氣生根,但不具攀緣性;細長的綠莖上長著一顆顆綠色圓珠狀的葉子,宛如在盆上掛 著一串串的鈴鐺,相當可愛。每年早秋前後開花,單生的頭狀花序,花是白中帶紫色的筒狀小花,花型像紅鳳菜,著生在莖節間抽出的花梗上。適吊盆裝飾。
◎美空鉾 Senecio antandroi
Scott-Elliot 320菊科 莖細。葉密集生長,表面帶白粉。花黄。產馬達加斯加。
◎上弦月 Senecio serpens G.D.
Rowley 320菊科 別名萬寶.香蕉草;日名万宝;大陸稱蓝松;異名 Kleinia
repens 。原產南非。株高約10cm之叢生多肉植物,葉圓柱形,略彎,表面帶白粉,花白。葉子像松葉牡丹,植株倒像有香蕉狀葉的綠之鈴。
◎樹馬齒莧 Portulacaria
afra Jacq. 275馬齒莧科 日名銀杏木.銀公孫樹。原產於南非,在好望角-帶有大片群落生長,極為壯觀,植株為灌木狀,枝條柔軟多肉,表皮紅褐色,葉片小,綠色肥厚,表面光滑有光澤,倒卵形,略像銀杏,故有小銀杏木之別名。花徑約1cm,淡粉紅梅花形,但開花不易,一般都當盆景培養。
◎松葉牡丹 Portulaca pilosa Linn.
subsp. grandiflora Geesink 275馬齒莧科
又稱龍鬚牡丹.太陽花。原產南美洲。一年生草本,莖長15~30cm,多分枝,圓柱形,帶紅色。葉無柄,排列於莖上成螺旋狀,葉片多肉質,肥厚扁平,鈍頭,葉腋生有白毛。花頂生,大型。萼片2枚,廣卵形,膜質。花瓣5枚,深裂,白晝開花。蓋果,桃形。熟時則上半成帽狀會脫落,內藏多數細小種子,黑褐色。花色很多,單.重瓣皆有。其重瓣紫紅品種,雄蕊已經完全瓣化,無法結果採種,但家庭種植很容易繁殖,隨便採摘一段,一插即活,太陽愈大花開的愈多。
◎馬齒牡丹 Portulaca oleracea
'Wildfire‘ 275馬齒莧科 別名午時花.太陽花.洋馬齒莧.假牡丹.大花馬齒莧.闊葉半枝蓮.豬母奶仔花。原產地 南美洲。它是雜交的園藝種,近年才由種苗公司推出,植株矮小,就像大型的馬齒莧,但花大多了,上午開花,午後即閉合,花開花謝,開花不斷,是最近非常流行的花壇植物。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株高約8~15cm,莖匍匐狀,莖.葉肉質狀。葉肉質互生,葉幅頗寬,長橢圓型,全緣。花頂生,花色多,有白.紅.橙.黃.紫.粉紅.桃紅等相參,更有單瓣與重瓣之分上午開花,每莖著根蕾數枚,但每日僅能開花一朵,午後即閉合凋謝。花期極長,春末至初冬都能開花,約5~10月。性喜高溫耐旱,全日照.半日照都可,蔭蔽容易徒長,造成開花不良或者是不開花。
◎厚鱗草Anacampseros rufescens
(Haw.) Sweet 275馬齒莧科 日名 吹雪の松.姫吹雪。原產非洲。一片片三角形厚葉緊密疊成一長串,看不見莖部,葉間有綿毛,開桃紅花。
◎372百合科 蘆薈屬Aloe spp 此屬約200種,分布於東半球熱帶地區,以南非尤盛。是百合科多肉的代表性植物。莖葉肥厚多汁,呈錐形,一般排列成蓮座狀,葉緣多數有刺,也有帶鉤的鋸齒。多數為30cm以下矮生的,但也有喬木狀的。冬末至初夏開花,穗狀花序從葉腋抽出,花橙或紅色,呈管形,長約4cm。蘆薈被傳為百病靈藥,更是時下自然美容的最佳素材,目前被大量使用在健康食品及美容材料上,進出口的形式,以活的植物體或蘆薈汁商品化。也有許多觀花及觀葉品種。此屬已有人將其獨立成蘆薈科(Aloeaceae)者。園區內有一般蘆薈.廣葉蘆薈.柏加蘆薈.木立蘆薈.綾錦(波路).不夜城.千代田錦等。其他另有長鬚.短葉.曲葉.芒刺.細紋.珊瑚.重塔.十錦.章魚.樹蘆薈等各品種。園藝種有雪女王.黑魔殿.女王錦.石玉扇.鶺鴒錦.不夜城……等。
◎蘆薈 Aloe vera (L.) W.var.chinensis Haw. 372百合科 別名 知母。英名 Aloe,Barbados aloe,True aloe 。原產非洲.地中海沿岸。多年生肉質草本。莖短簇,植株基部易群生腋芽。葉片舌狀,肉厚,葉中含粘滑汁液,葉上有不規則白色斑點,葉緣有銳刺,表面稍為下凹,葉的基部環抱。穗狀花序,花色有紅.白.黃.橙等色,由株底抽出花莖,上面掛滿了橙色風鈴狀的小花,十分逗趣可愛。全年皆可開花,但以冬至春季較多見。耐旱不耐溼,栽植時務求排水良好。全日照.半日照環境皆可生長。用途:花壇.盆栽.藥用。生長季節為春~秋季,夏季則呈半休眠狀態。全世界約有300個品種,葉形,葉色變化豐富。
◎廣葉蘆薈 Aloe saponaria (Ait.)
Haw.var.latifolia(Haw.) Haw.ex Trel.
372百合科 別名 鎧錦.武看錦。原產地 非洲。草本。葉肉質,闊披針形,葉緣有鋸齒,叢生,表面有白色斑點。花序由葉腋抽出,高約1m,總狀花序,小花黃紅色。花期春季。
◎柏加蘆薈 Aloe peglerae Schoenl. 372百合科 原產地 南非 。主要分佈在南非的馬格雷斯堡(Magaliesberg)和Witwatersrand地區,多岩石的山坡。多肉植物。蓮座狀,高約40cm。葉片常會包向中間,而非平展狀,花期和乾旱時特別明顯,葉片灰綠色,乾旱時期會略帶紅色,邊緣有鋸齒。花橘紅色。冬季開花。
◎木立蘆薈 Aloe arborescens Mill. 372百合科 別名樹蘆薈。日名木立アロエ.医者いらず.竜髪錦。英名 Tree
Aloe, Krantz Aloe,Candelabra Aloe 。原產地
非洲南部。灌木狀多肉植物。莖直立,植株可長至2-3m高。葉叢生莖頂,葉片肉質,灰綠色,邊緣鋸齒。總狀花序,花橘紅色。冬季開花。觀賞。異名Aloe perfoliata var. eta,
Aloe perfoliata var. arborescens, Aloe arborescens var. pachythyrsa, Aloe
natalensis, Aloe fruticosa, Aloe frutescens, Aloe arborescens var. natalensis,
Aloe arborescens var. milleri, Aloe arborea, Catevala arborescens, Aloe
arborescens var. frutescens 。
◎綾錦 Aloe aristata Haw. (372百合科) 別名 波路。英名 Torch Plant,Lace Aloe 。原產地 南非。多肉植物。植株蓮座狀,直徑約10-20cm,高約20-30cm。葉片肉質,三角形先端銳尖,深綠色,表面及葉緣有白色小刺。總狀花序,花橘紅色。觀賞。異名Aloe ellenbergeri, Aloe
aristata var. parvifolia, Aloe longiaristata, Aloe aristata var. leiophylla 。
◎千代田錦 Aloe
variegata L. 372百合科 日名千代田錦,虎絵巻。英名
Partridge Breast Aloe,Tiger Aloe 。原產地
南非.那米比亞。多肉植物。植株成蓮座狀,高約30cm。葉片肉質,葉表深綠色,表面具有白色斑點,葉緣白色,葉片約15cm長,3cm寬。總狀花序,花橘紅色。適合半遮陰,排水良好,水份少的環境。觀賞。異名Aloe variegata var.
haworthii, Aloe punctata, Aloe ausana 。
◎瑠璃姫孔雀Aloe haworthioides var. haworthioides Baker 372百合科 別名 羽生錦。原產地 馬達加斯加。多肉植物。植株小,約5-10cm。葉片細長,深綠色,具大量白色刺。花橘紅色。春夏開花。異名Lemeea haworthioides,
Aloinella haworthioides 。
◎不夜城 Aloe nobilis Haw. 372百合科 英名 Gold Tooth Aloe 。為園藝雜交種。原產地南非 。多肉植物 。蓮座狀,寬約30cm,高約30-50cm。葉片肉質,銳三角形,邊緣有黃綠色鋸齒。花橘紅色。夏季開花。
◎翡翠殿 Aloe juvenna Brandham & S. Carter 372百合科 原產地 肯亞。多肉植物 。植株塔型,高約15-25cm。葉片綠色,上有淺綠色斑點,邊緣有明顯鋸齒。花橘紅色。適合半遮陰或全日照,全日照下葉片會轉為咖啡色。
◎青鰐蘆薈 Aloe ferox Mill. 372百合科 日名青鰐.幻魔竜.猛刺ロカイ。特徴:單莖大型種,小刺密佈。異名Aloe socotorina, Aloe subferox, Aloe ferox var.
subferox, Aloe galpinii, Aloe ferox var. incurva, Aloe ferox var. hanburyi,
Aloe ferox var. erythrocarpa, Aloe candelabrum, Aloe supralaevis, Aloe
perfoliata var. ferox, Aloe perfoliata var. zeta, Aloe perfoliata var. gamma,
Aloe perfoliata var. epsilon, Aloe muricata, Aloe perfoliata, Aloe horrida,
Aloe ferox var. galpinii, Aloe pseudoferox 。
◎重塔蘆薈Aloe plicatilis (L.) Burm.
f. 372百合科 日名青華錦.乙姫の舞扇.五重の塔。產南非。樹形,莖木質化 。耐寒性強。 異名Aloe plicatilis var. major,
Aloe lingua, Aloe tripetala, Aloe disticha var. plicatilis, Aloe flabelliformis,
Aloe linguaeformis 。
◎372百合科 厚舌草屬(Gasteria spp) 此屬大陸稱為沙魚掌屬或脂麻掌屬。大約有50個品種。多數是沒有莖的多肉矮小品種,基部會長出大量的短匐莖,葉排列成扁扁的兩排。以其代表品種青龍刀及沙魚掌,就可以聯想成它的樣子。春夏開橙或紅色管狀小花,基部彎曲膨脹,長不到2.5cm,但每枝花莖有15~20朵,小巧可愛,最適合小盆栽。有虎紋.斑點.暗綠色等品種。園藝種有臥牛.春鶯囀.孔雀扇.墨鉾.小龜姬.愛勒巨象……等。
◎孔雀扇 Gasteria acinacifolia
(Jacquin) Haw. 372百合科 原產南非。多肉植物。植株蓮座狀,高可達75cm,直徑可達65cm。葉片肉質,長約60cm,寬約4.5-10cm,深綠色,表面有淺綠色斑點。總狀花序,花序梗長1m,花冠管狀,橘紅色。冬季開花。原生於海岸沙灘或沿岸地區。用途:觀賞.傳統醫療。為本屬種最大型的種。異名Aloe candicans, Gasteria
acinacifolia var. acinacifolia, Gasteria ensifolia, Gasteria venusta, Gasteria
acinacifolia var. pluripuncta, Gasteria pluripuncta, Gasteria nitens, Gasteria
inexpectata, Gasteria acinacifolia var. nitens, Gasteria acinacifolia var.
venusta, Gasteria acinacifolia var. ensifolia, Aloe venusta, Aloe pluripuncta,
Aloe ensifolia, Aloe acinacifolia, Aloe nitens, Gasteria candicans 。
◎虎之卷 Gasteria gracilis BAK. 372百合科 日名虎の巻。多肉植物。葉片肉質,深綠色,表面有淺綠色斑點。花橘紅色。觀賞。具有多種園藝種。
◎沙魚掌 Gasteria carinata var. verrucosa (Mill.) Haw. 372百合科 日名白星竜 。細長葉上多白點。產南非。異名Gasteria verrucosa var.
intermedia, Gasteria radulosa, Gasteria subverrucosa, Gasteria subverrucosa
var. grandipunctata, Gasteria subverrucosa var. marginata, Gasteria
subverrucosa var. parvipunctata, Gasteria verrucosa var. asperrima, Gasteria
intermedia var. asperrima, Gasteria verrucosa var. latifolia, Gasteria
verrucosa var. scaberrima, Gasteria verrucosa var. striata, Gasteria
intermedia, Gasteria intermedia var. laevior, Gasteria intermedia var. longior,
Gasteria verrucosa, Aloe scaberrima, Aloe carinata, Aloe intermedia var.
asperrima, Gasteria repens, Aloe racemosa, Aloe lingua, Aloe subverrucosa, Aloe
subverrucosa var. grandipunctsee, Aloe subverrucosa var. parvipunctasee, Aloe
verrucosa, Aloe verrucosa var. latifolia, Aloe verrucosa var. striata, Aloe
intermedia, Aloe linguiformis var. verrucosa。
◎青龍刀 Gasteria disticha Haw. 372百合科 別名無憂華。產南非。舌狀葉片,兩邊輪流互生 。異名Gasteria disticha var. angustifolia, Gasteria platyphylla, Gasteria
nigricans var. crassifolia, Gasteria disticha var. conspurcata, Gasteria
conspurcata, Gasteria angustifolia, Gasteria obtusifolia, Gasteria nigricans,
Gasteria mollis, Gasteria longifolia, Gasteria latifolia, Gasteria disticha
var. minor, Gasteria denticulata, Gasteria retusifolia, Aloe nigricans, Aloe
obtusifolia, Aloe angustifolia, Aloe lingua var. latifolia, Aloe conspurcata,
Aloe crassifolia, Aloe lingua var. angustifolia, Aloe obscura, Aloe lingua var.
longifolia, Aloe linguiformis, Aloe mollis, Aloe nigricans var. denticulata,
Aloe lingua var. crassifolia, Aloe disticha, Gasteria disticha var. major 。
◎372百合科 鷹爪草屬(Haworthia spp) 或稱十二卷屬,亦有音譯為霍沃屬。約有160多種。其葉色.形狀變化多端,是百合科裡,園藝界最大宗.熱門的多肉植物。大多植株矮小,葉厚無柄,排列成蓮座叢,幾乎把莖完全遮蓋。花朵都是淡白色的,狹管狀,長不到2.5cm,成簇著生在細長如金屬絲的花莖上,沒有觀賞價值。有軟葉.長葉.皺葉.旋葉.虎紋.方格.斑點等各品種。園區溫室內有園藝種『十二之卷』及『白縞十二之卷』。園藝種另有玉扇.琉璃殿.邱鷹爪.白羊宮.玉綠錦.翠蜥蜴.水牡丹.巨牡丹.白帝.春之潮.草鷹爪.鷲之爪.正壽.渦千鳥.乙女傘.青蝦.寶壽.姬壽.九輪塔.曲水之宴.冬之星座……等。
◎十二之卷 Haworthia fasciata
(Willd.) Haw. 372百合科 日名十二の巻.高絵巻.鳳凰の舞。英名 Zebra
Plant, Zebra Haworthia 。原產地
南非。多肉植物。植株蓮座狀,植株高約10-15cm。葉肉質,狹三角形,中心側平滑,另一側則佈滿凸起白色斑紋。花小,白綠色。觀賞。異名Haworthia fasciata,
Haworthia fasciata var. subconfluens, Haworthia pumila ssp. fasciata, Haworthia
fasciata var. major, Haworthia fasciata var. browniana, Haworthia fasciata,
Haworthia fasciata, Haworthia fasciata, Haworthia fasciata, Haworthia fasciata,
Haworthia fasciata, Haworthia fasciata, Haworthia browniana, Aloe fasciata var.
minor, Aloe fasciata, Apicra fasciata, Aloe fasciata var. major 。
◎同色十二之卷 Haworthia fasciata
'Concolor‘ 372百合科 為園藝種。原種產於南非。多肉植物。植株蓮座狀。葉肉質,狹三角型,深綠色,靠中心側平滑,另一側表面有淺綠色凸起顆粒。花小,白綠色。觀賞。
◎白帝 Haworthia attenuata fa.
Caespitosa (A. Berger) Pilbeam 'Albovariegata' 372百合科日名浜の霜。為園藝種。原產地 原種產於南非。多肉植物。植株蓮座狀。葉肉質三角形,具深綠與淺綠之縱紋,表面有白色凸起斑點。花小,白綠色。觀賞。異名Haworthia attenuata var.
attenuata, Haworthia attenuata var. deltoidea, Haworthia attenuata var.
linearis, Haworthia attenuata var. minissima, Haworthia attenuata var.
odonoghueana, Haworthia attenuata var. uitewaaliana, Haworthia britteniana,
Haworthia fasciata var. caespitosa, Haworthia attenuata var. caespitosa,
Haworthia attenuata var. clariperla, Haworthia clariperla, Apicra attenuata,
Haworthia attenuata var. britteniana, Aloe attenuata, Haworthia pumila ssp.
attenuata, Aloe attenuata var. clariperla, Aloe clariperla, Haworthia
attenuata, Haworthia attenuata, Haworthia attenuata, Haworthia attenuata var.
inusitata 。
◎玉露 Haworthia cooperi var. pilifera (Baker) M.B. Bayer 372百合科 原產南非。多肉植物。植株蓮座狀,直徑約12cm。每株約有20-40片葉子,葉片肉質,三角柱狀,淺綠色半透明,邊緣有細鋸齒,陽光強或水份不足時會呈現淡紅色。觀賞。葉片有“天窗”的構造,幫助透光行光合作用。異名Haworthia pilifera,
Haworthia stayneri var. salina, Haworthia stayneri, Haworthia pilifera var.
stayneri, Haworthia pilifera var. salina, Haworthia obtusa var. stayneri,
Haworthia obtusa var. salina, Haworthia obtusa var. pilifera, Haworthia obtusa,
Haworthia cooperi, Haworthia pilifera 。
◎琉璃殿 Haworthia limifolia var. limifolia Marloth 372百合科 英名 Fairy Washboard 。原產地莫三比克.史瓦濟蘭。多肉植物。植株蓮座狀,直徑約10cm,高約15cm。葉片肉質,深綠色,呈螺旋狀排列,葉表有波浪狀凹紋。花白色。全日照至半遮陰處。觀賞。可以種子或扦插繁殖。異名Haworthia limifolia var.
schuldtiana, Haworthia limifolia, Haworthia limifolia var. keithii, Haworthia
limifolia, Haworthia keithii, Haworthia limifolia var. tetraploidea, Haworthia
limifolia var. stolonifera, Haworthia limifolia var. diploidea, Haworthia
limifolia, Haworthia limifolia, Haworthia limifolia, Haworthia limifolia,
Haworthia limifolia var. marlothiana, Haworthia limifolia, Haworthia limifolia
var. striata 。
◎水車 Haworthia limifolia var. ubomboensis (Verdoorn) G.G.Smith 372百合科 別名琉璃城。異名Haworthia ubomboensis 。原產地史瓦濟蘭。多肉植物。植株蓮座狀。葉片肉質,三角形,生長在陽光充足處成淡紫色,陽光不足處則呈綠色。春季開花。觀賞。
◎風車 Haworthia scabra var starkiana (V .Poelln.) M.B. Bayer 372百合科 日名風車.橘.大王八竜。原產南非,原生於岩石縫中。多肉植物。呈蓮座狀,植株體型小,徑約15cm,生長緩慢。葉片肉質,草綠色,表面光滑。螺旋狀長出。異名Haworthia taylorii,
Haworthia smitii, Haworthia starkiana, Haworthia pumila var. smitii, Haworthia
starkiana var. starkiana, Haworthia scabra ssp. starkiana 。
◎龍麟 Haworthia venosa subsp. tessellata (Haw.) M.B. Bayer 372百合科 日名剣竜。原產地 西非。多肉植物。植株蓮座狀。葉片肉質,三角形,深綠色,下表面有凸起物,邊緣細鋸齒。觀賞。葉片有“天窗”的構造,幫助透光行光合作用。異名Haworthia venosa ssp.
tesselata, Haworthia engleri, Haworthia tessellata var. velutina, Haworthia
tessellata var. tuberculata, Haworthia tessellata var. stepheniana, Haworthia
tessellata var. simplex, Haworthia tessellata var. engleri, Haworthia
tessellata var. parva, Haworthia tessellata var. palhinhiae, Haworthia
tessellata var. obesa, Haworthia tessellata var. minutissima, Haworthia
tessellata var. luisierii, Haworthia tessellata var. inflexa, Haworthia venosa
var. tessellata, Haworthia minutissima, Haworthia tessellata var. elongata,
Aloe tessellata, Haworthia parva, Haworthia pseudotessellata, Haworthia
tessellata, Haworthia tessellata, Haworthia tessellata, Haworthia tessellata,
Haworthia tessellata var. coriacea, Aloe parva 。
◎透明寶草Haworthia retusa (L.)
Duval 372百合科 日名寿。原產南非。多肉植物。莖短,植株蓮座狀。葉片肉質,三角柱狀。花小,白綠色。觀賞。葉片有"天窗"的構造,幫助透光,行光合作用。異名Haworthia retusa var.
retusa, Haworthia fouchei, Haworthia
retusa var. solitaria, Haworthia solitaria, Haworthia multilineata, Haworthia
retusa var. multilineata, Apicra retusa, Catevala retusa, Aloe retusa,
Haworthia retusa 。
◎365鳳梨科(Bromeliaceae)
鳳梨科植物除了食用鳳梨外,另有多種觀賞鳳梨,大部份生長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的著生植物,主要從葉子吸收水分和養分。大部份種類葉子排列成蓮座狀,互相套疊形成不漏水葉杯,可以聚積雨水及露水,以備旱季之用,有許多斑葉品種,是觀賞重點之一。花期不定,一般都有鮮艷色彩的花朵及苞片,一般每個蓮座只開一次花(硬葉鳳梨類例外),花謝後遂漸枯萎。開花時,鮮紅色苞片可以保持數月,是相當熱門的觀賞植物,但多肉植物同好或相關團體,通常較少研究.切磋此類較大型植物。
◎鳳梨 Ananas comosus (L.) Merr.
365鳳梨科 別名 旺來.波羅.黃萊.黃梨。原產南美洲之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等地。食用的都是這一屬的,有些斑葉品種也有人當觀賞鳳梨。切下的頂芽也可以種,依照它的特性,只要放在花盆上,不必埋入土中,灌水在頂芽杯中,照顧一段時間,即可發根成苗。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根有三種,一種深入土中,一種長在地面,另一種發生在吸芽基部,塊莖為葉片所包圍,果實即由頂端抽出。葉呈螺旋狀排列輪生,葉面平滑,葉緣有小刺,多為綠色。花為多數小花聚合體,果實為由多數小果聚合而成的聚合果。花果期:夏~秋季。
◎松毬鳳梨Acanthostachys strobilacea
(Schult.f.) Klotzsch 365鳳梨科
原產地 南非。外型就像是一顆松樹的毬果。
◎珊瑚鳳梨 Aechmea
fulgens Brongn. 365鳳梨科 別名 尖萼鳳梨。原產巴西.圭亞那。多年生宿根草本。基部抱合而成筒狀。葉長30-40cm,寬5-6cm,較柔軟,先端略下垂,反卷;葉面淡綠色略被白粉,葉背暗紫色,葉緣有鋸齒。從葉叢抽生花莖,圓錐花序呈珊瑚狀,小花粒狀,花瓣青紫色,花苞艷麗持久。花期春季,觀賞期長達三個月。能適應各種不良光線.溫度或濕度,生命力強。多雨叢林,岩崖和海濱等處,大樹幹和枝梢上都有它的蹤影。花材或室內觀賞植物。觀賞鳳梨種類達千種,形狀富變化,葉面常有各色美麗的條紋或鑲嵌斑點,蜻蜓.豹紋.斑馬.青花.紅刺.黑紋.鼓槌.紅葉.翡翠.圓頭.纖維鳳梨等,都是這一屬的。
◎垂花鳳梨 Billbergia nutans H.
Wendl. 365鳳梨科 又名鳳梨蘭或狹葉水塔花。葉狹長,彎曲,下垂,花朵也下垂。火焰.紅筆.彪紋.美葉鳳梨等都是這一屬的。
◎紅筆鳳梨Billbergia pyramidalis
(Sims) Lindl. 365鳳梨科 又稱水塔花.比爾見亞.紅藻鳳梨。原產巴西。肉質附生草本。株高約30cm。葉單葉叢生,成蓮座狀,葉寬,肉質且表面具臘質,草綠色。穗狀花序頂生,花紅色,苞片粉紅色。夏季開花。
◎小鳳梨Cryptanthus acaulis (Lindl.)
Beer 365鳳梨科 這一屬都是矮小的陸生植物,蓮座叢呈星狀,不時開放的淺色小花,隱藏在葉腋間,因此稱之為隱花鳳梨屬。葉片短小,堅韌,葉緣常有皮刺。有各種斑葉.波浪緣等葉的變化,所以都是以觀賞葉片為主。紅葉.長葉.絨葉.異葉.虎紋小鳳梨等都是同屬的。
◎硬葉鳳梨 Dyckia altissima Lindl.
365鳳梨科 別名硬葉小鳳梨.黃花小雀舌蘭。尖銳有鉤刺的硬葉鮮綠色,葉背有明顯的銀色條紋,葉長8-13cm,類似一般小鳳梨。花莖長60cm,花鮮橙色,疏落著生於上1/3段,與其他鳳梨不同,蓮座叢花後不會枯死。另有厚葉及黃銅色葉品種。
◎沙漠鳳梨 Dyckia brevifolia Hort. ex
Baker 365鳳梨科 別名厚葉鳳梨。日名縞劍山.劍山の縞.浦島.裏縞。異名Dyckia sulphurea 。
◎端紅鳳梨 Neoregelia spectabilis (T.Moore) L.B.Sm. 365鳳梨科 別名血紅鳳梨。葉子末端紅色是其特徵。這一屬蓮座叢扁平,花白或藍色,以複頭狀花序生長在蓮座叢中心,並不顯眼。大部份都有色彩鮮明的葉叢,故有人稱之為五彩鳳梨屬。三色.曲葉.粉心.油點.紫紋鳳梨等都是同屬品種。
◎裡紅鳳梨Nidularium innocentii Lam.
365鳳梨科 又名純潔鳥巢鳳梨。這一類鳥巢屬類,快開花時蓮座叢中心,會變成色彩鮮明(以紅色為主),有柔軟光亮的帶狀葉。光輝.紫色鳥巢鳳梨.酒瓶鳳梨都是同屬的。
◎火輪鳳梨Guzmania x magnifica Hort. 365鳳梨科 又名垂花果子曼。深紅苞片排列成杯狀,花序中心開出黃色小花。另有濃紅及小型垂花果子曼。三色斑葉者稱錦葉鳳梨(G. insignis)又稱三色果子曼或單穗果子曼。
◎黃萼鳳梨 Pitcairnia xanthocalyx
Mart. 365鳳梨科 開黄花,尚未開花時,看似雜草。艷紅鳳梨.白背鳳梨也都是這一屬的。
◎長苞鳳梨 Tillandsia lindenii Regel
365鳳梨科 此屬音譯為鐵蘭屬,故又稱為藍色鐵蘭。玫瑰紅色扇形苞片,圓管形鮮紫藍色花朵,在其上單朵陸續開放,花後蓮座叢會枯死。紫花.歧花鳳梨等為同屬植物。另有似地衣狀的同屬植物,稱松蘿鐵蘭。
◎鶯歌鳳梨 Vriesea
carinata Wawra 365鳳梨科 又稱鸚哥鳳梨.鸚鵡色花葉蘭。此屬通常有直立的劍形穗狀鮮艷花序,花朵早謝,但苞片非常持久。堅硬而邊緣光滑的劍形葉,排成疏鬆的蓮座狀,中央杯狀可以貯水。同屬另有網紋.山鶯.麗斑.黃色花.虎紋.彩苞鳳梨等。
◎網紋鳳梨 Vriesea fenestralis Linden
& André 365鳳梨科 也是鶯歌鳳梨類之一種,葉面有網紋。
◎麗斑鳳梨Vriesea saundersii (Carrière)
E.Morren 365鳳梨科 也是鶯歌鳳梨類之一種,葉面有紅點。
◎虎紋鳳梨Vriesea splendens
(Brongn.) Lem. 365鳳梨科 也是鶯歌鳳梨類之一種,葉面有虎紋。原產巴西.圭亞那。
◎392龍舌蘭科Agavaceae,
龍舌蘭屬(Agave spp) 原產美洲大陸,此科植物約有三百種,均為長綠多年生草本植物,本科植物的葉緣分有刺與無刺兩種,一般葉緣.葉尖均有刺,開花時花軸非常高,可達4~5m以上,葉肥厚多肉質,表皮堅硬,含大量纖維及醣類,可做釀酒材料和麻之代用品,龍舌蘭酒世界馳名。虎尾蘭.朱蕉.龍血樹.王蘭.千年木.竹蕉.酒瓶蘭.瓊麻等都是此科植物。龍舌蘭屬植物是一種長有劍形葉子的多肉植物,大小懸殊,小種者高不盈寸,大種者葉長可達數m,蓮座狀葉,叢生或輪狀互生,篦形.披針形或三角形,最初緊抱在一起,形成一個堅硬的圓柱體,之後逐漸展開,甚至略略彎垂,基部老葉日久會乾枯。圓錐或繖形花序,花軸很長,具粗狀之花梗,雌雄同株,蒴果橢圓形。許多人以為它要生長100年才會開花,事實上10年植株已能開花,通常花後此個別單株會枯死。有戟葉.廣葉.線葉.三角葉.厚葉.薄葉.黃斑.白緣.中斑.黃條.翠綠.白絲等各品種。
◎龍舌蘭Agave americana L. 392龍舌蘭科 別名萬年蘭.美洲龍舌蘭,原產墨西哥,多年生,大型多肉植物,莖短,葉放射狀叢生,可達2m,葉緣多刺,人們認為龍的舌頭就是這個樣子。花莖很長可高達6~12m。耐鹽,耐旱,抗風,生長緩慢,許多人以為百年才會開花,故又名世紀樹,有些品種花後即枯死。葉可取纖維,花莖汁液可以釀酒。葉片榨汁是民間治梅毒及癌症的偏方。
◎華嚴黃覆輪 Agave americana 'Cornelius‘ 392龍舌蘭科 別名 龍舌蘭黃覆輪。英名 Dwarf century plant。多肉植物。莖短,植株小。葉長披針型,邊緣有鋸齒及黃色條紋。
◎黃邊龍舌蘭 Agave americana 'Marginata‘ L. 392龍舌蘭科 別名黃覆輪。英名 Century plant。原產墨西哥。多肉植物。植株蓮座狀,高約1-1.5m。葉片肥厚革質,窄披針形,長1-1.5m,寬15-25cm,葉緣有黃色條紋及鋸齒。圓錐花序,花序高6-12m,花黃色,一般僅有40-50齡的老株能開花,開完花植株便會老化死亡。用途:觀賞.食用,其種子可作為料理中的勾芡,葉片亦可食。
◎白緣龍舌蘭 Agave americana 'Marginata‘ L. 392龍舌蘭科 又名白邊龍舌蘭。英名 Variegated Caribbean
Agave。源自墨西哥。多肉植物。莖短,植株高約50cm。葉長約50cm,寬約8-10cm,叢生且螺旋狀排列,肉質堅硬,深綠色,邊緣鑲有白邊,鋸齒緣,鋸齒堅硬。圓錐花序,花黃綠色。耐乾旱,適合全日照至半遮陰處。觀賞。
◎瓊麻Agave sisalana Perrier ex
Engelm 392龍舌蘭科 又稱西沙爾瓊麻.劍麻.綠葉瓊麻.衿麻。原產熱帶美洲,台灣南部沿海.綠島及蘭嶼有栽培,於東沙島上多栽植於碉堡四周。灌木狀多年生草本,高約1.2~2m,莖極短;葉叢生於莖端,呈放射狀排列,長披針形,長0.6~1.5m,寬8~12cm,多肉質,蒼綠色;葉基肥大,先端漸尖,頂端具一鋼硬尖刺,葉緣平滑無刺或僅具有極微小的刺;花莖高大粗壯,長達4~7m,上部分枝,形成大型的穗狀花序;花謝後在花梗上長出許多小珠芽,可用以繁殖。由於耐旱,又不怕鹽霧侵害,所以在東沙島上生長良好,又因葉片有銳刺,具隔離作用,而栽植於碉堡旁。不過它的汁液有毒,接觸可能產生過敏,容易產生過敏的人應多加小心。其葉內富含纖,可製繩索或織布,內部纖維抗海水腐蝕性佳,是製作船舶纜繩與漁網的上好原料,西元1901年引進台灣恆春地區栽植,之後數十年間,製纖廠如雨後春筍般設立,帶來大筆財源,恆春半島上常可見到採葉晒麻的景觀,但為了栽植瓊麻,卻大量砍帶原生林,造成生態浩劫。現今位居恆春三寶之首的瓊麻工業已走入歷史,僅能依憑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保存的資料緬懷當時的榮景。
◎翡翠盤 Agave attenuata Salm-Dyck
392龍舌蘭科 別名 初綠。英名 Fox Tail Agave。原產墨西哥。多肉植物。莖短,植株高約1m。葉片肉質,灰綠色,表面披有柔毛。總狀花序,花小,黃綠色,僅有10齡以上的個體會開花。適合半日照環境,對乾旱耐受程度不如其他龍舌蘭屬植物。異名Agave cernua, Agave
debaryana, Agave glaucescens, Agave kellocki, Agave pruinosa 。
◎戟葉龍舌蘭 Agave potatorum Zucc. 392龍舌蘭科 又稱雷神。日名雷神.風雷神.雷光.頼光.丸葉雷神.青雷神.錨雷神。原產墨西哥。異名Agave potatorum var.
verschaffeltii, Agave scolymus, Agave verschaffletii 。多肉植物。植株蓮座狀,直徑約30cm。葉片肉質,表面灰綠色,邊緣具有褐色刺,它非劍形葉,倒比較像景天科的闊卵形葉。有雷神.怒雷神.王妃雷神等園藝種。
◎王妃雷神 Agave potatorum var. verschaffeltii ‘Shoji-Raijin’392龍舌蘭科 為雷神的矮性變種。原產地墨西哥。多肉植物。植株成蓮座狀,直徑5-8cm。葉肉質,戟形,長4-6cm,寬4-7cm,表面粉白,葉緣有褐色刺。耐旱。觀賞。
◎厚葉龍舌蘭 Agave victoriae-reginae
Moore 392龍舌蘭科 又稱維多利亞女王龍舌蘭.世之雪.鬼腳掌。日名笹の雪.王妃竜舌蘭。異名Agave
ferdinandi-regis Berger , Agave consideranti Carr, Agave nickelsii Rol.-Goss。原產地 墨西哥。葉深綠色,呈厚三角形,葉面邊緣有微凸不規則白斑。它是唯一不長短匐莖的此屬植物,一定要用種子繁殖,生長又非常緩慢,是非常罕貴又美麗的品種。
◎黃覆輪世之雪 Agave victoriae-reginae T.
Moore 'Marginata'392龍舌蘭科 英名 Queen Victoria
Century Plant。原產地 墨西哥。多肉植物。莖短,植株蓮座狀,高約15-30cm。葉長約15-20cm,表面具有黃綠色條紋。圓錐花序,花序高2-4m,花色變化多,和多數龍舌蘭屬植物相同,開完花後植株即開始老化死亡。觀賞。
◎老翁龍舌蘭 Agave filifera ssp. schidigera (Lemaire) B.Ullrich392龍舌蘭科 又稱線龍舌蘭.瀧之白絲,日名滝の白糸。異名 Agave vestita, Agave perplexans, Agave discreptata,
Agave schidigera, Agave wrightii 。有許多線狀纖維垂吊葉緣上。最高只有25cm,葉色翠綠。生長緩慢,葉叢呈圓球形。
◎萬年麻Furcraea foetida (L.) Haw
392龍舌蘭科 別名 毛里斯麻。異名Furcraea gigantea, Agave
gigantea 。英名 Mauritius hemp, Sisal, Maguey 。原產地
南美洲北部。多肉植物。莖短,植株高可達1.5m,直徑可達2.4m。葉片肉質,表面革質,青綠色,邊緣鋸齒狀,放射狀生長。圓錐花序,花白色至綠色,花序梗長5m。用途:觀賞,製成纖維。
◎黃紋萬年麻 Furcraea foetida cv.‘Striata’392龍舌蘭科 為萬年麻之園藝種,原種產於南美洲。多肉植物。莖短,植株高約1m。葉叢生劍形,邊緣波浪狀,表面為淺綠.黃.米白色條紋。圓錐花序。觀賞。
◎虎尾蘭 Sansevieria trifasciata
Prain 392龍舌蘭科 別名千歲蘭.弓弦麻。英名
bowstring hemp, Snake Plant, Mother-in-law‘s tongue 。異名Sansevieria zeylanica 。原產地 熱帶非洲。多肉植物。莖橫走,位地表或地下,植株高可達1m。葉肉質,直立,劍型,寬約8cm,長約1m,表面深綠色,有白色大理石斑紋,從土裡的根狀莖直接長出。總狀花序,花淡黃色。球狀漿果,橘色。用途:觀賞,製成纖維。多園藝種:有矮性.棍棒葉.金邊.銀邊等各品種。耐乾.耐濕又耐陰,半年不澆水都死不了,是最容易照顧的植物。農家當成雜草都根除不了,只要掉落個片斷小葉,又會長成新植株。分株.葉插都很容易繁殖,不過如用葉插,金.銀邊或條斑都會消失不見的。
◎黃邊虎尾蘭 Sansevieria trifasciata
Prain cv. "Laurentii" 392龍舌蘭科
別名 千歲蘭。英名 Variegated Snake Plant。原種產於熱帶非洲。多肉植物。莖橫走,位地表或地下,植株高可達1m。葉肉質,直立,劍型,寬約8cm,長約1m,表面深綠色,淺綠色斑紋,葉緣黃色。總狀花序,花淡黃色。觀賞。園藝種,扦插要保留橫走的莖,新生的植株才會維持黃邊。
◎短葉虎尾蘭 Sansevieria trifasciata Prain
cv."Hahnii“ 392龍舌蘭科 英名 Dwarf Snake
Plant。為虎尾蘭之園藝種,亦有黃.白條斑者。原種產於熱帶非洲。多肉植物。莖橫走,植株高約15cm。葉直立,叢生,闊披針形,表面革質,深綠色,具黃色斑紋。總狀花序,花黃色。觀賞。
◎銀后虎尾蘭 Sansevieria hyacinthoides
cv.'Silver queen‘ 392龍舌蘭科 為園藝種。原種產於南非。多肉植物。植株高約30 cm。葉肉質,表面革質,闊披針型,粉白淺綠色,具綠色斑紋。觀賞。
◎雪紋虎尾蘭 Sansevieria trifasciata
cv.'Bantels sensation' 392龍舌蘭科
為園藝種。原種產於熱帶非洲。多肉植物。莖橫走,位地表或地下。葉直立,劍型,淺綠色,有深綠色條紋。總狀花序,花淡黃色。觀賞。
◎棒葉虎尾蘭 Sansevieria cylindrica
Bojer 392龍舌蘭科 英名 Spear Sansevieria 。原產地
熱帶非洲。多肉植物。地下莖橫走,植株高約60-90cm。葉直立,肉質,棒狀,具有五棱,深綠色。花淡黃色。觀賞。
◎石筆虎尾蘭 Sansevieria stuckyi God.-Leb.
392龍舌蘭科 日名筒千歳蘭。圓柱形葉。產南~東非。
◎刺葉王蘭 Yucca
aloifolia L. 392龍舌蘭科 別名王蘭.金棒蘭.絲蘭。英名 Spanish
Bayonet 。原產北美洲。灌木狀多肉植物。莖直立,植株高可達3.6m,直徑1.2m。葉叢生莖頂,呈放射狀,劍形,長約1m,寬約15-25cm,邊緣有尖銳細鋸齒,不明顯。秋季開花,頂生圓錐花序,花序梗長,可達6-10m,花冠鐘型,白色,直徑約6-8cm,甚為美觀。是都市道路中央分隔島的熱門樹種。也有黃邊.乳白邊等鑲邊品種。用途:觀賞,纖維可製繩索。
◎酒瓶蘭 Nolina recurvata Hemsl.
392龍舌蘭科 別名酒磅蘭,原產墨西哥。常綠小喬木,株高可達10m,莖幹直立,下部肥大成球狀,狀似酒瓶, 老株表皮會龜裂,狀似龜甲。葉線形,全緣或細齒緣,軟垂狀。就像一個大球種大花盆裡,長出葉子。開花白色。植株奇特,是花市常見盆栽。生長緩慢,非常耐旱,生命力特強,用播種法繁殖,但本省不易結種子,種子多由外國進口。異名Beaucarnea recurvata Lem.
◎林投 Pandanus odoratissimus L.
f. 394露兜樹科 別名露兜樹.華露兜.假菠蘿.野菠蘿.山菠蘿.婆鋸筋.豬母鋸.老鋸頭.勒古.水拖髻。英名Thatch pandanus,Screw pine 。原產太平洋熱帶地區海岸及各島嶼.印度。大量生長在海邊沙灘或乾燥荒野,林相密密麻麻,是野生動物的天堂,在墾丁曾看見竹雞在內棲習。果實就像鳳梨,市場可見到。植物園多肉植物區內有紅刺露兜樹.斑葉露兜樹,椰子區有禾葉露兜樹。
◎斑葉露兜樹 Pandanus veitchii Dall.
394露兜樹科 別稱斑葉林投.斑葉麗兜樹.縞葉麗兜樹。英名
Variegated Screw Pine, Striped Screw Pine。原產於波里尼西亞。台灣於西元1901年間由日本引進,現散生於全島各地庭園公園內,但栽植並不十分普遍。常綠亞灌木,高可達60-100cm,莖甚短或不容易見到,葉革質,呈叢生狀,數目甚多,劍狀線形,長50-70cm,寬6-7.5cm,先端銳尖,表面呈翠綠色或暗綠色,有乳黃.乳白色縱紋,中肋顯著隆起於背面形成龍骨狀,邊緣具有細針刺狀;長到某一種年齡時,基部會發生粗厚的氣生根。花為頭狀花序,單性花,雌雄異株,雄蕊多數,雌花序生長如同球形。果實為聚合果。
◎紅刺露兜樹 Pandanus utilis Bory 394露兜樹科
別名 紅章魚樹.紅刺林投。原產地 馬達加斯加。常綠喬木。高可達8m,幹分枝少,具輪狀葉痕,幹基部有粗大支柱根。主幹下部生有粗大且直立的氣根。葉深綠色,叢生於頂端。葉緣及主脈基部具有紅色銳鉤刺,葉呈螺旋狀著生。雌雄異株,雌花頂生,穗狀花序,無花被,白色佛燄包;雄花呈繖形狀著生,花藥線形與花絲等長。聚合果球形,下垂;核果約100個,成熟時黃色。喜陽光,喜高溫.多濕氣候,適生於海岸砂地。常作景觀樹。
◎禾葉露兜樹 Pandanus pygmaeus
Thouars 394露兜樹科
◎文殊蘭Crinum asiaticum L. 385石蒜科 石蒜科的文殊蘭,有粗大多汁的莖狀葉鞘,也算是多肉植物之一。石蒜科應該是下位花,但有些上位花植物,也編列為石蒜科,非常混亂;因此較新的分類法,也把石蒜科合併入百合科之一。別名文珠蘭.引水蕉.允水蕉.非州百合.十八學士。英名Largest crinum 。原產熱帶亞洲(台灣.琉球.中國大陸原野或海濱。大型多年生常綠鱗莖草本植物。地下莖球狀,地上莖短圓柱形,基部側生分枝,株形高大,約1~1.5m 。葉平滑,舌狀披針形,螺旋狀排列,叢生莖頂,全緣偶呈波狀。花期6~8月,單一繖形花序腋生,20朵或更多,開於粗狀的花莖頂端,有香味;花冠白色,6裂,反捲,花序下方有大型的總苞片;花藥黃色,呈丁字形著生。蒴果8~9月成熟,淺黃色,扁球形,成熟時果柄會整根倒下,種子落地後即可在母株旁邊發芽.生長。種子大型,外種皮海綿質,能藉水漂流。用途:大花盆栽,叢植點綴,庭園綠籬,高級插花素材。全株有毒,根可以治毒蟲咬傷;葉煎水服用可治頭痛。
◎美麗文珠蘭 Crinum amabile Donn ex Ker
Gawl. 385石蒜科 英名Chinese crinum。原產蘇門答臘。株高約1~1.5m,全株有毒。葉劍形,基部抱生,平行脈。夏至秋季開花,紫紅色筒狀花集結成繖房花序,具芳香,花瓣反捲。種子具海綿組織。
◎旅人蕉 Ravenala madagascariensis
Sonn. 367旅人蕉科 看到名字就知道,一定是生長在沙漠地區的耐旱植物,在旱漠旅行的人常用刀具削切葉輎取水止渴,因此稱旅人蕉。別名 散尾葵.扁芭槿.水木.旅人木.扇芭蕉。英名
Travelers-tree, Travel-ers-palm 。原產地
馬達加斯加 。是最高大的草本植物。直立莖叢生,長大後略彎曲,高大圓柱幹形,幹面粗糙,幹紋明顯,幹高約10m,幹徑20~30cm。單葉互生長橢圓扇形,叢生,排成兩縱列,具長柄,形似芭蕉,自莖頂斜上放射生長,像一把大扇子。葉鞘能貯藏大量水液。花序為佛焰形穗狀,開花小或顏色不明顯呈白色。蒴果像香蕉,果皮堅硬,種子扁橢圓形,有藍色外皮。四季開花。園景樹.盆栽。
◎天堂鳥蕉 Strelitzia reginae Ait.
367旅人蕉科 別名天堂鳥花.天堂之鳥.極樂鳥花。英名Crane
flower, Bird of Paradise Flower, Geel Piesang。原產南非洲。宿根草本。具短縮莖。單葉叢生,披針闊葉長橢圓形,葉面綠色,中肋色淺,葉背灰白綠,中肋泛紅紫色,單葉長25~45cm,葉寬10~15cm。花序為佛焰形,花色含橙.黃.紫色,花大型而艷麗,花冠形似仰首伸頸的鳥兒頭冠。種子黑褐色,披被橙黄色軟毛。四季開花,但以春末至夏季較盛開。是高級花材,也適合庭園美化或大型盆栽。
◎白鳥蕉Strelitzia nicolai Regel
& K. Koch 367旅人蕉科 別名白花扇芭蕉.琉璃鳥蕉.白花天堂鳥,原產於熱帶非洲。常綠多年生草本,灌木或小喬木狀,株高可達6m。葉叢生枝端,具長柄,狀如芭蕉,葉柄具翅與溝。花序由葉腋出,花莖短,苞片黑紫色,舌瓣白色,形似大型天堂鳥蕉。用途:成株挺拔壯碩高雅,為庭園美化高級材料,幼株也適合盆栽。繁殖可用播種.分株法,春至夏季為適期。大量繁殖用播種法,發芽成苗移植於盆栽加以肥培,待苗高1m以上,再行定植。另成株能自基部萌發幼株,可挖掘另植。栽培土質以適潤而排水良好之壤土或砂質壤土最佳,排水需良好,日照要充足。若在同一地點定植多株,扇面要調整同一方向較美觀。葉面強風吹襲易破碎,盡量選擇避風地點定植。成長期間需修剪兩側老葉,促使植株長高。性喜高溫多濕,生育適溫約23~32℃。
◎結語:以上篇幅雖然談了十幾個科別的數百種多肉植物,但還是有很多並未提及,例如胡椒科的椒草類(Peperomia spp),多汁的葉子,如也把它稱之為多肉植物應不為過。地球生物經過數億年的演化,適者生存,乾燥沙漠地區植物趨同演化的結果,很多看似相同的植物,在分類上其實有很大的差異。以後大家可不要再把龍骨木.金剛纂.魔星花稱之為仙人掌。
有趣的植物(植物生態解說2)講義
第206單元 植物之奇之最之趣
◎最大,最高,最老,最小 ◎最奇怪,最討厭,最有趣 ◎聽起來有趣,回味起來更有趣
◎台灣青莢葉 Helwingia japonica
(Thumb.) Dietr. ssp. formosana Hara
& Kurosawa 043山茱萸(四照花)科 別名 葉長花.青莢葉.大部參.通條花。分佈中海拔山區森林中,常生於溪谷及陰濕地。落葉性灌木,高約2m餘;葉互生,長橢圓狀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6-8cm,寬2-3cm,先端銳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銳鋸齒,兩面光滑;葉柄長1.5-2.5cm;春季新葉長出後開花,雌雄異株,花朵著生在葉片表面近中心之中肋上;雄花具長梗,5-9朵叢生,花瓣4 片,雌花具短梗,1-4朵簇生,萼瓣均缺如;果實球形,徑約0.3cm,熟時紫黑色。它喜歡與眾不同,因為大家開的花,都是長在枝梢或是在葉腋,可是它卻是長在葉子上面,一堆堆的小花們,分別的開在葉片的中肋上,當然結果也是在葉子上囉!它的果實剛開始是綠色的,後來變成深紫再轉成紫黑色,那就是它成熟的時候!若是那天你不經意的看了它一眼,別以為那是從別的植物落下來,仔細的觀察,它可是緊緊地長在葉子上的果實呢!
◎壽命最長的葉子-百歲蘭 常青的松柏,它的葉子是永遠不凋落的嗎?不,松柏也是要換葉子的,不過,它的葉子不是一下子全部凋落,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地換,所以看起來松柏永遠鬱鬱蔥蔥。松柏葉子的壽命也的確比桃李等落葉樹的葉子長,可以生存三到五年。那麼世界上哪種植物葉子的壽命最長呢?這要數非洲西南部沙漠中的“百歲蘭”的葉子了。百歲蘭外形奇特,它的莖又短又粗,高只有一二十cm,可是莖幹周長卻達4m。與平放著的大卡車輪胎相倣。這種植物只有兩片葉子。葉子初生時質地柔軟,為適應乾旱的沙漠環境,以後逐漸變成皮革那樣。這兩片葉各長2~3m,寬30cm,兩片葉拼在一起,比一張單人草席還要長出一大截。這種葉子的先端逐漸枯萎,葉肉腐爛,剩下的木質部分纖維捲盤彎曲,再加上又粗又短的莖幹,人們遠遠望去,還以為是伏地的怪獸呢!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大的葉子,也還有比這更奇形怪狀的葉子,但是沒有比百歲蘭更長壽的葉子了,它的葉子壽命竟長達100年以上。
◎百歲蘭 Welwitschia mirabilis Hook.
f. G11百歲蘭科 台灣並無此科植物,百歲蘭是此科唯一的一種植物。
1859年Welwisch氏發現。產於西南非之沙漠地帶,典型的耐旱植物,可生存百年以上,終生僅有一對大型帶狀葉片,故又名二葉蘭.二葉樹。葉長可達3m。是世界級文化資產,列入重要保護對象。外形奇特,木質塊狀植物,莖大部埋藏於土中,又短又粗,高只有10~20cm,可是莖幹周長卻達4m,與平放著的大卡車輪胎相仿。葉僅二片,對生,革質,寬30cm,長2~3m,帶狀,偃臥地上,可達百年以上。葉子初生時,質地柔軟,適應乾旱的沙漠環境,逐漸變成皮革那樣,經歲月催殘,老葉先端裂成絲狀纖維,是世界上最長壽的葉子。雌雄同株,花長於莖端。
◎最大的葉子-大根乃拉草 從池塘裡摘一張荷葉蓋在頭上,就像一頂大草帽。荷葉可算是大葉子了。可是,比起生長在南美洲亞馬遜河裡的王蓮葉子來,就像腳盆裡面放茶碗,相差太大了。王蓮葉直徑有2m多,向陽的一面是淡綠色的,非常光滑,背陽的一面是土紅色的,密布著粗壯的葉脈和刺毛。葉子的邊緣向上捲,浮在水面上像只大平底鍋。要是在葉子的中央,站上一個35kg重的孩子,它還能像小船一樣浮著;假如在葉面上均勻地平鋪一層75kg的黃沙,這個“大平底鍋”也不會往下沉。王蓮的葉子,可說是水生有花植物中最大的了。但是,它還不是世界上最大的葉子。在陸生植物中,還有比王蓮更大的葉子,那是生長在智利森林裡的大根乃拉草。它的一片葉子,能把三個並排騎馬的人,連人帶馬都遮蓋住。像這樣的大葉子,要是我們野營的時候,有2片就可以蓋一個三四人住的帳篷了。
◎大王蓮 Victoria cruziana Orbigny
250睡蓮科 大王蓮原產於亞馬遜河流域(巴西),因維多利亞女王而得名。成熟的蓮葉直徑可達1m以上,最大的葉子直徑2.8m,可載人,最大載重可達80kg,開花第一天為白色,第二天轉粉紅色花,第三天變成紅色的,第四天就謝了。
◎最長的葉子-長葉椰子 海金沙葉子可以無限延伸,是不是世界上最長的葉子呢? 據科學家調查,世界上植物的葉子,沒有一片是完全相同的。它們的形狀各式各樣,大小也千差萬別。最大的一片葉子,可蓋一間小房子,最小的比魚鱗還要小。那末,它們的長度又是怎樣呢?玉米的葉片,看起來是比較長的了,大約1m左右。南美洲的亞馬遜棕櫚,一片葉子連柄帶葉有24.7m長。熱帶的長葉椰子,一片葉子有27m長,豎起來有七層樓房高。這是迄今所知道的最長葉子。 ○馬尾藻可長到500m以上(馬尾藻與一般食用海帶類似,都是褐藻之一) 。褐藻都是海生藻類,有1500多種,它們的個體都是大型的或較大型的,例如人類經常食用的海帶長度一般可長到2~4m,巨藻群則被形象地稱為“海中森林”,而馬尾藻聚生的海區構成馬尾藻海,船隻航行都不得不避開它。
◎大花草 Rafflesia spp 262大花草科 大花草的花是全世界最大的花,可以達三英尺寬,花瓣的疣狀表面看起來像是腐爛的屍體,還有魚腐臭的味道,因此吸引了一些在腐屍中找食物的生物。像是蒼蠅。花的底部有個附滿尖刺的花穗,站在一個基座上,而蒼蠅便在其中四處遊走。花穗下掛著一滴一滴的液狀花粉,蒼蠅碰到後,也就沾上了一顆花粉。蒼蠅必須找到另一株大花草,傳遞了花粉,大花草才能順利的繁衍下一代。大花草只為了吸引蒼蠅,卻要長出如此碩大的花,是令人十分不解的。植物和其它的生物一樣,在繁衍後代時只能浪費一點點的食物,但是大花草並不自己製造食物,而是從藤本那兒獲得養分。假如它所寄生的藤本不受到任何致命的傷害,大花草便可以無止境的吸收養分,也許植物界和其它生物一樣,正因為獲得是如此的輕易,才會如此的揮霍吧。
◎最小的有花植物-無根萍 太陽把塘水曬得暖洋洋的,一種形如細砂的水生植物,正忙著繁殖它的後代。直到每1㎡的水面,有一百萬個它們的個體,還是不肯罷休。這就是最小的有花植物,飼養魚苗的好飼料 - 無根萍。無根萍是浮萍的一種,它的個子太小了,長只有1mm多,寬不到1mm,比芝麻還小得多。無根萍的外形同一般萍很相似,它們上面平坦,底下隆起。顧名思義,這種植物是沒有根的。有趣的是,這種微小的植物也有花,花當然更小,只有針尖般大。無根萍以自己微小而帶花的個體,給植物世界創造了“最小的有花植物”記錄。無根萍的體內含有大量澱粉。目前,人們正研究無根萍體內的澱粉合成過程。它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澱粉資源,將來很可能成為代替小麥和大米的糧食。
◎最臭的植物-魚腥草:人們常用“芳草香花”等句子來讚美自然界的花草樹木。其實,在綠色植物裡,臭花.臭草也還是不少的。植物書上用“臭”字命名的,不下幾十種。例如:臭椿.臭梧桐.臭娘子.臭薺.臭靈丹.臭牡丹......。有些植物雖沒用臭字命名,但包含著臭的意思。例如雞屎藤.魚腥草.馬尿花......。這許許多多含有臭味的植物,究竟哪種最臭?這只能靠我們的鼻子去鑒別。當我們走到臭梧桐樹下,並不覺得有臭味。要是摘一片葉子,弄碎聞一聞,就有一股臭味。假若你走進魚腥草的草叢中,立即會聞到腥臭味。如果再用手摸它一下,一小時之內,臭氣也難以消掉。這兩種植物雖臭,但都是很好的藥草。臭梧桐可治高血壓,魚腥草是治肺炎的良藥。
◎魚腥草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265三白草科 別名臭嗟草.臭臊草(台灣),坪岑草《吳越春秋》,蕺《別錄》,菹菜《新修本草》,紫背魚腥草《履巉岩本草》,紫蕺《救急易方》,菹子《綱目》,臭豬巢《醫林纂要.藥性》,側耳根《遵義府志》,豬鼻孔《天寶本草》,九節蓮《嶺南採藥錄》,折耳根、肺形草《貴州民間方藥集》,臭腥草《泉州本草》,狗貼耳《廣州植物志》。多年生腥臭草本,高達60cm。莖下部伏地,節上輪生小根,上部直立,無毛或節上被毛。葉互生,薄紙質,有腺點;葉柄長1~4cm;托葉膜質,條形,長約2.5cm,下部與葉柄合生為葉鞘,基部擴大,略抱莖;葉片卵形或闊卵形,長4~10cm,寬3~6cm,先端短漸尖,基部心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常呈紫紅色,兩面脈上被柔毛。穗狀花序生於莖頂,長約2cm,寬約5mm,與葉對生;總苞片4枚,長圓形或倒卵形,長1~1.5cm,寬約0.6cm,白色;花小而密,無花被;雄蕊3,花絲長為花藥的3倍,下部與子房合生;雌蕊1,由3心皮組成,子房上位,花柱3,分離。蒴果卵圓形,長2~3mm,頂端開裂,具宿存花柱。種子多數。卵形。花期5~6月,果期10~11月。搓碎有微有魚腥氣,味微澀。以葉多.色紅.有花穗.魚腥氣濃者為佳。味辛,性微寒。歸肺.膀胱.大腸經。地上部分含揮發油, 有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顯著抑制作用,有抗病毒作用,有免疫增強作用,有利尿作用,促進體內代謝過程。清熱解毒.排膿消癰.利尿通淋。主治肺癰吐膿.痰熱喘咳.喉蛾.熱痢.癰腫瘡毒,熱淋。
◎最臭的開花植物-大花草 熱帶有一種有名的水果叫韶子,聞聞有惡臭,吃起來味極美。在中美洲的森林裡,有一種植物叫天鵝花,也叫鵝花或鵜鶘花,看上去很髒,它的臭味很像腐爛的煙草,豬吃了馬上會死去,沒有吸煙習慣的人最怕聞這種臭味。在蘇門答臘的密林裡有一種巨魔芋,當它開花的時候,臭得像爛魚一樣。大花草的臭味很像腐爛的尸體。爛魚確是難聞,爛屍體更使人噁心。因此,最臭的植物,公認是大花草。說也奇怪,這兩種特別臭的植物,一種是花序最大,一種是花朵最大,大概臭味與它們發散的面積也有關系。
◎紅毛丹 Nephelium lappaceum L. 215無患子科 別名韶(音杓)子.毛龍眼。英名rambutan 。原產馬來西亞。常綠中喬木。樹高10-15m左右;葉為偶數羽狀複葉,互生,厚紙質,全緣,卵形.橢圓形至長橢圓形,先端短尖或銳頭,基部圓或闊楔形乃至楔形,兩面無毛,有葉柄。花於4月下旬至6月開放,圓錐花序,著生老枝頂端或頂端葉腋,雜性同株或雌雄異株。果實於夏季8月下旬開始成熟,球形或卵圓形,外果皮鮮紅而帶黃色,表面帶龜甲裂紋,凸起部分細長如軟刺,先端彎曲為鉤狀,刺毛呈鮮紅色,假種皮果肉白色,透明多汁,內含種子一粒,種子扁卵形,種殼薄而粗糙,白色。成熟果實供食用,乾皮可作藥材,根葉煎汁治療熱病,新梢可作染料,可作為造景美化之用。
◎台灣魔芋Amorphophallus henryi N.
E. Br. 381天南星科 台灣有四種魔芋,分別為台灣魔芋.密毛魔芋.疣柄魔芋.東亞魔芋,它們都是屬於天南星科魔芋屬(也有人稱蒟蒻屬),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花期都在4~6月之間。其中密毛魔芋是台灣地區現有的植物中花形最高大的,曾經有高達280cm的記錄!平常的時候很少能看見它們,在春天大雷雨的洗禮下,會一個個地冒出頭來,開出狀似長槍的花序,難怪閩南語要稱之為「雷公槍」了。它們還有一項特點是開花時不長葉,長葉時不開花。魔芋的佛焰花序,佛燄苞為壺狀,內有紫紅色像長槍管的附屬物,表面有紫色細毛,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吸引蠅類為主的昆蟲過來,好完成傳粉的任務,因此,它們也稱作「雷公屁」。
◎花序最大的草本植物-巨魔芋 在婀娜多姿的鮮花叢中,如果你仔細觀察,不難發現蓮.芍藥.南瓜等草本植物的花朵,它們是一朵朵生在花枝上的,可是,小麥.水稻.向日葵的花朵,卻是許多花,按一定形式和順序著生在花枝上的,稱為花序。如向日葵的花序是圓頭狀的,直徑可達1尺,厚度有2寸。在亞洲蘇門答臘蔥郁的熱帶雨林中,生長著一種草本植物,叫巨魔芋。巨魔芋的個子並不高,它的莖只有0.5 m。但是,它成熟時,在莖頂伸出一枝強健的肉穗花序,其中密布著數以千計的黃色的雄花和雌花,花序外面的苞片內為紅色,外為深綠色。整個花序和花序下的莖連起來,很像一座蠟燭台,不過這個蠟燭台太大了,高有3m,直徑1.3m。這樣大的花序,自然該列草本植物的首位。
◎巨魔芋Amorphophallus titanium
Becc.ex Arcang. 381天南星科 巨魔芋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産熱帶印度尼西亞西部的蘇門答拉島,1888年由義大利人貝卡里首先在蘇門答拉的熱帶密林中發現。其塊根直徑可達65cm,重達75kg。直立的葉柄長可達5m,直徑約20~30cm。開花時其佛焰苞展開直徑可達1.6m,堪稱世界上草本植物之首。形態壯觀,如巨型的蠟燭焰,花開放時發出臭氣。巨魔芋因其較高的觀賞價值而倍受人們關注,在國外很多著名的植物園都有栽培。如德國的波恩植物園,在巨魔芋開花時每天都吸引上萬的遊客前往觀看。
◎花序最大的木本植物-巨掌棕櫚 在木本植物中,巨掌棕櫚的花序最大,這種棕櫚比其它棕櫚生長緩慢,經30~40年才長到20m高。這時候在它的頂端開出極其龐大的圓錐形花序,花序竟高達14m,基底直徑也有12m,真像一個大稻谷堆。花序上的花數超過70萬個。這種樹開花以後,不久就死去。巨掌棕櫚的花序之大,不但在木本植物中,而且在植物界中,都穩居第一。它產於印度。
◎壽命最長和最短的花 在自然界裡,有千年的古樹,卻沒有百日的鮮花,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花兒都是比較嬌嫩的,它們經不起風吹雨打,也受不了烈日的曝晒,因此,一朵花的壽命都是比較短促的。例如:玉蘭.唐菖蒲等能開上幾天;蒲公英從上午七時開到下午五時左右;牽牛花從上午四時開到十時;曇花從晚上八九點鐘開花,只開三四個小時就萎謝了。由於它開花時間短,所以有"曇花一現"的說法。你也許以為曇花是壽命最短的花吧?不是。南美洲亞馬遜河的王蓮花,在清晨的時候露一下臉,半個小時就萎謝了。世界上壽命最短的花是小麥的花,它只開五分鐘到三十分鐘就謝了。世界上壽命最長的花,要算生長在熱帶森林裡的一種蘭花,它能開八十天。
◎開花最晚的植物-拉蒙弟鳳梨 沙漠中的短命菊,出苗以後幾個星期就開花結果,完成了生命周期。大多數草本植物,出苗後在當年開花或隔年開花,如水稻.玉米.棉花是當年開花,小麥.油菜是隔年開花。一般木本植物開花比較晚:桃樹三年,梨樹四年,銀杏出苗後要經過二十多年才開花,所以有“公公種樹,孫子收實”的說法。毛竹要經五十到六十年後才開花,它一生只開一次花,花開完後就逐漸死亡。開花最晚的樹要算生長在玻利維亞的拉蒙弟鳳梨。這種植物要生長一百五十年後才開出圓錐形的花序,它的一生也只開一次花,花後就死亡。
◎最有力氣的果實-噴瓜 鳳仙花的果實成熟後,果皮會自動裂開,把種子像槍彈似地噴射到2m遠的地方去。在豐富多采的植物界裡,這種本領並非鳳仙花所獨有,有的植物本領比它還要大!原產歐洲南部的噴瓜Ecballium elaterium (Linn.) A. Rich. 它的果實像個大黃瓜。成熟後,生長著種子的多漿質的組織變成粘性液體,擠滿果實內部,強烈地膨壓著果皮。這時果實如果受到觸動,就會"砰"的一聲破裂,好像一個鼓足了氣的皮球被刺破後的情景一樣。噴瓜的這股氣很猛,可把種子及粘液噴射出40~50尺遠。因為它力氣大得像放炮,所以人們又叫它"鐵炮瓜"。還有比噴瓜果實更有力氣的果實嗎?人們至今還沒有發現。
◎最大的種子-複果椰子 在非洲東部印度洋中,有一個風光旖旎的群島之國--塞舌爾。塞舌爾的熱帶植物郁郁蔥蔥,萬紫千紅。但是,最引人注目的該數身軀高大的複椰子樹。它高15~20m。直徑30cm,樹幹筆直,樹葉寬2m,長竟達7m。最有趣的是它的種子大得出奇,直徑約50cm。從遠處望去,像是懸掛在樹上的大籮筐。每個“蘿筐”就有10多斤,最大的可重達30斤,的確是世界上最大的種子。所以,複椰子樹又稱為大實椰子樹。複椰子樹與大白樺樹的個頭差不多,可是大白樺樹的種子卻太輕了,兩百萬顆白樺樹的種子,總共只不過1kg重。兩種樹木種子的重量竟相差3000萬倍!複椰子果肉煮湯飲服,有治療久咳和止血的功效。
◎複果椰子Lodoicea maldivica (J. F.
Gmel.) Pers. 393棕櫚科 複果椰子英文稱Doubie
coconut ,中名還有大實櫚.大實椰子.海椰子.馬爾地夫椰子.水椰子.睪丸椰子.巨籽棕.雙椰子.臀形椰子.塞舌爾椰子等名稱。
◎最小的種子-斑葉蘭 人們常常用芝麻來比喻“小“,1kg芝麻竟有25萬粒之多。但是,就植物的種子來說,比芝麻小的還多著呢。5萬粒芝麻的種子,有200g重,可是5萬粒煙草的種子,只有7g重。四季海棠的種子還要小,5萬粒只有0.25g。一粒小小的芝麻,比一粒四季海棠種子要重近千倍。但是,別以為這是最小的植物種子。有一種植物叫斑葉蘭(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a
),它的種子小得簡直像灰塵一樣,5萬粒種子只有0.025g重,1億粒斑葉蘭種子才1兩重。人們至今還沒有發現比這更小的種子,台灣有18種原生斑葉蘭。斑葉蘭這種微小的種子構造很簡單,種子只有一層薄薄的種皮和少數供自己生長.發育需要的養料,所以它們的生命力不強,容易夭折。但是它們輕似塵埃,隨風飄揚,到處傳播,種子數量又多得驚人,終有一些能傳種接代的。這也是生物適應環境的一種特性。
◎壽命最長的種子-古蓮子 有過一個消息,說是埃及的金字塔裡,發現了千年前的小麥,種下去仍然能夠發芽生長。後來才知道,這是不法商人為了騙取錢財搞的一個卑劣的騙局。植物種子的壽命,短的只有幾天,甚至幾小時,一般的有幾個月.幾年,壽命超過十五年,已算是長命的了。那末,世界上有沒有千年不死的最長命的種子呢?有的,那就是我國的古蓮子。1923和1951年在中國遼寧省約200呎深泥層中發現3000年以上的古蓮子,1951年日本千葉縣發現2000多年前的古蓮子,並由研究者大賀一郎博士培植成功, 命名為-大賀蓮。我國的古蓮子,是1951年在遼寧省普蘭店泡子屯村的泥炭層裡發現的。人們推斷它們已在地下靜靜的睡了一千年左右,但是它們並沒有死亡。我國科學工作者用銼刀輕輕地把古蓮子外面的硬殼銼破,然後泡在水裡,古蓮子不久就抽出嫩綠的幼芽來了。北京植物園1953年栽種的古蓮子,在1955年夏天就開出了粉紅色的荷花,沉睡千年的古蓮子被人們喚醒了。不少國家的植物園從我國要去了這種蓮花種子,並已栽種成活。古蓮子的壽命為什麼有這樣長呢?原來植物種子離開它的“母親”之後,它就有了獨立生存能力。生命的長短,與種子本身的構造及貯藏條件的好壞,有著密切的關系。古蓮外面這層堅韌的硬殼,把自己保護得好好的,又深深埋藏在較乾燥的泥炭層裡,這是古蓮子長壽千年的秘密。蓮子通常還是青綠時即可採收,但若要以蓮子為繁殖,則得等到蓮子變黑,才算成熟。此時的蓮子若有生長條件(水.泥土.空氣.陽光)。即可發芽生長。如果沒有它會分泌胱甘肽.抗壞血栓等蛋白,修補自己,即使經過百年後,仍可存活。目前所知,在中國大陸遼寧省曾經發現三千年的古蓮子;而埃及金字塔中也曾發現千年古蓮子,白河蓮潭的大憨蓮,更是二千年的古蓮子再生。想想,蓮子神奇不神奇?
◎最短命的種子植物-短命菊 自然界中,以種子繁殖的植物多種多樣,有長壽的,也有短命的。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壽命要長得多。植物界的“老壽星”,都出在木本植物裡。一般的草本植物,通常壽命幾個月到十幾年。植物壽命的長短,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有密切關系。有的植物為了使自己在嚴酷.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經過長期艱苦的“鍛煉”,練出了迅速生長和迅速開花結實的本領。有一種叫羅合帶的植物,生長在嚴寒的帕米爾高原。那裡的夏天很短,到六月間剛剛有點暖意,羅合帶就匆匆發芽生長。過了一個月,它才長出兩三根枝蔓,就趕忙開花結果,在嚴霜到來之前就完成了生命過程。它的生命如此短促,但是尚能以月計算。壽命最短的要算生長在沙漠中的短命菊,它只能活幾星期。沙漠中長期乾旱,短命菊的種子,在稍有雨水的時候,就趕緊萌芽生長,開花結果,趕在大旱來到之前,匆忙地完成它的生命周期,不然它就要“斷宗絕代”。有趣的是,短命菊對濕度極其敏感,空氣乾燥就趕快閉合起來,稍稍濕潤就迅速開放,快速結果。果實熟了,縮成球形,傳播他鄉。由於它生命短促,來去匆匆,所以稱為“短命菊”。
◎短命菊Asteriscus pygmaeus (DC.)
Coss. & Dur. 320菊科 短命菊又叫“齒子草”,是菊科植物,生長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那裡長期乾旱,很多沙漠植物都退化葉片,保持水分,短命菊卻與眾不同,它形成了迅速生長和成熟的特殊習性。只要沙漠稍微降了點雨,地面稍稍有點濕潤,它就立刻發芽,生長開花。它的舌狀花排列在頭狀花序周圍,像鋸齒一樣。
◎發芽最快的種子-梭梭樹 人們讚譽梭梭樹是征服沙漠的先鋒。盛夏的中午,烈日炎炎,無邊無際的戈壁大沙漠被烤得滾燙,這時只有迎著熱風頑強挺立的梭梭樹叢,才給沙漠帶來了生命的活力。梭梭樹能在自然條件嚴酷的沙漠上生長繁殖,迅速蔓延成片,這與它具有適應沙漠乾旱環境的本領是分不開的。梭梭樹的種子,是世界上壽命最短的種子,它僅能活幾小時。但是它的生命力很強,只要得到一點水,在兩三小時內就會生根發芽。因此,才能適應沙漠乾旱的嚴酷環境。複果椰子種子的發芽時間很長,在合適條件下,要二年之久。常見的稻.麥.棉等種子,發芽的時間也得論天算。能在兩三小時內發芽的種子,世界上只有梭梭樹的種子了。
◎梭梭樹 寄生肉蓯蓉 被譽為“沙漠人參”梭梭樹是一種長在沙地上的固沙植物,也可以作為牲畜的飼料,名貴中藥肉蓯蓉就寄生在梭梭的根部。肉蓯蓉具有獨特的補腎.抗老年癡呆.保肝.通便.腫瘤輔助治療.抗輻射等10多種藥用功能,被譽為“沙漠人參”。
◎含澱粉最多的樹幹-西谷椰子 植物的澱粉,主要集中在果實.種子.塊根.塊莖內,如板栗.小麥.山芋.馬鈴薯等。但是也有一些植物的莖幹內含有很多的澱粉。樹幹含澱粉最多的植物,要算是生長在菲律賓.印尼等國的西谷椰子樹。通常一株10~12m高,直徑20~25cm粗的樹幹,可以刮出200斤乾粉,大的樹幹就更多了。這些乾粉經過加工,就製成潔白均勻的西谷米。把它當成飯,吃起來和大米一樣香。當地人就用它作為糧食。據說一個人在西谷椰子林內勞動一天,所得的西谷米,足夠吃一年。這種樹形狀有點像棕櫚,一般能長10~20年。在莖的頂端,生長著許多羽狀的大葉子,有3~6m長,但結的果實只有杏那麼大。
◎西谷椰子Metroxylon sagu Rottb. 393棕櫚科 又名西米棕櫚。英名sago palm 。原產印尼。異名Metroxylon
rumphii (Willd.) C. Mart.
, Metroxylon
squarrosum Becc. , Metroxylon longispinum 。可以製成最正宗的西米。西米棕櫚生長在低窪沼澤地,通常高9m,15年成熟後長出一花穗,莖髓充滿澱粉。當果實形成和成熟時,便吸收澱粉, 使莖幹中空。植株在果熟後死去。栽培的西米棕櫚在花穗出現時,砍斷劈開,取出含澱粉的髓磨成粉,加水在濾器上方揉捏濾去木質纖維,洗滌數次後即得西米粉,在當地食用。外運的西米是加水調成糊狀,而後搓磨通過篩子,製成顆粒,根據顆粒大小分為珍珠西米或彈丸西米。
◎最甜的植物-喜出望外 甜,是一種人們都喜愛的味覺。糖是甜的,許多水果也有甜味,但一般沒有糖甜。如西瓜的甜度約為糖4%,梨的甜度約有糖的12%。還有沒有比糖更甜的東西?人們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有,是糖精。糖精是用化學合成方法製成的物質,它的甜度是糖的300~500倍。有沒有比糖精更甜的東西?有,在西非熱帶森林裡,有一種西非竹芋,它的果實比糖甜3萬倍!更有甚者,有一種叫非洲薯蕷葉防己的植物,它的果實竟比食糖甜9萬倍!這種果實呈紅珊瑚色,外形與野葡萄相似,每穗生40~60個,很逗人喜愛。奇妙的是,吃了這種高甜度的果實,不但不膩人,而且嘴裡長時間都感覺有甜味。因此,當地群眾給這種果實起了個美名,叫"喜出望外"。
◎最凶猛的植物? 世界上能吃動物的植物,約500多種,但絕大多數只能吃些細小的昆蟲。可是,生長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的一種樹,名叫奠柏,它居然能把人吃掉,真是世界上最凶猛的樹了。這種樹長著許多柔軟的枝條,如果人不小心,觸動了樹,那些枝條馬上就像蛇一樣把人捲住,而且越捲越緊,人就脫不了身。這時樹上很快就會分泌一種液汁,人粘著了就慢慢被“消化”掉了。當地人已掌握了它的“脾氣“,只要先用魚去喂它。等它吃飽後,懶得動了,就趕快去採集它的樹汁。因為這樹液是製藥的寶貴原料。奠柏雖然凶猛,但終究鬥不過人,最後還得乖乖的被人們利用。在巴拿馬的熱帶原始森林裏,還生長著一種類似奠柏的“捕人藤”。如果不小心碰到了藤條,它就會像蟒蛇一樣把人緊緊纏住,直到勒死。據報道,在巴西森林裏,還有一種名叫亞尼品達的灌木,在它的枝頭上長滿了尖利的鉤刺。人或者說動物如果碰到了這種樹,那些 帶鉤刺的樹枝就會一擁而上,把人或動物圍起來刺傷。如果沒有旁人發現援助,就很難擺脫這種困境。這一次次聳人聽聞的報道,使植物學家對此不能無動於衷。1971年,由一批南美洲科學家組成的一支探險隊,深入馬達加斯加島,在傳聞有吃人樹的地區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結果一無所獲。對於食人植物,很多人持肯定態度。眾所週知,有一些植物對光.聲.觸動都很敏感,如葵花向陽,合歡樹的葉朝開夜合,含羞草對觸動的反應。最近又有人發現,植物也有味覺.痛覺,甚至也會唱歌。由此推論下去,食人植物的存在不是沒有可能的。
◎聞歌起舞的植物-舞草 舞草Codariocalyx motorius (Houtt.) Ohashi
029蝶形花科 這是一枝普普通通的小草,當人們對它講話或唱歌,小葉片會左右舞動,宛如小草聽到你的聲音翩翩起舞,因而人們稱它為舞草。別稱跳舞草.情人草.多情草.風流草,英名Dancing grass,分佈於印度.馬來西亞.越南和菲律賓等地,大陸雲南.廣西.貴州.福建和臺灣都有分佈,生於丘陵曠野和灌木林中。小灌木, 植植高可達1.5m,莖枝圓形,光滑綠色;葉互生,由3片葉片組成,中間的葉矩圓形,長5.5~10cm,寬1~2cm,先端圓鈍,具短尖頭,兩面被柔毛,側生小葉細小,矩圓形或條形。圓錐花序頂生或為腋生總狀花序,有花10-20多朵,小花蝶形,紫紅色,多朵聚生於花序頂部;莢果鐮刀狀,外被柔毛,成熟時沿背縫線開裂;種子細小,腎形,表面有蠟質。
◎最高的樹-杏仁桉樹 162桃金孃科 全世界高度競賽的話,那只有澳洲的杏仁桉樹,才有資格得冠軍。杏仁桉樹(Eucalyptus amygdalina Labill.)一般都高達100m,其中有一株,高達156m,樹幹直插雲霄,有五十層樓那樣高。在人類已測量過的樹木中,它是最高的一株。鳥在樹頂上歌唱,在樹下聽起來,就像蚊子的嗡嗡聲一樣。這種樹基部周圍長達30m,樹幹筆直,向上則明顯變細,枝和葉密集生在樹的頂端。葉子生得很奇怪,一般的葉是表面朝天,而它是側面朝天,像掛在樹枝上一樣,與陽光的投射方向平行。這種古怪的長相是為了適應氣候乾燥,陽光強烈的環境,減少陽光直射,防止水分過分蒸發。
◎中國最高大的闊葉喬木-望天樹和擎天樹 我國著名的雲南西雙版納熱帶密林中,在70年代發現了一種擎天巨樹,它那秀美的姿態,高聳挺拔的樹幹,昂首挺立於萬木之上,使人無法仰望見它的樹頂,甚至靈敏的測高器在這裡也無濟於事。因此,人們稱它為望天樹。當地傣族人民稱它為“傘樹”。望天樹一般可高達60m左右。人們曾對一棵進行測量和分析,發現望天樹生長相當快,一棵70歲的望天樹,竟高達50多m。個別的甚至高達80m,胸徑一般在130cm左右,最大可到300cm。這些世上所罕見的巨樹,棵棵聳立於溝谷雨林的上層,一般要高出第二層喬木20多m,真有直通九霄,刺破青天的氣勢!
◎望天樹Parashorea chinensis Wang
Hsie 148龍腦香科 望天樹屬於龍腦香科,柳安屬。柳安屬這個家族,共有11名成員,大多居住在東南亞一帶。望天樹只生長在我國雲南,是我國特產的珍稀樹種。望天樹高大通直,葉互生,有羽狀脈,黃色花朵排成圓錐花序,散發出陣陣幽香。其果實堅硬。望天樹一般生長在70-100m的溝谷雨林及山地雨林中,形成獨立的群落類型,展示著奇特的自然景觀。因此,學術界把它視為熱帶雨林的標誌樹種。望天樹材質優良,生長迅速,生產力很高,一棵望天樹的主幹材積可達10.5立方米,單株年平均生長量0.085立方米,是同林中其它樹種的2-3倍。因此是很值得推廣的優良樹種。同時,它的木材中含有豐富的樹膠,花中含有香料油,以及還有許多其它未知成分,尚待我們進一步分析研究和利用。由於望天樹具有如此高的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而它的分布範圍又極其狹窄,所以被列為我國的一級保護植物。望天樹又名擎天樹,顧名思義,樹木參天,形如大傘,故又叫傘樹。1975年由我國林業科學家首次發現,屬中國特有的樹種,亦是當前亞洲最高的樹種之一。一般高60m,有的更高達80m,約有20層樓房那麼高。樹幹修長通直,氣魄雄偉。望天樹是常綠巨形喬木,枝葉都生長在樹幹的上半部分,下面沒有任何分枝,果實為卵狀橢圓形堅果,外被茸毛,果翅五枚,是由縮存花萼增大而成,每年5月開花,9月果熟。
◎擎天樹 148龍腦香科 望天樹還有一個極親的“孿生兄弟”,名為擎天樹。它其實是望天樹的變種,也是在70年代於廣西發現的。這擎天樹的外形與其兄弟極其相似,也異常高大,常達60-65m,光枝下高就有30多m。其材質堅硬.耐腐性強,而且刨切面光潔,紋理美觀,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擎天樹僅僅發現生長在廣西的弄崗自然保護區,因此同樣受到嚴格的保護。
◎陸地上最長的植物-白藤 在非洲的熱帶森林裡,生長著參天巨樹和奇花異草,也有絆你跌跤的“鬼索”,這就是在大樹周圍纏繞成無數圈圈的白藤。白藤也叫省藤,我國雲南也有出產。藤椅.藤床.藤藍.藤書架等,都是以白藤為原料加工製成的。白藤莖幹一般很細,有小酒盅口那樣粗,有的還要細些。它的頂部長著一束羽毛狀的葉,葉面長尖刺。莖的上部直到莖梢又長又結實,也長滿又大又尖往下彎的硬刺。它像一根帶刺的長鞭,隨風搖擺,一碰上大樹,就緊緊的攀住樹幹不放,並很快長出一束又一束新葉。接著它就順著樹幹繼續往上爬,而下部的葉子則逐漸脫落。白藤爬上大樹頂後,還是一個勁地長,可是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攀緣的了,於是它那越來越長的莖就往下墮,以大樹當作支柱,在大樹周圍纏繞成無數怪圈圈。白藤從根部到頂部,達300m,比世界上最高的桉樹還長一倍呢。資料記載,白藤長度的最高記錄竟達400m。陸地上還有比這更長的植物嗎?沒有了!
◎闊葉省藤Calamus quiquesetinervius
Burret 393棕櫚科 或稱台灣黃藤.五脈剛毛省藤等,以往多以“黃藤”稱之,但與中國大陸南方所產的黃藤不同。是重要的經濟植物,莖部可用為編織藤材。特產於全島中.低海拔闊葉林內,但由於開發過度,長莖已被抽取殆盡。莖光滑有環紋,初生時直立,葉軸頂端伸長成鞭狀,其上具鉤刺,可藉以攀緣他物生長,葉鞘和總柄長有黃刺,羽狀複葉。肉穗花序腋出。橢圓形核果外被覆瓦狀鱗片,熟黃,柱頭宿存。
◎最粗的樹-栗樹 在歐洲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古代阿拉伯國王和王后,一次帶領百騎人馬,到地中海的西西里島的埃特納山遊覽,忽然天下大雨,百騎人馬連忙躲避到一顆大栗樹下,樹蔭正好給他們遮住雨。因此,國王把這顆大栗樹命名為“百騎大栗樹”。據國外1972年報道,在西西里島的埃特納山邊,確有一顆叫“百馬樹”的大栗樹,樹幹的周長竟有55m左右,需30多個人手拉著手,才能圍住它。樹下部有大洞,採栗的人把那裡當宿舍或倉庫用。這的確是世界上最粗的樹。栗樹的果實栗子,是一種人們喜愛的食物,它含豐富的澱粉.蛋白質和糖分,營養價值很高,無論生食.炒食.煮食.烹調做菜都適宜,不僅味甜可口,又有治脾補肝.強壯身體的醫療作用。
◎體積最大的樹-巨杉 地球上的植物,有的個體非常微小,有的個體卻很龐大。像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巨杉,長得又高又胖,是樹木中的“巨人”,所以又名世界爺。這種樹一般高100m左右,其中最高的一棵有142m,直徑有12m,樹幹周長為37m,需要二十來個成年人才能抱住它。它幾乎上下一樣粗,它已經活了3500年以上了。人們從樹幹下部開了一個洞,可以通過汽車,或者讓四個騎馬的人並排走過。即使把樹鋸倒以後,人們也要用長梯子才能爬到樹幹上去。如果把樹幹挖空,人可以走進去60m,再從樹椏杈洞裡鑽出來。它的樹樁,大得可以做個小型舞台。杏仁桉雖然比巨杉高,但它是個瘦高個,論體積它沒有巨杉那樣大,所以巨杉是世界上體積最大的樹。地球上再也沒有體積比它更大的植物了。巨杉的經濟價值也較大,是枕木.電線桿和建築上的良好材料。巨杉的木材不易著火,有防火的作用。
◎長葉世界爺 Sequoia sempervirens (D.Don)
Engl. G8杉科
◎樹冠最大的樹-孟加拉榕070桑科 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你知道什麼樹可供乘涼的人數最多?這要數孟加拉的一種榕樹,它的樹冠可以覆蓋十五畝左右的土地,有一個半足球場那麼大。孟加拉榕樹不但枝葉茂密,而且它能由樹枝向下生根。這些根有的懸掛在半空中,從空氣中吸收水分和養料,叫“氣根”。多數氣根直達地面,扎入土中,起著吸收養分和支持樹枝的作用。直立的氣根,活像樹幹,一棵榕樹最多的可有4000多根,從遠處望去,像是一片樹林。因此,當地人又稱這種榕樹為“獨木林”。據說曾有一支六七千人的軍隊在一株大榕樹下乘過涼。當地人們,還在一棵老的孟加拉榕樹下,開辦了一個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市場。世界上再沒有比這再大的樹冠了。
◎木材最輕的樹-巴沙木 生長在美洲熱帶森林裡的輕木,也叫巴沙木,是生長最快的樹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輕的木材。這種樹四季常青,樹幹高大。葉子像梧桐,五片黃白色的花瓣像芙蓉花,果實裂開像棉花。我國台灣南部早就引種。1960年起,在廣東.福建等地也都廣泛栽培,並且長得很好。輕木的木材,每立方cm只有0.1克重,是同體積水的重量的十分之一。我們做火柴棒用的白楊還要比它重三倍半。它的木材質地雖輕,可是結構卻很牢固,因此,是航空.航海以及其它特種工藝的寶貴材料。當地的居民早就用它作木筏,往來於島嶼之間。我國用它做保溫瓶的瓶塞。
◎比鋼鐵還要硬的樹-鐵樺樹 你也許沒有想到會有一種比鋼鐵還硬的樹吧?這種樹叫鐵樺樹。子彈打在這種木頭上,就像打在厚鋼板上一樣,紋絲不動。這種珍貴的樹木,高約20m,樹幹直徑約70cm,壽命約300-350年。樹皮呈暗紅色或接近黑色,上面密布著白色斑點。樹葉是橢圓形。它的產區不廣,主要分布在朝鮮南部和朝鮮與中國接壤地區,蘇聯南部海濱一帶也有一些。鐵樺樹的木材堅硬,比橡樹硬三倍,比普通的鋼硬一倍,是世界上最硬的木材,人們把它用作金屬的代用品。蘇聯曾經用鐵樺樹製造滾球.軸承,用在快艇上。鐵樺樹還有一些奇妙的特性,由於它質地極為致密,所以一放到水裡就往下沉;即使把它長期浸泡在水裡,它的內部仍能保持乾燥。
◎最不怕火燒的樹木-海松 當你走向大森林時,遠遠便可看到“禁止煙火”的木牌子。因為樹木容易著火,星星之火,可以燒毀大片森林。但是,在我國南海一帶,生長著一種叫海松的樹,用它的木材做成煙斗,即使是成年累月的煙燻火燒,也燒不壞。當你用一根頭髮繞在煙斗柄上,用火柴去燒時,頭髮居然燒不斷。因為海松的散熱能力特別強,加上它木質堅硬,特別耐高溫,所以不怕火燒。
◎樹木中的老壽星-龍血樹 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人活到百歲就算長壽了。但是人的年齡比起一些長壽的樹木來,簡直微不足道。許多樹木的壽命都在百年以上。杏樹.柿樹可以活一百多年。柑.橘.板栗能活到三百歲。杉樹可活一千歲。南京的一株六朝松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歷史了,但是,它並不算老。曲阜的檜柏還是兩千四百年前的老古董呢。台灣阿里山的紅檜,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這是我國目前活著的壽命最長的樹,但還算不上世界第一。世界上最長壽的樹,要算非洲西部加那利島上的一棵龍血樹。五百多年前,西班牙人測定它大約有八千至一萬歲。這才是世界樹木中的老壽星。可惜在1868年的一次風災中毀掉了。龍血樹是常綠的大樹,樹身一般高20m,基部周圍長卻有10m,七八個人伸開雙臂,才能合圍它。此樹流出的樹脂暗紅色,是著名的防腐劑,當地人民稱為“龍之血”,故名為龍血樹。
◎龍血樹屬在台灣原生只有番仔林投(Dracaena angastifolia
Roxb.)一種。
◎香龍血樹 Dracaena fragrans (L.) Ker
392龍舌蘭科 別名巴西鐵樹.香花虎斑木.花虎斑木。希臘語中的『Dracaena』,指的是『雌龍』,所以又叫『龍樹』。原產地:南非洲。常綠小喬木。莖幹直立,葉綠色,長橢圓披針形,無柄,寬綠形,叢生在枝幹頂端。冬末春初頂端長出紫紅色縱紋的叢聚花序,花苞可達上百個,黃昏時開香味濃郁的小白花,清晨凋謝。性喜高溫多濕,耐陰,日照約50~60%,忌陽光直射。用途:庭園樹.盆栽.室內植物。
◎長高最快的植物 生長在我國雲南.廣西及東南亞一帶的團花樹,一年能長高3.5m。在第七屆世界林業會議上,被稱為“奇跡樹”。生長在中南美的輕木,要比團花樹長得更快,它一年能長高5m。但是,木本植物生長速度的絕對冠軍要算是毛竹。它從出筍到竹子長成,只要兩個月的時間,就高達20m,大約有六七層樓房那麼高。生長高峰的時候,一晝夜能升高1m(1925年Galloway曾在中國測得苦竹一天成長91.4cm)。因此,有“雨後春筍”的說法。竹子的生長比較特別,它是一節節拉長。竹筍有多少節和多粗,長成的竹子就有多少節和多粗。一旦竹子長成,就不再長高了。而所有樹木的生長,是在幼嫩的芽尖,慢慢加粗伸長,經幾十年至幾百年,它還會慢慢地加粗長高。
◎生長最慢的樹 自然界樹木生長的速度,真是千差萬別,有的快得驚人,有的慢得出奇。例如在蘇聯的喀拉哈裡沙漠中,有一種名叫爾威茲加樹,個子很矮,整個樹冠是圓形的,要是從正面看上去,就像是沙地上的小圓桌。它的升高速度慢極了,100年才長高30cm。要是和毛竹的生長速度相比,真像老牛追汽車。爾威茲加樹要長333年,才能達到毛竹一天生長的高度。爾威茲加樹生長為什麼如此慢呢?除了它的本性以外,沙漠中雨水稀少,天氣乾旱,風又大,這也是重要原因。
◎最深的根-無花果 漂浮在池塘水面的浮萍,它的根不到1cm。水稻的根大都在20cm深的土層內。棉花算是深耕作物了,最深的根也只有2~2.2m。一般樹木的根有多深呢?俗話說“樹有多高,根有多深。”這個說法有一定的根據,但不夠準確。比如在非洲沙漠裡,有一種灌木叫有刺阿康梭錫可斯,高和人差不多,全身不長一片葉子,可是根長達15m。一般地說,水生和濕生的植物,根長得短而淺﹔旱生長沙漠裡的植物,根長得長而深。世界上根長得最深的植物,在南非奧里斯達德附近的回聲洞,那裡有一株無花果樹,估計它的根深入地下有120m,要是掛在空中,有40層樓那麼高。這是生長最深的根了。
◎無花果 Ficus carica L. 070桑科 別名蜜果.奶漿果.映日果.優曇鉢.阿駔.底珍樹.蜜果等,落葉小喬木,原產於阿拉伯.小亞細亞及地中海沿岸等地,栽培歷史已超過五千多年,因外觀見果不見花而得名。台灣雖早在19世紀末即已引進,但現今經濟栽培的面積不大,多數為零星或趣味栽培。無花果為桑科(Moraceae)無花果屬植物。隱頭花序(hypanthodium)是本屬植物最重要的特徵,因小花著生於一個膨大中空的花托內,稱之為隱頭果(syconium),是本屬在桑科中與其他屬最大的差別。無花果,果實可供鮮食,可製成乾果或果醬。乾果可入藥,具有補氣血.健脾潤腸.祛風濕等功效。無花果含有較高的果糖.葡萄糖.蔗糖.果酸.蛋白質.維生素.檸檬酸.蘋果酸等成分,有滋補.潤腸.開胃.催乳等作用。
◎花與星座
○牡羊座 (03/21-04/20):星辰花;雛菊;滿天星 [熱心;耐心]
○金牛座 (04/21-05/21):黃玫瑰;康乃馨;金慧星 [溫柔;踏實]
○雙子座 (05/22-06/21):紫玫瑰;卡斯比亞;羊齒蕨 [神祕;魅力]
○巨蟹座 (06/22-07/22):百合;夜來香 [感性;柔和]
○獅子座 (07/23-08/22):粉玫瑰;向日葵;禪菊;熊草 [高貴;不凡]
○處女座 (08/23-09/23):波斯菊;黃鈴蘭;白石斛蘭 [脫俗;潔淨]
○天秤座 (09/24-10/23):非洲菊;火鶴花;海芋 [自由;爽朗]
○天蠍座 (10/24-11/22):嘉德利亞蘭;紅竹;文竹 [熱情;非凡]
○射手座 (11/23-12/21):瑪格麗特;素心蘭 [活潑;開朗]
○魔羯座 (12/22-01/20):紫色鬱金香;紫丁香 [堅強;積極]
○水瓶座 (01/21-02/19):蝴蝶蘭;蕾絲花 [智慧;理性]
○雙魚座 (02/20-03/20):愛麗絲;香水百合 [浪漫;開放]
◎雛菊 Bellis perennis L. 320菊科 別稱 延命菊.春菊。花語活力。雛菊原產歐洲至西亞,現世界各地均有栽培。具匍匐地下莖;葉匙形,由地面簇生成圓盤形,其葉叢間抽出花莖,頂生一個頭狀花序;花色有濃紅.粉紅.白色等;花莖則因品種不同而異,有直徑1~2cm極小輪球形花,直徑6~7cm的大輪重辦花等。花期:早春至梅雨季。用途:是春季花壇常見的草花,也可做盆花觀賞。播種.分株和扡插繁殖均可繁殖。種子發芽適溫22~28度C 。全日照或半日照均理想,日照不足植株易徒長,開花不良。
◎滿天星Gypsophila paniculata L.
273石竹科 別名霞草.絲石竹.縷絲花.宿根霞草.宿根滿天星。英名: Baby's breath 。原產南歐.西亞.地中海沿岸。宿根性草本花卉,植株矮小,莖枝纖細。葉對生,線形。冬至春季開花,複繖房花序,頂生或腋生。花語含意:純潔的心.喜悅。
◎玫瑰Rosa rugosa Thunb. 024薔薇科 玫瑰泛指Rosa屬(薔薇屬)植物中,玫瑰與薔薇間之交配改良種,其栽培歷史悠久,品種繁富,本省引進栽培已有300餘種,其植株高度依品種而異,有十數cm至二m或呈蔓性者;枝有刺,葉互生,奇數羽狀複葉,小葉長卵形,先端尖,鋸齒緣。全年均能開花,但以春季最盛開,單一頂生或單頂叢生,花色變化豐富,花姿美艷.高貴,並富香氣,堪稱為「花之后」,廣受喜愛。為庭園高級觀花植物,亦適於盆栽或切花作插花材料,其花語象徵愛情,因此常成為「送花」之要角,1983年2月14日西洋情人節,曾創下每朵玫瑰百元之高價紀錄。目前世界約有一萬多品種,並不斷增加中。
◎康乃馨 Dianthus caryophyllus L.
273石竹科 別稱香石竹.荷蘭石竹.丁香石竹.神聖之花.麝香石竹.絹絨花.母親花.紅茂花,英名Carnation。原產南歐地中海沿岸。花語:慈祥.溫馨.真摯:紅色:祝你健康,桃紅色:熱愛著你,黃色:侮蔑,雜色:拒絕你的愛,白色:懷念亡母。1907年,費城的賈維斯女士為了發起訂立全國性的母親節而活動,她說服了亡母生前所屬的教會,在她母親的忌日(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舉辦母親節慶祝活動。在當天,人們配戴康乃馨向母親致敬。母親尚健在者,佩帶紅色康乃馨;若母親已過世,則佩帶白色,以表示內心的懷思。1914年5月,美國總統威爾森簽署通過國會決議,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定為「母親節」,隨後其他各國人民很快就認同了這一節日,形成了敬愛母親.表達孝思的風尚,康乃馨也就因此成為大家心目中象徵母親的花。株高約50-80cm,莖質堅硬,節間甚為明顯;葉對生,呈披針形,色白綠且長反捲.長約為7~10cm;花頂生,花瓣先端多作細缺刻,花徑為8cm,顏色鮮明,有雅緻的香氣,色彩極為豐富,在台灣夏季5.6月間常見盛開。
◎金慧星 ◎紫玫瑰
◎卡斯比亞 Caspia spp 296藍雪花科 別稱文竹霞草.小石蓯蓉。花語喜悅。原產於歐洲.高加索.西伯利亞。台灣主要分佈於嘉義.彰化一帶。 一年生草本。根生葉,灰綠,呈披針形,花莖直立,花極小,花瓣呈紫色,花萼白色,花期全年。花語喜悅。卡斯比亞花期久,可插瓶至其乾燥,亦可做為乾燥花。且將其脫色.染色後,亦能表現出另一番特色。
◎腎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
(L.) Trimen P蓧蕨科 別名羊齒蕨.球蕨.鳳凰蛋.鐵雞蛋。花語神祕.魅力。根莖短,葉叢生,被有黃棕色狹線形鱗片,從根莖上可長出根狀走莖,走莖末端有時具有直徑1~3cm大的圓球狀塊莖,因此有「鐵雞蛋」.「鳳凰蛋」之稱,此塊莖具有貯藏水份與養分功用,可以生食,是野外求生時解渴的良伴。一回羽狀複葉,羽片無柄,基部有耳狀突起,緊貼著葉軸,將葉軸覆蓋,下方的羽片有逐漸變小的現象。羽片與葉軸連接處有關節,缺水時羽片從關節處掉落,以減少水分蒸散。靠近葉緣的小羽脈頂端有泌水孔,可以調節多餘的水分。孢子囊群圓形,具有腎形孢膜。生長環境廣泛,常見於平地及低海拔山區,路旁.山坡間.圍牆角落.樹幹上甚至屋頂上都可以安然若素,生意盎然,似乎有人跡之處,就可以發現它的蹤影。
◎台灣百合Lilium formosanum Wallace 372百合科 別稱山蒜頭.百合.師公鈃.野百合.高砂百合。分布於中.北部海邊到3000公尺高度的海拔山區,另外,蘭嶼、綠島也有分布。應性非常強,從海邊一直到三千公尺的高山都有分佈。多年生草本,具鱗莖,鱗片覆瓦狀被覆;莖直立或斜昇,通常單一。葉線形,互生,無柄,通常無毛。花頂生,1至數朵,漏斗形,長約15cm,白色且帶有紫色條紋,花被片3+3,具蜜腺,有香味,子房上位,柱頭膨大,裂。從開花到結果,花莖的角度會隨著變化。圓柱形蒴果,胞背開裂,種子具薄膜。
※百合花語:
○百合:順利.心想事成.祝福.高貴。 ○香水百合:純潔.婚禮祝福.富貴。
○鐵砲百合:純潔.莊嚴.心心相印。 ○葵百合:勝利.榮譽.富貴。
○姬百合:財富.榮譽.清純.高雅。 ○水仙百合:期待相逢。
○玉米百合:執著的愛.勇敢。 ○聖誕百合:喜氣洋洋.慶祝。
○編笠百合(貝母):才能.威嚴.傑出。
◎夜來香Polianthes tuberosa L. 385石蒜科 又名晚香玉.月下香。原產中國和日本,古稱玉簪,近代已傳布至歐美各國。花語:危險的快樂,玩火的戀情。多年生鱗莖草花。高80cm左右,葉基生,披針形,基部稍帶紅色。盛花期8月-9月,總狀花序,具成對的花12-18朵,自下而上陸續開放,花白色,漏斗狀,有芳香,夜晚更濃,故名夜來香。5-11月開放。蒴果。是非常重要的切花之一,是花束.插花等應用中的主要配花。鮮花可供食用,清香可口;其葉入藥,性涼味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粉玫瑰
◎向日葵 Helianthus annuus L. 320菊科 別名太陽花.日輪草。 英文名Sunflower 。原產地中美洲.秘魯.北美洲。花語:仰慕.光輝.凝視著你.高傲。一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油料作物, 6~10月開花,擁有大型的頭狀花序,有向日傾斜性。可觀賞.做葵花油.葵花子。向日葵的傳說:從前從前,希臘有一個神話,水澤女神柯來蒂Clytie暗戀著太陽神阿波羅,卻得不到他的愛。於是眾神就將她變成花,以便她可以終生追隨太陽。 因為它終日隨著太陽所以稱它為向日葵。
◎熊草
◎大波斯菊 Cosmos bipinnatus Cav. 320菊科 別名秋櫻.秋英.大春菊.五瓣梅.考斯慕士菊.上海菊。花語永遠快樂。英名Common Cosmos. ;Cosmos
bipinnata Hort.;Coreopsis formosa Bonato. 原產於
墨西哥,草本,株高約50~80cm,葉對生,2回羽狀複葉,小葉纖細呈線形。花頂生或腋生,花莖細長,舌狀花瓣, 8片,中心筒狀呈黃色,花形有單辦.重辦,花色有白.粉紅.桃紅.紫紅等色。花期秋末至春季,適合花壇.盆栽,如大面積栽培,盛開時花海一片,頗富詩意。發芽適溫15~20℃,5~6天。生育適溫10~25℃,生育期8~4月播,10~6月開花。 有轟動.索那達系列.和曲等品系。
◎鈴蘭 Convallaria majalis L. 372百合科 又名君影草,為多生草本植物,英名Lily of the
Valley,原產於溫帶地區,歐洲.亞洲.北美皆有分佈。花語純潔。株高約30cm,葉長卵形或橢圓形,自基部長出,長約15cm,寬約7cm,多為綠色,但也有斑葉的變種。總狀花序,花梗頂端會偏向一邊,鐘型小花垂吊於花梗上,花徑約1cm,顏色有白及粉紅,花朵有甜甜的清香味,可以提煉香精。
◎石斛蘭 Dendrobium spp 405蘭科 希臘文dendro為樹, bios為生命, 指附生於樹上之意。石斛蘭屬估計種類在1200種,分佈在印度.中國.東南亞.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幾內亞.太平洋群島.澳洲及紐西蘭。生態習性以著生及岩生為主,罕有地生習性。莖具有根莖.直立.匍伏或具假球莖等生育形式,葉片從一片到多片皆有,花亮麗,花瓣通常較窄,唇瓣完整或三裂,與蕊柱基部相連。
◎白石斛蘭 405蘭科
◎非洲菊 Gerbera jamesonii H.
Bolus. ex Hook. f. 320菊科 別名太陽花.佳寶菊.燈盞花.河浪花。英名African
daisy 。原產於非洲。株高15-30cm。葉自根基上簇生,匙形或波狀深羽裂。花為頭狀花序,頂生,形似一輪明艷的太陽。園藝新品種不斷產生,花形有單瓣.重瓣或半重瓣,花徑有大.中.小輪之分。花色變化繁富,有紅.粉紅.橙紅.玫瑰紅.黃.金黃.白等色,五彩繽紛,鮮艷悅目,花期持久,切花是插花高級花材。全年均能開花,但以春至夏季較盛開,適合花壇.盆栽或切花,由於用途不同,栽培時應選適當品種,才能獲得高品質。
◎火鶴花 Anthurium andraeanum
Lindl. 381天南星科 別名 安世蓮.紅苞芋.尾花芋.花燭.大紅團扇。原產哥倫比亞。花語熱情.幸福。多年生草本,莖短小,葉柄長,呈盾形,苞片顏色種類繁多,外形似心臟,且具蠟質光澤,而呈棒狀肉穗形的花序上的小點,則是同時具有雄蕊及雌蕊的真正花朵,稱呼為肉穗花序,聚生成像豬尾巴,先是黃白色,漸漸轉為白色。用途:誘蝶.盆栽.切花或蔭地庭植。據保守估計,約有兩百多種的品系。
◎海芋Zantedeschia aethiopica Spreng. 381天南星科 別名水芋.野芋.馬蹄蓮。英名 Calla Lily Bloom, Lily of the
Nile 。原產南非洲。株高30-50cm,地下有瘤狀塊莖。葉箭形或披針形,某些品種葉面有白色或黃色斑點。觀賞部份是呈捲漏斗狀美麗的苞片,和苞片中突出的蕊柱,酷似佛像四周的佛光,此種花型稱為「佛焰苞」。春季開花,花姿極高雅脫俗,很受喜愛。花色有白.黃.淡紅品種,適合濕地栽培.盆栽或切花。由於性喜冷涼,本省以高冷地栽培為佳,平地越夏困難。
◎嘉德利亞蘭 Cattleya 405蘭科 別名洋蘭,原產中南美洲。可分為單葉種及雙葉種二大類。嘉德利亞蘭的名稱來自於屬名Cattleya的翻譯,可說是西洋蘭花的代表,它具有豪華的花形和色彩,特有的芳香,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品種在開花,因此常成為各地各時期蘭展或蘭花比賽的主角,在台灣不需特別的設備,就能培養開花,自然是初學栽培蘭花的人,最好的材料。嘉德利亞蘭類的原種屬主要有四類,分別為:嘉德利亞蘭屬(Cattleya).蕾利亞蘭屬(Laelia).索非亞蘭屬(Sophronitis)及布拉索蘭屬(Brassavola)四屬,彼此間由外觀不太容易分辨出來,只有在開花時依花粉塊的數目及唇瓣的形狀才能區分,因為這些近緣屬間的雜交很容易,已形成很多的新屬,新屬又互相雜交,使得這些雜交的新屬無限的增加,形成二屬間.三屬間及四屬間的交配,形成我們看到龐大的嘉德利亞蘭類,經數個屬之間的交配之後,形成完全人工育成的新屬,這些新屬的名稱,依習慣把交配的親本屬名相連而成,但很長,字數太多,通常把原來親本屬的第一個字母相連,做為新屬的簡稱,例如:C為Cattleya屬內雜交之種類,BL是Brassavola和Laelia二屬間的交配種,BLC是Brassavola.Laelia和Cattleya三屬間的交配種等等諸如此類。
◎紅竹 Cordyline terminalis (L.)
Kunth 392龍舌蘭科 別名朱蕉.朱竹.愛知赤。原產中國.印度.澳洲及熱帶美洲。多年生灌木或喬木,耐蔭耐寒,栽培容易。地下莖白色多肉質,地上木質莖,直立,修剪易產生分枝。株高可達4m 。葉劍形細長,密生莖頂,富變化的線紋,新葉豔紅美麗,亦有黃葉品種,老葉漸轉為褐紅,甚至深綠。圓錐花序頂生,花色不豔,大多白色或淡黃色。花後結紅色漿果。枝葉為插花的優良材料,適園景樹或盆栽觀葉植物。春季新生的葉片最美,色彩紅艷,老葉則逐漸暗淡。
◎文竹 Asporagus setaceus (kunth)
Jesscp 372百合科 別名新娘花。英名Fern
Asparagus。原產亞洲.南非洲.溫帶美洲。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莖極纖細,圓柱形多分枝。假葉刺毛狀,密生呈平面狀,鮮綠色,莖刺上生小短刺。花期夏季,開於大枝頂端,有短花梗,花白色,漿果紫黑色。
◎瑪格麗特 Chrysanthemum frutescens
L. 320菊科 瑪格麗特原名叫做蓬蒿菊或木春菊,在十六世紀時,因為挪威的公主Marguerite,十分喜歡這種清新脫俗的小白花,所以就以自己的名字替花卉命名。在西方,瑪格麗特也有「少女花」的別稱,被許多年輕少女喜愛。 原因之一,可能由於瑪格麗特是一種可以預測戀愛的花朵。相傳只要手持瑪格麗特,當一片片摘下花瓣時,口中唸著「喜歡.不喜歡.喜歡.不喜歡..」待數到最後一片時,就可以對戀情作出占卜。瑪格麗特屬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澳洲.南歐。株高15~45cm,葉多互生,羽狀細裂,分枝多,開花亦多。瑪格麗特的花期甚長,自早春至秋季均能開花,因為莖部容易木質化關係,所以取名木春菊,又因植株會發出類似蓬蒿菜(即茼蒿菜)的特殊香味,所以也叫做蓬蒿菊。在西方,瑪格麗特還有法蘭西菊.小牛眼菊等別稱。野生的瑪格麗特,以白色品種居多,主要分布在中部中高海拔山區,如:玉山,園藝栽培另有粉色和黃色等品種。花語為預言戀愛.暗戀。
◎素心蘭 Cymbidium ensifolium var. misericors (Hayata) T.P.Lin. 405蘭科 素心蘭是蕙蘭屬(Cymbidium)植物之一。蕙蘭屬植物,依原生地不同可分為兩大類:1.溫帶地生型小型蕙蘭:春蘭.寒蘭.報歲蘭.四季蘭.素心蘭等,台灣通稱為國蘭,日本人稱為東洋蘭。2.熱帶高海拔地區大型蕙蘭(虎頭蘭):花形大.花色豔麗。於歐美地區有「蘭花之王」的稱謂,原生種約有70種,分為地生種.半著生種.著生種。目前流行的主流種類為大型的半著生種。1789年,Cymbidium aloifolium(硬葉蘭.劍蘭)原生種初次被引進英國之後,蘭花採集便聚集到亞洲,再一百年間陸續將各種新發現的原生種帶回歐洲,原生種漸漸已不多見,育種家因而轉向品種改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東亞蘭幾乎都是園藝改良品種。蕙蘭屬也有音譯為喜姆比地蘭屬,原文Cynbidium是取自希臘的cymbid(船),以唇瓣的形狀而命名。是多年生草本。
主要由葉片.假球莖.鞘葉及肥大的根組成,葉片和鞘葉在與假球莖交接處都有潛伏芽,可萌發為營養芽或生殖芽,通常位於較低節位的潛伏芽較易萌發成營養芽,位於假球莖上較高節位的潛伏芽,常發育成花芽形成花序,整個生長週期自潛伏芽萌發長成葉片.花芽分化完成開花,到次年的營養芽再萌發,歷時約一年。
◎鬱金香Tulipa sp 372百合科 遠古的歐洲有著這麼一個樣的傳說:在一個國家裡有一位少女,她善良的心地與美麗的面顏深深的吸引了三個英俊的騎士,於是三位騎士各自帶著家傳的寶物來向少女求婚,第一位帶來的是象徵權力的華麗王冠,第二位帶來的是象徵勇氣的銳利寶劍,第三位帶來的則是象徵財富的閃亮黃金,少女不願意傷害其中任何一個人,所以遲遲無法做出最後的決定。最後她求助於神,於是神把她變成一株植物,為了彰顯少女善良的美德,神把王冠.寶劍.黃金也都賜給了少女,所以少女所變成的植物有著王冠般的花朵,寶劍般的葉片還有黃金般的球莖,這株植物就是現在我們所稱的鬱金香。
◎紫丁香 Syringa vulgaris L. 231木犀科 別名丁香.百結。英名Lilac,法國人則稱它 Lilas。原產波斯。花語:青春時期的回憶。假如未婚夫送上了一小朵紫丁香,那就是含蓄的表示這段婚姻不可能實現。落葉性灌木或小喬木,株高可達4-6尺。常見於根際處叢生枝幹,主幹色暗褐,小枝則呈灰褐色,士耳其人常將它拿來做成「笛」或「筒」,這也是其屬名 Syringa (「笛」之意)的由來。橢圓形的葉片,對生,具葉柄,葉紙質而表面光滑稍具光澤。花於四至五月間開放,圓錐花序著生於枝梢,花序長10-20cm,直立而向上,每一花序上著生許多小花,小花花冠高盆形而先端四裂具芳香,花色一般多為紫色,所以慣稱它為紫丁香,其餘尚有暗紫色,紅色,白色等,全世界栽培品種多達三十餘種。英國有一則故事是這麼說的:有位清純可愛的少女,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認識了一位貴族,少女非常欣賞牠的英姿和風度,可是男女之間的事最容易發生錯覺。很不幸的,這位貴族無意地蹧蹋了她的純潔,使她善良的心靈陷入了悲痛和恥辱,漸漸地憔悴不堪,終於走上絕路。她的朋友們自山上採來了紫色的紫丁香來點綴她的墳墓,不料第二天當他們再度來到墓前時,那些紫色的花朵已變成了純白色,這就是最初的白色紫丁香,從此以後,只要花期一到,白色紫丁香就會在這小鎮的教會墓地裡開著那純白且芳香的花了!
◎蝴蝶蘭 Phalaenopsi spp 405蘭科
◎台灣蝴蝶蘭Phalaenopsis aphrodite
Reichb. f. 405蘭科
○台灣阿嬤 Phalaenopsi amabilis var. aphrodite(Reichb. f.)Ames
◎台灣原產的蝴蝶蘭有兩種,其中桃紅蝴蝶蘭(Phalaenopsis equestris (Schauer) Reichb.
f.)在台灣僅產於小蘭嶼,另一為台灣蝴蝶蘭(Phalaenopsis aphrodite Reichb. f.),即所謂的台灣阿嬤。為什麼台灣蝴蝶蘭又叫做台灣阿嬤呢?台灣蝴蝶蘭有另一個學名為Phalaenopsi amabilis var. aphrodite(Reichb.
f.)Ames,阿嬤這個名字便是來自amabiles的前兩音節。在蘭科的家族裡,蝴蝶蘭被稱為「蘭花之后」。台灣的蝴蝶蘭1879年在蘭嶼被發現,73年後的1952年得到國際蘭展的冠軍,1952 , 1953 年連續兩年,來自台灣的原生蝴蝶蘭,當時形容是在一塊大蛇木板上飛舞著三百多隻白色蝴蝶,在美國加州所舉行的國際花卉展覽會中獲得了冠軍。在得獎光環的籠罩下,台灣蝴蝶蘭想要如以往獨居在幽谷的過活已是難事,連以蝴蝶蘭為名的蘭嶼,都在開放觀光前失去台灣蝴蝶蘭的蹤跡,據說當地所出售的蝴蝶蘭都是從台灣本島運過去的栽培種,還不是台灣的原生種哩!台灣蝴蝶蘭之所以稀有,除了人為的大量採摘外,產地的狹窄也是原因之一,在台灣只有靠近東海岸海拔800公尺以下的亞熱帶及熱帶森林中較多,但是目前要找到野生者已是難上加難,有些單位現在正進行復育的工作,期待有一天,我們能看到滿樹的蝴蝶蘭,綻放著白玉般的花朵,在林間展翼嬉戲。
◎蕾絲花 Ammi majus L. 311繖形科 別名白雪花.白緞帶花.雪珠花。英名:Bishop's weed、Queen Anne's
Lace 。原產歐洲。一年生草花。以種子繁殖,播種期以秋冬兩季為主,種子發芽適溫約20℃,約1~2周可發芽,難儲型種子,層積處理可促進發芽。 蕾絲花性喜冷涼,生育溫度15~18℃。栽培處以接受全日照為佳,日照不足以徒長,栽培土質以砂質壤土為佳,排水良好為要,春季開化,年前為主要產期,花期長,為常見的切花材料。
◎愛麗絲 Iris pallida Lam. 386鳶尾科 別名鳶尾.荷蘭鳶尾.球根鳶尾.香根鳶尾.藍蝴蝶。英名Iris 。原產地中海沿岸.中東。花語:愛的留言.使者.易變的。是法國國花。多年生球根花卉。花期:春~初夏。花色:金黃.淡黃.白.藍.深紫。最初愛麗絲這個名字,原指希臘神話中的「彩虹神」伊麗絲。伊麗絲是掌管戀愛的神,之所以又稱她為「彩虹」女神。根據希臘神話的記載,鳶尾是海神奈普丁(Napture) 之子湯瑪斯 (Thomas) 與海中美人魚艾蕾克忒(Electra)所生的女兒,也是家族中最美麗的孩子。愛麗絲後來成為女神海娜(Hera)身邊的得意助手,她的任務是有善良的人逝世時,她便由天地之間的彩虹橋下凡,將這個善良的人的靈魂與驅體切開,將靈魂攜回天國。
◎香水百合Lilium brownii F.E.Brown
var. 372百合科 別名鬼蒜.強瞿.番韭.東方型百合.摩羅春.倒仙.玉手爐.中逢花。英名Oriental
Lily 。原產澳洲。花語:偉大的愛.純淨.神聖.尊敬。百合屬球根花卉。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約120cm 。葉型長橢圓形,有5條平行脈。盛花期:盛產期:6~7,11~12月。花朵喇叭狀,大而豔麗的,常帶有芳香。基督教裡,百合是被視為『聖母之花』和『天堂之花』,是復活節不可缺少的花飾,因其鱗片層抱而成,狀似白蓮,取『百年好合』之意。
有趣的植物(植物生態解說2)講義
第207單元 有害植物
◎植物不會動,也會為害人間?
◎何謂有害植物 有害植物 ( harmful species ; pests ) : 指植物的生長已對該生育地的經濟或環境或二者造成衝擊,不被人類所需要 [這是特有生物中心對於有害植物之解釋] 。在自然界激烈的生存競爭環境下,為了生存,各物種或相互間,無所不用其極,相互為害,花招百出,如要談到有害,那真是銀河浩瀚,不知凡幾。因此『有害植物』只是強調『不被人類所需要』才是我們討論重點。
◎有害植物的內容 自然界各個生態系,都會演變成穩定平衡的狀態,但因為人類的行為,而產生了『有害植物』。廣義的來講,有害植物因時因地會有所不同,例如檳榔是經濟作物,但假如種在較陡坡地上,因它的淺根性,表土容易流失,甚至發生土石流,那就是有害植物了。田間雜草對於農民來講是有害植物,而休耕期間反而種些我們認為是雜草的植物,來當綠肥。藥用植物很多都是有毒的,這些在一般民眾來講,避之唯恐不及。基因轉移植物對人類生活幫助很大,但也有可能演變成有害植物。刺竹或有棘刺植物可防盜,但也干擾了人類活動。
◎廣義的有害植物太多了,只好狹義的來解釋有害植物。本土的或已馴化的廣義有害植物,多年來,大家都有一套因應之道,趨吉避凶;而新近外來的有害植物,我們還需要想想辦法,降低我們的損失,那正是我們要談的。人類會直接受到心.身傷害的植物,當然是有害植物;而直接或間接使我們的財產受到損失的,當然也要列入為有害植物。
◎特生中心提供的外來入侵植物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主任彭國棟指出,台灣地區近來為害最大的外來入侵物種,包括小花蔓澤蘭.福壽螺.吳郭魚.琵琶鼠.美國螯蝦.魚虎.牛蛙.巴西龜.八哥.鸚鵡.馬纓丹.象草等。其中最為民眾熟知的,當屬福壽螺。1980年,商人自中南美洲引入後,因不具經濟價值而棄養,到1986年的短短6年間,全台遭福壽螺危害面積達17萬公頃,光是稻米損失就超過10億新台幣。根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給<防疫檢疫局>的「外來入侵動植物名錄」,危害較明顯的外來入侵植物,有銀合歡.大花咸豐草.含羞草.槭葉牽牛.小花蔓澤蘭.布袋蓮.紅毛草.百喜草.白花三葉草.大黍等100多種。外來動物則有125種,包括巴西龜.多線南蜥等。
◎20種高度危害力的引入外來植物 根據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的研究報告: 台灣二千六百種以上引入外來植物中約10%已野化(歸化),能在環境中繁衍長存。野化植物279種中,具侵佔性特性者超過50 種,其中巴拉草(Brachiaria mutica
(Forssk.) Stapf).星草(Cynodon plectostachyum
(Schum.) Pilger.).大黍(Panicum maximum Jacq.).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ach.) [非洲引入].牧地狼尾草(Pennisetum polystachion (L.) Schult.).銀合歡(Leucaena leucocephala (Lam.) de Wit).美洲含羞草(Mimosa diplotricha C.Wright ex Sauvalle).田菁(Sesbania cannabiana (Retz.) Poir) [亞洲引入].豬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掃帚菊(Aster subulatus Michaux
var. subulatus).大花咸豐草(Bidens pilosa L. var. radiata Sch.).香澤蘭(Chromolaena odorata (L.) R. M.King &
H. Rob.).小花蔓澤蘭(Mikania micrantha Kunth)、銀膠菊(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美洲闊苞菊 (Pluchea carolinensis (Jacq.) G. Don).翼莖闊苞菊(Pluchea sagittalis (Lam.) Cabera).空心蓮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青莧(Amaranthus patulus Bertoloni).馬纓丹(Lantana camara L.).布袋蓮(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olms)等20種[18種為美洲引入],已在台灣大區域擴散具高度危害力。
◎大陸公布24種有害植物 2003年06月08日中國公布了林業危險性有害生物的名單,233種有害生物將成為主要防範的對象。上了這份黑名單的動物有156種,病原微生物有53種,有害植物有24種。列入名單的有害植物是藜.灰綠藜.菊葉香藜.巴天酸模.寬葉獨行菜.黃香草木樨.白香草木樨.窄葉野豌豆.冬葵.密花香薷.野薄荷.車前草.蒼耳.黃花蒿.鹼茅.賴草.狗尾草.油杉寄生.無根藤.松寄生植物.桑寄生植物.槲寄生植物.微甘菊.紫莖澤蘭等24種。
◎外來種的定義
1.外來種:指一物種或可以繁殖的任何一部份,出現於其自然分布疆界及可擴散範圍之外。
2.外來入侵物種:指外來物種已在本地,建立一穩定族群並可能威脅原生生物之生存者。
3.外來引入物種:將非本地產的或本地原產但已滅絕的物種引入該地區,而此物種在自然情況下無法跨越天然地理障礙,而播遷至該區域。
◎外來種生物的來源
一.非蓄意引入:管道紛雜最難加以預防,例如暗藏在船隻壓艙水中.伴隨合法引入生物而來的病源或寄生蟲.運輸載具上的昆蟲等。
二.蓄意引入:
1.農業或貿易行為:如吳郭魚.牛蛙.毛地黃.象草.白花三葉草.田菁等。
2.娛樂及觀賞用:如熱帶魚.變色龍.巴西龜.大陸畫眉.各種熱帶鸚鵡.紅毛猩猩等。
3.生物防治:如引進瓢蟲以捕食介殼蟲,引進大肚魚以捕食蚊子的幼蟲孑孓等。
4.偷渡:如藏匿於原木中之蟒蛇或蜥蜴.家鼠隨著輪船傳播全世界.昆蟲以卵或幼蟲型式藏於植物體.出國旅遊隨手帶回之外來種生物等。
5.科學研究:例如非洲蜜蜂是從實驗室不慎溢出而分布於美國並造成危害。
◎毛地黃 Digitalis purpurea L. 324玄參科 別名洋地黃.紫花毛地黃.吊鐘花.毒藥草。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莖直立,單一,高約1~1.5m,全株密生短茸毛,根生葉叢生,葉片匙狀,具長柄,有翼,邊緣具圓鈍鋸齒,莖生葉具短柄或近無柄。第二年自葉簇中央抽出花莖,總狀花序,花朵偏向側,下垂,大而美麗,花冠鐘狀稍扁,裂片唇形,上唇紫紅色,內部白色,有多數深紫紅色斑點,蒴果圓錐形,種子細小,花期5~6月。為重要的強心藥,可興奮心肌,增強心肌的收縮力。
◎象草 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ach. 411禾本科 別名青戾草.狼尾草。英名napiergrass,
elephantgrass 。原產非洲,已馴化生長在平地至中海拔1500m山區之河床.耕地.路旁.荒廢地。多年生草本,莖稈扁平,無毛,有蠟質,叢生,直立,高可達3m 。葉鞘光滑。葉片大,長達60cm ,密生茸毛,葉舌長,由毛刷狀纖毛構成,無葉耳。黃褐色花序,長約15cm,花朵頂生,雌雄同株,每一小穗有小花2朵,雄蕊3枚,花藥頂端有毛。穎果,橢圓形,種子黃褐色。是優良牧草。嫩莖可食用,稱為『牧草心』。花穗可當乾燥花材。
◎白花三葉草 Trifolium repens L. 029蝶形花科 別名白花苜蓿.白菽草.菽草.白荷蘭翹搖.白車軸草。是愛爾蘭國花,原產歐洲,已馴化在海拔1000至2000m的山區,有著龐大的族群。因為它的根有根瘤菌可固氮,改善土壤,所以本省通常栽培為牧草或綠肥作物。多年生匍匐性草本植物,莖橫臥地面,長約10~30cm 。三出複葉,互生,具有長柄,圓弧形的倒卵形小葉,三片聚生一處,像酢漿草,但其葉片上相互連接形成一圈的白色斑痕, 容易辨識。細鋸齒緣;托葉卵狀披針形,抱莖而生;花白色,花序圓球狀,具有長總梗;花萼筒狀,花冠蝶形;莢果線形,包於宿存萼內,內藏種子2~4粒。
◎田菁 Sesbania cannabiana (Retz.) Poir 029蝶形花科 俗稱田菁草.臭菁仔.大菁.山菁。原產印度,台灣1930年代引進栽培,生長於田野.草地或沿海地區。一年生草本,高約1~2m,主莖直立,分枝不發達,幼枝上小葉有絨毛。葉為一回偶數羽狀複葉,長12~15cm,小葉40~80枚,長橢圓形,先端鈍,基部歪形。呈腋生的總狀花序,花萼5裂,齒萼交接處無腺毛。花3-13枚,蝶形花冠,黃色有赤色斑點;雄蕊10枚,二體,花藥同型。蒼綠色的莢果細長線形,長約18~25cm,內含綠黑色橢圓形種子25~30粒。肯亞當放牧用及飼料。樹皮可採纖維,印度人當製繩材。葉之煎煮液當藥用,並為一優良之綠肥作物,種子飢荒時利用之。有根瘤菌共生可以改善土質,為台灣中南部優良之綠肥作物。種子味甘.苦,性平,治脾腫大,發疹,膚癢;葉可治水積,腫毒,鮮葉汁為驅蟲劑。
◎印度田菁[Sesbania
sesban (L.) Merr]小葉14-36枚。
◎外來植物影響舉例
1.為了生活所需 : 昭和草.小米.蔬菜.水果
2.觀賞用 : 馬纓丹.大萍.聖誕紅.猩猩草等
3.行道樹.園景樹或園藝盆栽 : 有鳳凰木.夾竹桃.木棉.羊蹄甲.菩提樹.蘇鐵等
4.藥用植物 : 枸杞.杭菊等
5.環境植物 : 布袋蓮(防治水污染用)
6.工業用 : 漆樹.琉球松
7.木材用植物 : 福州杉.桃花心木等
◎昭和草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Benth.) S. Moore 320菊科
別名山茼蒿.飛機草.救荒草.神仙菜.野木耳菜英名nodding
burnweed原產南美歸化到台灣的時間,大約是在日據時代大正.昭和年間,傳入台灣的方式,亦有傳說是當年日本為提供在台日軍食糧 ,而利用飛機自空中撒下種子繁衍而成的。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約40~100cm,葉子柔軟多汁,基部羽狀深裂,葉緣有不規則的鋸齒,中肋暗紅;昭和草只有管狀花而無舌狀花,花苞朝下,開花時頭狀花序朝上,授粉後再度朝下,果實成熟時再度朝上,將冠毛撐開成白色的球狀,風一吹就隨風飄揚。民間使用認為昭和草全草有健脾消腫.清熱解毒.行氣利尿之效,能治感冒發熱.脾虛浮腫.消化不良.高血壓.乳腺炎.水腫等症。亦能消積通便,治便秘症,而全草搗汁加蜜,內服可治腹痛;外用則取鮮葉配上咸豐草,搗敷患處可治腫毒。藥材使用方式,有人取全草切段曬乾,但一般認為鮮用較佳。由於其可做野菜充饑,而被命名為饑荒草或救荒草,民眾也感於上天賜草食之恩澤,而名之為神仙菜,蘭嶼人則依葉形而稱飛機草。昭和草質柔軟美味且多汁,是野菜中之上品,味似茼蒿,故亦得「山茼蒿」之名。採未開花的嫩莖炒肉絲,風味絕佳,是值得向您推薦的佳餚。
◎大萍 Pistia stratiotes L. 381天南星科 別名水芙蓉.水萵苣.水蓮.芙蓉蓮.大蕊萍.大薸.大蓮。原產熱帶美洲 。多年生草本,是飄浮性的水生植物,葉楔形.倒卵形或扇形,密集像萵苣,波狀緣,葉面有數條縱紋,葉脈在背面凸起,葉背淺灰綠,葉面和葉背都有細茸毛,葉基的短莖著生鬚根,飄浮水中,成株開黃綠色佛焰花序被長茸毛,著生頂端葉腋。冬季呈休眠狀態。依靠無性繁殖,果實.種子不發育。匍匐莖上會長出新的植珠。常生走莖,藉以繁衍,每一株大萍都能伸出走莖,並在走莖上長出另一株大萍,到最後就長成了一大群,繁殖力非常驚人。現已廣分布於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用於誘蝶.水生觀葉植物及當做室外或室內點景擺飾。
◎小花蔓澤蘭 Mikania micrantha H.B.K.
320菊科 小花蔓澤蘭原生長於南美洲的熱帶植物,可能於1980年代因種籽依附進口中古農具傳入台灣(另有一說為因水保局發展水保覆地植物而引進),高溫度.高濕度.日照強及土壤肥沃為蔓澤蘭成長最佳條件,其超強的適應力,繁殖力迅速入侵低海拔墾拓地,凡果樹.農作物遭其攀附,它會纏繞植物,非死即損,為植物殺手,素有綠癌之稱,或稱台灣綠色福壽螺。小花蔓澤蘭大陸地區稱為薇甘菊,為菊科蔓澤蘭屬蔓性草本植物,因台灣植物誌尚無此植物之記載,因此依歐辰雄教授之建議將本植物中名稱之為小花蔓澤蘭。原生於中南美洲,具無性及種子繁殖能力,匍匐莖的節及節間均可長出不定根,為趨光性植物,在台灣生長於1000m以下之中低海拔山野開闊地.溪谷.荒地.荒廢果園及道路兩旁,種子量多輕盈,可隨風飄遠,繁殖力極強。在台灣,早期僅於台灣南部地區出現,現今於中低海拔山區均可看見其蹤跡,由於其快速生長攀援於林木,被其覆蓋包住的樹木,常無法獲得充分光照與空氣,最後死亡,隨之影響鳥類或其它野生動物的棲息,形成經濟上及生態上嚴重的危害。小花蔓澤蘭目前已為本島侵凌性最強的外來入侵植物,有「生態殺手」與「綠癌」之稱,對其他植物的影響如下:
一.小花蔓澤蘭可攀緣纏繞其它喬.灌木植物,重壓於其冠層頂部,透過蓋幕作用遮蓋了陽光,阻礙其他植物的生長甚至導致其死亡。
二.會與附主植物競爭水分及養分。
三.有資料甚至指出,小花蔓澤蘭可能會分泌物質,阻礙其他植物的生長。
四.在地面和較低矮的樹上,小花蔓澤蘭生長較茂盛,但較高的喬木則無小花蔓澤蘭的蹤跡。似乎小花蔓澤蘭對高大喬木並不構成威脅。
五.可能與原生的蔓澤蘭屬植物發生雜交現象,致使原生種的基因改變。
(參考自鐘詩文「小花蔓澤蘭」,2002.12)
◎香澤蘭 Chromolaena odorata (L.)
R. M.King & H. Rob. 320菊科
別名五色花.五雷丹在廣州叫飛機草。原產南美牙買加及雲南.兩廣.寮國和泰國,民國七十年由中醫師引進台灣,分布於中南部平地至低海拔山區,生長在路旁.荒地.林緣.山路邊坡。為了消滅香澤蘭,屏科大特別從關島引進兩種專吃香澤蘭的昆蟲,一種是金黃色的香澤蘭燈蛾。黑色的毛毛蟲是牠的幼蟲,牠專吃香澤蘭的葉子;另一種則是躲在香澤蘭莖部的香澤蘭癭實蠅。這項培育香澤蘭天敵的計劃才展開,要等到完全確定這兩種昆蟲只會吃香澤蘭而不會危害其他植物後才能進行野放。屏科大希望在三年內完成實驗,展開絕地大反攻。多年生草本植物。外觀狀似灌木,株高1~5m,被白色毛,多分枝。葉對生,卵形至三角形,粗鋸齒緣,三出脈,背面具腺體。1~2月開花,頭花白紫色,約有30朵小花,不具舌狀花,雌蕊花柱極長,含花柱單一頭花花徑可達18mm,頭花呈繖房狀排列。瘦果黑色,5稜,具有黃褐色短冠毛。葉可藥用,具消腫止血效用。
◎大花咸豐草Bidens pilosa L. var. radiata Sch. Bip. 320菊科 別名:大白花鬼針,而咸豐草有諸多別稱:含風草.同治草.鬼針草.赤查某仔.恰查母.南草.白花婆婆針.小白花.白花鬼針草.黃花霧.黃花母.蝦鉗草.鬼針.鐵釣竿.山苦楝。原產南美洲,目前是美洲.北非.南亞的常見雜草,據說是因為蜂農看上它的花期長且產粉量大而從琉球引進台灣的。1984年是首次報導大花咸豐草生長於台灣的新紀錄植物,但現在已擴張全台的荒廢地,取代了較早移居台灣的咸豐草與三葉鬼針草。大花咸豐草多年生及一年到頭開花結果的特性,比咸豐草.鬼針草更強勢。在野外中海拔2000m山區是咸豐草的世界,鬼針草生長於低海拔地區,而大花咸豐草隨處可見。大大佔據了其他台灣原生野花的生活空間,使本土野花越來越少了。(參考自楊國禎「外來植物大車拼」,2002.12)一年或短暫的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莖綠色直立,近方形,分枝多,節處常帶淺紫色,株高可達1.5m高;葉對生,有柄長約3cm,三出複葉或五葉,小葉卵形或卵橢圓形,先端銳尖或漸尖,粗鋸齒緣;頭狀花序呈繖形狀排列,頂生或腋生,具長梗,總苞綠色,基部有細毛,舌狀花白色4~7枚,徑可達3cm;管狀花兩性,黃色五裂;雄蕊五枚,雌蕊一枚,柱頭兩分歧;瘦果黑色,先端具芒狀的宿存萼,有倒刺,藉以附著人畜而散播。全草有疏表清熱.解毒.利尿.散瘀之效,治盲腸炎.肝病.糖尿病.咽喉腫毒.腸炎.子宮炎.感冒。
◎布袋蓮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chlecht. 375雨久花科 別名鳳眼蓮.鳳眼藍.水鴛鴦.浮水蓮花.大水萍.水浮蓮,水荷花.假水仙;英名Water
Hyacinth,是一種世界廣泛分佈的漂浮性水生植物。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巴西,由於它大而美麗的花朵,因此被引進到世界各地做為觀賞植物。約100年前引入台灣,但它的天敵並未和它一起被帶出來,使它逐漸繁衍在全省的沼澤.河流及水池裏,它驚人的繁殖力,常在短短的二.三個月之間,就將一條溝渠或一個水域完全覆蓋而不留任何空隙,大水來臨時會造成河堤潰決,素有河川殺手之稱,在台灣為有名的入侵種植物 ,政府相關部門每年則至少要花一億元以上的經費來清除這些阻塞水域的布袋蓮。不過布袋蓮據說也能吸收污水中的化學廢料,對我們的環境保護有相當大的貢獻,想不到它也是環保尖兵。多年生水生直立或漂浮草本,高30-50 cm。根系發達,它透過走莖繁殖的速度更超越其它的植物,常成群生長。葉直立,卵形或圓形,光滑;葉柄中部以下膨大如球,內有許多像海綿狀的氣室, 可以儲存空氣,基部有鞘狀苞片。夏秋開花,花莖單生,粗大而直立,中部亦具鞘狀苞片,總狀花序約有15朵,花淡紫色,中央有黃及藍斑。葉可作飼料,或蔬菜食用;全草藥用可治中暑煩渴.腎炎水腫;亦有栽培作水生花卉;且能淨化水體中的養份及重金屬
。
◎馬拉巴栗 Pachira macrocarpa Walp
119木棉科 馬拉巴栗是直接音譯自英文名稱,別名大果木棉.美國土豆.美國花生.發財樹.馬剌巴栗,大陸稱瓜栗,原產於墨西哥.哥斯大黎加,引進觀賞,種子能吃,樹幹也是製紙漿的原料之一,所以它是一種多用途的經濟作物,但它的耐旱.耐強光又耐遮陰,種子容易發芽,一個種子不只長出一棵小苗,土地上成長速度快等的特性,已經滲透全台,真擔憂將來台灣低海拔森林的生物多樣性樣貌是否會被馬拉巴栗佔領而破壞生態。常綠或半落葉中喬木。幹基肥大,肉質狀。葉互生,掌狀複葉,小葉5~7枚,長橢圓形至倒卵形,葉面具光澤。5~6月開花,腋生,白色,5瓣,線形,花絲白色,細長。花後結木質蒴果,長橢圓形,肉質組織包覆有數十顆種子, 略帶淡褐色,可炒食,味如花生,故俗稱美國土豆。性耐陰,耐旱,半日照.全日照均可,極易栽培。以種子或扦插繁殖。
◎人厭槐葉蘋 Salvinia molesta D. S.
Mitchell P槐葉蘋科 是最近園藝市場上才出現一種浮水性水生植物,小巧可愛的外表,栽培容易,所以得到人們的喜愛,但它卻是世界上危害最烈的兩種水生植物之一(另一種就是布袋蓮),它曾造成許多地區生態體系的毀滅,也嚴重影響當地的人類,例如巴布亞新幾內亞,曾有八萬居民因而生活幾乎無以為繼。這種植物竟是透過植物園.水族館或園藝市場等途徑,將它散播各地。由於台灣原生的槐葉蘋對殺草劑及污水十分敏感,加上台灣這兩方面的問題都十分嚴重,因此目前已很難找到。反倒是園藝上栽培的人厭槐葉蘋較常見,於是許多人都誤把人厭槐葉蘋當成台灣原生的槐葉蘋,國內不少植物圖鑑也有此誤。它主要以營養方式斷裂繁殖,在熱帶地區,平均2.2日就可以擴大一倍,更可怕的是人厭槐葉蘋在鋪滿整個水面後,仍會不斷增加愈長愈厚,最厚竟可達1m。厚厚的植物層阻礙了陽光照射,使水面下的植物無法施行光合作用,破壞了食物鏈最底層結構;同時植物層也阻絕了空氣的交換,使得水棲動物因缺氧而大量死亡,並進一步引發食物鏈崩潰的連鎖效應,枯死的人厭槐葉蘋也造成嚴重的污染,如此,整個水生生態系將瀕臨毀滅的邊緣,因此稱它為水生生態系的殺手,實不為過。同時,這種植物也常住有一種血吸蟲,會引起人類的血吸蟲病。別名人厭蘋.山椒藻.蜈蚣萍.水鵝絨,英名Floating moss,原產美洲或東南亞國家
多年生漂浮水面的蕨類植物,沒有根,葉三枚輪生,兩枚浮在水面上,另一枚沉在水中呈鬚根狀,浮水葉上有許多突起,每一突起具有一總柄,總柄頂端分成4條分支毛。葉呈兩型,生長初期近於圓形至橢圓形,平貼水面,葉片成平展狀,稱為初生型;生長密集時,葉片較大,略呈褶疊狀,葉片也較大且厚,長約2cm,寬約3cm,葉片成摺合狀,稱為次生型。本種原為水族引進,近年已大量繁殖,多為人為栽植,尚未見野生的情況。 人厭槐葉蘋以斷裂繁殖,平均2.2日就可以擴大一倍的族群數量,在鋪滿整個水面後,仍會不斷增加,厚厚的植物層阻礙了陽光照射,也阻絕了空氣的交換,使得水棲動物因缺氧而大量死亡;枯死的人厭槐葉蘋也造成嚴重的污染,因此稱它為水生生態系的殺手。
◎銀合歡 Leucaena leucocephala
(Lam.) de Wit 028含羞草科 別名白相思子,英名White
Popinac。原生長於南美洲的熱帶植物,耐旱性極強的落葉灌木,三百多年前由荷蘭人於引進台灣。葉可做為牛.羊飼料,木材可做薪材,根有固結土壤及改良肥效的功能,是荒地造林的主要樹種。對土質要求不嚴,可做為防風林,現今變成馴化之野生種,由於其適應環境的能力及繁殖力特強,在台灣及澎湖等低海拔地區的田野荒地多被其佔滿,為野生植群中的優勢植物,成為難以防除的木本雜草,且已使許多地區的原生樹種居於劣勢,例如澎湖特有種澎湖決明,數量已相當稀少,只能在銀合歡叢間空隙茍延殘喘。為落葉性灌木或小喬木,葉互生為二回偶數羽狀複葉,白花,腋出,單生或數個聚生,花瓣5枚,頭狀花序直徑2~4cm,白色,莢果線形,扁平,革質,舌狀,長12~18cm,種子褐色。其幼葉富蛋白質可做牛群飼料,因含銀合歡素,單胃動物食之容易中毒。在經濟未發達之前居民廣植,做為薪材之用。銀合歡也是荒地造林的主要樹種。已知的品系大概可分為:夏威夷型.薩爾瓦多型.秘魯型三個類型。夏威夷型,矮小灌木,高度約5m,因為週年開花及大量結種的特性,所以繁殖力特強,常被視為頑強的「雜草樹種」,本型原產於墨西哥海岸地區,現在已經在全球熱帶地區廣為分佈,目前在恆春半島和澎湖海岸地區,野生野長了三百多年的銀合歡就屬於這一型。薩爾瓦多型和秘魯型屬於喬木型,高度可達15~20m,於民國64年起引進本省栽培試驗,現在恆春地區已屬少數。銀合歡的生長特性:適應力強,生長旺盛,繁殖力強,耐瘠薄及鹽鹼土壤等,最宜於用為防風定砂,水土保持的樹種。
◎紅樓花Odontonema strictum (Nees)
Kuntze. 325爵床科 別名紅筒花,原產中美洲,全屬約有40種。常綠灌木,株高0.5~1.5m,叢生狀,莖枝自地下伸長,自然分枝少。葉稍大形,對生,卵狀披針形,全緣。花頂生,花梗細長,赤褐色,紅色穗狀花序,成串,細筒狀花,喉部稍見肥大,花期:9月至1月。蒴果棒狀。用途:盆栽觀賞,花壇植物,蜜源植物。以扦插法繁殖,全年均可育苗;但以春~秋三季為佳。植株耐蔭性強,耐旱又耐濕。栽培土質不拘,任何土壤皆能生長;但以富含有機質或腐植土生育最為繁茂。栽培處全日照.半日照或蔭蔽處均能生長;但日照充足者有利開花。每季各施用腐熟豆餅水.堆肥或複合肥料各一次。春季為整枝適期,剪枝後可萌發吏多新枝,以供開花;除此之外,尚可矮化植株。冬季需防寒害或置於避風處;夏季水份的供應一定要足;否則易導致落葉,而失去觀賞的價值。不知何時,虎山自然步道的虎山溪,引進了紅樓花,它長管狀的豔紅花朵是標準的蝶媒花,夏秋花期誘引各種鳳蝶穿梭其間,同時開花的山刈葉(蝴蝶幼虫食餌)卻因花小(約0.35cm)不起眼,已很少見到蝶類光顧。若因少了蝶媒授粉的原生植物,無法繁衍而日漸消失,鳳蝶是否亦將絕跡?!
◎歸化植物:部分外來物種於引進台灣後,因對環境因子的容忍能力強,快速適應台灣的生態環境並大量繁殖,如馬纓丹及非洲鳳仙花,幾乎全省可見,一般都視為「外來馴化種」或「歸化植物」處理。歸化植物是一種藉由人力或其它非自然因素所帶來的外來植物,這種植物在原生環境下,通常很少產生問題,因為有自然天敵的存在,兩者可以達成平衡。可是一旦變成歸化植物後,如果缺乏有效的平衡機制,往往就變成一場大災難,例如馬纓丹與非洲鳳仙花。
◎馬纓丹 Lantana
camara L. 243馬鞭草科 別名馬櫻丹.五色梅.三星梅.廣葉美人櫻.五色繡球.變色草.龍船花.五龍蘭.如意草.臭草.五彩花.五雷丹。英名Common
Lantan。矮性常綠小灌木,原產於西印度.南美洲,在十七世紀由荷蘭人引進台灣栽植。由於台灣的氣候均適宜馬櫻丹的生長,加上它的繁殖力強,因此經過漫長歲月的演化,馬櫻丹早已成為歸化植物了。
馬櫻丹枝條半蔓性匍匐下垂,葉面粗糙,葉緣有細鋸齒,全株具特殊嗆味,花色很多有黃.橙.紅.紛紅.白.紅黃混色等,開花性特佳,花期也很長,春夏盛開時佈滿全株,而且四季都會開花,為一非常良好之觀花類灌木。馬櫻丹的果實如果還沒熟就有毒,不可誤食。如果誤食會造成慢性中毒,會發燒,上吐下瀉.呼吸急促.昏迷.黃疸的症狀。馬纓丹開花顏色鮮艷,引進多年後紮紮實實地在台灣佔有一席之地,甚至侵入台灣人跡罕至的荒林,擴展地盤威脅到原本生活在那裡的台灣本土植物夥伴。雖然它全株有令人掩鼻的氣味,但它可是台灣近年來蝴蝶的主要蜜源植物之一,因為它好種又不需要費心管理,花色鮮豔,既可美化環境又可以提供蜜源,一舉數得。漸漸的蝴蝶都被馬纓丹吸引了,台灣本土的植物花蜜反而不受青睞,在缺少授粉媒介之下,只好默默的消失。
◎非洲鳳仙花 Impatiens walleriana Hook.
f. 334鳳仙花科 別名:勿碰我.矮鳳仙.指甲花。英名:African Touch-me-not, Busy
Lizzy, Patient Lucy, Patience Plant 。原產地:非洲東部坦尚尼亞,莫三鼻克一帶。花語:不要碰我.紀念。非洲鳳仙花屬名的拉丁含意為「無法忍耐」,此乃於它那成熟果實,一經手的觸摸,果莢會立及裂開,而即裂開而蹦初種子出來;而英文名字更取之為「毋碰我」(Touch-me-not)。花色繁多的非洲鳳仙為鳳仙花科的一種,往昔很少被利用於庭園佈置或陽台花槽.吊盆栽培等,直到近幾年來,新品種不斷地被育出,加上非洲鳳仙花植株性狀矮小強健,分枝多,花色亦豐富,所以近年來無論在陽台上或路邊的花壇裏,處處可以見得到五彩繽紛的非洲鳳仙花。非洲鳳仙花不僅具有豐富的花色,花型亦有單瓣.半重辦或重辦之分別,而依花徑大小的不同可分為大輪種.中輪種和小輪種等,花期:全年,花色:紅.白.桃紅.粉紅等色,也有各色與白色相參的星狀花。用途:庭園.花壇.陽台花槽.盆栽。它花頂生,花色多種,植株低矮,是最佳的花壇及盆栽植物,但逸出野外後,本島原生植物,例如爵床,因花小而不顯著,在它的競爭下,不易引起昆蟲的青睞,減少授粉的機率,因此族群稀落少得可憐,而賴以為生的各種蛺蝶(如:琉璃蛺蝶),也因其幼蟲食草植物的缺乏,而減少其繁衍數量,使台灣蝴蝶王國的美譽,因而失色。
◎蘇鐵與小灰蝶 根據生物學家徐堉峰的研究,發現,蘇鐵小灰蝶賴以維生的台東蘇鐵大都只在春天長出可供食用新葉,但蘇鐵小灰蝶卻是全年繁殖蝶種。於是蘇鐵小灰蝶只好四處流浪,尋找台東蘇鐵側枝發出少量不定芽來維繫族群不致滅絕,該特性也是牠學名被稱為「邊緣族群」原因所在。於是台東蘇鐵和蘇鐵小灰蝶經長期演化後,形成一種動態平衡。但約二十年前台灣刮起一陣蘇鐵熱,大量引進外來種蘇鐵導致蘇鐵小灰蝶過度繁殖,蘇鐵因而產生蟲害死亡,幼蟲在食物嚴重不足下因而發生地區性滅絕現象。
◎蘇鐵 Cycas revoluta Thunb. G1蘇鐵科 別名鳳尾蕉.鐵樹.金果樹.鳳凰蛋,鳳尾松,鳳尾棕,鐵甲松,鐵蕉。蘇鐵是日名,原中名為鳳尾蕉。植物名實圖考記載:鳳尾蕉南方有之,安南尤多,樹如鱗甲,葉如棕櫚,堅硬光滑,經冬不凋] 。蘇鐵是熱帶木本裸子植物。是一種最原始的開花植物,生長十分緩慢小苗一年最多生長一片葉子。原產於琉球,台灣約於明末移民時引進於台灣,目前全島均廣泛栽植。[蘇鐵開花六十年]鐵樹開花,很多人比喻為做不可能的事或是極難得的事,這是因大陸北方氣溫低,成長不易,開花更是難得,其實在台灣,日照充分,因此只要照顧周全,幾乎能年年開花。曾於一億五千萬年前,侏儸紀時代廣布於世界各地,亦是孑遺植物。蘇鐵類似棕櫚,是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樹幹圓柱形,單生或叢生,高可達2-6m,樹幹上常殘存有龜甲狀的葉柄痕。是美化庭園獨立樹的好材料,樹幹中心可取多量澱粉供食用,為西米的原料樹種之一。盆景觀賞價值高,尤其以樹幹奇形而蒼古者為上品,產地每盆均上萬元。葉為一回羽狀複葉,生長於樹幹頂部先端,從一個形狀奇特的基部圓頂上生長出來,長得非常堅挺結實,排列成疏鬆的蓮座狀,每一葉片四方開展,長約90cm,大多數向外彎,呈拱形。羽毛般的葉子,可當插花材料,極為耐久。蘇鐵的花雌雄異株,每年夏季開花,長於樹幹先端。雄毬果長圓柱形,長30-70cm,直徑8-15cm,有多數鱗片,呈螺旋狀排列。雌花頭狀花序,為半球狀廣卵形頭狀體,長約25cm,心皮作羽毛狀,密被褐色毛茸。毬鱗葉片狀具長柄,於下端兩側凹處,各生胚珠2-5枚,傳粉受精後,秋冬結實,形成扁卵圓形的種子,熟時外種皮橙紅色,內有白色種仁,果實有毒稱無漏子.千年棗,可供藥用。
◎槭葉牽牛Ipomoea cairica (L.) Sweet
322旋花科 別名掌葉牽牛.五爪金龍.楓葉牽牛.番仔藤.五爪金牛.野牽牛,原產北美洲。多年生蔓性藤本。基部略木質化,細長多分枝,全株平滑無毛。葉掌狀,5~7深裂,腋芽會再長出小葉。腋生花,聚繖花序通常只著生1-3朵,紫紅色,漏斗狀花冠,花瓣合生,5淺裂,裂片折扇,直徑約為4~7cm。蒴果球形,成熟時兩瓣裂,種子黑色,4顆,具絲狀毛。
◎紅毛草 Rhynchelytrum
repens (Wild.) C.E. Hubb. 411禾本科 別名筆仔草.金絲草.文筆草,英名 natal grass. 。原產於熱帶南非,現在已經成為台灣的歸化植物了。當初引入台灣作庭園植物或牧草之用,最早時只能在高屏地區的郊野看到,因繁殖力強,由高屏地區往北擴散至苗栗.新竹一帶郊野或路旁,都能見其蹤跡,在開花的季節,紅毛草的花迎風搖曳,一眼望去,彷彿紅色的波浪起伏於草叢間,頗值得欣賞,呈現出禾本科植物不同的特徵。藥用:清熱,解暑,利水抗癌,解毒,止血。多年生草本。根莖粗短,莖稈直立,高可達1m,節上有柔毛。葉片長可達20cm,葉舌為柔毛所組成,葉鞘鬆弛。於秋.冬季開花,開展型圓錐花序,長10~15cm,柄上有被有粉紅色絲狀毛,因此得名,小穗扁卵形,成熟時極易脫落。穎果橢圓形。
◎百喜草 Paspalum notatum Flugge
411禾本科 別名巴西亞雀稗.大葉百喜草,英名Bahia grass 。多年生叢性或匍匐性禾草,具粗壯之匍匐莖,節間短,莖基帶赤紫色,分蘗旺盛,地下莖亦發達,根系量多,垂直分布可達地下 100cm。葉色深綠,光滑並稍呈光澤,長20-30cm,寬0.6-1.2cm以上。葉鞘平滑,紅色。無葉耳。葉舌短,平行。花期6~10 月,成2~3列指狀的穗狀花序,散生,向上外彎,通常長4~7cm,小穗卵形或倒卵形,長0.3-0.35cm,平滑並具光澤,種子被蠟質,發芽率低。
◎星草 Cynodon plectostachyum (Schum.) Pilger. 411禾本科 英名stargrass。1957年從肯亞引進,已歸化,在全省1000m以下,低海拔常見。多年生。莖蔓生,無毛,匍匐生長,株高60~80cm。葉片平滑,無茸毛。葉舌短,毛刷狀。無葉耳。葉鞘平滑,基部紅色,葉片與葉鞘交接處有明顯紫紅斑塊。花期9~11 月。穗狀花序,5列指狀排列,紫紅色。種子橢圓,黃褐色帶點紫色。
◎巴拉草 Brachiaria mutica (Forssk.) Stapf 411禾本科 別名爬拉草.無刺臂草.背帶草.大骨草,英名Paragrass,外號草中之霸。原產於熱帶非洲與熱帶美洲,1961年由印度引進。海拔500m以下,沼澤潮濕地旁的最優勢草,水邊.溝渠岸邊,潮濕荒廢地,籬笆旁皆見蹤跡。它很少開花結果,但藉著莖繁殖成一大片群落,並霸佔區內其他植物的區域,使其他植物無法生存,其可說是雜草類的暴君。它屬於多年生禾本科臂形草屬草本植物,株高1~3m。稈粗壯,下部屈曲,稈節生根,密被絨毛。葉線形,長10~30cm, 寬1~1.5cm,被毛;葉鞘被絨毛,鞘口密被毛;葉舌一圈毛,叢生。2~11月開花,複總狀花序,小穗常成對著生,橢圓形,穗軸粗糙,扁平;穗柄被剛毛,上位外稃橢圓形,內卷,下位外稃包被內稃,外穎三角形,單脈,內穎5脈;每小穗小花2朵,雄蕊3枚,花柱2枚,柱頭羽毛狀。
◎大黍 Panicum maximum Jacq. 411禾本科 別名畿尼亞草.天竺草.堅尼草.馬草。英名Guinea
grass。原產熱帶非洲。從1908年自菲律賓引入臺灣後,原本作為牧草之用,被廣泛的種植在中部大肚台地上,當時日本政府將臺灣作為南進的基地,種植大量的大黍以作為馬匹的糧草,故當地人將大黍稱之為「馬草」。時至今日,每年10月,逐漸大量的枯黃,極易著火,引起火燒山。春天重新萌芽.茁壯,秋冬一到又將枯萎而致在度引起火燒山,如此年復一年的火燒行徑,謂之「循環性火燒山」。多年生草本,稈高1.2~2.5m,直立,根莖粗大,各節密生粗毛。葉片長 30-80 cm,寬 3-4 cm,葉鞘被疣狀短毛或無毛;葉舌長 0.4-0.6 cm。圓錐花序,小穗長度約 0.3 cm,鈍形,帶紫紅色或具紫斑。穎不等長;外穎約小穗的 1/3 長;內穎具 5 條脈;上位外稃具橫紋,草色。
◎豬草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320菊科 原產北美,廣泛歸化於溫帶。臺灣見於低海拔開闊荒廢地。一年生大型草本,高達1m多,全株具有短剛毛,分枝甚多,總狀花序頂生,花期在夏秋。由於其花粉在北美洲當地每使人引起呼吸系統方面的疾病,人類對它無好感,故取名為『豬草』。一株豬草就能釋出數以萬計的花粉,人們吸進或沾上,隨即不停的流鼻涕.打噴嚏或搔癢,進而引發過敏性鼻炎.氣喘或皮膚炎。在美國早列為重大過敏原。豬草長得不起眼,卻有極強的適應力,不管是庭園.路邊.公園,甚至貧瘠的砂土也可長得十分茂盛。農委會藥物毒物試驗所研究員蔣慕琰調查發現,台灣本島北海岸與桃竹苗一帶的荒地與海邊已有入侵的豬草,且已形成族群,但密度尚不若金門高,金門幾乎滿山遍野都長著豬草。金門是獨立的島嶼生態系,以金門來觀察,很容易察覺豬草對金門民眾健康的危害。蔣慕琰從檢疫單位抽驗美國進口的大豆.玉米等穀物,經常夾雜著豬草.含羞草等雜草種子,推測可能是以機器收割穀物時一併被收入,進而經由貿易運來台灣.金門。
◎銀膠菊 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 320菊科 原產於美國南部.墨西哥.宏都拉斯.西印度群島以及南美洲。目前廣泛侵入其他亞熱帶與溫帶地區,往往大量滋生,形成優勢雜草。為國際性的大毒草,花朵似滿天星般,是種由南向北蔓延的毒草,除人畜接觸有毒外,所散發出的花粉,會造成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及接觸性皮膚過敏等。引進印度25年後,遍佈印度有所省份,造成農業及人畜健康損失慘重,且屢傳牲畜誤食中毒,因生長迅速,繁殖力強,對農業造成嚴重危害。菊科草本植物,具主根。一年生草本,莖高30-150 cm,偶可高達2 m,上部多分枝。葉互生,形態及大小變化大,一回羽狀全裂至二回羽裂。頭花直徑3-5 mm。瘦果黑色。可提煉一種低黏度膠料稱為銀菊橡膠,為天然橡膠的另一重要來源。
◎掃帚菊 Aster subulatus Michaux
var. subulatus 320菊科
別名帚馬蘭,英名annual
saltmarsh aster 。原產北美,日據時代的時候引進,已經歸成台灣各地常見的野草。喜歡生長在水溼地.河岸.廢田.在沿海鹽溼地常常會有掃帚菊的群落,他的莖乾燥之後可以拿來製造成掃帚,別名叫做帚馬蘭。整株很光滑沒有毛。莖是直立的,高達 1m以上,纖細,有稜。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楔基,互生,無柄,略抱莖,灰綠色,葉緣之鋸齒很不明顯或者全緣。頭狀花生長在各個分枝的頂端,形成掃把形狀的圓錐花序;頭狀花是小型的,是由微小.淡紫白色舌形狀的花和短小的黃色管狀花所組成的;小苞片 2 到 3 列,直立,不會反捲,線狀披針形;花冠常常會被蓋在冠毛的下面。瘦果很扁,被淡紅色冠毛。
◎翼莖闊苞菊Pluchea sagittalis (Lam.)
Cabera 320菊科 別名六稜菊。近年來歸化於西北部低海拔開闊地或溼地,其族群正迅速擴張中。多年生草本,莖直立,全株具濃厚的芳香氣味,且被濃密的絨毛,最明顯的特徵是自葉基部向下延伸到莖部的翼。莖高1-1.5 m,基部直徑1.5-2 cm,多分枝,密被絨毛葉為廣披針形,上下兩面具絨毛,互生,無柄,尖銳的鋸齒緣。頭花大約7~8mm,具花梗,頂生或腋生呈繖房花序狀,花托扁平,光滑的,外緣小花多數,花冠白,瘦果褐色,圓柱形;中央小花多數,花冠白色,頂點凸出呈紫色,瘦果退化。
◎美洲含羞草 Mimosa diplotricha
C.Wright ex Sauvalle 028含羞草科
別名見笑草.怕癢花.懼內草。原產熱帶美洲,由荷蘭人引進台灣,是十分成功的歸化植物之一,目前已遍佈全省路旁.空地.草生地.河邊或海邊,台中以南最常見。多年生匍匐性木質草本,莖蔓延伸1m以上,莖有稜角及鉤刺。葉為二回羽狀複葉,羽片5~9對,小葉10~30對,線形,長0.4~0.7cm,寬0.2~0.3cm,先端較尖,基部較圓,花帶粉紅色,頂生或腋生,密集成頭狀花序。花萼5裂,雄蕊10枚,莢果長橢圓形有刺毛,種子扁圓形。
有趣的植物(植物生態解說2)講義
第208單元 植物是什麼
◎植物不會動,有葉綠素,對嗎?
◎植物是什麼 辭海定義: 生物之一,與動物相對待,其異於動物之點有五
1.無知覺。 2.不能自由行動。 3.攝取無機物質以為生活。
4.其營養惟賴液體及氣體而不能攝取固體。 5.各機關在體之外部。
◎植物的外表構造 1.根 2.莖 3.葉 4.花 5.果 6.種子
◎玉米的構造 411禾本科 1:種(果)皮 2:粉質胚乳 3:角質胚乳
4:胚 5:胚乳 6:芽鞘(6-11為胚) 7:幼芽 8:種子根原
9:胚根(臨時根) 10:根鞘 11:子葉盤 12:幼葉(第1葉) 13:芽鞘
14:種子根(臨時根) 15:胚根(臨時根) 16:中胚軸
◎闊葉樹與針葉樹 ◎葛根長達 2 公尺以上
◎馬拉巴栗肥大的根
可以耐乾旱 Pachira macrocarpa Walp
119木棉科
◎馬拉巴栗造林地林下自生苗木密集 ◎馬拉巴栗輪狀的掌狀葉
◎馬拉巴栗的花乳白色,夜間開放 ◎馬拉巴栗的果實,開裂散出種子,
◎種子別稱美國花生 ◎馬拉巴栗的種子具有多胚,可長出多棵小苗
◎細胞的基本構造 細胞通常很小,要用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細胞的基本構造可分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三部份。細胞膜位於細胞表面,能控制細胞內外物質的進出。細胞中通常只有一個細胞核,細胞核內含有遺傳物質DNA,外有核膜包圍。細胞核是細胞的生命中樞,若將細胞核去除,則細胞的代謝便逐漸衰退而死亡。細胞質介於細胞膜和細胞核之間,有多種構造散布其間,這些構造都是由膜包圍的,進行不同的化學反應,如液胞和植物的葉綠體。植物細胞還多了細胞壁,它位在細胞膜的外面,對植物細胞有支持的作用。 ◎動物細胞
◎植物細胞 ◎鴨跖草的下表皮
◎鴨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 358鴨跖草科 一年生匍匐性草本植物,葉互生,披針形。花藍色,三枚花瓣,分布於平地至中海拔山區,生長在較潮濕的地方。
◎洋蔥Allium cepa
L.(372百合科)的表皮細胞 ◎植物輸導水分的細胞
◎矽藻 ◎植物氣孔的開放和關閉 ◎維管束 ◎植物的根莖葉
◎花粉著床長出花粉管 ◎植物種類的來源 ◎物種是客觀存在的嗎?
◎植物有30萬種?
◎分類學家主要是根據形態.性狀的不連續性來分種的
◎以遺傳進化角度看“生物學種”:
“一個互交能育個體的集群,能通過交配的結合而聯系在一起”
◎植物在生物學中的定位 1.林奈的兩界分類說 2.五界學說
◎原核生物界:缺乏細胞核膜 ◎原生生物界:藻類,原生菌類,原生動物類
◎菌物界, ◎植物界, ◎動物界.
◎植物界分七門 1.藻類植物門 2.菌類植物門 3.地衣植物門
4.蘚苔植物門 5.蕨類植物門 6.裸子植物門 7.被子植物門
◎動物與植物何時分野:細胞色素C,在動植物中都有104個氨基酸組成,只是排序有差異,其中35個氨基酸是完全不變,其餘的則會被其他氨基酸取代,它的變化非常有規律,約2000萬年改變1%,經過比較分析,精確計算,動植物應該在12~13億年前分化.
◎植物登陸的祖先是誰
1.班克斯.愛德華等學者認為最早期裸蕨類植物(如光蕨),有維管束輸送水分,才能登陸成功.
2.美國植物學家波拉特卻提出完全不同的觀點,苔蘚類開始出現藏精器和藏卵器,發育出胚,才是陸生植物的特性.
3.後來多人有異議,張景鉞等人認為綠藻門植物,具葉綠素,能世代交替,才是登陸的祖先
◎真菌是動物還是植物
○林奈在早期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認為真菌是動物。
○法國生物學家瓦揚把真菌稱為”破壞了自然界普遍和諧性的魔鬼傑作”他說“真菌是植物,沒有花,又沒有葉綠素,它出現在這個世界上,似乎就是為了刁難最有天才的研究者”
。真菌的細胞壁是甲殼素(Chitin,又名幾丁質)。幾丁質目前只知存在真菌的細胞壁,和節肢動物的外骨骼而已。
○植物細胞壁有3層。第一層是中膠層,主要由果膠組成,有彈性。第二層是初級細胞壁,主要由果膠和纖維素構成。第三層是次級細胞壁,幾乎由纖維素構成,幾乎是固定的。他不是半透膜,他也不是"膜",可讓任何物質通過,但其實交錯的纖維讓物質幾乎無法通過。只能透過稱為原生質絲的通道和鄰近細胞連絡。
○大多數真菌細胞壁化學組成為疏水性的甲殼質(幾丁質,chitin),部分低等真菌的細胞壁由纖維素所組成,整體而言,真菌細胞壁並非僅由單一種化學物質所組成,是相當複雜的,並且其組成會受菌齡及環境條件的不同而改變。
○真菌的細胞壁經常保持彈性,靠細胞質的膨壓而形成膨挺的狀態(發芽管),直到一定長度後,出芽端之細胞壁才逐漸加厚固定,末端繼續成長,並可今生。孢子發芽時體積加大,呼吸率加快,先長出發芽管,發芽管長出後成為菌絲,即為發芽過程,而孢子發芽後對環境的忍受性將降低。換言之,真菌孢子細胞壁的組成於萌芽時並不會有所改變,當孢子出芽後繼續成長為菌絲時,細胞壁將傾向木質化,作為固定形狀用。
◎生命的誕生 46億年前地球上誕生.
○花了10億年的化學進化,地球上終於有了第一個生命,原核生物.
○再花了幾乎地球歷史的一半(15~20億年)才進化成真核的單細胞原生生物.
○難怪許多生物學家把單細胞真核生物的問世,也就是葉綠體.粒線體等細胞器的起源,稱為生物史中的難產兒.
◎C3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首先合成核酮糖磷酸氫鹽(RuBP)(五碳化合物),再靠二磷酸核酮糖羥化酶(RuBP
carboxylase)催化,產生磷酸甘油酸的三碳羥酸.
◎C4光合作用 ◎C
A M景天酸代謝圖
◎植物的受精 被子植物具有雙受精現象
雙受精現象,即兩個精細胞進入胚囊以後,1個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合子,另1個與2個極核結合,形成3n染色體,發育為胚乳,幼胚以3n染色體的胚乳為營養,使新植物體內矛盾增大,因而具有更強的生活力。所有被子植物都有雙受精現象,這也是它們有共同祖先的一個證據。
◎開花植物的生活史 ◎孢子繁殖 ◎營養繁殖 ◎側芽繁殖 ◎匍匐莖繁殖 ◎段莖繁殖
◎鱗莖繁殖 ◎葉繁殖 ◎塊莖繁殖 ◎塊根繁殖
有趣的植物(植物生態解說2)講義
第209單元 植物吃什麼
◎植物沒有嘴巴也不會動,怎麼找食物吃?
◎植物所需十六種營養元素 現在已知道有十六種元素為植物生長所必需者,故常稱必要元素或營養元素。此十六種
元素中又因植物所需之多少,分為多量元素及微量元素。一般植物所吸收各種營養元素之來源主要包括有空氣.水.土壤(栽培介質)及肥料等。除了碳.氫.氧以外,大部分營養元素都由土壤中礦物或有機質分解後釋出,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植物所需營養元素
○多量元素: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
○微量元素:銅、錳、鋅、鐵、鉬、硼、矽
◎植物成長必須條件:植物成長必須條件是日光.水.溫度和營養要素。16種營養要素中碳.氧.氫可由空氣和水中吸收,其餘13種元素則必須以肥料的形態供給植物吸收。
◎植物最需要的三要素
○氮(N). ○花果肥的磷(P).
○根肥的鉀(K).
○氮(葉肥):蛋白質 ○磷(花肥):核酸
○鉀(根肥):影響光合作用,影響酵素的活化.氣孔開合
◎三要素不均衡
○氮不足:植物生長緩慢,植株弱小,老葉葉片黃。
○氮過多:葉濃綠大而薄,莖葉軟弱,抗病力低。
○磷不足:老葉葉小而暗綠,葉柄成紅紫色。
○鉀不足:老葉葉緣及葉尖變白,黃轉褐色而壞死。
◎氮過多
○水稻田氮肥過多,群体太大,遇風倒伏。
○氮肥施用過多或溫度過高,會引起徒長, 造成開花株(公株)的出現。
◎鉀與果實 柳橙果實大小隨葉片鉀含量增加而增大。圖左兩果園的葉片鉀含量較低(1.0%),平均果型較小。圖右兩果園的葉片鉀含量較高(1.6%),平均果型較大。
○植物缺鉀初期,葉脈葉緣變黃
◎次量要素 次量要素是鎂(Mg).鈣(Ca).硫(S)。其中鎂是形成葉綠素的重要成份,鈣則是強化細胞膜不可缺乏的成份,硫是形成蛋白質的主要成分。
○鈣:細胞壁
○鎂:葉綠素 ○硫:脂肪的代謝,生產胺基酸,形成蛋白質。
◎次量要素不足
○鈣不足:新葉或頂芽黃白化現象、伸長停止。
○鎂不足:老葉葉緣黃化而後至葉脈嚴重便褐變而落葉。
○硫不足:徵狀與缺氮類似(多在幼葉)
◎微量要素共七種
○鐵:合成葉綠素,傳遞酵素。 ○錳:光合作用。
○鋅:酵素系統,氮素代謝。
○鉬:固氮酵素及硝酸還原酵素
。 ○銅:葉綠素,同化作用,呼吸作用 。
○硼:分生組織生長及醣類運轉與代謝。
○氯:促進光合作用,調節氣孔張合。
○以0.2%硫酸錳噴施蓮霧可增進果實外觀品質
○錳過剩(右),葉片成熟後發生葉肉不規則的塌陷,整個葉片顏色暗沉。
○銅過剩(右),使得葉片無法正常代謝,生長停滯,葉片變小,顏色也較正常葉淡。
○硼元素過剩(右),葉片成熟後葉緣發生褐化焦黑,綠色部分則成暗綠色。
◎微量要素所需之量極微,但卻是植物生長不可欠缺之成份。如有欠缺,易引起新芽發育不良.黃化.白化等成長不良之症狀。
○鐵不足:新葉葉脈內黃白化,中脈及脈緣呈綠色。 ○錳不足:類似鐵。
○鋅不足:新梢葉片黃化,葉片畸形,節間縮短。 ○鉬不足:類似氮。
○銅不足:新梢葉片深綠而捲曲無力。 ○硼不足:葉片頂梢變形。
○鐵不足
櫻桃缺鐵,葉黃白脈綠。
○酸棗缺鐵,葉黃脈綠。
○錳不足
茄子缺鋅,頂葉挺起畸形
○鉬不足
缺鉬之柑橘葉片出現黃色中央褐化之斑點
○缺鉬之芥藍下位葉葉緣及部份葉肉呈水浸狀之灰白斑塊
○缺銅葉色淡生長差(下)
○硼不足 硼缺乏,新生葉片扭曲變形,葉片成熟後,葉肉產生凹凸不平的變形,早期發生導致生長不良.矮化.甚至無法開花,或花朵變小.變形。
◎一般植物營養吸收
○碳(C),由葉片從空氣吸收。 ○氫(H)及氧(O),由根部從水吸收。
○其他的元素都由根部從土壤吸收。 氮(N), 鉀(K), 鈣(Ca), 鎂 (Mg), 磷(P), 硫(S), 氯 (Cl), 鐵(Fe), 硼(B), 錳 (Mn), 鋅(Zn), 銅(Cu), 鉬 (Mo)
◎食蟲植物營養吸收
○碳(C),由葉片從空氣吸收。 ○氫(H)及氧(O),由根部從水吸收。
○其他的元素都由葉片從昆蟲吸收。 氮(N), 鉀(K), 鈣(Ca), 鎂 (Mg), 磷(P), 硫(S), 氯 (Cl), 鐵(Fe), 硼(B), 錳 (Mn), 鋅(Zn), 銅(Cu), 鉬 (Mo)
◎食蟲植物是什麼 食蟲植物,泛指能夠捕食昆蟲的植物。在早期的英文中慣用「Insectivorous Plants」來表示吃昆蟲的植物,但是後來發現食蟲植物所吃的並非僅局限於昆蟲,而是其他的小型動物也都能吃,甚至螺旋狸藻專吃單細胞之原生動物 (例如:草履蟲),因此後來改用「Carnivorous Plants」。「Carnivorous Plants」應該要翻譯作「肉食植物」,但因為「食蟲植物」這一詞用慣了,以致於在大多數場合還是以此來稱呼這類植物。
◎地球上只有六百多種食蟲植物 地球上估計有上百萬種植物,然而只有六百多種植物被歸類為食蟲植物。究竟什麼樣的植物才能稱作食蟲植物呢?這決非僅由「食蟲」這兩個字就能簡單帶過。一個標準的食蟲植物,必須同時符合下列條件:
○引誘昆蟲
○捕捉昆蟲 ○消化昆蟲 ○吸收昆蟲
◎捕蠅草 307毛膏菜科(蒡藥科) Dionaea muscipula Ellis ex L. 葉特化的捕蟲器,沿著葉片中肋左右對稱半橢圓形狀,葉片表面還有數根觸發毛,當昆蟲飛爬撥觸到觸發毛時,若於5秒內有兩根觸發毛被觸動,葉片即進行併合動作,邊緣的齒裂在閉合時會完全契合,將昆蟲困在其中,並分泌消化酶分解吸收其養分,最後兩半葉片還壓擠至扁平,極盡能事的利用獵物最後的剩餘價值。
◎捕蠅草的觀察結果 感覺毛被碰到的時間間隔對於捕蟲夾會不會合起來有決定性的影響:假如兩次的觸碰時間間隔在40秒內,捕蟲夾能很快閉合;在50秒時,捕蟲夾可能有點遲疑,所以閉合的速度很慢,超過60秒,則捕蟲夾就不會合起來了。捕蟲夾需要兩次的刺激才閉合,是為了要確認昆蟲已經走到適當的位置。當捕蟲夾受到第一次的刺激時,這時昆蟲只是稍微走入捕蟲夾;如果捕蟲器現在就閉合起來,可能只會夾住昆蟲的一部分,那麼昆蟲能夠逃脫的機會便很大。當捕蟲夾受到第二次的刺激時,這時昆蟲差不多也走到捕蟲夾的裡面,這時閉合的捕蟲夾便能將昆蟲確實地抓住,關在捕蟲夾中。
◎奇異豬籠草Nepenthes mirabilis
(Lour.) Druce 263豬籠草科 別稱豬籠草.水灌草.雷公壺 .豬仔籠。英名Pitcher Plant。原產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的熱帶地區。在海南當地人多叫它「雷公壺」,意指它像農民盛酒用的壺,在雨天響雷下雨時,捕蟲囊裝上雨水,就好像酒壺灌了酒一樣。多年生草本植物,葉互生,長橢圓形,全緣。中脈延長為捲鬚,末端有一小葉籠,葉籠小瓶狀,瓶口邊緣厚,上有上蓋,成長時蓋張開,不能再閉合,籠色以綠色為主,有褐色或紅色的斑點和條紋。雌雄異株,總狀花序。豬籠草主要靠光合作用製造食物,而昆蟲可作為氮的的輔助來源,以幫助製造蛋白質。
◎豬籠草類 Nepenthes spp 263豬籠草科
豬籠草為熱帶食蟲植物的代表種。1789年引種到英國,然後在歐洲主要植物園內栽培觀賞。1882年育成了第一種豬籠草-緋紅豬籠草(Nepenthes coccinea)。1911年又選育了庫氏豬籠草(Nepenthes courtii)。到了20世紀中葉,豬籠草的育種.繁殖和生產開始產業化,並進入家庭觀賞。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成立了國際食蟲植物協會。豬籠草雖然在我國的廣東等地有野生分佈,但很少應用。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後,從國外引進豬籠草優良品種,主要用於花卉展覽。常見同屬種類有瓶狀豬籠草(Nepenthes ampullaria):葉籠短,黃綠色。二距豬籠草(Nepenthes bicalcarata),葉披針形,籠面深綠色。緋紅豬籠草:籠面黃綠色,具褐紅色條斑條。庫氏豬籠草:葉籠短,黃綠色,具紅褐色斑條。中間豬籠草(Nepenthes intermedia):籠面綠色,具淡紫紅斑點。勞氏豬籠草(Nepenthes lowii):籠面黃綠色,具褐色斑點。奇異豬籠草(Nepenthes mirabilis):籠面黃綠色,葉籠上口具紅暈。拉弗爾斯(Nepenthes rafflesiana):籠面黃綠色,具淡紫褐色斑點。大豬籠草(Nepenthes rarjah):葉籠大,長30cm,籠面紅褐色,具綠色條紋。血紅豬籠草(Nepenthes sanguinea):籠面淡紅色。狹葉豬籠草(Nepenthes stenopHylla):籠面褐色綠,具紅色斑點,葉籠長15~18cm,寬3~4cm。華麗豬籠草(Nepenthes superba):籠面黃綠色,具深紅色條紋斑。長柔豬籠草(Nepenthes villosa):籠面紅褐色。
◎豬籠草類 以美洲瓶形豬籠草(Sarracenia spp.)[瓶子草]研究較多,特化瓶形的捕蟲器內可分為4區,蓋區,口緣區,瓶肚區及底池區。蓋區和口緣區的蜜腺分泌蜜液或香味吸引昆蟲來訪,在蓋區和口緣區的內面部位有許多朝下的硬毛,昆蟲很容易滑下,但爬上來則會被這些朝下的尖硬毛刺擊,如上刀山般窒礙難行,且瓶肚區內面臘質光滑,滑落瓶池的昆蟲毫無著力點可往上攀爬。有的種類在硬毛相鄰下方的瓶肚區產生小小的一塊組織較薄,透光較強的窗區,讓會飛的昆蟲誤以為是出口,努力衝撞,不幸在多次逃脫不成,精疲力竭後跌入底池區而被分解消化。
◎毛氈苔類食蟲植物 (Drosera spp.等三屬) 英名sundew 。drosos是希臘文露珠,指葉上腺毛頂端膨大如露珠。草本食蟲植物,以葉片上的腺毛沾黏昆蟲,腺毛頂端分泌黏液,飛來停靠的昆蟲,立刻被此黏液黏住,掙扎的過程觸動鄰近腺毛分泌更多黏液且觸發葉片捲曲,最後將獵物包黏在稠稠的分泌液中,獵物溺斃於黏液中且被分解消化,事後有的葉片展開,上面則殘留未消化完的殘骸。台灣有四種:
○1.金錢草(錦地羅)Drosera
burmanni Vahl 1794:多年生草本,無莖。葉根生,倒卵形,基部楔形。腺毛沿葉緣著生。心皮5,花柱5。產北部溼地。
○2.長葉茅膏菜Drosera
indica L. 1753:一年生草本,莖高15cm。葉狹線形,長4-6cm。腺毛紅色或黃色,分佈葉表。心皮3,花柱3。產北部溼地。
○3.茅膏菜Drosera
peltata J. E. Smith 1797:多年生草本,莖纖細。葉新月或半圓形。腺毛沿葉緣著生。心皮3~4,花柱3~4。產北部向陽草地及路旁。
○4.小毛氈苔Drosera
spathulata Lab. 1804:一年生草本,無莖。葉根生,匙形,長0.9-2cm。腺毛密佈葉表。心皮3,花柱3。分佈全台溼地。
◎黏蟲菫類 Pinguicula spp. 328狸藻科 別名捕蟲菫.食蟲菫,英名butterworts 。葉片上分泌一層厚厚的黏稠膏狀物質,發出霉味吸引昆蟲到此覓尋,這層似捕蠅紙一樣塗了厚厚的沾黏物,使昆蟲陷入泥沼似的無法自拔。葉片邊緣捲翹成船形,使陷入黏沼的昆蟲更難爬出。
◎狸藻類食蟲植物 Utricularia spp. 328狸藻科 英名 bladderworts ,主要以捕蟲袋陷阱捕捉獵物,捕蟲袋內腺體先將水排出,使捕蟲袋閉合。袋口前具觸發毛,當獵物靠近不小心觸動這觸發毛時,立刻牽動捕蟲袋撐大,此時袋內壓力比袋外小很多,立刻吸入水及袋口前的獵物,這個反應的速度大約1/50秒,比毛氈苔及捕蠅草快很多,且大約15至45分鐘就可使捕蟲袋重整,蓄勢待發。
◎黃花狸藻 Utricularia aurea Lour.
328狸藻科
◎植物生長循環圖
◎太陽的能量 植物的光合作用對於地球生命的維持相當重要,可以說是生物界重要的生理過程之一。光合作用捕捉來自太陽的能量加以固定,產生氧氣及碳水化合物供給地球生命所需。如果沒有光合作用,連氧氣都失去來源。
◎恆星能量來源:在一些質量和光度都較小的類太陽恆星中,能量生產主要靠質子-質子循環,在那些質量和光度都較大的恆星中,碳-氮-氧循環便會取而代之。溫度越高,碳-氮-氧循環便會越劇烈。在質子-質子循環中,兩顆氫原子核(質子)發生聚變,其中一顆會經由-衰變成為中子,來製造氘(音刀),就是一顆質子配以一顆中子。一顆電子和一顆稱為中微子的非常輕的粒子會在這過程中被發射出來。然後一顆質子會隨之與氘形成氦的一種輕的同位素。當兩顆原子核相撞,它們便會變成一顆普通的氦原子核(即兩顆質子和兩顆中子),並放出兩顆質子。一顆氦原子比兩顆氫原子較輕一點兒,在核聚變過程中,它們倆的少許質量差會轉化成巨大的能量,使恆星在太空中向四周放出紅外線和可見光。雖然只有約二十億分之一的太陽輻射能抵達地球,但是太陽能就差不多提供了地球上所需的全部能量,包括食物和燃料。
○氫核融合反應可簡單總結為:4個氫→1個氦+能量+ 2個微中子
◎植物光合作用的固碳每年約1700億噸
◎含葉綠體(綠色)細胞,其光合作用效率很高:據估計,一年中約可將一千七百億噸的二氧化碳固定(合成)成為有機物。現今,大氣中約有七千億噸之二氧化碳;所以,每年經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將地球上五分之一以上的二氧化碳轉換成生物的組成物質。
◎光合作用(光反應及暗反應) 植物的葉部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參與反應的要素包括:二氧化碳.水.日光.葉綠素,反應的產物包括碳水化合物.氧氣和水,其中氧氣由水分解得來,反應式如下: 6CO2+12H2O→C6H12O6(葡萄糖)+6O2+6H2O
○通常將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及暗反應。當葉綠素接受日光照射,分解水成為氧.電子及H+ ,氧以氣體形式釋放,成為生物呼吸所需的氧氣,電子及H+ 形成輔酶 NADPH 及ATP,這部分反應需要光,稱為光反應。在暗反應中,所需能量來自光反應形成的NADPH及ATP,不需要光,經一連串複雜反應形成葡萄糖。
○地球上光合作用主要由水生植物進行,估計每年由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產生的葡萄糖超過3000億公噸。
○C3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首先合成核酮糖磷酸氫鹽(RuBP)(五碳化合物),再靠二磷酸核酮糖羥(音千)化酶(RuBP
carboxylase)催化,產生磷酸甘油酸的三碳羥酸.
○C4光合作用 ○C A M景天酸代謝圖
◎碳水化合物的輸送 光合作用製造了大量的碳水化合物,除了供應原來細胞的生長代謝外,大多暫時貯存在葉內(白天),夜間才經由韌皮的篩管(或篩細胞)輸送到枝.幹.根.花.果實各部分,以供該處生長及貯存之需。
◎根的營養吸收 根的生長依靠最前端根冠內的分生組織,即生長點,此部份細胞分裂活動旺盛,於夜間在土壤中持續生長(根在白天由於陽光照射的關係,生長緩慢),二、三週即老化;它以根毛部的根毛及表皮細胞,吸收水分養分(無機鹽),經過枝幹的木質部(導管或假導管)輸送到葉面,而大部份(約97%)散失於空氣中,此即為「蒸散」流程。
◎補根 根-植物身上一個偉大的器官--根在土中默默的擔任好多工作,它負責喝水(吸收水份),吃飯(養份),還要呼吸空氣,又像是腳,有它植物才能挺立。植物根群長得好,養份與水份吸收力就強,植株自然長得健康又茂盛。養花的人常只看到優美的花與葉,卻因不容易看到根群在土裡的情形,常會忽視根的健康,卻不知根長的好,才會有葉美花嬌。
◎養土-增加土壤腐植質 要怎樣根才會長得好?調養土壤效果最好。優良的土壤,可以提供根適合的生長環境,根自然生長得好。優良的土壤通常具有下列特性:排水好,保水好,通氣佳,保肥力佳,富含腐植質,清潔無病蟲害,適當的酸鹼性。土壤中沒有腐植質,就像是磨細了的岩石粉,無法讓植物生長。什麼是腐植質?植物或動物的殘留物在土中漸漸被細菌分解後,分子重新聚合並與細菌殘體形成黑黑的一層,這層就是神奇的腐植質,能使土壤團粒化,並藉由下列方式改善土質,將瘠土變沃土。
○因為它可以:
1.提高土壤排水性.保水性.通氣性與保肥性。
2.讓土壤中對植物有益的微生物生長.活躍起來。
3.提供氮磷鉀,供植物生長。
有趣的植物(植物生態解說2)講義
第210單元 植物的傳宗接代
◎植物的求偶, 也有很多花招 1.無性生殖 2.有性生殖 3.人工繁殖
◎「繁衍後代」是生物本能 「繁衍後代」是地球上各種生物最基礎的本能,就連不會移動的植物也不例外!為了繁衍後代,植物除了利用無性生殖,或以出芽,或以分生的方式「複製」出與本株相同的子株外,也可以用產生種子的方式來完成這個使命。[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
◎植物的生殖 植物的無性生殖雖然可以達到擴大族群的目的,但這種繁衍的方式,在演化上卻有相當大的風險。完全依賴無性生殖產生的植株,因為每一株「分身」都和「本尊」具有完全相同的遺傳物質,當大自然的環境改變得無法適合時,就有完全絕滅之虞。因此,為了確保能夠因應大自然的各種挑戰,而能夠永遠地延續族群,植物也發展出有性生殖的繁殖方式,亦即利用來自父系和母系遺傳因子的重組,產生具有不同遺傳組合的種子。有了這些各有所長的種子,縱使環境詭譎多變,該種植物依然有部分植株可以適應,能夠繼續生存並繁衍。
◎有性生殖優勢 除了因應天擇之適者生存的自然壓力外,靠種子繁衍的有性生殖還有另一種優勢。因為植物本身並不會移動,無性生殖所產生的分株和母株會聚生在一定的範圍內,族群聚集不但容易招致病蟲害的威脅,同種植株間對營養.陽光和水的需求也必然會造成不可避免的競爭。相對的,以種子繁衍的有性生殖可藉由種子的傳播,擴展子代植株的分布領域,自然就沒有這樣的隱憂。
◎種子植物約25萬種 據估計大約有25萬種以上的植物可產生種子,這些植物中以會開花的顯花植物占絕大部分,植物學家稱它們為被子植物,因為它們的種子是藏在花的子房裡頭。另一類會產生種子的植物是裸子植物,約有7百種,它們的種子不在子房內而是「裸露」在毬果上。
◎利用大自然散播種子 植物在演化的過程中也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方式,以利用大自然的環境條件來散播種子。裸子植物和部分顯花植物利用風來傳播種子,通常這類植物有的種子小而輕,如蘭花,1公克的種子中大約有3萬顆蓄勢待發的小種子,最適合乘風遠颺。有些種子本身包被著像降落傘的絨毛,或它的果實就長著絨毛,前者如夾竹桃和水柳,後者如蒲公英.昭和草和兔兒菜。更奇妙的是,有些種子或果實長有翅膀,如臺灣百合.槭樹.車桑子.白雞油.猿尾藤和紫薇,具有這些特殊裝備的果實或種子,僅借一陣輕風,便可隨風飄揚,到處自謀生路去了!另外,有些植物如倒地鈴的果實便活生生就長得像只氣球,起風的時候便可以藉風力吹動而滾行,散布種子去也!水也是幫忙植物傳播種子的一大功臣,靠這種自然力量傳播的種子,都具有可浮在水面而且防水的特化結構,如椰子和棋盤腳。動物也是傳播種子的好幫手,當然哦!這類種子的長相就很重要了,必定是秀色可餐,有些包裹在美味多汁的果實當中,藉著動物採食果實丟棄種子的行為傳播,如柑橘和桃李等;或隨著果實進入動物的五臟廟,然而種子本身無法消化,隨後便由動物的排泄行為來傳播,例如百香果.番茄和番石榴。
◎利用動物傳播種子 至於另類藉動物傳播的種子就有點死皮賴臉,它們的果實長有芒或勾刺,很容易黏附在動物的毛或人類的衣物上,當動物和人察覺而隨之丟棄時,正中下懷,剛好造就傳播的目的!這種令人討厭的植物,有鬼針草.羊帶來和蒺藜等。部分人類食用的五穀雜糧,如大麥和稻穀,也是可以用這種方式散播。
◎自力傳播種子 除此之外,不要小看沈默的植物,它也曉得利用「自力救濟」的方式傳播種子。一般來說,這類植物的種子通常是小而輕,並且包裝在特殊構造的莢果或蒴果中,當果實成熟或乾燥後,便會爆裂,把種子彈射出去。這種力道可將種子傳送出幾公尺遠的距離,常見的醡漿草和鳳仙花,就是以這種方式散播種子。
◎細胞分裂 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都需進行細胞分裂,將染色體適當地分配到子細胞中。染色體住於細胞核內,它是一種承載遺傳物質DNA的構造,呈細絲狀,但在細胞分裂時,會聚縮成較粗短且易觀察的形狀。
◎染色體 每一種生物的體細胞都有一定的染色體數,例如人類的體細胞有46條染色體,果蠅則有8條染色體。仔細分析這些染色體,會發現各種形式的染色體都有兩條(圖7-2.1),這兩條成對且同形狀的染色體稱為同源染色體,所以體細胞具有雙套染色體。在配子中各種形狀的染色體都只有一條,所以配子的染色體數僅為體細胞的一半,例如人類卵和精子各有23條染色體,果蠅則為4條染色體;也就是說,配子具有單套染色體。一旦雌雄配子結合後,細胞又恢復雙套染色體。
◎細胞生長週期 細胞通常是生長與分裂交替進行,因而形成細胞週期。在細胞週期中,細胞生長期占大部分時間。當細胞長到一定大小時,便會進行細胞分裂產生兩個子細胞。由於每一條染色體在細胞分裂前會先複製成兩條,所以在細胞分裂後所產生的兩個子細胞,各含有與原來細胞中數目相同的染色體。
◎減數分裂 生物在產生配子時,染色體也會先複製一次,但卻經過兩次分裂產生四個子細胞,因此配子中所含的染色體套數僅為一般體細胞的一半,所以產生配子時的細胞分裂特稱為減數分裂。
◎無性生殖1.分裂生殖,2.出芽生殖,3.斷裂生殖,4.孢子繁殖,5.營養器官繁殖,6.組織培養
◎分裂生殖 由一個親代分裂為兩個大小相近的子代,而使個體數增加的生殖方式,例如草履蟲就是以這種分裂方法來繁殖後代。
◎出芽生殖 單細胞生物如酵母菌在適當環境下,其細胞會凸出形成一個球形芽體,由母體供應養分使之成長;芽體成長後,會在與母體相接處形成細胞壁,於是與母體分離成為獨立的新個體,此現象稱為出芽生殖。某些多細胞動物也能像酵母菌一樣行出芽生殖;如水熄可由它的體壁某處向外凸出芽體,並持續成長;當芽體長大,頂端形成新口和觸手,並能自行捕食時,新個體便脫離母體行獨立生活。
◎斷裂生殖 一些較低等的生物,例如顫藻.渦蟲和海葵等,可行斷裂生殖,即個體會斷裂成許多片段,再由這些片段發育成許多小個體。以渦蟲為例,將渦蟲橫切成兩段,其具有頭部的前段可向後新生出尾部,而具有尾部的後段可向前新生出頭部。
◎孢子繁殖 黴菌.蘚苔和蕨類等生物能產生大量的孢子。孢子散播到適當的環境中即能萌發成新個體,例如柑橘類果皮上的青黴。青黴的菌絲可侵入果實中吸收營養,另一些菌絲伸出果皮外露在空氣中,其頂端有數根分支並產生成串孢子,當孢子脫離後,掉落在果皮上,又能萌芽發育成新的菌絲。
◎營養器官繁殖 高等植物的根.莖.葉是營養器官,利用這些器官繁殖後代的方法,叫做營養器官繁殖。例如由甘藉的塊根.馬鈴薯的塊莖上都可長出新芽,發育成為新的植株。草莓.蛇莓的匐匐莖都有節,當觸及地面時,即可長出新植株。洋蔥的鱗莖或落地生根的肥厚葉片經種植後,可長成新的植株。又如玫瑰.榕樹.萬年青等許多植物也可以切下一段枝條,插入土中繁殖。農民和從事園藝的人,常利用這些方法繁殖農作物.花卉或盆景。
◎組織培養法繁殖 植物除了在自然環境中可由特定營養器官行無性生殖外,也可藉新的生物技術如植物組織培養法,在實驗室中產生新個體。例如由胡蘿蔔的組織塊可在培養基中生長繁殖成新植株,而蘭花等具經濟價值的花卉,亦可取其生長點用組織培養法來大量分生繁殖蘭花苗。
◎植物的有性生殖 植物的花是生殖器官 ,一朵典型的花具有雄蕊.雌蕊.花瓣和萼片四個部分,下面有膨大的花托托住,如百合與朱槿。有些植物的花只具有雄蕊或雌蕊,如玉米與絲瓜的雄花與雌花。雄蕊頂端的花藥內有花粉粒,其內含有精細胞;雌蕊基部膨大為子房,子房內有胚珠,胚珠內有卵細胞。雄蕊的花粉粒經風.水.昆蟲或鳥的幫忙傳到雌蕊的柱頭上,於是花粉粒會萌發產生一條花粉管,將精細胞送入胚珠中和卵受精。受精以後,胚珠會發育為種子,子房發育為果實。種子經播種後,會萌芽長成新個體,完成植物的有性生殖。
◎遺傳法則 十九世紀末奧地利的孟德爾神父,在教堂花圃中從事碗豆的雜交試驗(圖8-2),詳細記錄結果,再利用數學方法分析,歸納出遺傳法則,而被尊稱為遺傳學之父。控制生物遺傳性狀的基因有顯性與隱性之別。當顯性與隱性基因同時存在的情況下,只有顯性基因控制的性狀才會表現出來。
◎豌豆雜交試驗 碗豆花色的性狀有紫色和白色兩種,決定碗豆花色的基因中,紫色基因(P)是顯性,而白色基因(P)是隱性,所以純品系的紫花(基因型為PP和白花(PP)碗豆交配後所育出的第一子代皆為紫花(Pp)。決定碗豆莖高的基因中,高莖基因(T)是顯性,而矮莖的基因(t)是隱性,所以純品系的高莖(TT)矮莖(tt)碗豆交配後所育出的第一子代皆為高莖(Tt)。不過由第一子代(Tt和Tt)交配產生的第二子代中卻兼有高莖(TT或Tt)矮莖(tt),它們個體數的比是三比一。
◎人類性別的遺傳 人類的染色體,其中有一對能決定個體的性別,所以被稱為性染色體。在女性,這一對染色體為XX;在男性,這一對染色體為XY。性染色體在減數分裂時彼此分離。例如人類的精子有一種是22+X(22條普通染色體加一條X染色體),而另一種精子則是22+Y。但卵只有22+X一種。當卵和22+X的精子結合,將會生下女孩;而和 22+Y的精子結合,將會生下男孩。
◎果蠅基因突變 遺傳學家莫根的實驗室原本只有紅眼果蠅,有一天卻發現一隻白眼雄果蠅,之後經實驗證明白眼果蠅是由於基因突變而來。
◎突變 基因的穩定性對遺傳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但是遺傳物質也不是永遠一成不變。若遺傳物質產生變異而影響到生物的遺傳性狀,這樣的變異稱為突變。
◎突變的產生有兩個途徑:自然突變和人為誘變。自然突變是指自然產生的基因變異,通常發生率極低,而人為誘變是指因物理(如X光.紫外線)或化學(如亞硝酸鹽)的處理導致生物體發生基因的突變。人為誘變率一般都比自然突變率高。根據研究顯示,若長期曝露在這些會導致基因產生突變的物理.化學因素之下,通常會引發突變而產生癌症,例如早期X光機的操作人員.染料廠的工人等,其癌症罹患率較高。
◎利用突變品種改良:突變大多對個體本身或其後代有害,但偶爾也會產生有利的新基因,人們常利用這種有益的突變從事生物品種改良,例如紐西蘭的科學家最近發現一種突變基因,可使某些品種的牛隻多長肉。◎兩心.四芎香蕉 ◎突變種的蘭花及鮮紅蘋果
◎蔦蘿雜交 蔦蘿Ipomoea quamoclit 槭葉蔦蘿Ipomoea X multifida
有趣的植物(植物生態解說2)講義
第211單元 植物的開花.結果與傳播
◎植物的盛大婚宴與子孫滿堂
◎植物的花 花朵是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是產房,是生命的起源,是植物魅力所在,肩負傳宗接代的使命。故須靠自己或外力達成授粉作用。就植物的發生學來說,植物的花是一種變態的小枝條。就一朵典型的花而言,是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四部分所組成。
◎花的構造 花托、苞片和總苞
○花托(Receptacle):花柄頂端的部份,其上著生有花萼(Calyx),花冠(Corolla),雌蕊(Pistil),○雄蕊(Stamens)構造。
○苞片(Bract):花或花序基部著生較小形的葉或葉狀体;於毬果中軸生長的鱗片狀物體。
○總苞(Involucre):整個花序外側包覆的葉狀構造。
○副花冠(Corona)位於花冠與花蕊間的衍生構造,常色彩豔麗
○距 (Spur) 萼或花瓣凸出延伸的盲管狀物,其內常儲蜜汁。
○佛焰苞(Spathe)肉穗花序外側的大型總苞片
◎植物的花萼 植物的花萼在最外層,由萼片組成,用來保護植物的萼片,合稱花萼,近似退化的小葉片,常呈現綠色,位於花的最外層,有保護花芽等幼嫩組織器官的功能;萼片數目常因植物種類而通常單子葉植物具有三枚萼片,而雙子葉植物有四至五枚萼片。
◎花萼(Calyx)分類
花萼(Calyx)為萼片(Sepals)之合稱,可保護花芽通常為綠色,形狀像花瓣或葉片。
○離萼(Chorisepalous)萼片互相分離的花萼
○合萼(Gamosepalous)萼片互相癒合的花萼
○瓣狀萼(Petaloid)色彩鮮明,狀如花瓣的花萼
○散萼(Caducous cylax)花開時萼片已脫落者
○落萼(Deciduous calyx)萼片與花瓣同時脫落者
○宿萼(Persistent calyx)萼片在果實成熟時仍存在者
◎植物的花瓣 植物的花瓣合稱花冠,是用以吸引授粉者的重要部位。位於花萼的內側,因其組成細胞內含葉綠素,胡蘿蔔素及花青素等,常呈現鮮艷的顏色,可吸引昆蟲,幫助傳粉,當花朵未綻放時,具有保護雄蕊和雌蕊的功能。有的植物花瓣具有獨特的細胞或毛茸,可分泌出香氣。植物花瓣的數目因植物的種類不同而異,通常單子葉植物的花瓣數目為三枚或三的倍數,而雙子葉植物花瓣的數目為四~五枚或四~五的倍數。
◎花瓣的排列
○鑷合狀(Valate)各花瓣僅於邊緣處相接觸
○覆瓦狀(Imbricate)最外及最內側各具一枚花瓣,其餘花瓣排列其中
○捲旋狀(Contorted)各花瓣兩端互相接觸,開花時呈捲旋狀開放
◎植物的雄蕊(雄花器) 植物的雄蕊又稱為小蕊,其數目因植物種類而異,通常與花瓣數目相同或為花瓣的倍數,位於花冠的內層,合稱為雄花器,是由花絲和花藥構成,是雄性生殖器官。
◎花絲 花絲的構造簡單,通常內有一條維管束,自基部連通至花藥的藥隔,有些植物的花絲外表有毛茸或氣孔。
◎花藥 花藥是一個膨大的囊狀物,生長在花絲的頂端。花藥是由兩個花藥瓣所組成,以花絲為中心,分為兩邊,相連兩花藥瓣之間的組織稱為藥隔,每一花藥瓣有兩個花粉囊,因此,一個花藥通常有四個花粉囊。花藥組織,由外而內,大致可分為三層;最外層為表層組織;第二層為內殼,內殼細胞的細胞壁厚薄不一,與花藥的開裂有關;最內層為營養層,主要功能為提供花粉囊內花粉發育所需之養分。花粉囊位於營養層之內,內有花粉粒。當花粉成熟時,每一花藥瓣的兩個花囊間會產生裂孔,花粉粒便由裂孔散出。
◎植物的雌蕊(雌花器) 植物的雌花器,過去稱之為雌蕊或大蕊,目前在植物學上已少用雌蕊和大蕊這二名詞。雌花器是由一或數枚心皮所組成,位於花的最中央。一枚心皮是由一枚大孢子葉向內包圍而成,心皮圍成的空腔稱為子房或子室。雌花器若由一枚心皮所組成者稱為單雌蕊,只有一個子房室;由兩枚以上的心皮所構成的雌花器稱為複雌蕊,子房室數目不一定,將依據心皮連結或癒合的方式而定。心皮由基部至頂部可分為子房.花柱和柱頂三部分。
◎雌蕊形態
○單雌蕊(Monocarpous pistil):一花中的雌蕊僅由一心皮所構成
○複雌蕊:一花中的雌蕊由兩個以上的心皮所構成
○離生雌蕊(Apocarpous pistil):心皮彼此分離者
○合生雌蕊(Syncarpous pistil):心皮相互連合生長者
◎子房 指基部膨大的部分,位於心皮的基部(靠近花托的一方),內有胚珠著生,胚珠內有兩個極核和一個卵細胞。胚珠著生的部位稱為胎座。在子房的構造上有子房壁.子房室.胎座.胚珠之分。
○子房壁:子房壁於子房外圍的數層細胞,在受精後,發育成為果皮。
○子房室:心皮包圍而成的空腔,內有胚珠。
○子房內有胚珠著生
◎子房柄與腹縫線
○子房柄(Gynophore):在某些花可見子房基部拉長的莖狀體。
○腹縫線(Inner suture/ventral suture):心皮兩邊緣相合生之處。
◎胎座(Placenta)與胚珠(ovule)
○胎座:位於心皮的邊綠連接的合縫,著生胚珠,胎座可因心皮的數目和癒合方式的不同,區分為邊綠胎座.側膜胎座.中軸胎座和中央胎座等四種。
○胚珠:通常呈卵圓形,位於心皮的子房室內,著生於胎座上,受精後發育成種子,胚珠的構造有珠柄.珠心.珠被.珠孔.合點.胚囊之分。
◎胎座(Placenta)子房內胚珠著生的位置
○中軸胎座(Axile)多室的複子房,各心皮合生且向內彎曲形成膈膜及中軸,胚珠著生於中軸上。
○側膜胎座(Parietal)單室的複子房,各心皮以邊緣相連,胚珠著生子房側壁上即心皮癒合處。
○基底胎座(Free basal)單室複子房,胚珠著生子房室底部。
○特立中央胎座(Free
central)單室複子房,由心皮基部向子房室伸出一軸柱,胚珠著生於軸柱周圍。
○懸垂胎座(Marginal)單室複子房,胚珠著生於子房壁頂端
◎石榴 Punica granatum L. 166安石榴科 安石榴近萼部為側膜胎座,靠柄處為中軸胎座
○裸子植物的胚珠為裸露的,沒有子房,當然就沒有胎座
◎胚珠
(a)珠柄:連接胎座與胚珠的柄,受精後可發育為種脊。
(b)珠心:位於胚珠的中心,卵圓形的構造,又稱為外胚乳或退化消失。
(c)珠被:珠心外圍的一至二層細胞,外層細胞稱外珠被,內層細胞稱為內珠被,受精後將發育成種皮。
(d)珠孔:位於珠心頂端的開口,種子成熟後,存於種皮上。
(e)合點:位於珠被與珠柄相連處,種子成熟後,存於種皮上。
(f)胚囊:位於珠心內,又稱為大配子體,由一個卵細胞,二個助細胞,三個反足細胞,一個含有雙核的中心細胞所組成,卵細胞位於靠近珠孔的一端,受精後形成接合子,種子形成時會發育成胚;助細胞位於卵細胞旁,種子形成時會退化消失;反足細胞位於靠近和點的一端,種子形成時會退化消失;中心細胞則位於胚囊之中央,受精後會與精核進行接合,形成多倍體胚乳母細胞,種子形成時會發育成胚乳。
◎柱頭與花柱
○柱頭又稱柱頂,在心皮的最頂端,稍微膨大,是接受花粉的部位,表面凹凸不平,分泌黏液,黏液內含有許多酵素,可讓花朵只接受同種植物的花粉。
○花柱位於子房與柱頂之間,通常為一圓形構造,中心為傳送組織,連通柱頂與胚珠,受粉時是花粉管必經之路。傳送組織具有提供養分給花粉發芽之用的功能。
◎花的形態分類: a.依對稱性
○整齊花:通過花的中心面有多個對稱面。
○不整齊花:通過花的中心面僅有一個對稱面。
◎花的形態分類:b.依構造
○完全花(Complete flower)花構造有花萼,花冠,雄蕊,雌蕊者
○不完全花(Incomplete flower)花構造中缺少花萼,花冠,雄蕊,雌蕊任何一者,即稱之。
◎花的形態分類:c.依性別
○單性花(Unisexual)花構造中僅有雄蕊或雌蕊有孕性
○兩性花(Bisexual/hermaphrodite)花之具有雄蕊,雌蕊者
○中性花(Neutral flower)花構造中無雌,雄蕊者
○雌雄同株(Monoecious)雌花,雄花皆生長於同株植物
○雌雄異株(Diloecious)雌花,雄花生長於不同植株上
○雜性花(Polygamous)同一植株上共存單性花與兩性花
◎花的形態分類:d.依子房位置
○子房上位花:萼.花冠.雄蕊彼此離生,並且都從子房之基部發出者
○子房周位花:萼.花冠.雄蕊著生於一花托上且花托癒合於子房周圍或子房下半部
○子房下位花:萼.花冠.雄蕊均著生於子房上方並癒合者。
○上位花:子房位於雄蕊.花辦及花萼下方者。
○周位花:花萼.花辦及雄蕊合生成花托筒.雌蕊著生於花托筒上。
○下位花:花辦.花萼及雄蕊著生於雌蕊下部,互相分離。
◎花的形態分類 e.依花被組成
○無瓣花群(Apetalae):沒有花冠(Corolla)或花瓣(Petals),僅由雄蕊(Stamens).雌蕊(Pistils)等組成。
○離瓣花群(Polypetales):每一片花瓣各自分離,著生在花托上。
○合瓣花群(Sympetalae):所有的花瓣合生為一花筒,著生在花托上,無法明顯地區分各片花瓣。
○無被花(Achlamydeous):缺乏花被的花。
○單被花(Monochlamydeous):花被僅有一輪萼片而無花瓣。
○雙被花(Dichlamydeous):花被具有萼片和花瓣兩輪。
◎花冠的形狀 1.百合形。 2.鳳仙花形。 3.唇形。
4.高杯狀:冠筒細長,瓣片與筒部幾乎呈直角發出的。
5.壺狀:冠筒中部特別膨大者。 6.鐘狀:花瓣五裂,成鐘形者。
7.漏斗狀:花瓣五裂,呈漏斗狀。 8.十字形。
9.輪狀:冠筒短而瓣片寬,並作車輪狀者。
10.舌狀:例如菊科植物之金盞菊和黃鵪菜等。
11.管狀:花瓣五裂,成筒狀。例如金盞菊和黃鵪菜等。 12.蝶形。
◎花序 定義:植物的花序並非胡亂的生長,他們都有一定的次序或疏或密的排列在花莖上,這種花朵的著生方式便稱為花序。分為:
(一)、無限花序:花朵由下往上或自外側而向內側開,只要花軸不斷生長,便能不斷開花。
(二)、有限花序:花軸生長有限,而花朵數目也不能逐漸增加,花由上而下或中心部往周圍開放。
(三)、混合花序:同一花序上生有無限花序及有限花序兩種花序。
◎ (一)、無限花序
花朵由下往上或自外側而向內側開,只要花軸不斷生長,便能不斷開花。
1.總狀花序:花軸上著生有花梗之花者。例如通泉草。
2.圓錐花序:花軸分枝,各枝再成總狀花序者,又稱複總狀花序。
3.穗狀花序:花軸上著生無花梗之花者。例如車前草。
4.複穗狀花序:許多小穗合生在一穗軸上者。例如燕麥。
5.葇荑花序:與穗狀花序相似,惟花軸柔弱下垂,而雄.雌花分別長在不同的花序上,僅具單性花,花成熟後,全花序常一起脫落。
6.佛焰花序(肉穗花序):穗狀花序的花軸變為肉質,若雌雄花在同一花序上,通常上部為雄性,下部為雌性,花序外為一大型苞片,佛焰苞包圍。例如菇婆芋.海芋。
7.繖房花序:總狀花序相似,惟花梗不等長,下部花梗較下部長各花頂端平齊,成為平頭狀。
8.複繖形花序:多數繖形花序聚生於一總柄上,主軸之分枝作繖形者。例如胡蘿蔔。
9.頭狀花序:花軸擴展為盤狀,上著生無梗之花,花序外圍有許多苞片。例如菊花。
10.隱頭花序:花軸膨大,先端凹陷,內著生許多小花,外觀如卵圓球。例如榕樹。
11.掌狀花序:多數無梗花,集生於數條花軸上,各花軸再集生於莖端之一點。例如狗牙根。
12.松果狀花序:花之萼片相集成為松果狀,例如化香樹。
◎ (二)、有限花序
花軸生長有限,而花朵數目也不能逐漸增加;花由上而下至中心部往周圍開放。
1.單生花:花柄頂端僅著生一花,又稱為單頂花序。例如鬱金香
2.聚繖花序:花軸頂端生一花,其下兩側各有一分枝,頂端各著生一花。
3.單繖花序或單聚繖花序:
4.複聚繖花序:聚繖花序下再分出小的聚繖花序。
5.團繖花序:各小花無梗,自中央之花托生出,形成圓球形。
◎(三)、混合花序 定義:同一花序上生有無限花序及有限花序兩種花序。
○密錐花序:由許多聚繖花序成圓錐花序狀排列的混合花序。整個花序上各花開放無一定次序,惟在小聚繖花序中,由中央先開。如:葡萄。
◎授粉 花粉由花藥傳到柱頭的動作,稱為授粉。顯花植物有兩種授粉途徑:
1. 自花授粉: 2. 異花授粉:
◎自花授粉
(1)目的:維持本身優良性狀,代代繁衍下去。
(2)環境因素:高山.沙漠.極地或氣候變化極端的地區,一些一年生草本,生活期短的植被,必須在短期內產生大量種子,自花授粉乃是唯一可信賴的授粉方式,可以說是迫於無奈放棄較佳的授粉方式。
(3)農人的利益:許多一年生的農作物,如稻.麥.豆類.花生.大豆,因為要保持均一品質,且能由農民自行留種數代種植,又能保持相同產量,在選種時較易挑選自花授粉的品系。
(4)機制:花朵構造常與眾不同,如豆科植物其雌雄蕊均被龍骨瓣所包圍,花粉與柱頭不易露出,而完成自花受粉。水稻開花只見釋放完花粉的雄蕊一露出花被外,雌蕊仍然藏在花被片內,其開花前已完成自花授粉。自花授粉植物通常雄蕊較高,雌蕊較低讓花粉自然落到柱頭上,也是保証授粉成功的機制。
◎異花授粉 異花授粉率達95%以上,就稱為異花授粉植物。
目的:增加基因的異質性,產生許多具有些微變異的後代,在環境改變時,具有較佳的生存機會,以達到選優去劣的目的。
◎授粉方式:
A.風力授粉﹝風媒花﹞: B.昆蟲授粉﹝蟲媒花﹞: C.鳥類授粉﹝鳥媒花﹞:
D.水流授粉﹝水媒花﹞: E.蝙蝠授粉: F.人工授粉:
○A.風力授粉﹝風媒花﹞:禾本科草類.榆科.樺木科等花小,無鮮豔色彩,無香味,花粉粒數目多,體積小,易被風吹散,柱頭上常有細毛,或黏液,花粉易黏附。
○B.昆蟲授粉﹝蟲媒花﹞:花通常具有三寶,用以引誘昆蟲來授粉。
a.鮮豔的色彩:以黃(22.7%),白(22.6%),紅(21%),藍(14.5%)色為主,其他色只占13.2%,紅色容易吸引多數昆蟲,黃色.藍色最易吸引蜂.蝶,白色多為夜間開的花,吸引蛾類等夜行性昆蟲。
b.花的氣味:花的氣味對夜行昆蟲或蜂.蝶均有指引作用。花有香味如玫瑰.桂花和臭味如蛇菰.馬兜鈴,蜂喜香味,蠅喜臭味。
c.花的蜜汁:三寶中之寶,由花中的蜜腺細胞分泌而成剛開放尚未傳粉授粉時分泌最多。
※港口馬兜鈴(260馬兜鈴科)與毛虻 陷阱式傳粉港口馬兜鈴與毛虻的共同演化 馬兜鈴科植物的花構造,除了具有偽擬腐肉的暗紫紅色花瓣,新鮮花筒內還長了倒刺毛,昆蟲只能進不能出,此時只有雌蕊成熟可以接受昆蟲從外帶來的花粉,雄蕊的花藥靠近花心底部,必須等到雌蕊「過氣」沒有受粉功能後,才會成熟打開,避免自花授粉。陷入花內的昆蟲,因花心底部分泌產生豐富蛋白質類的蜜源,有豐富的牢飯可吃,餓不死,直到花藥成熟開放,昆蟲因在花心底部覓食,非常容易身沾花粉,這時花筒中的倒刺毛變軟萎縮,昆蟲可以毫無阻礙的重見光明,逃出陷阱,但難敵誘惑地又鑽入另一個陷阱中,為花做親善授粉大使了。 ◎甲蟲授粉 ◎榕果小蜂授粉
○C.鳥類授粉﹝鳥媒花﹞由鳥類傳粉的植物約與靠昆蟲傳粉的一樣多,花色鮮豔(紅色.桔色為鳥類最愛)且分泌大量花蜜藏在長長的曲管中配合鳥喙。在台灣吸食花蜜的鳥類以綠繡眼.冠羽畫眉.啄花鳥較為常見,木棉花.刺桐花上可看到綠繡眼和白頭翁飛來吸蜜。
◎蜂鳥傳粉.鳥媒花具紅色花筒
○D.水流授粉﹝水媒花﹞:少數水生植物在水面下開花,就要借助水流傳遞花粉。
○E.蝙蝠授粉:
a.花夜間開放,白色或灰色且具濃烈的甜香,或有機氣味。
b.有大量花粉與花蜜。 c.花莖粗壯,以支撐蝙蝠的重量,如天堂鳥。
○F.人工授粉:蘭花的花粉塊與柱頭間有舌片阻隔,在天然環境下,很難授粉,須靠人類。
◎異花授粉機制: 有防止自花授粉的保護政策。
a. 雌蕊長,雄蕊短。 b. 成熟時間不同。 c. 雌雄異株。 d. 雌雄異花。 e. 自花不孕。
◎乾果:蓇葖果,瘦果,蓋果,蒴果,堅果,莢果,分離果,翅果
◎肉質果:核果,漿果,梨果,單花聚合果,小核果,小堅果。
◎各果實之比較1--單心皮發育
○(1) 單心皮發育:
*莢果:果皮乾燥,雙邊開裂,成二片。 有翅未開裂者,稱翅形莢果。
*蓇葖果:果皮乾燥,一邊開裂,成一片。
*瘦果:果皮乾燥,不開裂,種子與子房壁分離,一室一種子。
*穎果:果皮乾燥,不開裂,種子與子房壁癒合,果實亦含一種子。
*核果:果實漿質,而有堅硬之內果皮,內含一種子。多心皮發育者稱核果狀。
○(2) 1~2心皮發育
*翅果:果皮乾燥,不開裂,延伸作翅狀,種子1~2。
○(3) 二心皮發育
*角果:果皮乾燥,有橫隔膜,開裂成三片,種子多數。有長.短角果之分。
*翅果
○(4) 二心皮以上發育
*蒴果:果皮乾燥,開裂成數片,種子多數。
*蓋果:果皮乾燥,但橫向環裂,種子多數。
*離果:果皮乾燥,多心皮子房,各裂成帶一種子之小果。
*漿果:果皮多汁,無內核,種子多數。單心皮者稱漿果狀。
*胞果:花被不脫落,而增大成果之外皮。
◎白千層的蒴果 162桃金孃科 ◎桃花心木的蒴果 213楝科
◎大花紫薇的蒴果 288千屈菜科 ◎月見草的蒴果289柳葉菜科
◎釘頭果也是蒴果 235蘿藦科 ◎五指茄的漿果 321茄科
◎七里香的漿果 209芸香科 ◎仙丹花的漿果 237茜草科
◎火龍果的漿果 113仙人掌科
◎台灣濱藜 Atriplex nummularia
Lindl 283藜科 別名海芙蓉,分佈於海邊.魚塭.鹽田的鹽濕環境。莖平臥地面,具有鱗片狀毛。葉互生,菱狀橢圓形,長2~5cm ,全緣,薄肉質,兩面具銀灰白色鱗狀毛。花腋生或頂生於莖端成短穗狀花序。果為胞果,由花被和2枚宿存苞片所包。種子為濃褐色或黑色。可防風定砂,亦可浸酒飲用,治風溼。
○(5) 三心皮發育
*堅果:果皮乾燥,外殼硬,只有一心皮發育,其他萎縮。不是三心皮發育者,稱堅果狀。
*瓠果:果皮多肉,子房下位,花托亦成果之一部份,種子多數。 ◎山苦瓜的瓠果
○(6) 多心皮發育
*柑果:內果皮作薄膜狀,發育成囊,內藏多汁的鬚及種子。
*集生果(聚生果.集合果):果皮多肉聚合,每室一種子,由單花多心皮發育而成。
○(7) 花托發育
梨果(假果)(仁果):假果皮多肉,由整個花托及花萼發育而成。
○(8) 多花聚合發育
*多花果(複合果 聚合果):果實多肉,由整個花序聚合發育而成。
*隱花果(隱頭果)(榕果)(無花果):果實多肉,由花序托膨大,全部花序隱藏其內,聚合發育而成。
○(9) 其他
*毬果:裸子植物之圓錐形果。 ◎濕地松(G07松科) ◎木麻黃(067木麻黃科)
◎種子的傳播 開花.授粉.結果的過程是植物執行繁殖後代的任務,植物的生殖方法由無性生殖演變到有性生殖,而有性生殖對生物生存是一大進步,能使後代變異的機率大增,在不同環境繼續存活的機率大大提高。
◎種子需要傳播的原因:
a.避免競爭:如果種子在母株下方發芽,則競爭激烈會導致大量死亡,無法繁衍。
b.避免近親交配:近親交配無法增加基因的變異性,容易被淘汰。
c.找尋適當的生育地:擴張族群分布範圍。
◎種子的傳播方式:
Ⅰ. 自體傳播 Ⅱ. 風傳播 Ⅲ. 水傳播:海邊.河邊的植物。
Ⅳ. 鳥傳播 Ⅴ. 螞蟻傳播 Ⅵ. 哺乳動物傳播:
◎Ⅰ. 自體傳播:
a.直接掉落地上,如毛柿。b.蒴果.角果成熟開裂彈射出去。c.動物.昆蟲的二次傳播。
◎Ⅱ. 風傳播:
a.有翅膀或羽毛狀附屬物的種子或果實,如青楓.印度紫檀及許多裸子植物。
b.草本植物如蒲公英,羽毛狀附屬物可乘風飛行相當長的距離。
c.有些細小的種子,如蘭科也會隨風飄散。
◎Ⅲ. 水傳播:海邊、河邊的植物 比重較水輕,可浮在水面上,由溪流或海洋傳播,如銀葉樹.欖仁樹.棋盤腳的果實。
◎Ⅳ. 鳥傳播:肉質的漿果.核果.隱花果供鳥類食用,協助傳播。
◎Ⅴ. 螞蟻傳播:通常扮演二次傳播者的角色。
◎Ⅵ. 哺乳動物傳播:中大型肉質果或乾果,如殼斗科的種子,主要靠齧齒科動物傳播,台灣獼猴喜愛毛柿.台灣芭蕉的果實。
◎種子的生命 倉庫裡堆放著各種各樣的種子:稻子.麥子.穀子.高粱.玉米.大豆……它們躺在那裡一動不動,可千萬別認為它們已經死去了。其實,大部份種子都活著,還在不停地呼吸,不停地新陳代謝,生命過程並沒有停止。只是它們的呼吸非常緩慢,我們不容易察覺罷了。每一粒種子,都是一個小生命,它的生命力很強大。就是這些小小的種子,一旦得到合適的條件,就能發育成比它本身大幾萬倍,甚至億萬倍的植物。不過,種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一般是幾年。像小麥.大麥.高粱.玉米.黃荳的種子,可以活兩三年;菜豆.南瓜.茄子.蘿蔔的種子,五六年內不會死亡;綠豆.甜菜的種子,存放七八年還能發芽。有的種子壽命很短。桔子的種子離開果實後,最多只能活十幾天;白楊.柳樹的種子,壽命只有四五天。熱帶植物的種子,大多壽命不長。可可的種子,只有35小時的壽命。世界上壽命最短的種子,恐怕要算沙漠地區梭梭樹的種子了,它只能活幾個小時。壽命短的種子,一般種皮都比較薄,加上熱帶氣溫高,新陳代謝旺盛,種子內的養份和水份消耗快,所以很快就枯竭而死了。
◎可可樹 Theobroma
cacao L. 117梧桐科 英名Cocoa,Cocoa-tree,
Chocolate-tree,原產地尚無定論。台灣自1922年開始自印尼爪哇輸入種子試種。屬常綠性灌木狀小喬木。樹型呈簇生狀,嫩葉紅褐色。老葉表面濃綠色,背面淡綠色。花自五月上旬至翌年一月上旬陸續開放。簇生於主幹或老枝,果實長橢圓形,表面具5對隆起稜線,並具疣狀凸起,初呈青紫色,轉紅褐色,成熟後變成橙黃色或鮮紅色。果實內有白色種子30~40粒。種子即可可豆,加工製成可可粉,為巧克力糖的主要原料。可可之產地大部分在南北緯15°以內地帶,而以北緯22°為極限。台灣冬季氣溫限制可可之栽培,為防止寒害致死,每年冬季均需用稻草或不織布覆蓋防寒。
◎長壽的種子 有些種子,壽命又長得驚人。三葉草的種子,20年死不了;羽扇豆的種子,放40年還有生命力;有些豆科植物種子可以活150年到250年。蓮子是種子家族中的“老壽星”,能活150年以上。1951年,遼寧省普蘭店泡子屯村發現的古蓮子,被埋在古代的泥炭裡,據估計已經沉睡了1000多年,種下後仍能發芽生長,還開花結出了蓮蓬。壽命長的種子,大部份都有一層堅硬的外殼,不容易透水透氣,呼吸作用十分緩慢,生命活動下降到最低限度,種子裡的養份能夠長久地維持它的生命。在泡子屯村發現的古蓮子就是這樣,它堅硬得像個小鐵蛋。人們將它放在15℃~20℃的水裡,過了8個月沒有任何變化。後來,把它放在硫酸中浸蝕,爛掉外皮,再放到清水裡泡了很久,然後下種才發了芽。要是沒有那層堅硬的“鐵殼”,恐怕古蓮子早就失去生命力了。影響種子壽命的因素主要是溫度和濕度。溫度高,種子呼吸作用旺盛,消耗掉大量的營養物質,對種子損害也大;溫度低,種子呼吸微弱,壽命就能延長。一般地說,溫度越低越好,但不能低于0℃。種子含水量過高,對種子的危害也很大,容易造成霉爛變質。所以,種子必須晒乾了才能收藏起來。
◎黃花羽扇豆 Lupinus luteus L. 029蝶形花科 別名魯冰花.葉團扇豆,日名昇藤,原產於南歐地中海沿岸一帶。花語是-苦澀。為拉丁語lupus(狼)的音譯,意指本屬的植物會糟蹋地力。但事實正好相反,因為它們的根部有根瘤菌共生,有固氮作用,可作綠肥。羽扇豆共有數百種,花色豐富,白.黃.藍.紫等色均有,色彩豐富,歐美國家造園上經常應用。黃花羽扇豆是栽培較多的一種,為茶園推廣的綠肥作物,喜歡冷涼,10月播種較佳。應用期:2-4月。
有趣的植物(植物生態解說2)講義
第212單元 植物的共生
◎植物會不會學習寄居蟹與海葵的共生?
◎生物間的互動關係 在一個棲息地中有許多不同的生物種類,這不同物種的集合稱為群集。群集內的物種各占有不同的生態地位。如紅樹林中的水筆仔和招潮蟹均生活在相同的沼澤中,但它們所扮演的生態角色不同。水筆仔可以行光合作用,是該區的生產者;而招潮蟹以水筆仔的枯枝敗葉及其它有機碎屑物為食,是為異營生活的消費者。招潮蟹在泥地裡鑽洞的行為,有助於泥中含氧量的增加,有機物的分解,同時,招潮蟹也提供該區水鳥的食物來源。由此可見,水筆仔和招潮蟹兩者所具有的生態功能是不相同的,各占有不同的生態地位。而在同一區位中的眾多生物產生許多互動關係,包括有掠食.寄生.互利共生.片利共生和競爭等。
◎互利共生 大自然中物種繁多,關係複雜。牠們相互競爭,弱肉強食,有時卻相互依存,形成「共生」。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賴對方,且彼此均獲得利益。生物問的互利共生現象是很常見的,如哺乳類與其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前者提供棲所及食物,微生物可協助消化並產生維生素,使雙方都直接獲得益處。又岩石.樹皮上的地衣,是真菌和藻類共生在一起的,真菌的菌絲可吸收水分.礦物鹽類,可供藻類用,藻類行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養分,可供雙方利用。在多數白蟻的腸道中,有一種原生動物--鞭毛蟲生活著, 這種鞭毛蟲能協助牠們,把進入腸道中的木材纖維分解掉。在生物界中,兩種動物 互助合作,各取所需的現象,就是互利共生。
◎鳥類與植物互利共生 以植物的嫩葉.花果和種子為主要食物來源的鳥類,在攝食過程中,卻又扮演著植物花蕊授粉及種子傳播的角色,如星鴉喜歡食用松果之松子,橿鳥喜食殼斗科植物之殼斗,紅嘴黑鵯喜食桑科榕屬.樟科楠木屬植物之果實,無意中將花果的種子傳播到適宜生長繁生的角落;每年1-3月山櫻花盛開的季節,常吸引成群的冠羽畫眉前來取食,常見冠羽畫眉之羽冠沾上山櫻花之花粉,協助傳播花粉的冠羽畫眉與山櫻花形成互利共生的關係
。◎星鴉與松果 ◎橿鳥喜食殼斗科植物之殼斗 ◎紅嘴黑鵯喜食桑科榕屬 ◎科楠木屬植物之果實
◎水螅 有些綠藻甚至可以與動物共生,例如,綠水螅之所以呈現綠色,就是因為它與單細胞的綠藻共生的結果。
◎真菌與藻類---地衣 真菌的功能之一是可以吸收水氣,提供給藻類,但若是沒有水氣,整個結構,會變的乾枯而易碎,這個就是有這種現象。但是對於這個地方而言,意外的援助馬上就會來到。大海就在一英里之外,有道寒流正從南方吹向海洋,沙漠的熱空氣把冷空氣從海面上拉進來,混合之後就形成了霧,水氣濃縮,形成地衣枝上的水滴,很快的就被真菌的外皮吸收,然後送給裡面的藻類。於是,乾枯的分枝,一下子又神奇的恢復成了綠色。 ◎日本珊瑚枝, 石蕊科
◎地衣是陸生植物中最為原始的族群 地衣它不是一種單純的植物, 而是真菌與進行光合作用植物共生的結合體,藻類由光合作用合成糖供共同體使用,在地衣體系中以真菌為主要的成員,它主導地衣體的多項生命運動,故此,植物學者常把地衣視作特殊菌類,但無可置疑,地衣是陸生植物中最為原始的族群。 ◎紊亂松籮, 松籮科
◎地衣植物門(菌藻植物門) 從植物性狀而言: 地衣為多年生植物集合體, 合成地衣的共生菌(Mycobiont)和共生藻(Phycobiont)無論在形態.構造.生理及遺傳上多與一般游離狀態的菌.藻有很大的差異, 由於但互相完全協調,故此形成了有序的地衣共生系統, 衍生出完全符合生物分類規則的穩定的地衣品種, 從較新的文獻中: 已經將地衣列作一個獨立的"門"作研究。地衣植物門(菌藻植物門)全世界約有500多個屬, 25000多種。
◎文字地衣(Graphis) 放大100倍的文字地衣(Graphis)的顯微照片:子囊果(黑色部分)周圍布滿菌絲(白色),把黃色的橘色藻包裹著
◎離生文字衣Graphis librata Knight(文字衣科)
◎地衣共生系統 在地衣的共生系統中,菌類通常以分解的酸性物質腐蝕基物(岩石.泥土.樹皮或葉片)表面,使地衣體可以藉以附著,同時因酸腐而釋出的產物為藻類生長所需。在光作用下,藻類把來自分解基體產生的無機鹽(礦物質),與空氣中的水分及,二氧化碳合成養分,以供應自身及菌類伙伴所需,這是地衣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互行關係。
◎地衣繁殖 地衣和其他植物類群相似, 一部分僅可以行無性繁殖(亦稱營養繁殖), 一部分則只行有性繁殖, 但很多種類卻兩者皆可行:
◎地衣有性繁殖 僅見於共生菌中。菌類植物的分類乃根據其產生的孢子類種,分為子囊菌和擔子菌兩大類,以上述菌為共主體的地衣分別稱為囊子菌地衣和擔子菌地衣。共生菌的子囊孢子的結構質一般正常菌類(即未地衣化菌類)的孢子相同,而存於藻層中的菌絲則形成精胞和囊卵胞,囊卵胞受精後進行減數分裂,子囊菌地衣生殖時最終會在子囊內形成八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被散出後迅速生出菌絲,它們立即尋找適合的藻類及與之結合,才能形成新的地衣體,否則菌種便會萎死。 ◎硃砂橙衣, 橙衣科
◎地衣無性繁殖 由地衣中的菌-藻單位構成,最簡單者可以是從地衣體脫離的碎塊,較複雜者是地衣於生殖期間產生的粉芽(soredium)及裂芽(isidium),粉芽是由藻細胞和菌絲組成(其實是菌絲包裹若干個藻細胞的集合體),著生於地衣體表面的小顆粒結構, 裂芽則是在地衣體上產生具有皮層、髓層及藻層結構的小突體。同種地衣的粉芽以一定形狀形成粉芽堆(soralium)。粉芽可靠風力或水力離開母體地衣, 漂泊到合適生境時發育為幼原葉體。透過粉芽或裂芽繁殖的方法無須尋求共生伙伴即可形成與母體完全一樣的地衣體(從地衣學角度而言為地衣的品種單元)。
◎榕果與榕果小蜂 榕果與榕果小蜂(榕果授粉蜂)的親密關係是大自然界「互利共生」的最佳典範
○一、何謂榕果?榕屬植物(如稜果榕.雀榕)的花被是膨大而內凹的花托包裹在裡面,外表看起來像一顆顆的果實,一般便稱做榕果,但嚴格說來,一般所稱之「榕果」並非榕樹之果實,而是榕樹之花序或果序。
○隱頭花序 一般人以為榕樹是不開花直接結果的,其實每一顆小小的果實中就有一片小小的花海,我們稱之為「隱頭花序」;這一片花海中,還可分成三種花:雄花.雌花和蟲癭花(不過蟲癭花之花房是空的,為的是讓榕果小蜂產卵化蛹之用)。榕果內部與外界只有一個小孔可以相通,且雌花成熟期與雄花成熟期相差半個月至一個月,有時甚至更久,很難自花授粉,因此需要蟲媒才能傳粉。
○二、何謂榕果小蜂?
一種榕樹都對應著一種授粉蜂,又稱榕果小蜂。
○榕果小蜂的「育嬰房」 榕果小蜂一旦費力地進入一顆榕果,這一輩子可能就再也出不去了。難道牠們任勞任怨地只為了幫榕果傳粉?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榕果也要對它的媒人婆們有所貢獻,那就是提供小花做為榕果小蜂的「育嬰房」。
○榕果小蜂進入榕果 榕果小蜂進入榕果後,除了帶來別顆榕果的花粉之外,也開始把卵產在榕果的蟲癭花中,榕果小蜂的卵一旦孵化後便開始以小花為食物,不斷的進食.長大,到了榕果內的雄花花粉成熟準備傳到另一顆榕果的生殖季節來臨時,也恰好是蟲癭花內的小雌蜂羽化的日子,彷彿算準了時間,天生就是要做榕果的媒人「婆」似的。
◎榕果與榕果小蜂之間的關係--五個階段 榕果與榕果小蜂之間的關係--我當你的媒人婆,你做我的育嬰房 榕果與榕果小蜂互利共生形成一個迷你生態循環系統,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雌雄異株
○第一階段(雌花前期)隱頭果先形成花芽,雌花逐漸成熟,榕果漸大,惟榕果小孔尚未打開,故無榕果小蜂進入。榕果小蜂可能剛羽化或剛從別顆榕果帶來花粉在尋找目標中。
○第二階段(雌花期)雌花完全成熟,榕小孔的苞片也微微鬆開,以方便小蜂進入。雌小蜂帶著別棵榕樹榕果的雄花花粉,進入榕果內產卵並幫雌花授粉。雌蜂會在柄較短的雌花上產卵,並授粉給柄較長的雌花。而牠們的母親呢?早在產完這批卵後就精疲力盡地死在小小花海之中了!
○第三階段(成長期)經授粉的雌花逐漸長大發育成種子。榕果小蜂的卵孵化成長為幼蟲。幼蟲開始吃周圍的果實組織。
○第四階段(雄花期)雄花完全成熟,放出花粉。
*1.榕果小蜂的雄蟲成熟羽化,並和尚未完全成熟的雌蟲交配。
*2.接著雄蟲會在果壁挖出通道後死亡。
*3.雌蟲成熟帶著雄花花粉由雄蟲所挖之通道離開,去尋找下一個雌花成熟的榕果產卵,繼續世代交替。
※帶著花粉離開
*1.榕果小蜂是近親通婚喔。
*2.雄蟲辛苦地完成工作之後甚至連外面的世界都沒看上一眼就去了,真慘。
*3.雌蟲生來就有翅膀(而雄蟲沒有)可以帶著榕果的花粉離開,所以只有「媒人婆」就是這個道理。
○第五階段(成熟期)榕果小蜂離開後,成熟的榕果果壁變得柔軟多汁吸引鳥獸採食,幫忙散播種子。為了尋找下一代的育嬰房,榕果小蜂身上沾滿了榕果的花粉,來到了下一顆榕果,既完成了榕果的終身大事,也展開自己傳宗接代的工作;如此一代接一代,榕果和榕果小蜂一直是合作無間的最佳拍檔,誰都少不了誰!這是不是一件令人覺得很奧妙的事呢!
◎小小的生態系統 在榕果的世界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小小的生態系統。植物與動物間互相利用,也互相幫助。一個看似平凡的榕果,卻蘊合著奇妙的天地,大自然裡處處可見造物的神奇與生命的智慧,讓我們大家一起用心去體會那豐富奧妙的世界!
◎巨蚌(硨磲貝)與藻 海床上的另一種生物也有類似的的共生現象。巨蚌 (Giant clam,Tridancha gigas)並沒有讓藻類共生在體內,而是讓它附著在皮膚表面之下,形成長長褐色的線。為了要讓它們得到陽光,巨蚌必須張開它的殼,也因此而暴露在危險之下。但是這些藍色的小點對於光線卻是十分敏感,於是任何可能代表威脅的不預期陰影,都會使它發出警告而讓巨蚌合上它的殼。
◎水母與藻 大自然界中還有許多的共生例子。比如說水母。生長在太平洋帛琉群島上湖中的這種水母,更是特殊。這個湖是因為地殼變動而從太平洋分割出來的。因為幾乎都沒有魚類生活在其中,所以水母無法以魚為食,也就不再有捕捉魚用的螫和觸手,而逐漸演化成以生長在體內的藻類為生。這個湖被樹木圍繞,所以在太陽升起後數小時,陽光才會落在湖面。而當陽光從森林的一端灑下至湖面時,數以百萬計的水母已經等在那兒。
◎籐與蟻 在印尼婆羅洲的熱帶雨林中,大部份的植物都遭受到動物的啃食,很少能有效的阻止或抵抗。籐的情形則不太一樣。許多憤怒的螞蟻從籐莖上的窩跑了出來。它們不斷的以頭敲擊籐的莖而持續的發出嘶聲。當我聽到這些聲音的時候,我會知道要遠遠的避開它,而森林中其它的生物一定也知道而敬而遠之。
當我或是這些螞蟻聽到這些警告的聲音,我們都會盡量的去注意這些擾動,而忽略了籐最惹人垂涎的新生枝芽的尖端,因此新生枝芽可確保完好無缺。
◎刺槐與蟻 刺槐 (Acacia sp.) 利用刺來保護自己,但並不是因此而可以完全的不受侵犯。有些動物沒有辦法搆到它的葉子,有些如長頸鹿,則毫無困難。可是有些品種的刺槐,如牛角刺槐(Acacia sphaerocephala,
bull’s horn
acacia,),會招募動物,如昆蟲,來當守衛。它提供了許多特別的碉堡來當昆蟲生活的地方。一個小小的觸動,就會引出防衛的部隊。這些螞蟻會攻擊長頸鹿的舌和嘴,最後這樣的擾動和攻擊會多的迫使長頸鹿放棄令它垂涎三尺的食物。
◎牛角刺槐 Acacia sphaerocephala (028含羞草科)
◎蟻樹與蟻 這種植物則更是複雜,它的莖大部份成為螞蟻的巢穴,它是依附在其它的樹幹上。莖之所以長成如此。完全是為了要讓螞蟻進駐,所以它的名字就叫做蟻樹(ant plant,Myremecoda sp.)。螞蟻會在它的表面跑進跑出,尋找食物。它的內部結構相當特殊,完全符合螞蟻的需要。內部存在許多房間及迴路,可以保持適當的空氣流通而維持其中的涼爽。再深入其中,可以發現螞蟻的育嬰室。所有的幼蟲可以在這平滑舒適的房間內等待長大。次外,還有一個相當特殊房間,螞蟻會用來堆放它們的排泄物和其它同伴死後的屍體。這個房間的內部有許多凸出的小點,植物用以吸收螞蟻死後腐化的養分,這也就是它收取房租的方式。
◎真菌與蘭花 大部份的植物種子內的子葉都儲有一些養分,以供給植物在發芽階段的養分所需。但是蘭花則不是。它的種子非常的小,很容易就隨風而飛。像這樣小的種子通常是很難發芽,有些蘭花的種子甚至不會發芽。但是科學家們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們發現,每種蘭花都有自己獨特的真菌伙伴,真菌的根纏繞蘭花的種子,只要條件合適,兩者馬上會開始它們的新生命。真菌吸收周圍的養分,提供給沒有能力吸收的蘭花。真菌侵入種子,開始供給養分,而蘭花很快就可以健壯的生長,開始它多采多姿的生命。
有趣的植物(植物生態解說2)講義
第213單元 植物的自衛及弱肉強食
◎獅子捕食斑馬,植物是否也有弱肉強食? 不會動的植物,更需要有自衛的。
◎植物的自衛 : 1.化學方法 2.物理方法
◎難吃或有毒 有些植物為了避免被吃掉,改變了它們的化學成分,使自己變得難吃,或甚至有毒。
◎非洲相思樹 非洲一種相思樹(刺槐), 像長頸鹿 和羚羊之類的動物喜歡吃它們的葉子. 於是它們演化出大約三吋長的刺來阻擋那些嘴巴。後來那些食客就演化了長長的舌頭來避過這些刺, 相思樹的反擊就是演化出毒性, 但這種毒性並不能隨時都有, 而是在自衛的時候才產生。當一株樹被
咬的時候, 它就會散發出一種乙烯, 同林中的樹感受到這種警告訊息之後, 就趕快 製造毒性, 大約十分鐘後這種毒就足以致命。這種相思樹的新演化導至了食客們 衍生出新的行為, 羚羊的辦法是吃一下就停, 等久一點再吃; 長頸鹿的辦法就是從下風處吃葉子, 使得乙烯訊息傳不到上風處的其他相思樹。
我不知道那些非洲相思樹的下一步演化棋要怎麼走。 ◎長頸鹿與刺槐
◎橡樹(Quercus SP)與舞毒蛾 1981年一種舞毒蛾在美國東北部大肆蔓延,大片橡樹林被啃食精光。1982年舞毒蛾確突然銷聲匿跡。經過研究,橡樹被咬食後,葉子中的單寧酸大量增加,毒蛾胃裡的蛋白質與單寧酸結合後,難以被消化,毒蛾因此營養不良,行動呆滯,大量病死或被鳥類吃掉,最後橡樹戰勝了毒蛾。
◎阿拉斯加森林的野兔
1970年阿拉斯加森林野兔大旺繁殖,人們動員追擊圍捕,但收效甚少,忽然間兔子集體拉肚子病死,兔子急遽減少最後消失.原來被野兔咬過的植物,新芽產生一種萜烯的化學物質,戰勝了野兔.
◎白樺樹 Quaking
aspen Forest 057楊柳科 英國植物學家厄金.豪克伊研究白樺樹,發現白樺樹被昆蟲咬傷後,幾小時~幾天內,樹葉內就會增加酚的濃度,使葉子降低對昆蟲的營養價值。一旦害蟲威脅解除,葉子中的酚也會減少。如果經常被害蟲侵襲,樹葉中會產生一種防蟲的化學物質。
◎酚醛抵抗害蟲 有關科學家研究楓樹.柳樹等植物,葉子內都有酚醛.樹脂等抵抗害蟲的化學物質。美國華盛頓大學戴維.羅茲還發現,3米外相鄰的柳樹,雖然沒有受到侵害,也會同時產生抵抗物質。美國達特默思學院的伊恩.鮑得溫也發現,糖楓受到昆蟲襲擊時,還產生揮發性物質,從空氣擴散,通知周圍相鄰同伴。 ◎水苔抗霉
◎咬人狗Dendrocnide meyeniana (Walp.)
Chew 071蕁麻科 別名恆春咬人狗,俗名刺暈,是台灣特有種。小喬木,雌雄異株,葉大型,葉面有焮毛,內含蟻酸觸之會有灼痛感似狗咬,可用膠布黏出焮毛,再用姑婆芋解毒。材質輕軟,沿海居民常將其製成魚網浮標。果實旁之半透明果托,軟QQ,略帶甜味,是野外美食。
◎咬人貓Urtica thunbergiana Sieb.
& Zucc. 071蕁麻科 別名燖麻.火麻草.螫麻子.哈拉海.恰克卡克歐提.蕁麻.刺草。如皮膚被刺傷,可用童便沖洗或濕敷局部可解其毒(民間驗方)。花果期在夏.秋季。葉可敷治蛇傷,歐洲人則用以治糖尿病。嫩枝葉可供食用。老莖皮可採取纖維,供紡織。
◎台灣蠍子草 Girardinia diversifolia
(Link.) Friis 071蕁麻科 別名
蠍子草。分佈全省低至中海拔潮溼森林下,常呈散生狀態。多年生直立草本,莖具有縱溝,全株散生焮毛,葉具長柄,有托葉,互生,葉片菱狀卵形,長11-25cm,寬11-23cm,常作3裂狀,頂端裂片長橢圓狀卵形,側裂片披針形,基部圓鈍,膜質,葉緣有粗鋸齒,上下表皮均密生細毛。夏季開花,雌雄異株,圓錐花序緊縮如穗狀,形如綠色之毛蟲。雄花花被4裂,雄蕊4-5枚;雌花花被頗富變異,子房卵狀披針形。瘦果卵形或近於圓形,一側扁壓狀。
◎樹裙的妙用 台灣桫欏與筆筒樹都是台灣最常見的樹蕨類植物,但台灣桫欏不像筆筒樹是生長在空曠處,而是長在森林之中;它的老葉也不像筆筒樹一樣會脫落,而只是圍繞著樹冠下垂,彷彿穿著「樹裙」般,這些現象的背後其實都有特殊的生態意義。在亞熱帶或熱帶地區,次生林下層的蔓藤類植物特別多,常常爬到喬木上面,以便爭取更多的陽光,但如此一來,較小的喬木卻因被遮光而無法生存,此時,台灣桫欏的「樹裙」就發揮它的妙用了,當蔓藤沿著樹裙往上爬時,蔓藤本身的重量使得樹裙因過於吃重而脫落,自然蔓藤也隨著掉落地上;等到蔓藤再次往上爬時,又有樹裙垂下,靜待下一次進犯。蔓藤爬上來,樹裙又脫落,如此這般,蔓藤永遠沒辦法爬到樹頂上面。所以樹裙可說是台灣桫欏防止蔓藤爬到樹頂「爭光」的重要生存機制。
◎樹皮很厚 紅樹林植物的樹皮很厚,可以用來抵擋海水的浸泡。白千層.大葉桉.栓皮櫟樹皮很厚,可以用來抵抗森林火。
◎纏勒現象 所謂「纏勒現象」是指樹的種子(多屬榕類植物)落在另一棵樹上,借住其上慢慢長大與之競爭,最後完全剝奪原宿主生長空間的植物發育過程。芝山岩「食樹大王」之纏勒現象最為壯觀,台大校園內亦多有所見,曾發現雀榕纏勒蒲葵.正榕纏勒白千層等現象。
◎纏勒進行的過程
1.部分榕樹類植物藉由大量美味多汁之果實吸引鳥類食用,鳥類將種子隨糞便排放在其他樹之樹幹上。
2.種子發芽後藉由糞土得到營養快速生長,向下長出氣生根,向上長出莖和葉。
3.氣生根生長快速慢慢纏勒原來植物(榕屬植物生長速度快),枝葉生長茂盛蓋住原來植物的樹冠,使其不得行光和作用致使原來植物被絞殺而亡,榕樹順利奪得了立足之地。
4.纏勒是熱帶雨林重要特徵之一,台灣地處副熱帶,雨量豐富,此現象頗為常見。熱帶雨林植物的根部通常都吃土不深,因為雨林內大量的落葉,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微生物.菌類等物質分解非常快速,植物必須以淺根的方式從表土層競爭有機物質和其他養分,故植物易發展出纏勒本領與板根現象。
◎抑制雜草生長 有些植物能分泌一些生長促進物質或有毒物質(Stimulants or
toxins),對某些雜草具有生長促進或抑制作用,例如木瓜(112番瓜樹科)及芥類植物(269十字花科),能分泌異硫氰酸(Methyl isothiocyanate,MIT) ,具有抑制雜草生長的效果。
◎胡桃(065胡桃科)樹,葉片分泌之化學物質,會抑制樹下其他植物之生長
◎自毒及毒他作用 有些植物可分泌有毒物質會抑制自己或其它的植物生長。植物分泌有毒物質(Phytotoxin)抑制自己生長的作用叫自毒作用(Autotoxication),抑制其它植物生長則稱毒他作用(Allelopathy)。此植物「相剋作用」包括植物間的「毒他作用」及植物本身的「自毒作用」。
◎相剋化合物之釋出分為14類 一般植物之相剋化合物,皆為二次代謝產物。依據相剋化合物的化學性質和其生合途徑之差異,將其歸為14類。農業生態系中常見的相剋化合物可概分為: 1.松烯類(terpenoid)。 2.類脂醇(steroid) 。 3.相豆素(coumarins)
。
4.類黃素(flavonoids)
。 5.單寧(tannins) 。 6.植物鹼(alkaloids)
。
7.氰醇類(cyanohydrins)
。 8~14.酚類(phenolics)及其衍生物。
◎相剋化合物之釋出途徑 相剋化合物在細胞內產生後,分佈於細胞間隙.液泡或組織中,植物可以下列四種途徑,將這些化合物釋出體外:
(1).揮發作用(volatlization):氣候較乾旱地區,植物可由揮發及蒸散作用將松烯類(terpenoids)之相剋化合物釋出體外。
(2).淋溶作用(leaching):植物體內水溶性的酚酸化合物,氨機酸及呈配糖體的類黃素植物鹼,可經由植物葉片或其殘質淋洗出來。
(3).植物殘質的分解作用(decomposition of plant resides):植物殘質經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於腐爛初期會產生許多酚類化合物或它有機化合物。
(4).根部的泌濾作用(root
exudation):根部泌濾作用的代謝物質多屬酚酸類化合物。
有趣的植物(植物生態解說2)講義
第214單元 植物與動物
◎地球上沒有植物,動物可以存在嗎? ◎海底生物
◎植物:辭海定義:生物之一,與動物相對待,其異於動物之點有五:
1.無知覺 2.不能自由行動 3.攝取無機物質以為生活
4.其營養惟賴液體及氣體而不能攝取固體 5.各機關在體之外部
◎動物:辭海定義:生物之一,與植物相對待,其異於植物之點有四:
1.有知覺 2.能自由行動 3.攝取有機物質以為生活 4.其營養液體氣體外兼取固體
◎植物與動物的分異:按照生物的五界分類系統,植物和動物作為生物的兩個高層次分類階元,是分別從另一個階元- -原生生物界的一些不同門類中進化而來,而且與後者是呈並列關係的。這樣的分類系統突出了生物各大階元之間存在的從簡單到複雜.由低級至高級的層次關係。但是,它也有不足之處。特別是沒有反映現代生物的兩個最基本和最進步類群- -動物與植物的系統關係及其歷史淵源。實際上,植物與動物的祖先類型不僅都可以在原生生物中找到,而且它們在原始生物中的祖先類型甚至具有一定的同一性。這種同一性在現代的一種原始生物- -眼蟲身上還可以找到。
◎眼蟲:眼蟲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單細胞原生生物。身體呈長梭形或圓柱形,前端有一個凹口,由此伸出一根鞭毛,其擺動在水中產生的反作用力能夠推動身體運動;凹口的下方有一個具有感光機能的紅色的眼點(眼蟲的名稱就因具有眼點而得)。如果把它們放在含有有機物的水中,眼蟲能夠靠細胞膜吸取水裏的有機物“食物”,過著動物式的異養生活。這些性質使動物學家認為,眼蟲是一種“原生動物”。但是同時,眼蟲的細胞卻又有含葉綠素的葉綠體,能夠進行光合作用,自己製造營養。因此,植物學家認為,它是一種“原生植物”;由於它的細胞外面沒有細胞壁,植物學家給它起了另外一個名字- -裸藻。
◎動物與植物有共同的祖先:眼蟲的這種“動物植物雙重性”使許多科學家相信,動物與植物有共同的祖先- -它很可能就是與眼蟲類似的,某種生活在遠古水域中的單細胞原生生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它們當中的某些分子伴隨著基因組的變化加強了運動.攝食的結構和功能,同時逐步“丟失”了進行光合作用的結構和功能,最終生活方式轉變成為完全的異養;另外一些分子則伴隨著基因組的其他方式的變化向著完全自養的方式轉變。前一種方式代表著最早的動物的產生,後一種方式代表著最早的植物的出現。
◎掠食:掠食是生物捕捉其他生物為食的行為,如蛙捕食昆蟲.蛇吞食蛙等都是掠食的行為。蛙.蛇為掠食者(Predator),昆蟲.蛙為被捕食犧牲者(Prey)。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掠食對掠食者及被捕食者,同時都產生天擇的壓力。天擇使掠食者發展出更有助於掠食的能力,如蛙瞬間快速的彈跳.獅子飛快的奔跑速度;而被捕食者也發展出更好的逃避敵害的本領。上述以其他動物為食的動物稱為肉食性動物;若是只吃植物的動物稱為草食性動物;若吃植物也吃動物者則稱雜食性動物。有些植物如豬籠草.捕蠅草之捕食昆蟲亦屬掠食。
◎寄生:當兩種生物在一起,其中一種寄居在另一種生物體內或體表,能依靠其生活或生殖。如噬菌體寄生在宿主大腸菌.口蹄疫病毒寄生在偶蹄哺乳類。寄生的結果常使宿主生病或死亡。 ◎榕樹葉子被薊馬寄生
◎共生:大自然中物種繁多,關係複雜。牠們相互競爭,弱肉強食,有時卻相互依存,形成「共生」。
○互利共生--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賴對方,且彼此均獲得利益。生物問的互利共生現象是很常見的,如哺乳類與其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前者提供棲所及食物,微生物可協助消化並產生維生素,使雙方都直接獲得益處。又岩石.樹皮上的地衣,是真菌和藻類共生在一起的,真菌的菌絲可吸收水分.礦物鹽類,可供藻類用,藻類行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養分,可供雙方利用。在多數白蟻的腸道中,有一種原生動物- -鞭毛蟲生活著, 這種鞭毛蟲能協助牠們,把進入腸道中的木材纖維分解掉。在生物界中,兩種動物互助合作,各取所需的現象,就是互利共生。
○攝食過程形成互利共生:以植物的嫩葉.花果和種子為主要食物來源的鳥類,在攝食過程中,卻又扮演著植物花蕊授粉及種子傳播的角色,如星鴉喜歡食用松果之松子,橿鳥喜食殼斗科植物之殼斗,紅嘴黑鵯喜食桑科榕屬.樟科楠木屬植物之果實,無意中將花果的種子傳播到適宜生長繁生的角落;每年1~3月山櫻花盛開的季節,常吸引成群的冠羽畫眉前來取食,常見冠羽畫眉之羽冠沾上山櫻花之花粉,協助傳播花粉的冠羽畫眉與山櫻花形成互利共生的關係
。
◎綠藻與動物共生:有些綠藻甚至可以與動物共生,例如,綠水螅之所以呈現綠色,就是因為它與單細胞的綠藻共生的結果。 ◎水螅是以無性生殖的出芽法
◎滿江紅常有藍綠藻共生
◎珊瑚的共生藻:大部分的造礁珊瑚細胞內又具有可行光合作用的共生藻,這些單細胞的共生藻在進行光合作用的同時,會把許多養分傳送給珊瑚(宿主),而提供珊瑚另一個生存能量的來源。
◎老樹上的動物:老樹承載了高歧異度的物種。伴生動物包括有鳥類及種類繁多之昆蟲等。在老樹上營巢.棲息或取食之鳥類相當多。喜鵲來棲是吉祥之兆,牠們喜愛在高樹上營造巨巢。紋鳥群亦常停佇在大樹上,鹿谷街道上還曾經發現有椋鳥群營邀往一棵老芒果樹上。雀榕與大葉雀榕結實纍纍,著果期又長,會招引成群八哥和白頭翁等前來取食。刺桐花期時節,滿樹通紅,不但美麗也誘引大群的綠繡眼或白頭翁前來吸取花蜜。老樹之伴生動物中,以昆蟲的種類最多,與老樹之關係最密切。分析其與大樹之關係如下:
◎停棲.營巢.捕食.寄生.授粉.侵害。
(一)停棲:老樹提供良好的棲息場所,供昆蟲聚集.求偶等。此類昆蟲在大樹周圍活動,與樹並無直接關係,如雙翅目的蚊與果蠅,可能從樹旁的排水溝或垃圾堆發生而來;果實蠅則來自附近的果園;鍬形蟲則來自大樹下的腐生環境;另如叩頭蟲與蟑螂則以老樹腐朽部位為棲所。
(二)營巢:動物在樹上營巢可區分成兩類,一為片利共生,如異腹蜂或長腳蜂等胡蜂類在大樹枝條營巢,並未侵害植物;另一類為物理性侵害,分述如下:
1.利用樹皮營巢:如胡蜂咬取樹皮攜回作巢。
2.樹體內營巢者:如白蟻在樹幹內穿孔造巢;蜜蜂.胡蜂及螞蟻類在樹體外造巢。
(三)捕食:捕食性昆蟲與大樹互利共生,可捕食為害大樹之植食性昆蟲,避免其傷害樹木;捕食者也因大樹上資源充足而可尋獲食餌或獵物。如瓢蟲.草蛉補食同翅目之蚜蟲.介殼蟲等,屬於自然制衡的一環。 ◎草蛉之生活史
(四)寄生:與大樹屬於互利共生型關係,如蚜小蜂寄生於蚜蟲,降低蚜蟲族群密度,以減少其對樹木的危害,小繭蜂寄生於某些鱗翅目幼蟲,減少其蠶食葉片危害植物。
(五)授粉:蜜蜂.熊蜂或其他傳粉昆蟲在大樹開花期間協助授粉,而授粉昆蟲得到花蜜及部分花粉為食物。榕果小蜂則可幫助榕屬的大樹授粉,而小蜂則在榕果提供的環境下生存,屬於互利共生。 ◎細腰蜂探訪台灣欒樹
(六)侵害:植食性昆蟲多為敵對的物理性或化學性侵害。分述如下:
1.食葉性蟲類:取食葉部而造成各種缺刻食痕。如金花蟲料及金龜子等的成蟲或其他鱗翅目幼蟲,直接取食樹葉造成散孔狀.邊緣不規則齒狀與網狀等各種形式的食
痕,甚或連綴枝梢或葉片。
2.潛食性蟲類
(1)潛葉性蟲類:如部分的潛葉蠅,鑽入樹葉組織內為害。
(2)鑽入基幹.枝條的蟲類:如天牛穿孔蛀食為害,能使樹枝斷裂或使樹木枯死。
3.刺吸性蟲類
(1)吸食葉片組織內汁液者
a.薊馬挫吸樹葉汁液,使葉部細胞的水分減少,常使葉片發生黃白色斑點。
b.蚜蟲.飛蝨.葉蟬刺吸植物汁液,使葉片呈現褐色斑點。
c.樁象科蟲類吸食葉肉細胞汁液,常便葉片發生黑色斑點。
(2)抽吸莖幹.枝或根部組織的汁液者,有時嚴重危害枝條,造成枯枝,甚至引起煤污病,影響光合作用,如膠蟲。有些對大樹生長無甚大影響,如蟬或部分樁象。
4.造癭性昆蟲:木蝨科.蚜總科及象鼻蟲科昆蟲均有屬於造癭性的種類,其取食.產卵等行為刺激植物,在樹葉.樹枝上形成蟲癭。
※大樹好比一個生態系,在自然平衡下,天敵可以有效的抑制植食性昆蟲,減低危害程度。在高度開發的環境下,大樹好比一個生物島,附近的昆蟲得以停棲.尋偶,使其族群生生不息, 也使天敵得以有生息棲所。
◎木蝨 ◎榕葉上之椎狀蟲癭 ◎同翅目 (蚜蟲) ◎《鞘翅目》(象鼻蟲)
◎榕果小蜂羽化由蟲癭中鑽出 ◎台灣山桂花(203紫金牛科)蟲癭
◎破布子(突起為蟲癭) 242厚殼樹科
◎紅楠(015樟科)葉背的蟲癭(裡頭躲著「雙翅目」癭蚋的幼蟲)
◎長葉楠(015樟科)葉背杯狀蟲癭 ◎小壺狀蟲癭僅發現於楨楠屬霧社楨楠(015樟科)
◎天鵝狀蟲癭只發生於豬腳楠葉背(015樟科)
◎長葉木薑子(015樟科)葉背中肋上之傘狀蟲癭 ◎青剛櫟屬的長條狀蟲癭(062殼斗科)
◎生物鏈
◎生態系的四大生物要素
1.生產者:植物利用日光,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料。
2.消費者:草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及雜食性動物。
3.清除者:清除動植物殘體的無脊椎動物。 4.分解者:分解生物殘體的微生物。
◎生態不平衡的原因
1.人口過多。 2.過度開發。 3.廢物增加。 4.污染物累積。
5.人類經濟活動破壞自然。 6.全球變遷。
有趣的植物(植物生態解說2)講義
第215單元 植物園的外來動物
◎松鼠為害植物園,對嗎?相約到植物園看動物
◎外來種的定義
1.外來種:指一物種或可以繁殖的任何一部份,出現於其自然分布疆界及可擴散範圍之外。
2.外來入侵物種:指外來物種已在本地,建立一穩定族群並可能威脅原生生物之生存者。
3.外來引入物種:將非本地產的或本地原產但已滅絕的物種引入該地區,而此物種在自然情況下無法跨越天然地理障礙,而播遷至該區域。
◎外來種生物的來源
一.非蓄意引入:管道紛雜最難加以預防,例如暗藏在船隻壓艙水中.伴隨合法引入生物而來的病源或寄生蟲.運輸載具上的昆蟲等。
二.蓄意引入:
1.農業或貿易行為:如吳郭魚.牛蛙.毛地黃.象草.白花三葉草.田菁等。
2.娛樂及觀賞用:如熱帶魚.變色龍.巴西龜.大陸畫眉.各種熱帶鸚鵡.紅毛猩猩等。
3.生物防治:如引進瓢蟲以捕食介殼蟲,引進大肚魚以捕食蚊子的幼蟲孑孓等。
4.偷渡:如藏匿於原木中之蟒蛇或蜥蜴.家鼠隨著輪船傳播全世界.昆蟲以卵或幼蟲型式藏於植物體.出國旅遊隨手帶回之外來種生物等。
5.科學研究:例如非洲蜜蜂是從實驗室不慎溢出而分布於美國並造成危害。
◎吳郭魚:別名福壽魚.南洋鯽仔.烏鯽仔.尼羅魚.非洲仔。屬慈鯛(音彫)科(或口孵魚科),本科全世界共有一百多種,其中曾被人們在池塘養殖的約有十五種。原產於非洲,而後進入印度及錫蘭再引進東南亞印尼.泰國等地。1946年由吳振輝及郭哲彰二位引進本省試養,故名之為”吳郭魚”。無鬚,背鰭自鰓蓋起延伸至尾柄,雜食,極貪吃,各鰭紅褐色,體側有虹彩,成長快速,體長15-20cm,最大可長至30cm以上。
◎牛蛙:牛蛙俗名美國水蛙,原產於北美洲,為食用蛙類中之體型最大者,體重可達 1 Kg以上,於1917年移殖日本,再於民國13年首次自日本引進幼蛙五百隻,未能成功,迄至民國58年,水產試驗所利用魚苗飼養,並且發現雞糞滋生的蛆也可利用,後來又以廉價的下雜魚和動物的廢棄物腐敗生蛆來飼養,使飼料問題獲得進一步的改善。後來人工浮性飼料的開發成功,牛蛙養殖事業才能推展開來。牛蛙係兩棲類之動物,在陸上及水中均可生活,喜棲息於蔭涼.潮濕.寧靜之場所,性怯懦,遇有驚動即潛伏水中或濃密之草叢中,嗜食活餌,如欲給予死餌必需先加以馴養才行。通常氣溫在20~26℃時索餌較多,而在18℃ 以下或28℃ 以上時則減少索餌。
◎熱帶魚:孔雀魚,紅劍,月魚,鬥魚 ◎變色龍:傑克森,高冠,國王,七彩,費瑟
◎巴西龜【紅耳龜(巴西龜)】 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為外來種生物。牠可說是世界上最普及的龜類;巴西龜體健耐寒,食量奇大,適應力超強,在台灣不到20年間已完全本土化,而逐漸取代了最普遍的斑龜成為台灣最普遍的龜類。幼龜偏向肉食性,到成龜逐漸傾向素食性。
◎大陸畫眉 ◎熱帶鸚鵡 ◎紅毛猩猩
◎赤星瓢蟲 ◎茄二十八星瓢蟲 ◎大肚魚
◎蟒蛇 ◎蜥蜴 ◎家鼠
◎非洲蜜蜂:生態之間所產生的互動,往往是利弊互現的1956年,巴西的養峰人因為蜜蜂的蜂蜜產量降低,希望政府可以引進增加產量5倍的非洲殺人蜂(Killer Bee),由當時的華里克.柯爾博士不惜千里前往非洲引進,後來發現其兇猛的性情,容易攻擊人類致死,本來以為只要將蜂王看緊,就不會與土生的蜜蜂混合,不但能獲得大量的蜂蜜,而且又不會危害人類,偏偏人算不如天算,有一回當華里克.柯爾博士休假的時候,一位職員不小心讓其中的幾隻蜂王逃走,從此非洲殺人蜂開始由南美的巴西,往北繁殖蔓延,經過中美洲逐漸侵略美國,到了1993年美國本土已經有600人被非洲殺人蜂給螫死。
◎外來種生物的影響-經濟損失 包括實質破壞.控制費用.人體健康影響及其他相關事實,美國1999曾估計其中較為顯著者如白蟻每年10億美金,火蟻20億美金,斑馬紋貽貝於十年間光是清理水管.過濾設備等即耗費31億美金,而關島每年因褐色樹蛇所致的電力系統中斷損失亦達百萬美金。
◎外來種生物的影響-生態影響 繁殖能力強的物種在短時間內,打破當地生態平衡,排擠當地原生物種,導致原生物種族群減少甚而絕滅。
1.掠食:例如關島褐色樹蛇意外引入關島後,至今已至少讓當地9種原生鳥類滅絕,另2種森林性鳥類及3種海鳥陷入瀕危的困境。
2.競爭及排擠:例如北美原生東知更鳥,因外來歐洲椋鳥,取代其對巢洞的利用而降低族群量;台灣本島外來象草與原生五節芒間棲地競爭,蘭嶼引進木麻黃導致原生植物棲地造成威脅。
3.疾病或寄生蟲的傳染:如歐洲移民為澳洲及美洲原住民所帶來的多種疾病。鳥瘧疾.鳥病毒亦導致數種夏威夷鳥類滅絕。台灣引進琉球松伴隨松材線蟲的引入。
4.雜交:如大陸畫眉逸出或放生後與台灣畫眉雜交;白頭翁與烏頭翁雜交。
5.生態系統的改變:例如夏威夷野生家豬的挖掘與腸道對種子的消化作用,促進了植物的傳播與生存,變更了當地的植物群落組成;非洲維多利亞湖引入尼羅河鱸魚,直接的掠食讓超過200種以上的原生魚類滅,更由此徹底瓦解了該生態系的食物網結構。
◎台北植物園的動物:台北植物園雖然名為植物園,但裡面還是有大量的動物。較大型的哺乳類.鳥類.爬蟲類,水裡的魚.蝦.兩棲類,小型的昆蟲.軟體及蜘蛛類,甚至更小型需要放大或顯微鏡才看得到的微形動物,多的不勝枚舉。可惜林業試驗所的職員大家都很忙,只知道唯一有調查報告的是蝴蝶,根據二十年前范義彬先生一年的調查,在台北植物園有7科,44種蝴蝶出現。
◎赤腹松鼠:【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flavimanus 赤腹松鼠為台灣最常見之松鼠,俗名蓬鼠。赤腹松鼠體背為灰褐,色腹部為紅粟色。日間活動於樹上,以清晨及黃昏為高峰時間。松鼠在樹上爬上爬下的速度快於地面上。除生活在原始林區外,在岩石.喬木也可發現松鼠,多為陸生.半水生。喜築巢於闊葉樹上,有固定的生活領域。雜食性,主要以嫩葉.核果等為食。有剝樹皮.破壞森林之行為。
◎黑冠麻鷺:【黑冠麻鷺】 Gorsachius melanolophus 黑冠麻鷺是一種分布在東南亞地區的留鳥,在台灣他主要是出現在海拔1000m以下的樹林裡,大多在林下活動找尋蚯蚓為食。他的全長大約16-48cm,成鳥褐色,頭頂具有黑色的飾羽,亞成鳥灰褐色帶白色斑點。 以往他們台灣的紀錄並不多,因此被列為稀有的鳥類,但在台北植物園中,卻很容易可以發現他們在草地上覓食的身影,常發出類似「波--、波--」的叫聲。
◎黑冠麻鷺 Gorsachius melanolophus (Raffles)
別名:山暗光 特徵:頭頂黑色,有黑色冠羽,背部暗褐色。幼鳥黑褐色,密部黑白細斑。習性:稀有鳥類,以蚯蚓為主食,唯一生活在低海拔森林中的鷺科鳥類。叫聲是沙啞的嗄嗄聲。
◎【紅冠水雞】
Gallinula chloropus 紅冠水雞俗稱「水鴐令」.「過塘雞」,嘴為紅色,額部有紅色斑塊,尾部下方有白色斑塊,協下亦有白斑。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棲息於水邊草地.水田.河畔草中,亦見於農耕地.草叢裡。喜在茂密的水草叢中穿梭。飛不高,且很少飛翔,警覺性甚高,性羞澀。多活動於清晨和黃昏,以水生小動物.昆蟲.水生植物之葉片或種籽為食。
◎白色菜鴨 別名:香鴨。英名:White Tsaiya Duck。特徵:白色菜鴨公母鴨尾部均有性捲羽,羽毛為純白色,喙及腳脛均為橙黃色。母鴨產蛋期間喙及腳脛均會有黑色斑點出現,尤其以高產蛋者黑色斑點出現更多。
◎鳳冠鸚鵡
◎【白頭翁】 Pycnontus sinensis 白頭翁屬於台灣西半部常見鳥類,主要棲息於樹林地帶,以昆蟲.植物之果實為主食,群棲性,築巢於樹上。體長約18cm,頭上至後頸為黑色,頭後有塊大白斑,為特色。鳴聲嘹亮.似「巧克力.巧克力」之聲。常出現於平地至中海拔之樹林地帶。
◎五色鳥
◎小水鴨 Anas
crecca 英名:Teal 分類:雁鴨科 特徵:嘴、腳黑色。雄鳥頭至頸部栗褐色;眼周圍暗綠色,延伸至後頭側,外緣有淡色細邊。體側有一白色線斑甚為醒目。雌鳥全身暗褐色,羽緣淡色。過眼線黑色。習性:出現於河口.沙洲.湖泊.沼澤及內陸溪流地帶。飛行時,振翅速度較其他鴨種快。
◎珠頸斑鳩【珠頸斑鳩(斑頸鳩)】 Streptopelia chinensis dove 珠頸斑鳩屬於鴿形目,台灣常見鳥類,主要棲息於平地至山坡地樹林地帶,以植物之果實.種子為主食,群棲性,喜歡於地面走動築巢於樹上或岩石間。
體長約30cm,嘴暗褐色,腳紫紅色,頭灰色,後頸下部至頸側黑色,有白色斑點,體型肥胖。 鳴聲似 「咕—咕咕—咕—咕」聲。常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之平原.丘陵地帶。
◎夜鷺 Nycticorax nycticorax 別名:暗光鳥 英名:Black-crowned Night Heron 分類:鷺科 特徵:身長大小約58cm,亞成鳥全身灰褐色,並密佈著縱斑紋,雙翼顏色較深褐色,同樣密佈三角狀的淡色斑。習性:於黑間活動覓食,食性廣泛,凡魚蝦.蛙.蟲至垃圾均會取食。
◎鳳頭蒼鷹【鳳頭蒼鷹】Accipiter trivirgatus Mayr
中型猛禽,為台灣特有亞種。頭上至後頸.頰為灰色,後頭有冠羽;尾上覆羽末端白色,尾淡褐色,具有4條暗褐色橫斑。分布於台灣海拔2.000m以下各山區。常單獨在中.低海拔之闊葉林中活動,於盤旋飛行時雙翼常往下壓或抖動。體長約 41~48 cm。獵食環頸雉.赤腹松鼠等體型比牠大的獵物,亦會捕食其他中.大型鳥類.爬蟲類和兩棲類等。
◎【翠鳥】 Alcedo atthis 翠鳥屬於佛法僧目,為台灣常見鳥類,以魚.蛙.爬蟲類.昆蟲為主食,築巢於岸邊或朽木中掘洞。體長約16cm,雄鳥嘴黑色,腳紅色,身體藍綠色,耳部橙紅色,雌鳥大致似雄鳥,但下嘴基部為紅色。於飛行時會發出「唧—」聲。常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之溪流.池塘地帶,常佇立於水邊突出物上。
◎斑紋鳥 Lonchura punctulata 別名:黑嘴筆仔 分類:燕雀目文鳥科
特徵:身長12cm,嘴巴粗厚鉛為灰色,背面大致為褐色。 習性:以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主食,通常都成群低出現在平地.草原或農耕地帶。
◎【綠繡眼】 Zosterops japonica 綠繡眼在台灣各地均有分佈,主要棲息於樹林地帶。以昆虫.植物之果實及昆虫為主食,喜鳴唱,於濃密之樹上.草叢間之活動,築巢於樹上.草叢中。體長約11cm,身體黃綠色,眼周圍白色,為特色。鳴聲常發出「啾.啾」之聲。常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之樹林地帶,成群穿梭於枝椏間。
◎麻雀 Passer montanus 別名:厝鳥 分類:文鳥科
特徵:頭上為暗栗褐,背部大致為暗紅褐色,背有黑色縱斑,腰至尾羽為灰褐色。尾與翼為黑褐色,羽緣略淡,翼則有二條黃白色 翼帶。臉部污白色,頰有黑斑甚為醒目。腮.喉中央黑色,胸以下污白色。習性:棲於榕樹.屋頂。
◎【樹鵲】 Dendrocitta formosae 樹鵲為台灣特有亞種。在台灣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或是山麓附近的雜木林以及果樹林。牠們大多棲息於高樹的中上層,飛行緩慢,飛翔時翼部白色斑和腰部之白色羽毛清晰可見。警覺性高,鳴叫時會發出短促沙啞「嘎、嘎、嘎....」連續聲音。成鳥約長43cm,通常單獨或成小群出現,以昆蟲.植物之果實為主食。
◎【小白鷺】 Egretta garzetta 在台灣普遍分布於平台.丘陵或低山丘,大都見於西部,在東部較少見其蹤影。活動於海灘.河川.湖泊.溪澗.沼澤或池塘等覓食魚蝦。小白鷺嘴和腳為黑色,腳趾為綠黃色;老鳥腳趾則帶暗紅色;為在野外之辨識特徵。
◎【小彎嘴畫眉】 Pomotorhinus ruficollis 小彎嘴畫眉屬於台灣常見鳥類,主要棲息於山區樹林地帶,以昆蟲.植物之果實.種子為主食,喜鳴唱,築巢於樹上.草叢中。體長約21cm,全身褐色,眉斑白色,過眼線為黑色。鳴聲嘹亮,常發出低沉似「都.都.都」或「嘎歸— 嘎歸—」之聲。多在灌木叢或草中活動,性羞怯,不易見。
◎【灰鶺鴒】Motacilla cinerea wagtail 灰鶺鴒屬於台灣常見冬候鳥類,主要棲息於空曠地.樹林帶,以昆蟲為主食,築巢於草地.樹林.樹洞中。體長約18cm,嘴黑色,腳黃褐色,頭上至背鼠灰色,翼黑褐色。鳴聲常發出 「唧唧唧、唧唧唧」之聲。通常出現於中.低海拔之山澗溪流.水域地帶,亦會出現於平地。少部分為留鳥。
◎【紅尾伯勞】Lanius cristatus 紅尾伯勞為冬候鳥,台灣常見鳥類,主要棲息於平地.農地.空地,以昆蟲為主食,築巢於樹枝上。體長約18cm,背為紅褐色。常出現於冬季平地地帶。
◎【黑枕藍鶲】 Hypothymis azurea 黑枕藍鶲主要棲息於樹林.灌木叢.草叢地帶,以小昆蟲為主食,通常單獨活動,築巢於樹上.灌木叢中。體長約15cm,全身近灰藍色。鳴聲常發出宏亮似「回.回.回.回」 之哨音。單獨或成對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之樹林地帶。
◎斯文豪氏攀木蜥蜴 Japalura
swinhonis (飛蜥科)英名 Swinhoe's japalura。台灣特有種。背部底色以黃褐色為主。口腔外緣為白色。白天全年可見。晝行性,常爬行於樹幹或空地。通常出現於森林之邊緣地帶。主要分佈地區為海拔1500m以下,是分佈最廣.數量最高的攀蜥類。全長最大可達31cm,尾長約佔全長的三分之二。牠是一種非常具有領域性的動物,通常一棵樹只容得下一隻雄性蜥蜴,若有其他動物接近,則會做出很像『伏地挺身』的動作以示警告。
◎金線蛙 Rana
plancyi 英名Green Pond Frog 。赤蛙科。小分佈於平地及低海拔的水池.水溝旁邊有大量水草的溼地。特徵:體背及體側為草綠色,由吻端到肛門有二條黃褐色縱帶。背側褶明顯而寬大,呈黃褐色,鼓膜亦極為明顯。體長,公5cm~7cm,母6cm~8m。習性:平地及低海拔的水池.水溝旁邊有大量水草的溼地。
◎貢德氏赤蛙 ◎黑框蟾蜍
◎斑龜 Ocadia sinensis (澤龜科) 英名Chinese stripe-necked turtle 。分佈中國南部,台灣,海南島,越南,寮國。甲長 20~27cm。草食性強,在人工飼養下,可以用人工飼料.菜類.水果.魚類.蝦.昆蟲等為食物。為日行性龜,一般棲息在河川.池塘中。斑龜的學名有中國的意思,過去也被稱為﹝中國花龜﹞。這是唯一由台灣命名的龜。背甲細長,呈紅褐色或暗褐色。幼龜體色帶黃色感較強,具3條龍骨。然而老熟個體除中央龍骨外,左右2條龍骨會變得較不明顯。本種橋溝亦十分發達,緣盾下方的白色橋溝部分,具有暗色圓形斑紋。腹甲為暗色,不過其週邊卻呈灰白色狀。
◎蛇頸龜.長頸龜 Chelodina siebenrocki (髭龜科) 英名 Snake-Necked turtle 。全世界約10屬35種,產南美洲.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棲息於緩流沼澤地帶。體長:背甲18-25cm,屬於側頸龜類,以特長的頸部而得名.完全肉食性且喜愛活餌,也是完全水棲性的龜類,連冬眠或交配都是在水中完成.只有雌龜在產卵時才會上岸.如遇到旱災河水乾涸時, 牠們會鑽入土中夏眠直到雨季來臨.長頸龜有群居的特性.約7-10年才算成熟.壽命較短,約在30年左右。
◎食蛇龜 Cuora flavomarginata
(Gray) (澤龜科) 又稱黃緣盒龜.蛇龜.山龜,英名Yellow - lined box turtle。分佈於台灣.日本及大陸等地。成龜最大17cm。自眼向耳後有一黃色與黑色的條紋,背甲顏色為深褐色,主要特徵是腹甲的胸盾與腹盾能自由開合。腹甲的胸盾與腹盾間有韌帶組織相連,前後兩部份皆可活動,頭尾及四肢縮入甲入時,腹甲可與背甲密合,背甲具脊陵,其後半部為黃色,背甲邊緣為黃色,腹甲為黑色,其邊緣常為黃色。雜食性,無論蔬果,肉類都吃,在野外其食物多為陸生生物,其包括蚯蚓.蝸牛.蛞蝓.水果及植物的莖葉等等。台灣四種龜類中,唯有食蛇在陸上交配,其他則都會至水中交配。
◎金龜 Chinemys reevesii (澤龜科 ) 別名臭青龜.大頭龜.烏龜.草龜。英名Reeves'
turtle。分布金門.中國長江以南,日本及韓國。雜食性,會捕食水生植物.果實或昆蟲.蛙。眼睛後下方有一金黃色圓形或蠕蟲狀環紋,除了背甲中央外,兩側盾版各有一條明顯的稜脊,因此從正上方可看到三條明顯的稜脊。背甲呈棕褐色,有些雄性個體有明顯黑化的情形。為台灣產烏龜中體型較小的種類,背甲長多在19 cm以內。 通常生活在軟泥底的池塘或沼澤地,偶會出現在河流裡。于春末至夏季生殖,每窩產卵2-9枚,每個生殖季可產3-4窩,孵化期約2.5-3個月。
◎材棺龜 Mauremys mutica (河龜科) 是三種台灣本土龜類之一,材棺之名由何而來不得而知,在台灣的數量 比金龜為多,但在野外已難見到,台灣飼養的人不少,也已有繁殖成功的記錄。外型及體色都比較單調,頭部為綠褐色,眼睛後面有一道黃色色帶,龜甲為黃褐色,同類間變異不大.中國海南島有大規模的箱龜與水龜養殖場,其中材棺龜隨時保持數千隻庫存,其中成龜約有2-3成.主要都是供應大陸藥用或食用市場。除了台灣列為保育類之外,現在也已經列入CITES II保育類。材棺龜喜歡在水邊活動,雜食性但偏好肉食,葉菜,蟋蟀,麵包 蟲,魚蝦及水龜飼料都來者不拒,習性偏向箱龜。
◎【美國鰲蝦】 Procambarus clarki 為外來種生物。頭大身小全身暗紅色,樣巧色美,唯因肉少,無食用之經濟價值。螯蝦生存力極強,能忍耐惡劣的水質,且牠的胃口奇佳,無青不食,尤嗜剪斷農田中之秧苗,又善鑽洞,破壞田埂,造成農田灌溉之困擾,是令農夫頭疼的傢伙。也成為本土原生種魚類日減.甚或滅種的主要因素之一。◎琵琶鼠魚 ◎鯉魚
◎黃鱔 Monopterus albus (Zuiew) (合鰓科) 俗稱鱔魚。體長可達60cm,非常細長,光滑無鱗,所有鰭退化,鰓裂移向頭的腹面,左右兩鰓裂連在一起成橫繨,鰓部并不發達,離水時可由口咽腔代行輔助呼吸.夜行性,以小型水生動物為主食。生殖方式非常特殊:幼魚時全為雌性,當成熟時產卵後,卵巢便退化,而慢慢形成精巢而變為雄性,稱為性逆轉現象.分布於中國南部。棲息於池塘,小河及稻田中。
◎圓蚌 Anodonta woodiana Lea (雙殼綱.蚌科) 又名無齒蚌.田貝,原常見於河川.湖泊.池塘.或水田中,近年來已經隨著棲地破壞而族群驟減。貝殼卵圓形而後端較突出,老熟個體殼表黑色或深褐色而有細生長線,殼內面有珍珠光澤,會產珍珠,殼長可達15cm以上。
◎田螺 田螺科(Viviparidae)台灣地區田螺依黑田(1964)調查結果記載了中國圓田螺(Chipangopaludina chinensis)
(Gray, 1834),稜田螺 (C. miyagii) Kuroda(1941)及石田螺(Sinotaia quadrata Benson, 1842) 等三種。田螺雌雄異體,體內受精,卵受精後不直接分娩,而保留於體內的育兒袋(brood
pouch),以卵胎生方式孵育,所以吃炒田螺時會有小胎螺在嘴裡沙沙作怪。母田螺會將受精卵懷在外套膜中的育兒袋中,等到小螺具有和媽媽一樣爬行能力時才排出體外,部分中腹足目的淡水螺都具有這育兒的母性,母螺懷仔可以幫助小螺度過脆弱的幼生期,以保障下一代以達到更高的存活率,這些特性可以使物種在演化之路上更具戰力。田螺以底質附著藻類物或微生物為食,其中以矽藻為主,台灣地區石田螺因具經濟效益而經常混養於淡水養殖池,但野生族群僅見於少數灌溉溝渠,尤其是主要分佈在淡水,水流平緩富有機底質水域,草食或腐食性,以齒舌刮取水生植物的莖葉及附著藻類。
◎皺足蛞蝓 Laevicaulis alte
(Ferussac) (無柄眼目皺足蛞蝓科)無柄眼目亦稱皺足目(Soleolifera) 。皺足蛞蝓普遍分布於台灣低海拔山區與平地間。為台灣平地最常見的蛞蝓, 特徵為體呈扁平狀,黑色,無殼,夜行性,草食性,體背上由革質狀的外套膜包覆,中線上有黃褐色的色帶,二對眼柄。
◎無尾鳳蝶 Papilio demoleus libanius
(鳳蝶科) 黑褐色的翅膀底色上有黃色及藍紫色的點點斑紋,非常漂亮;胸背前方有1對臭角,受到干擾時,常突然翻出,並放出臭味,具有防衛作用。它們的幼蟲主要以柑橘類植物為食,算是一種害蟲。最常見的鳳蝶類,屬於都市型的蝴蝶。
◎黑脈樺斑蝶 Salatura grenutia
Cramer (斑蝶科) 中型斑蝶,展翅6.8~7.6cm;翅為橙黃色,翅脈黑色,前翅端及翅緣黑色,並散生白斑;雄蝶在後翅第2脈中央有1黑褐色性標,雌蝶則無,且翅形略圓。幼蟲攝食蘿藦科之蘭嶼牛皮消.臺灣牛皮消等植物,成蟲幾乎全年發生,中北部主要發生期為3~9月,分佈普遍,頗為常見。成蟲飛翔緩慢,時而利用滑翔。喜訪花,馬纓丹.金露花.馬利筋.鬼針草.十字花科的多種植物是常利用的蜜源。吸蜜時垂吊在花邊時而開閉翅膀,多數的成蟲聚集在一處吸蜜的景觀是熱鬧非凡令人留戀。
◎樺斑蝶 Anosia chrysippus (斑蝶科) 中大型的斑蝶。前後翅均以橘黃色為底色,前翅端黑色,並有白色的斜紋,色彩.斑紋均極為醒目。幼蟲以黑.白.黃三種橫斑紋構成鮮豔的警戒色。樺斑蝶的飛行緩慢,常常在幼蟲的食草附近徘徊流連,喜歡在陽光下訪花吸蜜,不太怕人,可以在近距離觀察。被驚嚇後,常於附近徘徊而不遠離。樺斑蝶的繁殖力很強,在食草充裕的適生地區裡,可以在短期內造成群蝶紛飛的特殊景觀。幼蟲食草為蘿藦科的馬利筋。全年均有,在4~11月間較多。
◎臺灣紋白蝶 Pieris canidia canidia (Linnaeus) (粉蝶科) 台灣紋白蝶是台灣特產亞種分佈全島,全年均可見且數量頗多,是菜園中常見的中小型粉蝶,展翅3.5~4.5cm。雄蝶與雌蝶外形相似,都是白色翅膀,前後翅的外緣黑色,在前翅反面的基部呈黃色。雄蝶主要特徵為,下翅下緣有數個黑色班點;雌蝶的黑色班點較雄蝶明顯且大。近似種紋白蝶,主要差別是下翅表面下緣完全沒有黑色班點。幼蟲主要食物是十字花科植物,為一蔬菜害蟲,成蟲主要發生期為2~11月。
◎波紋小灰蝶 Lampides boeticus (Linnaeus)
(小灰蝶科) 波紋小灰蝶展翅寬25~33mm。翅膀腹面淡褐色,具褐色波浪狀斑紋;翅膀表面雄蝶為全面淡藍紫色,略帶耳屬光澤,雌蝶則為黑褐色,上翅中央附近還有1塊呈淡藍紫色金屬光澤的斑紋。成蟲喜訪花,幾乎全年可見,從11月至翌年6月最常見。白天活動,生活在平地至低海拔地區, 草叢環境。幼蟲攝食豆科植物葛藤.紅豆.肥猪豆.合歡.鐵掃帚等的花蕾或果實。
◎姬單帶弄蝶 Parnara bada (Moore) (弄蝶科) 別名小稻弄蝶。小型暗淡的弄蝶,雖然很不起眼,但是飛行 迅速,十分常見,除了冬季以外幾乎全年可 見,尤其在花園.空曠的草坪最容易發現。觸角鼓棒狀;上翅表面黑褐色,亞外緣有五個小白點;下翅中央有兩個小白點,部分個體白點消失。成蟲日行性,喜訪花吸蜜,飛行速度快。幼蟲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五節芒.水稻.白茅.求米草等。
◎蝴蝶 青帶鳳蝶, 孔雀蛺蝶, 台灣星三線蝶, 台灣粉蝶 台灣黃斑弄蝶, 白波紋小灰蝶,石牆蝶, 紅擬豹斑蝶 琉球青斑蝶, 紫蛇目蝶, 圓翅紫斑蝶, 日本紋白蝶
◎杜松蜻蜓 Orthetrum sabina (蜻蜓科) 英名Dragonfly。腹部長36~40 mm。雄蟲胸部為黃綠.黑色相間條狀斑;腹部黑色,具白色斑紋。雌雄差異不明顯。習性:常出現於平地及中低海拔地區。成蟲出現於3至11月,在山溝.水田.池塘.沼澤等各類靜水環境。
◎霜白蜻蜓
◎紅腹細蟌 Ceriagrion latericium ryukyuanum Asahina, 1967 (細蟌科) 蜻蛉目,均翅亞目(豆娘)。特徵:複眼為綠色,頭.胸部.腳為橘黃色,腹部為橘紅色。體長31-34mm。習性:豆娘的交配方式都是雄上雌下,尤其是豆娘所形成的圖形更是愛情的像徵-心形,紅腹細蟌交配完畢後,雄蟲仍以腹部抓住雌蟲前往水邊產卵,雌蟲停在植物上產卵時,雄蟲以其腹部垂直挺立在雌蟲上,十分特殊。通常分佈於靜水環境。
◎黃腰虎頭蜂 Vespa affinis (Linnaeus) (膜翅目.胡蜂科) 體長20~28㎜,腹部的前段是鮮黃色,後半段是黑色,無近似種。雖然蜂群的個性較為溫和,如果沒有人為的打擾,很少會主動的攻擊人.畜;就因為和人類的生活環境關係近,因此螫人率是所有虎頭蜂中最高的。除了冬季外,出現於平地.低海拔山區,常在住家的屋簷下或樹叢間築巢。
◎螟蛾 Pyralidae spp (螟蛾科) 成蟲體型為中等至小型,有單眼觸角細長,下唇鬚很長,伸出頭部,如同鳥喙。足細長,前翅有翅脈8條,臀域寬闊,有三條臀脈,後翅亞前緣脈及脛脈在中室外平行或相連接。前翅常呈狹窄三角形,後翅寬闊扇狀,成蟲飛翔力弱,靜止時雙翅收起,只有少數種類展開。
◎青枯葉蛾 Trabala
vishnou lefebrre (鱗翅目枯葉蛾科) 雌雄蛾色彩,體型大小不同,雄蛾較小,青綠色,雌蛾體型大,腹部肥胖,黃綠或黃褐色,前翅基部有l褐色斑紋; 繭為黃褐色,長橢圓型,雙峰狀,上披有幼蟲毒毛,可以隱約看到其蛹;卵塊十分特殊,兩兩成對聚在一起,其上覆蓋有母蛾之腹部長毛。幼蟲幼齡期為黑黃相間的顏色,老齡雄蟲為灰白色,雌蟲為暗黃色,頭均為黃色,有暗黑色粗縱紋,頭部後方有1對黑色的長毛束,向前方斜伸。常以木本植物為食,食性頗雜,普遍發生。
○長喙天蛾 Macroglossum pyrrhosticta
(天蛾科)長喙天蛾俗稱蜂蛾,狀似蜂鳥,身長約3~4cm,展翅可達4~5cm,有長長的口器,於清晨或傍晚出沒,粗壯的身體呈現流線的紡錘形,觸角略粗呈絲狀.鋸齒狀或棍棒狀,末端形成一個小鉤狀,前翅呈細長的三角形,後翅為短小的三角形,看起來就像一架流線型的噴射機,振翅速度和飛行速度極快,一秒鐘卻可振動25~30下,飛行能力極佳,翅及尾翼飛動時可控制瞬間轉向及定點滯空吸食花蜜。
◎鬼面天蛾 Acherontia lachesis
(Fabricius) (天蛾科) 別名鬼臉天蛾.人面天蛾,屬名 Acherontia 是希臘神話中掌管人類壽命的地獄女神。屬昆蟲綱鱗翅目天蛾科鬼臉天蛾屬成員的夜行性蛾類。展翅寬 10~12.5cm,胸部背面有茶褐色或灰白色骷髏形的斑紋。牠的腹部黃色,而且各節的後半部有黑色橫帶。前翅主要為黑色,摻雜著白.褐.黃等色的斑紋。後翅主要為黃色和黑褐色的波形紋相間.後角部份有不明顯的灰藍色斑。幼蟲食性頗雜以胡麻.槭葉牽牛.馬鈴薯.茄.煙草.枸杞.梧桐.大青.白毛臭牡丹.杜虹花及豆科等多種植物為食。幼蟲有兩種型態:綠色和褐色,成熟的幼蟲長達 10 cm,以蛹的形態度過冬天。幼蟲與成蟲受驚嚇時均可發生吱吱的叫聲,藉以怯敵,是目前已發現會發出聲音的唯一蛾類。
◎青銅金龜 Anomala expansa (鞘翅目金龜子科) 別名台灣青銅金龜,體長24~28mm。體背金屬銅綠色,腹部綠色,無金屬光澤。雄蟲翅鞘名緣下端具明顯翼片突起。成蟲出現於4~7月,生活在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夜晚具趨光性;嚴重危害樹木。
◎白點花金龜Protaetia orientalis (Gony
et Percheron) (鞘翅目金龜子科) 別名東方白點花金龜。成蟲黑褐色, 長度約2 cm, 胸部.腹部的背面與正面均有黃白色點狀花紋。與青銅金龜為害情形相似, 發生密度不及青銅金龜高。為害菊花.玫瑰。
◎台灣樺金龜 Hilytrogus formosanus (鞘翅目金龜子科) 主要生活在中海拔山區,夜晚有趨光性,成蟲於 4- 8月出現。 體長 13 - 17 mm,體色黃褐色或深褐色,翅鞘具褐色的纖毛,各腳細長,黃褐色,觸腳褐色,雌蟲外觀相近,但雄蟲觸角較長,鰓葉長於鰓柄,雌蟲較短,鰓柄長於鰓葉。生活於中高海拔山區,夜晚具趨光性,
◎蜜蜂築巢 負責於蜂巢出入口站衛兵擔任警戒工作,以較年輕的工蜂為主。最重要的是擔任安全檢查,每一隻蜜蜂均有特殊氣味,工蜂可以憑著每隻蜜蜂的氣味分辨出是敵是友,而管制進出蜂巢的蜜蜂。當陌生的女王蜂或工蜂入侵時,牠們會攻擊並企圖用螫針刺死或趕走入侵者。
◎懸巢舉尾家蟻 Crematogaster rogenhoferi Mayr
1879 (膜翅目蟻科) 體長約3.5 - 4 mm,頭.胸部褐色,腹部黑褐色呈小水滴狀,習慣上舉。本種會利用植物的纖維包裹枝幹築巢,形狀像蜂巢,卵形,但蜂巢為半面附著,蟻巢則將枝幹整個包住。生活於平地及低海拔山區,常見於竹林內於蚜蟲棲息的環境下活動,喜歡群聚數量很多。
◎台灣稻蝗 Oxya chinensis (直翅目蝗總科) 稻蝗俗稱油螞蚱.蚱蜢,台語稱之為草螟仔。是平地及低海拔地區草叢中極常見的蝗蟲,每年可發生兩代。牠們的生活史是卵-若蟲-成蟲,屬不完全變態。具咀嚼式口器,為植食性昆蟲。體長雄21~31 mm,雌24~39mm,體背灰褐色,腹部和腳是綠色,體色差異頗大,會與棲息環境相似,形成保護色。前胸背板平直,從複眼到胸部兩側各有一條棕褐色帶紋,觸角沒有螽斯那麼長,呈短鞭狀。若蟲外形與成蟲相似,共分6齡,三齡時翅芽明顯,6齡時翅芽深達第三腹節。卵被包裹於卵囊內,卵囊較短,長約14mm,寬約8~9mm,下端鈍圓,上端部斜切,外表光滑,側觀卵囊內卵粒呈2排多層次排列。
◎紅后負蝗 Atractomorpha sinensis (直翅目負蝗科) 俗稱尖頭蚱蜢,體色單純綠色或褐色,下翅淡紅色。是台灣最常見的負蝗。成蟲全年可見,棲息於平地至中海拔山區林緣草叢間。屬於食植物性昆蟲,白天出現。雄蟲體長20~25 mm,雌蟲體長34~42mm。體色單純綠色或褐色;頭部尖長,因此又俗稱尖頭蚱蜢;下翅淡紅色。
◎膝形渦蛛 Zosis
geniculatus (Oliver) 1789 (渦蛛科渦蛛屬) 膝形渦蛛織平面網,網心附近常有明顯漩渦狀隱帶而得名。最特別的是渦蛛科是所有蜘蛛中唯一沒有毒腺的一科,因此必須完全靠篩疣絲來纏裹獵物。牠的步腳都有黑色環斑,以第一對腳最明顯,體長雄性約5-7mm,雌性約4-6mm 。
◎三角蟹蛛Thomisus labefactus (蟹蛛科) 別名角紅蟹蛛.三角蜘蛛。體長:雄蛛2.2~3.3mm;雌蛛6.0~8.5mm。因頭胸部上的三角形標記而得名。頭胸部是圓形,腹部是梯形,雄蛛為紅褐色,雌蛛顏色變異較多,以白黃兩色為主。平時不結網,在花或嫩芽上靜候昆蟲。雌蛛產卵時將葉片捲起來,以絲固定做成產房,在其中產卵,並守候在卵囊旁保護之。
◎人面蜘蛛Nephila pilipes(長腳蛛科)人面蜘蛛號稱台灣地區最大型蜘蛛,腳張開達30cm長,雌蜘體長3.5~5cm間,頭胸部呈黑褐色,上有凹凸隆起如人之臉孔,故稱為人面蜘蛛。步腳四對強大而呈黑色,其基節下側呈褐色。腹部圓筒狀,背面褐色上具黃色縱斑紋。雄蜘體長則僅約0.8cm,頭胸部呈黑褐色,觸肢膨大,足黃色,腹部黃色,背面中央有褐紋。人面蜘蛛通常棲息樹林環境,其中最常出現於通風處及路燈下等容易捕食獵物的地點,由離地面1m以內到十餘m的樹梢都可看到人面蜘蛛配合環境結網,其網幅可達2m以上。雌蜘通常頭部朝下棲息網中,繁殖季時可見雄蜘棲息同一網上俟機與雌蜘交配。
◎長圓金蛛 Argiope aemula (Araneidae)
(金蛛科金蛛屬) 別名好勝金蛛。棲地:山地.平地樹叢間。網形:白帶圓網,通常具有x形白色隱帶。 蜘蛛常居於網心,頭部朝下,八腳兩兩合併成x形,靜待獵物上門。體長:雄性約4-6mm,雌性約20-25mm 。最主要的特徵是腹部呈長卵形,在腹部後方向前三分之一的地方,有十三條排列得很密的波浪狀黑條紋。牠們結網的時候,會用強韌的蛛絲吊在樹枝或草上,遇到危險會很快的震動身體,然後朝網的上方逃跑。
◎台灣為害最大的外來入侵物種:<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主任彭國棟指出,台灣地區近來為害最大的外來入侵物種,包括小花蔓澤蘭.福壽螺.吳郭魚.琵琶鼠魚.美國螯蝦.魚虎.牛蛙.巴西龜.八哥.鸚鵡.馬纓丹.象草等。其中最為民眾熟知的,當屬福壽螺。1980年,商人自中南美洲引入後,因不具經濟價值而棄養,到1986年的短短6年間,全台遭福壽螺危害面積達17萬公頃,光是稻米損失就超過10億新台幣。
留言
張貼留言